2025年上半年,多家创新药企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创新药占比持续提升成为突出特点,“明星”产品成为驱动企业盈利的关键力量。尽管短期行情可能存在波动,但综合机构分析,从长期视角看,在研发进步、政策支持与出海加速的三重驱动下,创新药行业的成长周期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期《投资实战派预见2025·未来健康》特邀诺安基金基金经理唐晨,就创新药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创新药的投资价值与风险,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当前行业周期下的机遇与挑战。
什么是创新药?从“关键词”到“临床价值”
关于如何定义创新药,唐晨将其核心归纳为“三大块、五个关键词”。临床实验是验证药物有效性的基础,现代医学依赖严谨的临床数据;专利保护是保障药物价值和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新靶点、新结构、新机制等创新点,则是药物区别于传统产品的重要标志。他特别澄清,即便是针对同一靶点的、所谓me-too药物,仍是创新药的范畴,不能简单视为仿制药。
唐晨强调,判断创新药价值的关键在于其临床价值——是否让患者受益。无论是填补治疗空白的“孤儿药”,还是在现有药物基础上做出改进(如依从性、安全性、长效化的药品),核心都是提升疗效、便利性或安全性,让患者的生存质量更佳。另外,创新药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比如几十年前的阿莫西林曾是创新药,但随着专利到期和仿制药出现,它逐渐脱离一般意义上创新药的范畴,习惯上称其为“原研药”,与其他仿制药区分开来。
创新药行情的推动力:从“政策与资本共振”到“价值重估”
谈到近期创新药行情,唐晨指出,2025年以来的上涨本质是“管线价值重估”,而大额对外授权合作是直接推动因素。这背后反映出国际对国内创新药实力的认可——只有临床数据扎实、技术壁垒高的产品,才能获得合作方的青睐。这种认可离不开国内人才优势、技术积累以及政策和企业多年来的共同努力。
他提出,2025年的行情并非短期炒作,而是产业能量积累后的爆发。从2023年开始行业动能逐步聚集,到2024年政策与市场形成共振,再到2025年企业财报验证商业化成果,创新药已进入政策、资本和产业三重共振的新周期。与2021年相比,当前产业基础更扎实——那时更多是制度建设和产业配套的铺垫,而如今则是研发成果逐渐落地、价值不断验证的阶段,行业确定性明显提高。未来,随着更多的好产品在国内外上市,国产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投资者关心的核心问题:估值
创新药的估值更接近于一种“实物期权价值”,即使产品已获批上市,由于它还会进行适应症拓展,研发进程还在继续,因此除了业绩贡献,总市值中还可以计入很多无形资产价值。
对于研发阶段的估值,创新药企业采用的方式与消费类企业有很大不同;消费类企业看品牌、渠道等,重视当前收入和利润,而创新药企业在研发阶段往往没有收入,通常采用“远期峰值市销率”及“研发投入回报率”去衡量。比较直观的一个办法是“整体资产评估法”——如果国内研发管线与海外已收购资产在进度、数据和市场规模上接近,可以通过横向对比判断其价值。由于创新药管线的价值呈现非线性释放特征,重点应关注其“边际量”,特别是对外授权交易达成后,带来的投资回报率的跃升。
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企业的估值(市值)曲线往往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同向发展,但存在略微滞后;估值显著上升的拐点多出现在企业即将实现盈利之前(2025年已有大企业实现,2026年预计更多中小企业跟进),而衰退拐点一般在产品增速开始呈现下行趋势的时候。
唐晨强调,创新药产业整体被称作“永恒的朝阳行业”——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升级推动行业长期增长,但对于投资而言,也存在周期性,这一领域很难存在强者恒强的情况,也从未有一帆风顺的发展路径。投资过程中不能忽视创新药“三高、一长”的特点,即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间周期长,因此“高波动”实则内生于创新药投资的基本属性之中。投资者应避免“赚快钱”的心态,重点关注“核心逻辑”(如技术突破、研发数据、研发效率、商业化路径与能力、定价、支付等等)。如果核心逻辑未变,阶段性调整或许是布局机会;但如果核心逻辑被打破(如临床数据问题、竞争格局问题、定价支付问题等等),则需及时止损。
总体来看,唐晨认为2025年是创新药“价值重估与商业化兑现”的关键一年,这一轮行业周期或还远未结束。投资者应在把握大趋势的同时保持理性,通过专业分析和合理配置,分享行业成长带来的回报。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