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在政策顶层设计、资本密集赋能与技术快速迭代的多维共振下,曾经局限于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正加速走向规模化生产。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头部初创企业启动产能爬坡,小鹏、广汽等车企明确量产时间表,2025年已成为公认的“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一、政策资本双轮驱动:量产的基础支撑
政策引导与资本注入形成的强效协同,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奠定了核心基础。
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产业发展路径。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长期推动机器人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这一规划聚焦“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标准化体系搭建引导资源集聚,为量产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地方政府基于禀赋形成差异化协同格局。东部地区侧重高端研发与场景开放,北京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对人形机器人项目投资占比达15%-20%;深圳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带”,实施15%企业所得税优惠;上海为入驻企业提供最高30%的研发补贴。中西部则聚焦供应链夯实,重庆设立5亿元联合创新基金推动国产替代,成都通过产业园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东部创新+中西部制造”的互补生态。
资本热度持续攀升为量产注入资金活力。2025年1-7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达153.5亿元,其中70%以上集中于天使轮、Pre-A轮等早期项目,聚焦本体研发与核心部件突破。科技巨头与产业资本深度参与,美团投资宇树科技深耕运动控制技术,宁德时代入股银河通用完善供应链,头部初创企业估值快速提升,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估值分别突破120亿元、150亿元,为产能扩建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供给端多元竞合:共同推动量产落地
车企、初创企业与科技企业形成差异化竞合格局,各自依托优势推动量产落地。
初创企业凭借技术聚焦成为量产先锋。优必选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东风柳汽等车企工厂实训,完成全球首例多机器人协同作业,获500台意向订单,2025年二季度启动规模化交付;宇树科技Unitree G1以9.9万元低价打开消费市场,首批订单售罄,2025年量产目标超5000台;智元机器人临港工厂已下线千台通用具身机器人,2025年规划产能数千台。这些企业在灵巧手、运动控制等领域实现突破,优必选Walker S2的3分钟自主换电技术破解了续航瓶颈。
车企依托技术复用加速规模化落地。小鹏汽车Iron机器人复用智能驾驶芯片与供应链,已在广州工厂参与P7+车型组装实训,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目标成本降至12万元以下;广汽GoMate核心部件自研率达100%,成本较海外竞品低20%,2025年启动零部件量产,2026年推进整机规模化;比亚迪通过投资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结合自有工厂场景验证,人形机器人替代重复性工作的效率已达人工80%。车企的制造经验与场景资源,大幅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
科技企业以大模型赋能智能升级。**盘古大模型优化乐聚机器人环境交互能力,支持5G-A技术实现低时延控制;百度文心大模型提升优必选Walker S1复杂任务规划效率;腾讯开放微信生态接口,为家庭服务场景铺路。尽管多数科技企业暂未推出自有量产产品,但通过技术输出使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推动其从“单一工具”向“通用智能体”进化。
三、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打破量产瓶颈
核心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取得关键进展,打破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障碍,为量产奠定了技术与经济基础。
核心部件国产化成效显著。在轻量化设计领域,成都“贡嘎一号”实现重量轻、负载大、续航长的综合优势;宇树科技Unitree G1采用四足仿生结构,自研微型伺服电机使关节模组成本降低50%。精密制造方面,傅利叶GR-2集成纯视觉系统BEV+Transformer,智元远征A2-W在3C电子装配中实现0.1mm级操作精度,核心部件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制造工艺创新推动成本下降。车企的供应链复用策略成效突出,广汽将汽车领域技术积累应用于机器人研发,核心部件成本大幅降低;初创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宇树科技计划2026年通过量产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材料创新同样助力降本,“以塑代钢”等轻量化技术的应用,使机器人本体重量平均降低30%以上。
场景验证加速技术成熟。工业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优必选Walker S1在车企工厂执行质检、搬运任务,效率提升30%;商业服务场景中,傅利叶GR-2在银行网点使咨询效率提升60%,普渡科技PUDUD7依托10万台产能工厂,即将实现商用配送规模化落地。多元场景的实践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与可靠性。
四、前景展望:发展空间广阔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迈入量产关键期,发展空间广阔,长期有望重塑多领域产业生态。
从发展前景看,产业增量空间广阔。民生证券预测,未来5-10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实现规模化渗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当前,下游客户测试与研究需求旺盛,2025年行业销量将持续高速增长,头部企业全年销量有望突破千台。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凭借客户拓展与批量化生产优势,快速切入机器人供应链,形成新的增长极。
总体而言,政策、资本与技术的多重驱动已使国产人形机器人突破量产初期瓶颈。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工业场景到消费市场,量产进程正加速推进。从投资角度看,无论是头部主机厂还是产业链零部件供应商,都有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特斯拉(T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