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核聚变题材迎来重磅利好驱动,板块出现显著异动。据证券时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注册资本 150 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明确宣布将在上海新建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环流四号(HL-4)”,用于验证其自主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作为中核集团直属的聚变商业化核心平台,该公司此次亮相及装置建设计划,向市场释放了我国聚变工程化加速推进的强烈信号,成为板块情绪催化的核心因素。
近期核聚变领域利好消息持续密集释放,产业加速迹象凸显。政策层面,我国首部《原子能法》于 2025 年 9 月正式颁布,将聚变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并明确鼓励研发;7 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形成 “实验堆 — 示范堆 — 商用堆” 的清晰发展路径,瞄准 2050 年商用目标。资本与技术端,聚变工业协会(FIA)《2025 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显示,过去 5 年全球聚变投资额从 19 亿美元飙升至 97 亿美元,2030 年代被确认为商业化关键期;国内 “中国环流三号” 实现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国际 ITER 项目完成超导磁体核心组件建造,技术壁垒持续突破。
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板块
作为聚变装置的核心组成部分,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占 HL-4 装置总成本的 40%,是直接受益的核心环节。高温超导材料凭借强磁场、小型化优势成为主流技术路线,国内企业已实现量产突破,随着实验堆与示范堆建设推进,材料需求将进入爆发期,行业成长确定性显著提升。
核心装置制造板块
该板块涵盖真空室、偏滤器、堆内构件等关键部件,直接决定聚变反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占装置总成本的 30% 以上。由于对耐辐照、耐高温性能要求严苛,具备精密制造能力与国际项目经验的企业已形成技术壁垒,将优先承接国家队装置建设订单。
高端配套系统板块
包括电源控制、低温冷却、诊断监测等配套系统,占聚变装置成本的 20% 左右。其中低温冷却系统的氦气压缩机、电源系统的高精度控制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国内企业的国产化突破将迎来替代机遇,伴随装置建设放量实现业绩增长。
西部超导(688122):国内唯一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企业,独家供应 ITER 项目及中国环流三号,2025 年超导材料在手订单达 60 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深度绑定磁约束聚变技术路线。
永鼎股份(600105):子公司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成本较国际低 30%,获 ITER 订单并与能量奇点合作开发磁体系统,2024 年超导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0%。
合锻智能(603011):自 2021 年起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制造工艺开发,承担合肥 BEST 项目真空室制造合同(金额 2 亿元),在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光电气(688776):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全链条制造能力的企业,市占率超 60%,为 ITER 偏滤器独家供应商,核聚变业务占比已突破 20%。
中国核建(601611):作为核电建设 “国家队”,承接 ITER 真空室模块建造且验收合格率 100%,已中标 “中国环流四号” 主机结构件订单,深度参与 CFETR 工程堆规划建设。
数据来源包括:证券时报现场报道;聚变工业协会(FIA)《2025 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政策文件;中核集团官网披露的企业动态与项目进展。
风险提示:本文提及的行业信息与企业动态仅作梳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企业经营及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请注意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