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宏观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去全球化浪潮、货币政策分化与产业链重塑交织叠加,推动大类资产运行逻辑发生系统性转变。从美元资产的短期韧性到人民币的长期潜力,从黄金的避险价值到铜的产业新周期,资产轮动背后折射出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风险重估与机遇重构。
本期《投资实战派预见2025·资产配置》收录了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谢治宇在“投资·向善”复旦管院·兴动ESG大讲堂上的主题分享。他以《权益投资眼中的大类资产》为题,从权益投资的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多维度资产比较与动态配置逻辑,为投资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大类资产配置图景。
风险补偿:大类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
谢治宇认为,大类资产配置并非简单的资产类别拼凑,而是一个基于风险预算的系统性工程。“从外汇、国债到股票、商品,每一类资产的收益本质都是对特定风险的补偿。” 他将配置过程分解为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首先根据资金目标确定风险暴露程度,接着在既定风险约束下优化资产收益,最后从组合整体角度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最优回报。
他特别强调,资产相关性并非一成不变。“债券与股票在多数情况下呈现‘跷跷板’效应,但在流动性极度宽松或紧张的环境中,这一关系可能被打破,甚至出现同涨同跌。” 这一洞察要求投资者突破静态思维,以更灵活的框架应对市场结构变化。
从宏观到微观:大类资产如何赋能权益投资
作为深耕权益投资的实战派专家,谢治宇重点阐述了大类资产思维对权益投资的两大赋能路径:
其一,大类资产是观测宏观风险的重要变量。股票定价模型中的盈利预期、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均可通过大类资产指标进行跟踪。“例如‘金铜比’或‘金油比’是判断经济周期位置的实用指标;长期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的标尺;而汇率与金价则分别映射主权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他指出,通过这些“宏观透镜”,投资者可以更清晰地识别股价波动中非基本面驱动的成分,避免被短期情绪误导。
其二,经济周期是资产风格轮动的根本动力。谢治宇以美林投资时钟为例,将经济增长与通胀水平作为坐标轴,划分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景气、质量、价值、红利四种风格。“例如在复苏期,质量风格通常占优;而在滞胀环境中,红利资产可能更具防御价值。”这一框架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表现,也能为未来的风格切换提供预判依据。
针对周期股这一特殊领域,谢治宇提出了从投机到配置再到价值交易的策略谱系,并指出系统化布局需关注三个信号:资本开支与折旧摊销比例所反映的产能出清程度、PE与PB组合所显示的估值状态,以及需求端是否出现明确的正向波动。
新周期下的三大挑战与资产展望
“全球开始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周期中。”谢治宇指出,去全球化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导致各国经济周期错位,这打破了传统的分析框架,资产比较需要更加精细的国别维度,不能再简单地将海外市场视为一个整体。
他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市场面临的三大挑战:整体经济政策和美国经济周期错位打破了过去经济周期研究范式;长久期资产回报率下降迫使投资者寻求替代方案;股债相关性逆转挑战传统对冲策略。
展望各大类资产,谢治宇认为需要采取差异化视角:美元资产短期可能因软着陆预期而反弹,但长期债务货币化问题制约其吸引力;人民币资产在基本面改善与资金回流推动下具备升值潜力;黄金因与美元低相关性成为组合“稳定器”;铜则受益于新能源与AI的长期需求,在顺周期品种中前景突出。
投资不是预测未来的游戏,而是管理不确定性的艺术。谢治宇表示,大类资产配置的本质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在结构转变加速的时代,投资者更需跳出单一资产视角,通过宏观变量识别系统性风险,依据周期位置调整风格暴露,并在资产联动中寻找对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