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ta Markets 億匯每日新聞:米蘭降息理論震動金融市場,美國政策組合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米蘭挑戰傳統貨幣政策框架
剛剛加入美聯儲理事會的斯蒂芬·米蘭,以其極具突破性的言論震動全球市場。他公開否定現行利率路徑和多數經濟學家的主流觀點,直言美聯儲應將聯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調約2個百分點,降至2.5%的超低水準。這一主張不僅遠低於當前4%—4.25%的區間,也與美聯儲近期謹慎的降息節奏截然相反。
米蘭並非普通的學者型官員。他曾擔任特朗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如今“帶著政治背景”進入美聯儲決策層。他在近日的演講中,系統性地構建了一套支持激進降息的理論框架。他強調,特朗普政府在減少移民、削減政府發債和放鬆監管方面的改革將長期降低資本需求與政府融資壓力,從而拉低所謂“均衡利率”(r-star)。在此基礎上,他將假設代入泰勒規則模型,得出結論稱美國利率本應遠低於當前水準,市場與美聯儲都“看錯了方向”。
米蘭理論與現實的碰撞
儘管米蘭的言辭激進,市場主流卻並未被說服。首先,特朗普式的結構性改革效果遠未得到驗證,甚至可能帶來反向衝擊。限制移民或許能減輕部分勞動力競爭,但也可能推高工資成本,反而加劇通脹壓力,與降息目標背道而馳。依賴關稅增加財政收入的模式,在長期貿易轉移下效果減弱,且可能擾亂供應鏈。至於放鬆監管,效果向來難以預測,有時甚至可能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米蘭在論證中被批評“選擇性失明”。去年,他還曾公開表示人工智慧投資熱潮和去全球化趨勢會推高長期利率,如今卻在最新演講中對這些不利於降息的因素避而不談。更關鍵的是,泰勒規則模型參數微調即可得出截然不同的利率建議。亞特蘭大聯儲的不同測算區間就橫跨4.1%至6.25%,米蘭卻將結論定在最低端,難免引發客觀性質疑。
美國貿易政策指向醫療與高科技產業
美國商務部於美東時間9月24日宣佈,已依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多類進口商品啟動國家安全調查。調查涵蓋範圍顯著擴大,包括防護用品(外科口罩、N95口罩、手套)、醫療耗材(注射器、針頭、處方藥)以及關鍵醫療設備(輪椅、病床、起搏器、胰島素泵和心臟瓣膜)。
此舉意味著這些關鍵商品未來可能面臨新一輪行業性關稅。特朗普政府的目標是推動國內製造,降低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在被視為“國家安全核心”的醫療與高科技領域。但美國在這些行業的自給能力有限。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在機械方面高度依賴墨西哥和亞洲國家,進口占比超過35%;汽車行業去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中絕大多數來自海外,國內生產商所占比例極低。
全球經濟鏈條承壓
美聯儲內部的激烈爭論與貿易政策的擴張共同勾勒出一個更複雜的美國經濟圖景:一邊是以米蘭為代表的“激進寬鬆”陣營試圖推動利率重置,一邊是政府在貿易上繼續強化保護主義並擴大安全審查。這種政策組合在短期內或許能支撐製造業回流、資本市場樂觀情緒和股指上漲,但長期副作用令人難以忽視。
貿易保護可能推高進口成本,尤其是在醫療、機器人和高端製造領域,加劇通脹壓力並侵蝕消費者和企業的實際購買力。同時,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企業在投資和供應鏈佈局上更趨謹慎。
其他數據、會議及事件概覽
新任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提出將聯邦基金利率大幅降至2.5%,挑戰現行貨幣政策框架與市場共識。
市場質疑其理論基礎,認為特朗普式改革效果存疑,模型缺乏現實支撐。
美國政府擴大貿易安全調查,將醫療與高科技產業納入關稅風險範圍,意在推動本土製造與供應鏈重組。
激進寬鬆與保護主義並行,或在短期提振製造與股市,卻增加全球投資不確定性。
(請注意: Moneta Markets 億匯資訊目前僅針對非中國大陸區域的華文投資機構和個人,且僅提供參考價值,不具備任何現實層面指導意義。)
#米蘭降息 #貨幣政策 #貿易保護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