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核心的今天,如何为高风险、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一直是金融与保险行业探索的重点。近期,天津市金融监督管理局推动建立的“科技保险信息共享机制”正在悄然发力,试图打通保险机构与科创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从“被动承保”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信息不对称,曾是科技保险最大障碍
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高风险、无形资产占比大的特点,其在研发、试产、市场开拓等环节面临的风险类型复杂多样。然而,传统保险产品往往难以精准覆盖这类风险,保险公司也因信息不透明而不敢保、不愿保。
“过去我们接触过不少科技企业,他们有投保需求,但我们缺乏对其技术含量、研发阶段、知识产权价值的系统了解,导致产品设计难、定价难、风控难。”一位保险机构华北地区负责人坦言。
正是这种“企业找不到合适保险、保险公司看不懂企业风险”的双重困境,制约了科技保险的发展。
天津实践:从名录推送到平台集成
针对这一痛点,天津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开始系统性构建科技保险信息共享机制。
第一步,是解决“谁需要保”的问题。通过定期梳理并整合“科技创新企业”名录,天津已累计向保险机构推送1.6万余条企业信息,重点标注企业的科技称号、自主知识产权等关键要素,使保险公司能够快速识别目标客户,实现精准触达。
今年上半年,天津辖内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7240.35亿元,惠及企业超过9万家次,覆盖面显著扩大。
第二步,是打造“产品货架”,让企业“看得懂、选得准”。天津迭代升级了“津惠通”金融产品自选小程序,设立“科技创新企业保险产品”专区,目前已上线19家保险机构的162款产品,覆盖从实验室研发、关键设备保护到知识产权申请、运用与维权等全链条风险场景。
“清单式服务、模块化产品,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风险敞口,像点菜一样选择保险方案。”天津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第三步,是深入园区,推动“政策上门”。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为契机,天津组织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政策产品宣讲活动”,首批已为20余家园区企业提供面对面的政策解读与产品推介,形成“政府+保险+企业”三方联动的服务模式。
科技保险正在成为“创新基础设施”
天津的探索并非孤例。在上海、深圳、苏州等科创活跃地区,类似的保险对接平台和风险共担机制也在陆续建立。科技保险正从“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逐步升级为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
“科技保险不仅是风险补偿工具,更是企业融资增信、吸引投资的重要背书。”一位保险科技专家指出,“尤其是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发中断险等领域,保险正在成为科技金融闭环中的关键一环。”
未来展望:从“对接”到“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1月,第六届全球保险科技大会将在天津举办。大会主题聚焦“保险科技与科技保险”,将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产品创新与跨界合作。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保险机构将更精准地评估科技风险、动态定价,甚至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科技保险不再仅是“事后补偿”,而是逐步走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
天津正在搭建的,不仅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更是一个“保险+科技+产业”的融合生态。这条路刚刚开始,却已指明方向:唯有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保企深度对接,才能真正让保险成为护航科技创新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