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内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深圳正式开业。
如今,6年已过。随着32家理财子公司的相继落地,银行理财子行业从无到有,从零到N,早已告别初期摸索时期,走向深度创新发展新阶段。
正如建设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桂平在建信理财开业致辞中讲道,“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已经到了需要资产管理大匠运斤的阶段。”
显然如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便是当前银行理财子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
然而,有突破,也有瓶颈;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变化频繁出现,分化也已上演。
01 股份行崛起,理财市场格局重塑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只数2.79万只,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这是《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发布的数据。
数据的背后,是行业规模扩张的印记,也是各个理财子的成果体现。特别是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正强势崛起。
截至2025年6月末,信银理财理财产品规模达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0%,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位列行业存续规模前三甲;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理财位列第三,其截至2024年年末的理财产品规模为2.12万亿。
另结合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的理财子公司的数据来看,股份行的强劲动力仍在延续:截至2025年6月末,光大理财的理财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13.51%至17870.56亿元,超越农银理财的17532.77亿元,这是其近两年来首次并肩四家国有行理财子。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强”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上,还体现在盈利层面。截至2024年末,中银理财以19.63亿元的净利润领跑,同比增长20.58%;农银理财紧随其后,实现净利润19.56亿元,同比增长22.48%;中邮理财以10.3亿元净利润位列第三,同比增长22.47%;工银理财实现净利润14.22亿元,同比增长7.32%;建信理财实现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增长15.34%;交银理财净利润实现13.39亿元,同比增长7.98%。
虽然大行理财子公司整体保持着正向高增长,但和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相比,盈利规模上仍有差距。
截至2024年末,招银理财虽然增速有所下滑(-14.14%),但仍以27.39亿元的净利润位居行业第一;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的年度净利也均超过20亿元,分别为26.94亿元、24.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4.34%、10.51%,位列行业二、三之位。
02行业分化背后,灵活的创新策略导向
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盈利规模,大行皆失去前排位置,股份行却“后来者居上”,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相对传统,后者相对来说更具灵活性。
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依赖母行资源,产品大多以稳健型为主,这一点从整体AUM结构便能看出。
2024年末,国有大型银行的存款占比均值为92.02%,理财占比均值为7.98%,存款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就存款和理财产品的相对结构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占比明显偏低,而对标的5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占AUM的比例均值为23.97%,其中兴业银行占比最高,为27.89%;中信银行紧跟其后,达25.36%。
很明显,相对大行来说,股份行更注重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其灵活调整的产品策略、行外代销渠道的拓展以及客户体验的优化,都为后续的“超车”奠定了基础。
例如,信银理财在业内率先推出的“理财+慈善”的模式,通过理财产品创新探索慈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财富收益,另一方面将产品运作产生的公益资金代客捐赠,实现客户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截至9月末,信银理财创设发行的“温暖童行”慈善理财品牌已经发行29期产品,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超225亿元,实现捐赠超15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以稳为先、夯实固收类产品线的基础上,信银理财已逐步构建起“6+2+2”产品体系。这一体系覆盖货币、货币+、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六大领域,包括项目、股权两大特色系列和私募定制、养老策略两类特定对象,形成了多元、丰富且风险收益梯度清晰的产品矩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信银理财的非货产品规模达1.83万亿元,位列全市场前列。
2025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信银理财持续完善“抓两头、促中间、强权益”的产品结构,加快中长期限与含权产品布局。一年期及以上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7299.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5.18亿元,占新产品比例34.64%;含权产品存续规模达2070.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5.79亿元,占新产品比例从年初的9.68%提升至9.83%。这一结构性优化不仅增强了资产配置的深度与广度,也为客户长期稳健回报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年时间,近30万亿的规模,竞争有多激烈,可以想象。“唯有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产品创设差异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一切都需不遗余力。
03着力可持续增长,构造大资管时代“运斤之匠”
信银理财在产品层面的创新实践,所代表的或许就是行业未来之趋势。面对未来市场变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核心就在于加强多元布局和精准定位。
正如信银理财总裁董文赜在“2025资产管理年会”上所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考虑将固收产品作为第一增长曲线的载体、含权产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载体。
他认为,加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布局,强化投研体系和风控能力,仍是理财公司破局的关键路径。比如,代销渠道的丰富有助于理财子公司长期发展,降低其对母行代销的依赖性,减少关键时点对于规模的冲击,减少因巨额申赎对投资行为的干扰。另外,在合作代销机构选择上,理财子公司也要结合自身战略定位、产品特性、客户画像及风险控制等多维度综合因素,实现“渠道与业务匹配、成本与效益平衡、短期规模与长期发展兼顾”的目标。
目前,信银理财也在着力布局“第二增长曲线”,逐步建立起“多资产多策略投资组合+投资顾问服务全程陪伴”的双轮驱动模式。
所谓“双轮驱动”,实则代表了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增长的两种路径。一方面,资管产品稳定的资产回报本来就会推动管理规模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好的业绩也会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随着财富管理端的需求扩张,优秀的业绩回报会被更多投资者看见和选择。
毕竟,市场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规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可持续增长”,这才是长久立足的根基。
六年蝶变,时势使然。银行理财子公司从破茧而出到百花齐放,已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体系化重塑。股份行理财子的强势崛起,在改写了市场座次的同时,也揭示了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即在规模为王之外,灵活创新的策略、精准差异化的定位、以及多元均衡的产品布局,才是真正驱动可持续增长的引擎。
信银理财等机构的实践便已表明一切。
未来,行业分化仍将继续。唯有持续创新、理性转型者,方能成为真正的大资管时代“运斤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