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经网消息,10月17日,翰森制药宣布与罗氏就CDH17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交易总金额达15.3亿美元。这已是近两日内第五家宣布达成对外授权交易的中国药企。此前,普瑞金、维立志博、奥赛康、海和药物相继公布了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这些交易涉及ADC、细胞治疗、自免及实体瘤稀缺靶点药物等核心赛道,凸显了国际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资产日益增长的兴趣。
01 交易频发
10月17日,翰森制药与罗氏的交易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根据协议,罗氏获得HS-20110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市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独家许可权。翰森制药执行董事孙远表示,HS-20110作为潜力CDH17靶向ADC,在临床前及早期临床阶段已在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中展现明确活性。几乎在同一时间,其他四笔BD交易接连浮出水面。
普瑞金宣布与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达成合作,将一款体内原位CAR-T编辑疗法全球权益授权给Kite,交易总额高达16.4亿美元。
维立志博将其抗BDCA2-TACI双特异性融合蛋白LBL-047在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美国诺华旗下Dianthus Therapeutics,交易总额达10亿美元。
奥赛康与海和药物的交易虽然金额相对较小,但也分别达到9600万美元和未公开的数额,同样展现了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
02 ADC赛道火热
在近日的这波BD交易潮中,ADC药物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翰森制药的HS-20110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 ADC,由人源化抗CDH17单克隆抗体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载荷通过共价键偶联制成。该产品在实体瘤领域应用潜力广泛,目前已在中国、美国同步启动针对结直肠癌及其他实体瘤的全球I期临床试验。
CDH17靶点被业内视为潜在的重要肿瘤治疗靶点,在90%结直肠癌、50%胃癌中高表达的特异性靶点,是突破MSS型结直肠癌治疗瓶颈的关键方向。罗氏此次急于引进翰森制药的HS-20110,背后有其战略考量。罗氏自旗下赫赛汀、安维汀、美罗华“三驾马车”专利到期后,持续面临仿制药冲击,亟需新增长引擎支撑业绩。
ADC市场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方向。
市场数据显示,全球肺癌ADC市场在2024年已超过40亿美元,仅在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超过25亿美元。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已有五款ADC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肺癌。
03 出海升级
中国创新药BD交易在近期呈现出“高频、大额、赛道集中”的明显特征。根据公开资料,2025年以来,中国相关BD交易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较去年进一步提升。另据Insight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达16笔。高盛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高达78%,显著超越全球同类指数。尽管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其在全球创新贡献中的比重已接近33%,价值重估进程刚刚启动。
04 战略共赢
分析这波出海热潮背后的逻辑,跨国药企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各取所需,实现战略共赢。跨国药企面临专利到期和管线补充压力,对可快速进入全球临床、具备商业化前景的中国资产兴趣倍增。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Health创始人赵衡指出:“国外资金的耐心在减弱,MNC们不再愿意在临床上等过长时间,所以需要更多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产品,能尽快在海外获批上市并产生收益。”
05 未来展望
从行业层面看,2025年以来国内创新药BD交易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授权资产从“me-too/me-better”转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
二是合作方从中小型Biotech扩展至跨国Big Pharma,反映出全球药企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认可。
在ADC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博士表示:“在2022年—2023年,中国ADC药物开始在全球崭露头角。自去年起,TCE、双特异性抗体以及部分小分子药物也加入了出海行列。”他判断:“整个偶联药市场仍处于持续扩张阶段。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均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随着中国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化经验的积累,中国创新药出海有望从现在的“浪潮”变为未来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