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间,海康威视(002415)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海康威视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57.5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19亿元,同比增长14.94%。其中,海康威视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0.40亿元,同比增长0.66%,毛利率达到45.67%,同比提升1.65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36.62亿元,同比增长20.31%。
三季度数据亮眼现金流大涨股东回报可观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海康威视进行了产品线分类管理、区域销售考核利润、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垂直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调整,工作成效已逐步显现。海康威视三季度报告显示,三季度末的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总额降至359.69亿元,较6月末下降12.88亿元,较年初大幅下降46.64亿元;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6.97亿元,同比增长426%,是归母净利润的1.47倍,创公司同期历史新高,这也显示了海康威视良好的财务状况。
在稳健的经营和较强盈利能力的背景下,海康威视给股东的回报也颇为慷慨。一周前,海康威视中期现金分红36.66亿元实施完毕,在过去12个月,海康威视已现金分红100.96亿元,注销式回购20.28亿元,合计121.25亿元。数据显示,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实现的净利润累积约为1380亿元,派发的现金红利累积约685亿元,分红率达50%左右,实现“业绩增长+高额分红+回购”的良性循环。
对此,海康威视表示,在经营方向上,未来几年,公司继续全面拥抱AI大模型,专注现有的产品线,做深做精;在运营管理上,持续推进组织变革和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质量。作为上市公司经营成果阶段性“答卷”,三季报是观察、研判企业全年业绩的重要依据。海康威视曾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提出,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实现10%以上增长,如今在三季报交出一份如此亮眼的答卷也给了市场一剂强心剂。
AI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带来新增长点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到,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海康威视正是沿着该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走进千行百业的具体场景中。在国内主业方面,在营销端,公司积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调整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围绕经济中的亮点寻找业务机会,如政府端的交通行业,企业端的电子电器、石化煤炭、智慧商贸、电力央企等行业;在产品侧,公司在AI大模型相关的技术方向上加大投入,推动AI大模型产品落地。 各项大模型应用成果不断涌现,AI大模型既成为海康威视自身能力不断进化的“新引擎”,也成为其走进千行百业的一把“新钥匙”。
一方面,AI大模型在海康自身工厂规模化落地,在内部生产质检、运营智能客服、智能配单等场景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实现质量与效率双升。比如在工厂生产的防配件错漏场景中,过去得靠人工清点,现在大模型可以实时识别人员拿取动作和配件位置,少拿、放错都能立刻提醒。除此外,大模型还能检测螺钉漏打、导热垫漏放、风扇装反、丝印LOGO缺失,准确率稳定在99%以上。2025年,海康威视获得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项中国质量奖,也是对其利用自研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技术开展高质量生产运营的认可。
与此同时,海康观澜大模型在工业、交通、电力、石油、化工等诸多行业落地开花,走进各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带来切实可见的效果提升。比如在工业质检领域,搭载海康观澜大模型的智能离线AXI设备用X光检测电路板焊接缺陷,检测效率可提升80%;在交通信号的自适应控制上,海康威视交通预测大模型的加入可使车道流量预测准确率提升16-25%,路口通行速度提升12-15%,路口车辆延误降低10-20%(数据来源于真实路口测试比对);电力领域,搭载气象大模型和时序大模型的风功率预测一体机可通过更精准的预测,助力风电场合理排产、高效发电,帮助华东区域某300MW海上风电场功率预测偏差总考核费用年均降低超120万元,降幅超15%。今年9月,海康威视上百款“AI+物联感知”产品亮相中国工博会,获得广泛关注。
在商业化方面,海康威视一方面以AI开放平台支撑丰富的AI产品,辅以培训赋能和AI工具,让海康的AI产品落地更快一步;另一方面,依托海康的销售网络,让即使边远区县的用户也能迅速上手海康的AI大模型产品。
从本次业绩报告看,海康威视2025年净利同比增速已连续多季度跑赢营收同比增速,公司财务层面的"有效增长”和业务层面的“技术深耕"并驾齐驱,正在不断构筑海康长期发展的“基底”。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海康威视也表示:“公司将继续坚定推进‘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坚定持续投入AI大模型与场景数字化,坚持长期主义,以更好的业绩回报员工和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