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贷款骚扰电话将大幅减少?陈国汪院长详细解读助贷新规!

2025-10-20 18:11:43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2025年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进入精细化、规范化阶段。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陈国汪院长围绕新规影响、行业生态重构、用户保护、银行转型及普惠平衡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解读。行业

2025年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进入精细化、规范化阶段。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陈国汪院长围绕新规影响、行业生态重构、用户保护、银行转型及普惠平衡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解读。

行业生态:马太效应显现,中小机构需差异化转型

新规落地后,行业资源加速向具备合规、技术、资本优势的头部机构集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中小助贷机构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中小机构普遍缺乏数据治理、风控及合规能力,难以满足银行在主体责任、数据使用、联合贷杠杆比例上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获客成本上升、资金议价能力增强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部分机构面临转型或退出风险。

陈国汪指出,短期市场多样性可能下降,但长期来看,集中化将淘汰不规范高风险平台,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他建议,中小机构可跳出直接竞争,转型为细分场景数据服务商、催收外包商或风控模块开发商,依托差异化能力嵌入产业链,与头部平台实现协同。

同时,监管需引导“良性集中”而非“垄断固化”。陈国汪提出两大具体路径:一是设立分级准入制度,鼓励区域性银行与本地合规科技企业合作,避免全国性资源过度集中;二是搭建公开信用信息平台、推动API标准化接口建设,降低中小机构技术接入门槛,维护市场活力。

用户保护:全链条追溯+动态授权,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新规在规范营销行为上已初见成效,用户反馈贷款推销电话、短信骚扰明显减少,但彻底杜绝违规营销仍需细化措施。陈国汪从三个维度给出解决方案:

其一,建立全链条营销追溯机制。推动营销行为日志上链,要求外呼、定向推送等客户触达行为,需记录时间、主体、渠道来源并留存3-5年,一旦违规实行“穿透式问责”,既处罚执行方,也追究上游合作平台责任。

其二,落地用户授权动态管理与“最小必要”原则。强制推广可撤销、可审计的数字授权协议,允许用户通过统一平台查看数据使用情况并一键撤回权限;明确数据采集清单,禁止以“风控需要”过度收集通讯录、位置轨迹等敏感信息。

其三,引入第三方监督与行业自律。建议由监管指导、行业协会牵头成立独立数据合规审计机构,定期开展隐私影响评估与算法透明度审查,结果公开并作为银行选择合作方的依据;同时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组织制定自律公约,明确外呼时段(如工作日9:00-20:00,周末禁止)、频次上限(每人每月不超过3次),并建立跨机构黑名单共享机制。

银行转型:回归主导地位,破解科技与数据难题

新规明确商业银行在助贷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严禁平台越界参与贷款评审,并鼓励银行自建线上信贷团队,这对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出考验。陈国汪指出,当前银行主要面临三大挑战: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线上风控经验不足(多数未建立“数据采集-模型训练-迭代优化”闭环)、客户信息分散形成“数据孤岛”。

针对这些问题,陈国汪提出转型路径:在人才层面,构建“内外结合”生态,内部推行金融科技人才双通道晋升,外部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引入专家团队;在技术层面,开发标准化建模工具、封装算法组件,降低非技术人员使用门槛,同时试点“联邦学习+隐私计算”,在不迁移原始数据的前提下与电信、电商平台联合建模,提升反欺诈与信用评估精度;在模式层面,银行需融合“稳健底色”与“敏捷基因”,适配互联网贷款“小额分散、快速响应”的特点,而非简单复制互联网平台模式。

普惠平衡:重新定义客群,避免“合规性排斥”

新规有效遏制了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等风险,但也带来一定信贷紧缩效应,征信不佳、收入不稳定、缺乏抵押物的群体更难获得贷款,出现“合规性排斥”问题。陈国汪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重新定义优质普惠客群。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农村电商从业者等非传统就业者,建议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利用其接单量、社交活跃度等线上行为数据,搭建替代性信用评估框架,跳出传统征信范式。

二是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推出“成长型信贷产品”,首次借贷者初始额度低于7000元、利率合理,按时还款后自动提额降息;引入“同城好友联保”“社区信用背书”等社会担保机制,弥补传统担保缺失。

三是建立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由地方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为农业经营者、小微企业主等政策扶持对象承担30%-40%的贷款损失,银行与平台负责运营和风控,参考创业担保贷款模式试点推广。

四是利用科技提升服务包容性。通过大模型辅助完成人工尽调,降低小微客户服务边际成本;建立普惠金融影响力评估体系,将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纳入MPA考核,避免银行“垒大户”,聚焦长尾人群服务质量。

陈国汪强调,助贷新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金融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监管政策的调整,更是对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模式的系统性重塑——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能力驱动”,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优先”。未来行业需在“集中化”与“反垄断”、“严合规”与“广包容”、“银行主导”与“拥抱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