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杭州IROS 2025官方分论坛IROS 2025 · 美团机器人研究院学术年会上,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发表了题为《Infra For Physical AI:从汽车到机器人的变与不变》的演讲。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机器人学科出身的博士,李一帆结合多年硬科技创业经历,分享了其对技术商业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
李一帆认为,技术创新必须与商业设计紧密结合,而专注基础设施更有机会做出商业壁垒。“卖铲子比淘金更容易做出商业壁垒”,李一帆表示,“淘金看似光鲜,但每个人都会去做,壁垒反而没那么高。而卖铲子,如果你把它卖好了,可能是更好的商业。”他以英伟达、AWS为例,说明真正高壁垒、高利润的往往是底层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在汽车行业,宁德时代、英伟达、地平线及禾赛自身,都在扮演行业“基础设施”的角色。
李一帆给出了禾赛在产品质量、性能、成本的“不可能三角”的解题顺序,先质量,再性能,后成本。李一帆表示,“作为基础设施,高质量是行业应用的前提,而高性能决定赋能行业的边界,低成本决定行业普及程度。”而禾赛通过芯片化自研并优化设计,将激光雷达降本99.5%,作为行业高质量、高性能的核心空间感知硬件“基础设施”,来低成本解决汽车的智能和安全核心问题。
而谈及机器人行业,李一帆认为其与汽车行业的根本差异是汽车是 1.0的机器人,其核心是安全,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是物理 AI 2.0,其核心是交互。相对于汽车而言,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原生AI产品,硬件成熟度低、与环境交互强、缺乏海量数据,且软硬件难以解耦。
李一帆认为,机器人拥有高质量硬件才有高质量数据。机器人行业大量的数据问题没有解决,软硬不解耦给了更多人把硬件先做好作为数据切入点的机会。无论是感知上的,像触觉这样的基础设施,还是像灵巧手、完整的整机,甚至是包括完整的带激光雷达感知能力的产品,在机器人行业都会比汽车行业更重要。
这为中国创业者带来巨大机会——在软硬紧密结合的赛道,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将成为关键优势。李一帆表示:这个有可能是未来20年我们看到的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