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城商行三十年|绍兴银行:与水乡共成长的区域银行缩影

2025-10-23 18:34:10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卅年砥砺,风云激荡。从扎根一隅、服务地方的“金融毛细血管”,到与国同梦、与城共进的“经济重要支柱”,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用三十载时光,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金融界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

卅年砥砺,风云激荡。从扎根一隅、服务地方的“金融毛细血管”,到与国同梦、与城共进的“经济重要支柱”,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用三十载时光,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金融界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蜕变为区域金融支柱的历程,剖析行业挑战与未来航向。

作为扎根“水乡绍兴”、伴随地方民营经济成长的城商行代表,绍兴银行的发展轨迹,正是区域性银行转型的生动缩影。本文聚焦绍兴银行,看其如何从“纺织之都”的产业土壤中崛起,伴随城市从“酱缸、酒缸、染缸”的传统产业,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的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书写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篇章。

应民营经济之需,从地方社到绍兴银行

绍兴银行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与当地民营经济的脉搏同频。改革开放后,绍兴民营经济迎来爆发期,纺织作坊、印染小厂、地方酒坊等中小企业与家庭经营主体,逐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核心动力。但彼时传统国有银行多聚焦大型企业,这些“小而活”的市场主体长期面临融资难、结算难的困境,本土金融服务的缺口亟待填补。

在此背景下,1997年12月,绍兴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由绍兴市原9家城市信用社和农信社整合组建,成为服务地方小微市场主体的“本土金融力量”。此后,该行历经两次关键更名:1998年5月更名为绍兴市商业银行,2009年11月正式定名为绍兴银行,标志着其从地方性合作金融机构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跨越。回溯起点,成立时该行净资产仅1.3亿元,资产总额17.52亿元,规模尚处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行列。

股权结构的调整,成为绍兴银行壮大资本实力的核心抓手。自成立以来,该行多次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2020年3月,绍兴银行引入绍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国资股东,国有持股比例提升至49.86%,股权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2024年5月,股权结构再次迎来重要变动:原民营股东精功集团、绍兴众富控股将所持股份转让至浙江柯桥转型升级产业基金,该行国有股东持股合计占比从57.47%提升至66.94%,资本实力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渠道布局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绍兴银行已形成“本土深耕、区域辐射”的服务网络,拥有142家营业机构,覆盖绍兴全辖及嘉兴、舟山等6个地市,包括1家总行营业部、6家分行、9家总行直管一级支行、118家支行、8家社区支行,服务触角持续向区域市场延伸。

随产业升级而动,从“输血”到“综合赋能”

在绍兴银行奠定发展根基的关键阶段,首任董事长兼行长任纪勋成为核心启航者。面对成立初期行业竞争的外部挑战与内部经营的起步难题,他提出“十年面壁图破壁,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为银行定下“稳健务实、扎根本土”的发展基调,并强调“绍兴银行是绍兴人民自己的银行”,这一定位成为后续转型的核心遵循。

2010年成为绍兴银行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彼时,绍兴传统产业面临环保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从“单纯融资”转向“综合赋能”。顺应这一变化,绍兴银行开启从“资金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的转型之路。

产品创新是转型的核心载体。该行陆续推出适配小微需求的“年审工厂”“微型贷”等明星产品,以及覆盖设备采购、渔业生产、个体经营等场景的设备按揭贷款、渔捷贷、“金兰・闪赢”业主循环贷款,用差异化产品解决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痛点。2016年末。该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42.11亿元,同比增幅20.41%,正式迈入区域中型银行行列。

2019年领导班子迎来调整,金建康出任行长,2020年升任董事长。同年,该行首次提出“2+5”战略目标:以大零售和普惠金融为两大核心方向,着力推进小微金融、集镇金融、社区金融、政府金融和数字金融,围绕“区域好银行、绍兴金名片”愿景,推进“融杭接沪、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战略,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大局。

在业务落地层面,绍兴银行深度契合绍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产业方向。2024年,该行推进小微金融业务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信用、数据、抵押”三大核心,通过“线上+线下”两轮驱动打造小微金融新模式。截至2024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8.75亿元,较年初增速10.6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83.22亿元,较年初增加40.15亿元,增速9.06%,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制造业领域,截至2024年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456.0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7.38%,重点支持纺织、汽车零部件、通用设备等绍兴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金融贷款、绿色贷款2024年分别较年初增长14.23%、11.57%,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为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部分监管指标波动,经营成效与压力并存

对比近年来的业绩数据,该行经营情况处于“成效与压力并存”的态势。

2022年末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从2157.64亿元增至2743.9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87%;同期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从1250.92亿元增至1626.47亿元。

盈利层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4.68%;净利润16.29亿元,同比增长4.36%,在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展现出一定经营韧性。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核心指标已显现压力。盈利效率方面,2022年至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从11.42%持续降至9.83%,连续两年下滑;总资产收益率从0.70%降至0.62%,盈利效率减弱趋势明显。

2025年上半年,该行经营压力进一步显现。资产规模上,截至6月末总资产回落至2671亿元,较2024年末减少约53亿元,规模扩张节奏放缓,或与资产结构调整、风险管控收紧相关。

资产质量方面,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0.80%反弹至1.50%,上升0.7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步降至171.26%,虽仍满足监管要求,但风险缓冲空间显著收窄。

2024年末,该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与逾期贷款占比已分别较年初上升0.09和0.23个百分点,至1.00%、1.04%。其中,前十大关注客户贷款余额达9.31亿元,占关注类贷款余额的55.73%。东方金诚在其评级报告中指出,此客户多为从事橡胶零件制造、纺织服装、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的民营企业,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经营困难引发利息逾期。东方金诚认为,“尽管该行通过催收、司法诉讼或协商还款计划等方式跟进,但企业经营持续承压,上述贷款存在一定下迁至不良的可能”。

锚定区域协同,求解差异化发展命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绍兴银行在2024年报中明确年度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绍兴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贡献金融力量。

如今,绍兴银行与地方企业的关系已进入深度价值共创阶段:银行通过金融赋能加速新产业在绍兴的集聚,而新产业的崛起也为银行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这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正是城商行扎根区域的核心优势。

未来,如何在保持与城市同频共振的同时,应对盈利效率下滑、资产质量波动等挑战,如何在“融杭接沪”的区域战略中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将是绍兴银行持续需要解答的命题。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