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婕妤 赵西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复合型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人才保障,是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的关键环节。课题组在对科研院所、制造型企业、产业园区及职业院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引育的建议。
制造业服务人才培优工程
一是支持建设“制造业战略科技服务创新中心”。以职业院校“制造业战略科技服务创新中心”为平台,上游链接科技创新,中游尝试“中试车间”,下游链接人才培养,同时发挥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服务型制造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作用。中心通过引入全国包括中科院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定制信贷融资、信息资源、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一揽子服务,促成天津落地。政策上对于引育科技创新项目天津落地,适当给予创新中心股权激励和现金奖励,中心通过对接产业创新需求与人才培养,培育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二是鼓励构建跨校“专业群+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突破由职业院校内部专业组建专业群的框架,鼓励由不同学校的不同优势专业联合产业链企业构建“工科+商科”复合型专业群发展模式,建设“智能制造服务管理”、“工业互联网运营”、“绿色制造技术服务”等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包含3-5个工科与商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方向。为使专业群内工科和商科权威专家都能发挥专业优势,设立“联系首席专家”制,在评奖评优等成果鉴定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三是制造业服务人才培优的体制机制保障。制定《制造业服务人才能力评价指南》,构建包含技术集成、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三个维度的评价标准体系,明确核心能力要求,配套建立分级认证制度并与职称评定挂钩。实施制造业服务人才“新工匠”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定制化培训。建设制造业服务人才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市制造企业人才数据,运用AI算法实现供需智能匹配,建立人才紧缺预警机制。
港口经济服务人才提升工程
一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港口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借鉴青岛做法和浙江玉环模式,鼓励由涉及港口业务相关龙头企业与职业学院建立“北方国际航运服务人才产业学院”。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群”与港口发展“人才群”无缝对接,港口专业人才的“家门口”学习和“港口内”实践的同频共振。重点建设智慧物流、航运金融、跨境电商三大专业群,开发融合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专业课程。将引进国际港口协会、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等国际认证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实训中心。
二是拔尖人才领衔对标国家标准以纳入“国家盘子”。通过“数字港口人才”计划,支持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与华为、振华重工等企业合作,培养掌握智能调度、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专业人才,实现“十五五”时期关键岗位数字化技能全覆盖;启动“航运服务专家”计划,通过引进国际港口协会认证课程、组织海外研修等方式,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熟悉航运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研制,对牵头制定并完成发布国际标准,给予补助。支持深化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对达到优秀等次的给予资金补助。
三是完善港口经济服务人才提升政策保障和服务体系。借鉴浙江省支持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育的方案,对符合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育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支持职业学院学院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建设。设立“港口首席技师”“航运服务专家”等称号,并给予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支持。开展港口服务业人才自主评价,列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国际港口协会(IAPH)认证推进中做出贡献,给予特别奖励。
绿色服务人才发展专项工程
一是培育“碳审计+金融”复合型服务人才。高校联合排放权交易所开设“碳金融微专业”,设置“工业企业碳核算实务、碳金融产品设计、碳市场交易策略”三大核心课程模块。与荣程钢铁、渤海化工等企业共建“碳审计实训基地”,开发“碳配额质押融资、碳收益票据”等典型金融产品设计案例库。学员完成培养通过考核后,获得“碳金融分析师”资格,有效衔接制造业“双碳”目标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需求。
二是培育“循环经济+国际贸易”复合型服务人才。依托天津循环经济产业基础,联合开发“再生资源跨境贸易合规实务”课程体系,涵盖国际绿色标准认证、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管理、再生材料关税规则等核心内容。通过“理论培训+企业实践+国际认证”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培养精通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专业顾问,重点服务天津港保税区的再生资源进出口业务。通过政策协同发力,带动再生资源进出口额增长。
三是培育“新能源+数字化”复合型技术人才。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算力优势,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大数据分析实训平台。配置风光功率预测系统、储能优化管理平台、虚拟电厂调度系统等数字化实训设备,开发“新能源数据治理、智能运维算法开发、电力市场模拟交易”三大课程模块。配套建立人才认证体系,通过新能源数字化人才提升天津市新能源项目发电效率,提高储能系统利用率。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4BJY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婕妤系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授、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西君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