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中全会公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首次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叠加“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部署,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地位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国内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持续加密,企业IPO进程显著提速,产业链各环节多点突破,万亿级市场空间加速打开,行业正式迈入复苏与加速并行的发展新阶段。
政策顶层设计发力,万亿市场加速成型
在四中全会的公报中,“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并列表述的政策定位,标志着航天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核心层面。这一表述延续了商业航天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长引擎”到2025年“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政策进阶脉络,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完整政策链条。
据央视新闻报道,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到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赛迪智库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增至500余家,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国家主导的多个万星星座计划(如GW星座、千帆星座)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带来了海量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需求。
地方层面的政策协同效应同样显著。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卫星超级工厂进入冲刺阶段,计划2026年6月投产实现卫星“出厂即发射”,目前已集聚航天类企业近千家;广东出台专项政策布局七大卫星应用场景,北京则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规模超2600亿元。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矩阵,为商业航天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资本化进程提速,产业资本密集入场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商业航天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10月下旬,一周之内两家商业火箭公司相继启动IPO辅导: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而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完成辅导备案。值得关注的是,星河动力上月刚完成24亿元D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及产能建设;天兵科技作为连续三年入选独角兽榜单的企业,已构建“三机两箭”产品布局,此前完成的15亿元融资聚焦火箭首飞与批量化生产。
这一轮IPO热潮背后,科创板制度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证监会6月发布的相关意见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将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纳入支持,为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硬科技”企业打开上市通道。截至目前,除星河动力、天兵科技外,蓝箭航天、屹信航天、微纳星空、国星宇航等多家头部企业均已启动上市辅导,商业航天企业集体冲刺资本市场。
产业资本的布局同样深入产业链核心环节。据东兴证券统计,截至2025年7月,国内商业航天在运营发射工位18个、在建7个,浙江宁波、四川凉山、广东阳江等地的发射场也处于预备阶段,地方政策、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的协同投入,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
组网需求爆发,全产业链迎加速拐点
卫星星座组网密集期的到来,成为驱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方正证券测算显示,2028年GW星座将达成“百箭千星”计划,2035年全年卫星发射量将接近2500颗,火箭发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由上海松江区牵头的千帆星座,已实现108颗组网星发射,计划2026年底完成648颗目标,背后的上海垣信启动的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超400亿元。
发射频次的提升印证了产业热度。2025年上半年我国共完成35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占比达40%;10月中旬更是密集完成“一箭18星”等多次发射任务,卫星组网节奏显著加快。为突破“星多箭少”的供需瓶颈,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多款可回收液体火箭将于2025四季度至2026年陆续首飞,有望重构产业成本曲线。
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已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卫星制造与通信领域:中国卫星作为国内唯一卫星制造上市公司,参与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研制的“鹊桥”中继卫星奠定技术优势;中国卫通主导地月激光通信星座,Ka频段技术支撑深空高速数据传输。
核心部件领域:航天电子在惯性导航、星载计算机等领域市占率超50%,拥有专利超2000项;航天环宇作为星载天线“隐形冠军”,实现民营企业参与深空探测零突破。
应用服务领域:航天宏图的遥感技术可处理月球、火星影像数据,中科星图上半年商业航天营收同比激增137.51%,毛利率超60%,展现出下游应用的强劲增长潜力。
对于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资本市场给予高度期待。东吴证券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7.8万亿元。对标美国SpaceX十年间约40倍的市值增长,国内商业航天核心产业链有望孕育出百亿甚至千亿估值的本土龙头企业。方正证券明确判断,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复苏期开端,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及下游应用迎来加速拐点。
信达证券认为,政策催化与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海南发射场扩容、企业IPO推进等多重利好推动产业换挡提速。财通则强调,民营火箭首飞在即有望突破运力瓶颈,加速全产业链订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