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红板科技IPO背后的多重风险:高端化突围与公司治理的未解之题

2025-10-28 15:03:36
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板科技”)的IPO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10月31日,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审议其首发申请。

此次公司拟发行不超过21791.7862万股,募集资金20.57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20万平方米高精密电路板项目”。

然而,在这看似顺利的IPO进程背后,红板科技却面临行业竞争加剧、技术突围受阻、成本控制承压和公司治理隐患四重风险链的严峻考验。

行业分化与技术短板:高端突围困局

PCB行业的“高端红利”正愈发清晰。2025年上半年,AI算力与车载需求驱动下,高端市场供不应求,而中低端市场却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

这一行业分化趋势,恰好击中了红板科技的核心软肋。红板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呈现剧烈波动,报告期内从2023年的11.04%跃升至2025年1-6月的21.36%,看似亮眼的增长实则根基脆弱。

2023年毛利率承压,一方面源于HDI板低价订单拖累,另一方面则是2022年底投产的IC载板工厂处于产能爬坡期,毛利率为负形成拖累。

红板科技将IC载板作为战略突破口,但该领域的技术壁垒远超普通PCB。数据显示,全球IC载板市场80%以上份额被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厂商垄断,国内仅有越亚半导体、深南电路等少数企业具备量产能力。招股书仅提及“已完成多款样品的研发”,未披露核心技术指标与客户认证进展。在揖斐电等巨头已垄断英伟达AI基板订单的竞争格局下,其IC载板业务极可能延续初期亏损状态,进一步侵蚀利润。

与此同时,PCB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关键调整。2025年全球前十大PCB厂商市占率提升至52%,较2024年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厂商凭借产业链集群效应与成本控制能力,市占率首次突破40%,成为全球PCB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红板科技若无法突破高阶HDI与IC载板技术,将被迫留在中低端市场参与价格战,2023年毛利率滑坡的情景可能重演。

激进扩产与治理隐忧:产能消化与内部管控的双重挑战

在行业扩产潮中,红板科技的产能扩张计划显得尤为激进。招股书显示,2025年1-6月公司PCB产品产能利用率为88.63%,在此基础上仍计划新增120万平方米HDI板产能。这一扩产动作可能陷入“产能过剩—价格承压—利润下滑”的恶性循环。

从行业环境看,高端PCB产能紧缺与中低端产能过剩的分化已十分显著。2025年以来,鹏鼎控股、沪电股份等龙头纷纷将资本开支投向高阶HDI与SLP项目。而红板科技的募投项目仍聚焦于常规高精密电路板,未能切入AI服务器、汽车电子等核心增量市场。更值得警惕的是,国内PCB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2024年中国前十厂商市占率已达54.85%。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与技术优势持续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红板科技的新增产能恐将面临“投产即过剩”的风险。客户结构的单一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消化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虽从44.29%降至31.63%,但仍高度依赖OPPO、传音等消费电子客户。

而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复苏乏力,2025年上半年境外销售占比已降至20.95%。反观行业龙头,已通过服务英伟达、特斯拉等核心客户锁定高端订单,红板科技若无法突破客户圈层,新增产能将缺乏稳定需求支撑。

在公司治理方面,红板科技存在明显的“一股独大”现象。招股书显示,发行前实际控制人叶森然支配95.12%股份表决权,发行后仍将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决策机制僵化,在行业转型关键期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例如在IC载板业务拓展上,若实际控制人坚持加大投入而忽视市场风险,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在募投项目实施中,若缺乏有效制衡,可能出现投资决策失误。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始终维持在54%左右的高位,但在如此高的负债率下,公司却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分红6000万元、7800万元,累计分红1.38亿元。这种“举债分红”的行为可能引发监管对公司财务管理的质疑。

结语

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PCB行业正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较量。望着那些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同行,仍在努力爬坡的红板科技,其上市之路似乎不仅仅是一场资金补给战,更是一场与时间和行业趋势的赛跑。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