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设备更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推进,以及“十五五”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内医疗器械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谁能把握政策与市场双重红利,在产业升级中占据先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10月30日晚间,海尔生物披露的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参考。
业绩拐点初现,“耐心资本”彰显长期价值
财报显示,海尔生物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1.24%,环比增长11.68%,标志着业绩在第二季度触底后开始反弹;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17.61亿元。尽管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8亿元,同比下降35.83%,但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超70%,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实现三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三季度毛利率达到46.99%,环比提升3.53个百分点;在净利端,第三季度归母净利率环比提升3.4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的恢复性提升已然显现。
这一业绩表现的背后,是新产业动能的强劲释放。今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新产业(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实验室解决方案)收入占比进一步攀升至48%,较半年报的47%再添动力。其中,智慧用药产业积极布局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市场,前三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血液技术产业聚焦数字化升级,在医疗信息化浪潮中抢占先机,前三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实验室解决方案产业虽然面临行业疲软,但仍实现个位数增长,显示出强劲的抗周期能力。
值得关注的还有低温存储产业表现。作为海尔生物的基石业务,这一产业在三季度实现增长转正,前三季度降幅收窄至中个位数。这种V型反转背后,是海尔生物在场景方案升级和全球化驱动下的技术积累开始释放红利。从神舟飞船到南极科考,从世界卫生组织采购到“一带一路”沿线80多个国家的应用,海尔生物的低温存储技术已经在最极端的环境中得到验证。
事实上,从传统的低温存储设备制造商,到如今覆盖低温存储、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实验室解决方案四大产业的综合服务商,海尔生物这种转变绝非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对整个生命科学生态的重新思考。这一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海尔生物已成功摆脱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构建起了多元化的增长引擎。
更令市场振奋的是,海尔生物近期获得了“耐心资本”的青睐。10月15日,海尔生物公告显示,青岛久实投资管理的“久实优选1号”基金完成增持,持股比例达5.00%。作为青岛市国资委实际控制的“耐心资本”,青岛久实及其背后的国信集团深耕医疗科技赛道,此次举牌不仅体现了国资背景资本对海尔生物长期价值的认可,更传递出对生命科学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AI底座赋能四大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如果说政策是外在推力,那么技术创新就是海尔生物内在的核心驱动力。在刚刚结束的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海尔生物携20余款创新产品与6大AI专家场景亮相,其“技术+场景”的创新范式已成为行业标杆。
海尔生物构建的“大模型-智能体-AI终端”三层AI架构,已经催生出17个高度专业化的智能体集群,从实验室安全智能体到补药智能体,从细胞培养智能体到血液管理智能体,AI技术正在深度重塑每一个应用场景。
在智慧用药领域,海尔生物自研的IncGPT-Med模型让发药效率提升10%-15%,将传统医院药房从“人找药”变成了“药找人”。这套解决方案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跻身前三,更成功走出国门,先后与泰国第二大私立医院集团RAM医疗集团、越南知名脑卒中治疗中心S.I.S芹苴国际综合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加快进军东南亚市场,抢占新兴市场蓝海。
血液技术产业展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公司血浆采集方案市占率超过50%,稳居国内第一。其成功构建“设备+耗材+服务”的闭环生态,从一次性的设备销售转向持续的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客户粘性和盈利空间。今年推出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作为高频消耗的“刀片”产品,有望于明年开始批量供货,贡献稳定现金流。
实验室解决方案产业在国产替代浪潮中表现尤为突出。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列国产品牌第一、第二,生物安全柜市场份额在六月份更是跃升至全国第一,培养箱系列持续保持国产第一份额。其首创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动化分离解决方案,利用AI算法将过去依赖人工经验的“手艺活”转变为标准化的工业流程,显著提升了细胞回收率和存活率。
传统优势业务低温存储产业同样在AI赋能下焕发新活力。针对生物样本库管理场景,海尔生物开发的IncGPT-Biobank模型构建了智能控温、动态盘点、智能备份等智能体,盘点效率与存取效率实现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2.43亿元,同比增长8.52%,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至13.78%。这一战略性投入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是能够在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全球化战略提速,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海尔生物的全球化战略也在加速推进。其秉承“一国一策”的在地化理念,已在18个国家建立了本地化运营体系,这种扩张速度背后反映的是对全球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捕捉。财报显示,海尔生物在今年前三季度海外市场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20.18%,这个增速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亮眼。
这种全球化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技术、本土化与生态的三位一体融合。在英国,海尔生物为大英生物样本中心量身定制的“超低温节能存储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更获得了LEAF和My Green Lab两项可持续发展奖项;在帝国理工医学院,海尔生物提供的“大容量液氮与低温存储生物库解决方案”,使液氮消耗量降低90%,碳排放随之大幅减少,成为绿色实验室的典型案例;在埃塞俄比亚,其开发的太阳能疫苗解决方案入选《金砖国家产业合作案例集》,成为中国企业服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典型样本。
从产品出海到方案出海,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海尔生物正在重新定义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这种模式不仅为自身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代表了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的战略方向。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起点,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更是明确要求到2027年医疗设备投资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超3000亿元特别国债资金注入医疗设备更新,这不仅是简单的设备采购,更是对智能化、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释放。
从全球视角看,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创新医疗设备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驱动下,生命科学工具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据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全球生命科学工具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到3306.9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增速最快的区域。
海尔生物四大产业格局与这一趋势高度契合。低温存储市场随着生物药崛起持续扩容,自动化升级迎来重要窗口;实验室智慧化渗透率不足,智慧实验室空间广阔;智能化药房渗透率较低,市场有望快速增长。从单一的低温存储设备制造商,到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命科学综合服务商,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的每一次进化,都踩在了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就在前不久,海尔生物提出了朝着“全球信赖的世界级生命科学产业品牌”这一目标迈进。四大产业的协同发展、AI技术的深度赋能、全球化布局的持续深化,共同构成了这一愿景实现的坚实基础。随着政策东风持续吹拂、技术壁垒不断加固、全球布局深度拓展,海尔生物成长为世界级生命科学产业品牌的愿景,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展望未来,海尔生物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其表示,收入端在2025年确认拐点;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和创新品类加速放量,利润端有望在2026年迎来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