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钍基熔盐堆研发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建成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也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初步证明了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
受此消息影响,钍基熔盐概念股大幅走强,截至午间收盘,宝色股份20cm涨停,兰石重装、浙富控股、海陆重工10cm涨停,上海电气、江苏神通、航宇科技等纷纷上涨。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宣布,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建设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LF1) 实现三大历史性突破。
一是首次实现堆内钍铀转换:在反应堆运行状态下,成功将不可裂变的钍-232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
二是全球唯一钍燃料入堆运行: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正在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循环的熔盐堆。
三是获取关键实验数据:首次获得钍入堆后的中子能谱、燃料行为、材料腐蚀等核心运行数据。
这相当于在“核能领域”成了从“烧煤”到“核聚变”的跨越,更是打开了一条万亿级的产业赛道。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戴志敏给出了明确目标——以2035年为节点,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落地应用,加速技术升级与工程转化,为国家开辟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
作为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技术的核心代表,钍基熔盐堆的安全特性尤为突出。
钍基熔盐堆全程在常压状态下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了高压爆炸的风险。
商业化方面,实验堆国产化率超90%,核心设备100%自主可控,目前已启动10兆瓦研究堆建设,目标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届时度电成本可降至0.2元,低于煤电成本。
另外,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近期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熔盐堆是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是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钍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钍工业储量约为28万吨,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这条技术路线契合我国天然铀稀缺但钍资源丰富的国情,更能与太阳能、风能、高温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煤气油化工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多能互补低碳复合能源系统,能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能源技术创新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钍基熔盐堆等四代核能系统研发应用。“十四五”规划更是将钍基熔盐堆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国家能源局明确指出,2025年将启动首批商用钍基熔盐堆建设,单堆装机容量10万千瓦,总投资约200亿元。这标志着钍基熔盐堆正式从实验阶段迈向商业化阶段。
截至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参与了钍基熔盐堆研发,涵盖技术合作、装置研制及实验堆项目执行等环节。
其中,海陆重工在今年3月答投资者问时透露,公司有参与钍基熔盐实验堆项目,公司承制的TMSR-LF1项目安全专设一余排换热装置顺利通过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组的验收。
浙富控股子公司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曾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签订了关于TMSR-LF1控制棒系统采购合同。
在此前年报中,上海电气曾透露,公司布局了包括钍基熔盐堆、高温气冷堆在内的四代核电技术与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已全面覆盖国内现有核电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也持续稳居行业第一。
华菱钢铁子公司华菱湘钢也在2020年研发出第四代核电钍基熔盐堆安全容器用SA738Gr.B,最大厚度达到150mm,应用于位于甘肃武威的世界钍基熔盐堆首堆。经过海陆重工及中国科学院专家检测,钢板各项质量指标均优于标准要求。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钍基熔盐堆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中国将占据60%市场份额。
业内专家也指出,此次钍铀转化的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国从钍资源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我国钍资源储量全球第一,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产业链自主可控,这三大优势将推动我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