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产品安全始终是用户关注的核心,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2025年10月31日,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不仅展现了企业对用户安全的敬畏之心,更折射出了其背后坚守的长期主义。
一、召回事件概况:透明化处置,明确安全边界
此次召回计划(召回编号S2025M0174V)自2025年11月7日正式启动,召回范围明确指向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这意味着,生产日期在2024年12月27日之后的理想MEGA 2024款车型,以及其他在售车型,均不涉及此次冷却液相关问题,用户无需过度担忧。这种精准划定安全边界的做法,既体现了企业对问题的精准把控,也避免了用户对品牌全系产品产生不必要的信任危机。
而从公告披露的细节来看,理想汽车在信息透明度上做到了极致,清晰界定了问题根源——特定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进而引发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甚至无法上电,极端情况下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在解决方案的选择上,理想也没有选择“小修小补”的临时方案,而是给出了最彻底的解决路径:为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及前电机控制器——这三项均为车辆核心部件,更换成本不菲,理想用“全免费”的承诺保障用户权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想还给出了应急处置措施,构建了“云端预警+多渠道提醒+快速救援”体系:云端预警程序可提前识别风险,通过400客服、车机Ecall进线主动联系用户并安排救援;车辆出现故障时,车机故障灯、文字提示与报警音会同步触发,引导用户靠边停车等待救援;同时明确告知用户“未收到预警和故障信息即代表车辆状态正常”,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实际上,在召回之前,理想就已经建立了这一云端预警程序,让“被动召回”变成了“主动守护”,这也正体现了理想长期以来对于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通知效率上,理想也做到了“全覆盖、无遗漏”。除通过理想汽车App、短信、电话等直达用户的渠道推送召回事宜外,还开通了400-080-8080服务热线,同时引导用户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中心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反馈线索。这种透明化的沟通方式,既消除了用户的信息差,也展现了企业面对问题时的坦诚与底气。
二、安全至上:理想汽车刻入基因的长期主义坚守
此次主动召回并非偶然,而是理想汽车长期将产品安全性置于战略首位的必然结果。自品牌创立以来,“安全”二字始终是理想汽车发展的核心底色,从企业高层的理念传递到产品研发的实际投入,再到产品迭代的技术升级,安全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他提出“在安全投入上不计成本,不需要经过我审批”,这一表态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在研发端,理想汽车建立了覆盖“电池、电控、电机”三电系统的全链路安全测试体系:仅动力电池一项,就需通过针刺、挤压、火烧、浸水等300余项严苛测试,远超行业标准,且理想自2022年起上市的车型均已提前符合动力电池新国家标准;针对车辆碰撞安全,其研发的“笼式车身”采用高强度钢占比超70%的设计,在笼式车身保护下,即使车辆侧翻,A柱不变形,门槛、脚底的区域也完整无缺;进行的碰撞测试项目超90项,高于C-IASI和C-NCAP测试标准,针对每个座位的安全,单独研发和测试,守护全家每个人的安全。这种“不计成本”的安全投入,正是企业对用户生命安全最直接的承诺。
回顾理想汽车的发展历程,从首款车型理想ONE上市,到L系列车型成为市场爆款,再到理想MEGA开启纯电战略新篇章,每一次产品迭代都以“安全升级”为重要目标。理想ONE通过持续的OTA升级优化电池管理策略,降低长期使用中的安全风险;L系列车型从五个维度进行安全防护,从电池、车身、控制、预警到救援,构建了全场景安全屏障;即便是此次涉及召回的理想MEGA,在问题发现后,企业也第一时间启动内部复盘,推动冷却液供应商优化配方、加强入厂检测,从供应链源头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理想汽车“用户价值至上”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不同于部分企业追求短期销量增长而忽视品质管控,理想汽车始终坚信,只有守住安全底线,才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从成立初期就明确“为家庭打造更安全的智能电动车”的定位,到如今将安全理念渗透到研发、生产、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理想汽车用实际行动证明,对安全的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支撑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资产。
三、召回 针对车企的“体系化能力”考验
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召回并不等同于质量差。事实上,智能电动汽车是技术密集、供应链复杂的产业,其涉及的零部件数量超万个,涵盖芯片、电池、软件、机械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微小偏差,都可能在长期使用中引发潜在风险。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召回的新能源车总量超415万辆。因此,召回并非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从车企数据来看,全球主流车企均有过召回经历:特斯拉曾因自动驾驶系统算法优化、电池线束问题启动多次召回;梅赛德斯-奔驰也曾因软件配置等问题对部分车型实施召回;宝马在部分车型中因发动机部件或电子系统问题发起过召回;大众汽车也曾因变速箱控制单元问题启动相关召回程序。这些案例表明,召回举措是车企主动承担责任、持续优化产品安全与体验的体现,而非简单等同于“质量缺陷”。
更重要的是,相比是否发生召回,车企在问题发现、决策、解决过程中展现的“体系化能力”,才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在问题发现上,理想汽车构建了“用户反馈+云端数据+线下检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通过用户App收集车辆使用中的异常反馈,借助云端平台实时分析电池、电机的运行数据,结合线下服务中心的定期检测,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问题识别网络。在决策方面,在问题确认后,理想汽车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召回计划制定、供应商产能协调、服务网点准备等工作,这背后是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与内部协同效率。而在最终的解决执行方面,理想汽车在此次召回中,将会主动邀约车主,一次性更换关键零部件,并且进行全车检查,并且在更换前实时预警,一旦有预警信号,将优先安排更换维修,从而保证安全、有序。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召回也是对理想的一次全方位的“压力测试”。而理想汽车通过快速响应、透明沟通、彻底解决,证明其已构建起支撑长远发展的稳健体系,既快速解决了问题,也将潜在风险转化成了赢得用户信任的机会,为其长期主义再度添砖加瓦。
四、长期主义:用户信任成就企业长期价值
此次主动召回的背后,是理想汽车对“长期主义”的深刻践行。长期主义不是“慢发展”,而是“不短视”——不追求短期的成本节约,不回避短期的舆论压力,始终将用户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价值放在首位。理想此次选择免费更换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看似增加了短期成本(据测算,此次召回总成本约10亿元),但从长期来看,却筑牢了用户信任的基石,这正是长期主义的核心逻辑。
理想汽车的长期主义,早已通过“盈利”得到印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面临“价格战”“亏损扩产”的背景下,理想的盈利并非靠“压缩成本”或“牺牲品质”,而是靠“精准满足用户需求”与“规模效应提升”。
尽管此次召回理想需要承担巨大的更换成本,但是理想没有选择“局部修补”的折中方案,而是直接为用户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看似不计成本,实则是对安全和用户信任的绝对重视,更体现了公司所坚守的长期主义。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太多企业追求“快速迭代”、“销量第一”等产品数字,对产品安全的长期价值有所忽视。而此次理想汽车的召回事件,则是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真正值得用户信任的企业,是能够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是面对问题能够透明披露、迅速反馈并且不惜成本进行处置的负责任车企。
$理想汽车(LI)$ $理想汽车-W(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