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近日发出警示,指出美联储结束量化紧缩(QT)的决定,可能正在为市场泡沫“火上浇油”,进一步放大潜在风险。
当地时间周三,达利欧在领英撰文指出,当前美联储推出宽松政策的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资产估值已处于高位,经济表现相对强劲。在此背景下结束QT,并非传统意义上的“stimulus into a depression”(刺激陷入衰退的经济),而是“stimulus into a bubble”(向泡沫注入刺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表示,随着银行体系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美联储“将在适当时机重新增加储备”。达利欧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量化宽松(QE)正在以“技术性操作”之名悄然回归。
在他看来,美国“大债务周期”已进入最危险阶段。当美债供应量超过需求,美联储通过“印钞”购买债券,同时财政部缩短发债期限以弥补长期债券需求缺口,这些都是债务周期后期的典型动态。
达利欧预计,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长久期资产(如科技股、AI概念股)和通胀对冲资产(如黄金)将受益。然而,这种“流动性泡沫”终将面临风险累积与政策收紧的双重挑战。
QE传导机制:相对价格引导资金流向
达利欧进一步阐释了量化宽松影响市场的机制。他强调,所有资金流动与市场波动均由资产的相对吸引力驱动,而非绝对价值。投资者基于各类资产的预期总回报——即资产收益率加上价格变动——进行配置决策。
以当前市场为例:黄金收益率为零,10年期美债收益率约为4%。若投资者预期黄金年涨幅低于4%,则会倾向于持有美债;反之则更青睐黄金。而在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央行扩大货币与信贷供给往往会提升黄金相对于债券的吸引力。
量化宽松通常会创造充裕流动性并压低实际利率。若这些流动性主要流向金融资产,将推高资产价格、降低实际收益率、放大估值倍数、压缩风险溢价,并带动黄金等资产上涨,形成“金融资产通胀”。这一过程也会进一步加剧财富持有者与非持有者之间的贫富分化。
史无前例:“在泡沫中实施刺激”
达利欧特别指出,当前美联储实施QE的环境与历史经验截然不同,显著加大了政策风险。以往,量化宽松通常在经济衰退或极度疲软时推出,具有以下特征:资产估值处于低位且相对合理、经济收缩、通胀低迷、债务与流动性问题严峻、信贷利差较宽。
然而,当前情况几乎完全相反。资产估值高企且持续攀升:标普500盈利收益率为4.4%,而10年期美债名义收益率为4%,实际收益率约为1.8%,股权风险溢价仅约0.3%。经济表现相对强劲,过去一年实际增长率平均为2%,失业率低至4.3%。
与此同时,通胀水平略高于政策目标,徘徊在3%左右。去全球化趋势与关税成本上升也对价格构成持续压力。信贷环境宽松、流动性充裕,信贷利差接近历史低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实施QE,无异于“向泡沫中注入刺激”。
政府债务货币化:重演1999年流动性狂欢?
达利欧指出,当前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巨额存量债务与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来融资。在此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实质上是在对政府债务进行货币化,而不仅是为私营部门提供流动性。
他警告,如果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再度显著扩张,同时利率下调,而财政赤字仍居高不下,则应视其为美联储与财政部之间典型的货币—财政协同操作,旨在实现政府债务的货币化。这使得当前政策组合“看起来更加危险,更具通胀潜力”。
短期来看,市场可能迎来类似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或2010–2011年QE时期的“流动性狂欢”。达利欧认为,当前美国政策组合——财政赤字扩张、货币宽松重启、监管趋于放松、AI技术繁荣——正在共同塑造一场“以增长为赌注的超级宽松”局面。
这类政策通常能在短期内催生资产价格繁荣,但也往往伴随三大后果:泡沫加速膨胀、通胀更难控制、风险不断累积。一旦政策被迫转向,所带来的调整代价也将更为沉重。
他预计,新一轮QE将进一步压低实际利率,通过压缩风险溢价释放流动性,推高市盈率水平,尤其有利于科技、AI、成长股等长久期资产,以及黄金等抗通胀资产。而一旦通胀风险再度抬头,矿业、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类公司表现可能超越纯粹的科技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