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行业从周期底部逐步回升,全球资本正悄然重构对中国核心资产的价值判断。高价值的新能源核心标的在A股有很多,但真正能够让诸多外资大举入手的选择还很少,在对标的稀缺性的感受上,内资与外资的感受有明显的不同。
11月7日,新能源材料领域全球龙头企业中伟股份披露《关于刊发H股招股说明书、H股发行价格区间及H股香港公开发售等事宜的公告》,港股发行价格区间出炉,初步确定为34.00港元至37.80港元,
中伟股份是继宁德时代后的第二家A+H新能源“核心标的”
就在今年的5月20日,“宁王”分别用“倒挂的AH股价”、“外资配置中国新能源核心资产通行证”的鲜明旗帜打破了A股必贵于港股的传统认知,开启了核心资产港股IPO加速的浪潮。
上市之后,宁德时代的港股价格持续超过A股,截至11月5日收盘,宁德时代H股收盘价为547.5港元/股,A股收盘价为388.7元/股,H/A比价为1.29,溢价显著,估值方面,H股PE(TTM)为35.70倍,显著高于A股的27.81倍,。
同一标的,两种定价,这一现象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新能源稀缺核心标的的高认可度,以及“能源科技”VS“新型制造业”的估值思路差异。
当特斯拉高举着“科技公司”的标签,在新能源板图中将市场目光锁定在FSD自动驾驶、储能生态的万亿级预期上,享受着290倍的PE(TTM)和1.48万亿美元的市值时,比亚迪用2025年上半年反超特斯拉的营收,在“制造现实”、“赚卖车钱”的基底上,努力维护着8400亿人民币市值和22.78倍的PE(TTM),而比亚迪近年来单车净利润的大幅提升、技术壁垒、生态体系等价值被“雪藏”。
今年以来,港股上市的中创新航保持了平均57.09倍的日均PE(TTM)水平,韩国的LG化学、三星SDI尽管利润亏损,在但过去6个月中分别实现了83.33%、87.21%的涨幅,走出了漂亮的探底回升趋势……
可见,在稀缺性感受差异和估值思路差异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形成了对A股新能源企业的显著价值错位。
中伟股份是继宁德时代后的第二家新能源赛道A+H核心标的,其核心性体现在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公司,是前驱体及正极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中伟股份的产品构成了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性能表现。
据研究统计,中伟股份在镍系、钴系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连续五年全球排名第一;2025年上半年,四氧化三钴全球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市占率近30%;前三季度中国锂电池三元正极前驱体出货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材料销售总额位居全球第一;2025年上半年磷系材料外销市场全球第一,钠系材料订单规模行业领先,固态电池材料也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
在A股上市将满五周年之际,中伟股份凭借行业领先地位及穿越行业周期的稳健基本面叩门H股上市,这一动作背后既有穿越行业周期后的底气与信心,亦有完成深度全球化,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发展野心。
国信证券认为,随着镍价逐步企稳、三元需求回暖,该公司新能源金属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望修复,与前驱体业务形成“双轮驱动”。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82/19.70/23.41亿元,同比+8%/+25%/+19%。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预计中伟股份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约15.39亿元、20.05亿元、26.14亿元,考虑公司为国内第一大前驱体厂商,且镍自供率持续提升,给予26年30倍PE,目标价64元,维持“买入”评级。
产业核心地位、穿越周期的全维度升级、业绩即将迎来回升期,与外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乐观预期形成共振。
被低估的AA级MSCI评级将在港股上市后成为吸引外资的聚光灯
晨星调查显示,在合计管理18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投资者中,超三分之二将ESG因素纳入核心策略。如今,全球ESG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2025年预计突破50万亿美元,这类基金在选股时会严格参考MSCI、S&P评级,且很多品种仅会投资评级在“BBB+”以上的企业。
ESG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入选ESG指数和ETF组合、获得更高的投资权重,吸引更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
数据显示,MSCI ESG评级达到AAA级的沪市上市公司外资持股市值平均为356亿元、平均持股比例近5%,分别是CCC级公司的21倍和2倍。曾有新能源上市公司在MSCI评级升至“A”后,一周内获得3家国际ESG基金的调研,最终引入战略投资5亿元的现实案例;若评级低于“BB”,则会被多数ESG基金排除在投资范围外,错失大量优质资本。
自2022年中伟股份首次参与MSCI ESG评级以来,评级结果连续提升。目前,中伟股份以总分6.5分的成绩成为行业最高评级的企业,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并列,也是唯一一家获得AA级的新能源材料公司。
该评级成绩大大加码了中伟股份在国际市场的业务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稀缺属性和外资新引力,对于设有MSCI评级门槛的外资基金及长线机构而言,中伟股份港股上市后将自动纳入其配置视野,形成可靠的投资预期。
A股筑基,港股拓疆:中伟股份的超越之路
此次港股定价不仅是中伟股份全球化征程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国际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材料龙头的价值重估。从初登A股时的行业爆发期,到穿越周期后开启港股新篇,中伟股份的资本路径始终与产业升级深度绑定。
2020年12月23日,中伟股份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发融资14亿元,上市当天股价便涨超200%,彼时恰逢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的黄金窗口,动力电池需求激增推动正极材料市场扩容,公司凭借镍系、钴系前驱体的技术优势迅速崛起。
从A股上市到启动港股IPO的五年间,新能源行业经历了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产能扩张与供需重构的完整周期,中伟股份却实现了营收规模的持续突破,从2021年的200.72亿元增至2024年的402.23亿元,持续保持盈利。
过程中大举投入,打造了从镍系、钴系、磷系、钠系到新能源金属的多元化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贯通了从“资源开发-原矿冶炼-原料精炼-新能源材料制造-终端循环回收”的一体化闭环产业体系,搭建了“4国内基地+6海外基地”,辐射亚洲、欧洲、北美等核心市场的全球化发展格局。
在展现出强劲周期抵御能力的同时,做到“守中有攻”,值此港股上市之际,完成了对曾经A股上市的自己的全面强化与超越。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