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长城汽车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将向大会交付100辆新能源车辆,并展示搭载未势能源氢能系统的“巴西首艘绿色氢能船舶”。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模式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技术深耕:从“市场换技术”到“标准输出者”
长城汽车的绿色转型底气源于其持续十年的技术攻坚。截至2025年6月,集团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1.1万项,位居自主整车集团首位。在氢能领域,长城实现燃料电池电堆、储氢系统等核心零部件100%自主开发,建成亚洲最大独立安全试验室,并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
生态出海:重构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
不同于传统出口模式,长城汽车通过“研产供销服”全链条布局,在海外构建起本土化生态。目前,其泰国罗勇工厂、巴西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等三大全工艺基地已投产,配合厄瓜多尔等地的KD工厂,形成覆盖拉美、东南亚、中东的产能网络。海外销售渠道突破1400家,全球用户超1500万。
“长城模式证明,发展中国家车企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巴西总统卢拉在视察工厂时评价。数据显示,2025年10月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达5.7万辆,同比增长28.7%,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40%。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森林生态体系已推动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等三家零部件公司进入国际一线车企供应链,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可持续未来:从产品竞争到责任共担
在COP30“气候融资与公正转型”主题论坛上,长城汽车宣布将投入5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6.5亿元)用于巴西雨林生态修复项目,并开放氢能技术专利供发展中国家免费使用。“全球气候治理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
据第三方机构测算,长城汽车每辆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燃油车降低58%,其巴西工厂每生产1万辆汽车,即可为当地创造300个绿色就业岗位。这种“经济收益+环境效益+社会价值”的三重回报模式,正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列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最佳实践案例”。
结语当长城汽车的氢动力船划过亚马逊河的碧波,当插电混动车队穿梭于贝伦市的街道,中国车企正以技术为舟、责任为帆,驶向全球气候治理的深水区。这场绿色革命不仅关乎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承载着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