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录
美股持续创新高与板块表现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美股三大指数延续强势上涨,标普500指数收涨24.49点至6740.28点,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刷新历史新高;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61.16点,涨幅达0.71%,同样突破纪录。半导体ETF表现最为突出,上涨近2%,成为领涨板块;可选消费板块紧随其后,涨幅超过1%。
中概股方面,小牛电动股价飙升23%,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均上涨逾2%。道琼斯指数略有下滑,收跌63.31点至46694.97点,脱离收盘高位。市场整体情绪偏乐观,恐慌指数VIX下跌至16.37,显示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增强。
指数名称 | 涨跌点数 | 涨跌幅 | 最新点位 |
---|---|---|---|
标普500 | +24.49 | +0.36% | 6740.28 |
纳斯达克 | +161.16 | +0.71% | 22941.67 |
道琼斯 | -63.31 | -0.14% | 46694.97 |
罗素2000 | +10.2 | +0.41% | 2486.36 |
AMD与OpenAI达成AI芯片协议
AMD宣布与OpenAI签署一项大规模人工智能芯片供应协议,预计提供高达6GW算力支持。该消息直接推动半导体行业情绪飙升,AMD股价盘初一度暴涨37.7%,最终收涨23.71%,创下自2024年3月以来新高。受此影响,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扬2.89%至6774.06点,再度刷新纪录。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合作延续了上月英伟达与AI领域的投资布局,强化了市场对AI算力需求的强烈预期。OpenAI CEO Sam Altman在开发者活动中表示:“AI正在从实验阶段迈入产业化阶段,算力将成为新型能源。”他的言论进一步助推了投资者对AI基础设施的信心。
芯片公司 | 股价涨幅 | 影响因素 |
---|---|---|
AMD | +23.71% | 与OpenAI签署6GW算力合作 |
台积电ADR | +3.49% | AI芯片需求增加 |
英伟达 | -1.11% | 资金回流至AMD |
美元指数上涨约0.39%,因投资者追逐避险资产。日元与欧元承压下行,受日本与法国政治不确定性影响。与此同时,比特币上涨2.5%至126,110美元附近,与黄金同步走强。
OPEC+宣布的增产幅度低于预期,推动WTI原油期货上涨1.3%。市场普遍认为,能源供给压力可能使通胀短期内维持高位,从而延缓美联储的降息预期。
亚太市场:日本政局与日经飙升
亚太市场方面,日本政治局势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高市早苗赢得自民党党首选举后,投资者预期“安倍经济学”将重新主导政策,推动日股强劲上扬。日经225指数收涨4.8%,创历史新高,而日元与日本国债遭遇重挫,美元兑日元突破150关口。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高市早苗交易”凸显市场押注日本继续推行宽松政策的信号,但也加剧了全球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
欧洲市场因法国政治动荡承压
欧洲方面,法国总理在上任不足一个月即宣布辞职,引发市场震荡。法国CAC 40指数下跌1.36%至7971.78点,为欧洲主要股指中跌幅最大。欧元区蓝筹股普遍走弱,巴黎银行、圣戈班、爱马仕等均跌逾2%。
指数 | 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法国CAC 40 | -1.36% | 总理辞职引发政治不确定性 |
德国DAX 30 | ≈0% | 避险资金流入 |
欧洲STOXX 600 | -0.04% | 区域股指全线回落 |
编辑总结
总体来看,美股的强势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对AI产业链的长期信心,尤其是AMD与OpenAI的合作成为推动科技板块领涨的关键催化剂。与此同时,日本与法国的政治变化为外汇与欧洲市场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尽管部分地区波动加剧,但全球资本市场总体依然处于风险偏好回升的周期。
常见问题解答
Q1:为什么AMD与OpenAI的合作会对整个科技板块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A:AMD的协议标志着AI芯片供应链的进一步开放化,这意味着算力需求不再由英伟达独占,市场预期AI应用普及将更广泛,从而带动整个科技板块上涨。
Q2: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与股市的双重影响是什么?A:日元贬值有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增长,短期推升股市;但同时增加进口成本,推高国内通胀压力,若政策应对不足,可能削弱消费能力。
Q3:法国总理辞职为何引发股债双杀?A:政治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抛售法国国债与股票,同时避险资金流向德国资产,造成欧元区内部利差扩大。
Q4:比特币与黄金同涨是否意味着市场风险加剧?A:是的,通常这类“避险资产”同涨反映投资者对未来经济政策或地缘风险的担忧加剧,说明市场资金开始寻求价值储藏资产。
Q5:AI热潮能否持续推动美股新一轮长期上涨?A:从产业角度看,AI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尤其在算力、算法与数据融合上潜力巨大;但估值偏高的风险依旧存在,未来走势仍取决于盈利兑现与宏观政策环境。
来源:今日美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