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OpenAI推出AI浏览器Atlas:全面进军互联网入口之战

2025-10-22 23:56:51
琳琳总总
商务主编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10月22日,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正式发布首款AI浏览器ChatGPT Atlas,标志着公司首次从应用层进军互联网终端领域,直接挑战谷歌Chrome的市场主导地位。Atlas以ChatGPT为核心,具备上下文侧边栏、浏览记忆和智能体模式等功能,可自动执行任务并实现个性化服务。目前仅支持Mac设备。业内认为该产品在速度与安全性上仍存不足,被指为“半成品”。分析指出,OpenAI此举旨在掌握流量入口、积累用户数据,为未来商业化铺路。随着Atlas问世,AI浏览器竞争全面升级,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或将迎来新一轮技术与流量之战。

10月22日,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一场在线发布会上,正式揭开了公司首款AI浏览器——ChatGPT Atlas的面纱。这款以ChatGPT为核心、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浏览器,被外界视为OpenAI进军互联网终端领域的关键一步,也意味着这家AI巨头首次直接挑战谷歌Chrome在浏览器市场长达十余年的统治地位。消息公布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在盘中一度下跌近5%,显示市场对这场“AI浏览器之战”的高度敏感。

Atlas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浏览器。它将ChatGPT的自然语言理解与任务执行能力深度嵌入网页操作中,让浏览器从“信息入口”升级为“任务中枢”。

核心功能包括:

上下文侧边栏:用户可在任意网页上直接调用ChatGPT进行问答与总结,例如在Gmail中让AI优化邮件措辞。

浏览记忆系统:可选择让ChatGPT记住用户访问过的网页内容,为后续搜索与操作提供个性化参考。

智能体模式(Agent Mode):Atlas可在授权后自动执行复杂任务——如自动下单、跨应用同步任务等。目前该功能仅向ChatGPT Plus、Pro与Business用户开放,每月任务上限400次。

OpenAI表示,所有记忆数据均由用户自主掌控,可随时清除。

尽管Atlas引发巨大关注,但也招致质疑。首先,它目前仅支持搭载M系列芯片的Mac电脑,Windows和移动端用户仍被排除在外。此外,业内专家认为,Atlas在任务执行的速度与准确性方面仍不成熟。独立研究员西蒙·威利森(Simon Willison)试用后形容:“这就像看一个初学者笨拙地使用电脑。” 他还指出,AI在操作网页时存在潜在的隐私与安全风险,主要依赖用户实时监督才能避免误操作。

同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Atlas的“智能体模式”与OpenAI此前推出的ChatGPT Agent功能高度相似,有“新瓶装旧酒”之嫌。

奥尔特曼在发布会上强调:“人工智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定义浏览器的意义。”他认为,Atlas的目标是让用户从手动操作网页转向“指令式浏览”,让AI理解并执行用户意图。分析人士指出,OpenAI此举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战略布局——通过浏览器这一高频入口,OpenAI可以:获取更完整的用户行为数据;锁定ChatGPT生态用户,强化产品黏性;为未来广告与商业化模式打基础。

市场调研机构Market.us预计,到2034年,全球AI浏览器市场规模将从45亿美元增至768亿美元。

事实上,OpenAI并非唯一的入局者。今年7月,AI初创公司Perplexity推出了AI浏览器Comet,以“答案引擎”模式整合网页信息。微软也在Edge中加入Copilot模式,Opera推出AI助手Aria,而苹果、谷歌则分别计划在明年推出AI搜索和智能任务功能。

截至2025年9月,谷歌Chrome仍以70.2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但AI浪潮正逼迫传统浏览器加速革新。

值得注意的是,Atlas的发布只是OpenAI近期密集动作中的一环。10月初,公司连续推出两款商业化产品——“即时结账”(Instant Checkout)功能和独立社交应用Sora App,分别瞄准亚马逊与Meta的核心业务领域。

与此同时,奥尔特曼宣布将在2025年底推出新版ChatGPT,对成年用户开放“成人内容生成”权限,此举被视为公司在内容政策上的最大松绑。

多项举措背后,是OpenAI急于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根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尽管OpenAI今年上半年营收达43亿美元,但研发支出高达67亿美元,全年现金消耗预计超过85亿美元。公司设定的短期目标是将年收入提升至130亿美元,以支撑其庞大的AI计算投资计划。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