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报道说,在官网的宣传视频中,莫斯科国立大学展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取胜”的理念,视频里出现了馆藏名著的图书馆、先进的体育设施,以及大量讲俄语的亚洲面孔。

虽然中亚人是俄罗斯高校留学生的主要来源,但克里姆林宫数据显示,中国学生人数自2022年以来增长了25%,到2024年已达到约5.1万人。
中俄关系日益密切,推动了两国高校间更深的合作。俄罗斯官员在5月普京在莫斯科接待习近平时对此颇为自豪。
分析人士表示,习近平与普京的“无上限”关系,正影响着两国优秀学生的教育路径。
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深圳和上海设有办公室的中国研究与咨询机构ChoZan创始人阿什莉·杜达雷诺克表示:“我们正看到一个与地缘政治伙伴关系相契合的替代性国际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杜达雷诺克说:“这体现了多极世界秩序下的人才基础。”
她预计,中国赴俄留学生人数将在五年内突破10万。作为对比,中国学生在英国高校中是最大外国群体,超过15万人。
这种深入合作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中国在俄留学生数量达2.1万人,已有160多个双边本硕项目,至少设有27所联合教育机构。总部设在柏林的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显示,俄罗斯研究生中约有36%来自中国。
以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为例,其官网列出了18个合作项目,包括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国家级”高校的合作。官网显示,中国学生尤其对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与管理技术、弹道与空气动力学,以及工程物理中的人工智能等专业感兴趣。
总部在莫斯科的德国商业顾问、Rufil Russia Consulting创始人菲利普·罗维表示:“俄罗斯是很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尤其是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技术导向强、教学质量高。”
作为留学生,罗维曾多年与中国学生同住俄罗斯大学宿舍。他指出,中国学生被俄罗斯比西方便宜得多的学费吸引,而且还有奖学金的机会。
罗维说,高等教育上的双边合作还有战略意义。莫斯科入侵乌克兰后,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关闭了西方企业在当地的业务。中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迅速填补了西方企业留下的空白。
“莫斯科大街上的奔驰和宝马车行,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吉利和奇瑞的车行。而这种中国势力的扩张,显然需要熟悉俄罗斯商业、法律和文化的中国人才。”罗维说。
杜达雷诺克也认为,这一趋势体现出更深层的转变。
“这些中国学生被专门培养出来,为回国后加入在俄中资企业,或从事中俄双边业务做好准备,”她表示,“这不是传统的、以移民为目标的教育,而是面向特定经济关系的人才战略培养。”
她指出,在贸易、能源、工程、医疗和外交等关键领域,俄罗斯的学习经历赋予中国学生在中国国内和讲俄语的中亚地区——习近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覆盖的重要区域——的竞争优势。
杜达雷诺克强调,中国认可俄罗斯在这些领域的学位,毕业生有望获得高薪高需求岗位。
“这些学生回国后享有‘海归’福利,包括城市户口、创业补贴以及优先就业机会。”她说。海归是指从海外学成归国的人。
她还提到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这是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合资院校,为进一步深造或就业提供路径。这类项目通常会安排与中俄商务合作有关的实习或研究机会。
设在布拉格的国际事务智库AMO的中国问题高级分析师菲利普·努贝尔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学生实施的限制政策,也将持续推动这一趋势。
作为移民打压行动的一部分,特朗普正在施压美国高校减少国际生比例。他在5月表示,政府将“强力”撤销中国学生签证。
努贝尔说:“对正在受到制裁、与大多数国家学术合作有限的俄罗斯来说,中国学生的涌入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借此表明俄罗斯仍参与国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