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提价,“敲顾客竹杠”时,许多政府会提出批评,有些甚至会忍不住干预。但在今天的中国,情况正好相反。

今年5月,中国政府斥责汽车制造商的原因不是涨价,而是降价。
官方表示,“这场价格战没有赢家”,完全无视那些如今能用不到5.8万元人民币就买到一辆小巧电动车的开心顾客。
在价格“战争”中,手段有时和结果一样令人震惊。
许多中国制造商将汽车低价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把这些实际上没有行驶过的“零公里”新车当作“二手”车销售。这个听起来很荒谬的做法,让车企可以拆分市场,把“二手但未使用”的汽车卖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再把同样的汽车以更高价格卖给其他人。
人民日报抱怨说,这种“变相降价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是汽车制造业在受冲击:今年5月,中国30个主要行业中有25个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其中包括煤矿和钢铁等8个行业,价格跌幅甚至超过汽车。
整体来看,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下跌。
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科技项目,近年来一直是中国在楼市危机长期持续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工业品价格和利润的快速下滑,让人开始怀疑这种资本支出热潮是否能持续。
电动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板等行业,本来被寄望为弥补房地产行业留下的巨大空缺、带动增长的新引擎,如今也成了通缩的引擎。
中国人给这个问题起了个新名字:“内卷”。
这个词长期以来用来形容学生或工人之间的军备竞赛,大家都拼命努力但没有额外回报,因为迫使所有人都必须更拼。今年,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2024年7月,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政治局的声明中。12月,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结论中出现,这次会议为经济政策定下基调。
国家发改委发言人今年5月表示,“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
哪些行业最“内卷”?
中国证券公司申万宏源的赵伟表示,电气机械、钢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例如水泥、陶瓷和玻璃)的问题最严重,去年这些行业的价格下跌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领域也有大量闲置产能。
根据他的分析,还有另外15个行业,包括汽车和烟草,也表现出“内卷”倾向,比如利润增长疲软、债务迅速增加、价格下跌或产能利用率低。
虽然“内卷”这个说法是新的,但问题并不新鲜。
2012到2016年,中国曾经历过四年半的出厂价格下跌。作为回应,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推出了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不是通过增加需求来抬高价格、恢复利润,而是要控制供应。
人民日报曾引用一位匿名人士的话说,中国准备了两桌饭菜,却只有一桌客人,不管客人怎么吃,都吃不完。
为了“清理餐桌”,国家发改委对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实施了产量配额和产能削减,推动并购重组来减少竞争。煤矿被要求一年只开工276天。政府还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标准,强制关停那些老旧、污染重的工厂。
这一政策被认为是成功的,钢铁价格和利润率上涨,工业整体出厂价格在2016年9月停止下跌,并在2017年初上涨超过7%。
政府现在是在试图重演这一做法吗?
除了指责汽车厂商给顾客“优惠过头”,政府还要求太阳能板行业“自律”。去年底,33家面板制造商响应号召,承诺为产量设上限、为价格设下限。
政府还试图防止钢铁行业的“盲目扩张”,提出“三个不”:没有订单不生产、亏本不卖、没有确定回款不发货。电商平台也被鼓励减少对商家的压力,比如取消了“先退钱后退货”的退款政策。
地方政府也被要求在推动投资或保护本地企业时不要走得太远。根据咨询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的托马斯·加特利的说法,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超过6300家)去年报告收到1950亿元人民币的补贴,比前年减少约13%。
这些干预手段比2010年代的要温和,整治行动可能更为谨慎,因为现在的目标行业和当年不同。
摩根士丹利的邢自强说,2015到2017年期间,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容易被“管住”。而且最终“洗牌”后,它们往往成了赢家,占据了更大市场份额。被产量限制和环保标准挤掉的,往往是依赖便宜、污染技术的私营小企业。
现在许多“内卷”最严重的行业,主导者是不那么听话的私营企业。比如电动车和太阳能板行业,由技术先进的商业公司主导。有些行业甚至正是当年供给侧改革希望腾出空间来培育的新增长引擎。
2016年,人民日报援引匿名人士的话说,“新动能正在增强”,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此外,部分过剩产能是习近平坚持保持中国工业实力的必然结果。他希望无论市场需求如何,都要保持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各地政府为响应这一目标争相行动,导致重复建设。
去年一次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有人警告习近平,他提出的“培育新质生产力”号召,可能引发“内卷”,因为各地政府都在抢着把“培育”落实到自己地盘上。
中国的“内卷”困境,还反映出经济中长期存在的需求不足。消费者信心低迷,家庭储蓄率超过可支配收入的31%,而且其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份额也更少。
今年前五个月,居民在新房上的支出不到2021年同期的一半。
习近平在2015年推行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他提升需求的政策,比如投入巨资将“棚户区”改建成现代公寓。如果政府能够再次稳定房地产市场、恢复消费者信心、刺激消费,一些过剩产能问题可能就会消失,其他问题也会变得更容易承受。
新兴行业的价格上涨可以抵消其他领域的通缩压力,招聘也能缓解过度扩张行业中的裁员压力。邢自强表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需求端支撑,再完善的供给侧措施也难以带来通胀回暖”。
中国的很多行业已经准备了两桌饭菜,政府需要请更多的客人来吃。(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