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旅游业出现新一轮激烈竞争的迹象,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国内经济通缩压力加大的担忧。
根据官方周四公布的数据,10月1日至8日全国国内旅游出行总量达8.88亿人次,创收8090.1亿元人民币(约合1136.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和7.6%。然而,与今年5月1日至5日假期的6.4%与8%的增幅相比,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高盛指出,今年黄金周期间,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支出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下降约3%。
PoshPacker青旅集团创始人Mix Shi形容,“今年的‘黄金周’,其实更像‘黄金弱’(Golden Weak)。”他表示,尽管旗下位于成都的三家旅舍最终实现满房,但不得不将房价下调约60%,因为周边酒店降价幅度更大,“竞争太激烈了,好的住宿也在‘白菜价’甩卖。”
酒店价格“卷”到底
成都在美团平台的旅游消费额中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南京。然而,根据HostelWorld数据,今年黄金周期间,成都及上海的平均床位价格分别下跌超20%,降至80.99元与165.70元。
青岛一家酒店经营者王先生表示,由于中秋节(10月6日)被纳入假期,黄金周天数比往年多一天,但真正的高峰在6日便已结束,之后不得不降价六成以应对需求回落。
官方数据显示,仅从黄金周期间看,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达15.4%;但若考虑去年中秋节同期数据,可比收入增速仅为7.6%。
广州一位旅舍与餐厅经营者游先生表示:“大家都更努力、更忙碌,支出更多,但利润空间依旧很小。”他的餐厅黄金周日销售额从平时的3000元飙升至1万元,但人均消费仅30元,“尽管创下收入纪录,但我们四个人忙得精疲力竭,庆功都变成了‘去睡觉’。”
“错峰出行”成趋势
今年,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在黄金周前后错峰出行。携程数据显示,9月下旬酒店价格比黄金周期间便宜约20%,而节中机票价格也比假期首日低30%以上。飞猪数据显示,人均出行消费同比上涨14.6%,节后机票大幅跳水,例如从上海飞往香港的机票价格低至400元。
官方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全国公路出行量日均达3.04亿人次,自驾游成为主流。
通缩压力仍存
中大商学院客座副教授Bruce Pang指出,“黄金周释放出一波强劲的消费活力,为内需提供了支撑。”但他同时警告,食品和能源价格仍低于峰值水平,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转正仍需时日。
8月,中国CPI同比下降0.4%,扣除食品和能源后上涨0.9%;旅游分项价格同比上涨0.7%,但1—8月整体仍较去年同期下降0.3%。
此外,多家在线平台报告称,低线城市的旅游需求显著上升,至少30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酒店预订量同比翻倍,反映出价格敏感型消费趋势持续扩大。
中国9月通胀数据将于10月15日公布,零售销售数据将于10月20日发布。8月零售销售同比仅增长3.4%,低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