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报道,欧盟正考虑强制措施,中国企业若想在欧盟境内运营,必须向欧洲公司交出技术,旨在让欧盟工业更具竞争力的强硬措施。这些措施将适用于希望进入汽车、电池等关键数字与制造业市场的企业,还将要求这些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并在欧盟境内实现产品增值。

强制设立合资企业也是正在讨论的选项之一。
据知情人士表示,这些预计将在11月出台的规则,表面上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但其真正目标是防止中国的制造实力压垮欧洲工业。
受到补贴支持的中国产品已经席卷欧盟工业,而北京即将对稀土矿实施的新出口限制,也正在威胁压缩欧洲制造商的生存空间。但以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反制中国,势必引发强烈反弹,可能损害仍然至关重要的中欧贸易关系。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托马斯·雷尼耶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多项措施,以促进强大、有竞争力并实现去碳化的欧洲工业。”
他说“目前尚未就这些措施的具体范围和性质做出最终决定。”
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在升温。欧盟近期决定将钢铁进口关税翻倍,这一措施将直接打击廉价的中国产品。
几天后,北京宣布将对关键稀土矿物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欧盟方面呼吁进一步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过去几年,欧盟一直誓言要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中国冲击。即将出台的法规属于名为《工业加速法案》(Industrial Accelerator Act)的立法提案的一部分。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9月表示,这项立法旨在推动欧洲下一代产业的发展。
她说:“清洁技术的未来将继续在欧洲诞生。但为此,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工业能够在欧洲本地获得所需原材料。总而言之,在数字化与清洁技术领域,我们要做得更快、更聪明、更具欧洲特色。”
欧盟的计划正模仿北京长期以来的做法——中国一直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设定严格条件。欧洲则一直陷于增长乏力与投资疲弱的困境中,尤其受制于最大经济体德国的低迷表现。
随着欧洲工业寻找保护自身商业模式的办法,各行业游说团体纷纷呼吁欧盟委员会采取更激烈的措施,以获取中国领先的关键技术。
“外国投资——尤其是在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领域——必须伴随技术转让以及对欧洲劳动力的培训。”欧洲清洁技术行业组织“Cleantech for Europe”主管维克托·范·霍恩表示,“这必须在欧盟层面达成一致。”
知情人士称,拟议中的新规将重点支持欧洲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尤其关注电池技术的转移,因为欧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零部件方面普遍依赖中国。
中国汽车公司已经在欧洲加速布局。比亚迪正在匈牙利建设工厂,并计划扩大在欧洲的电池生产。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派出2000名工人,在西班牙与Stellantis合资建设并运营一座价值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的电池厂。
根据提案,想要在欧盟销售汽车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在本地采购一定比例的商品和服务。另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还在考虑要求外资工厂雇佣欧盟工人的规定。
这套政策方案还将简化欧洲企业的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