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金融时报,作者凯蒂·马丁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和编辑委员会成员。

投资者和大型科技企业之间的热恋,可能正在出现降温的苗头。
科技板块在市场生态中占据特殊地位,因此这不仅是对居高不下的估值的警告,也是对金融体系阴暗角落的提醒。
大型科技企业之所以在全球公开市场占据主导,是因为“赢者通吃”的格局,造就了几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上市巨头,尤其是在美国。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的狂热,更是让这把火越烧越旺。
其中最大的一家,芯片巨头英伟达,如今市值已达4.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富时100指数总市值的1.5倍。
这让美国股市结构极为头重脚轻,而美股本身也膨胀到在全球股市中占比异常大的地步。
美国市值前十大公司,大多与科技相关,底部才掺杂一些金融公司,如今占标普500指数约40%,并贡献了过去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增长。
美国投资者的收益几乎全靠大型科技企业拉动。这也是为何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上涨9.5%,而追踪小盘股的罗素2000指数仅上涨4.2%。
到目前为止,对科技整体,尤其是人工智能有利的,往往对全球股市也有利。但如果科技整体、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严重问题,那么后果不难想象。
如今怀疑开始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型科技企业高管们的宣传话术愈发让人厌烦。每一代所谓“突破性”的AI模型发布,效果却越来越乏善可陈。
OpenAI在本月推出GPT-5时就遭遇了冷场。就在热度减弱时,OpenAI的萨姆·奥特曼在一次活动上承认,热潮带有泡沫成分。
“投资者是否过于兴奋?我认为是的。”奥特曼在本月早些时候说,“我确实认为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很多钱,我也不想淡化这一点,那真的很糟糕。市场总会有非理性繁荣的时期。”
在其他行业,极少有高管会在不那么自负的时刻把这种话说出口。虽然奥特曼仍相信人工智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但尚不明确的好处,但连他似乎也觉得市场存在泡沫。
更让人紧张的是,投资者注意到麻省理工学院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约95%的企业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没有任何回报”,“只有5%的AI试点项目实现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而绝大多数仍停留在没有可衡量损益影响的阶段。”
突然间,那种“普通企业加点AI魔法就能变成高效盈利机器”的想法,显得不那么可信了。
这不仅是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我们更该警惕那些难以察觉的、隐蔽的私募市场风险。这些市场是支持庞大数据中心的重要资金来源,而数据中心正是人工智能运转的核心。
亚马逊和Alphabet等AI巨头将在未来三年出资约一半的AI基础设施支出,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其余大部分资金则将来自私募股权、私募债和风险投资。
即便在这一领域已有投资的私人信贷管理人,也越来越担心行业过度涌入这个主题。
“这绝对是我们每次执行委员会会议都会讨论的事情。”PGIM私募资本欧洲负责人乔什·希普利说。
“我认为在私人信贷市场中的占比还不足以引发系统性冲击,”他说,“但唯一能确认的方法就是看结果。”
瑞银分析师本月在报告中指出,私人信贷已成为人工智能增长的“关键引擎”。在截至2025年初的一年中,私人债务市场的敞口增加了1000亿美元,达到约45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公共债务市场的资金支持。
瑞银预计,未来几个月这个市场会有“大量”资金流入,尤其是来自散户和养老金的资金,这可能“播下乐观情景的种子”,但同时也“增加了过热风险”。
在人工智能的争夺中,不只是公开股权市场集中风险高企,私募市场同样如此。
如果专业放贷机构开始倒下,并将风险传染至更广泛的金融体系,那么奥特曼所说的“那真的很糟糕”,都将显得过于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