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公司帕兰提尔首席执行官卡普近期猛烈抨击做空者,称他们“居然选择做空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之一”,并讽刺“去选些任务不那么高尚的公司吧”。
他特别点名《大空头》原型人物迈克尔·伯里,批评其同时做空帕兰提尔和英伟达,直言这是“疯了”,还表示“等他错的时候,我会跳起来庆祝”。
在早前的另一场采访中,卡普更曾讽刺做空者“靠拉低公司股价赚钱买毒品”。
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也流露出类似情绪。尽管OpenAI尚未上市,奥特曼却表示如果上市,他“会很乐意看到做空者被烧伤”。
面对外界质疑OpenAI盈利能力、尤其是其计划投资约1.4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奥特曼回应说,“如果你想卖你手上的股份,我可以帮你找买家。够了。”
他还强调公司年收入已“远超130亿美元”,并拥有强劲增长势头。
对于帕兰提尔的卡普和OpenAI的奥特曼抨击做空者的言论,人们不免感到有些“顶部”信号。
尤其是奥特曼,他所说的做空者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因为ChatGPT的母公司仍是私人公司。而考虑到目前人工智能交易带来的股票市场的巨大涨幅,这种言论多少让人觉得过于激进。
不过,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也表明,也许现在还只是初期阶段,尽管这些高管的言行让人感到咄咄逼人。
近期有一项新研究发布,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到底是有益还是无益。
这项研究并不直接否定麻省理工学院此前一项发现——即95%的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试点都以失败告终。但这项研究指出,那些成功应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其生产率提升幅度是传统信息技术的两到三倍。
这项研究发布在arXiv网站上,这是一个用于发布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的平台。
研究基于Revelio Labs的数据,公司利用LinkedIn获取信息,发现企业通过吸引具备人工智能技能的人才而获得收益。
但关键在于,并非总是如此。
研究指出:“从采用扁平结构和更加强调精益创业方法的公司中招聘员工,会带来显著的生产率提升,而从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公司中招聘员工,几乎无任何益处。”
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发现表明,人工智能的外溢效应与传统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有根本不同,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和流程标准化,而人工智能的外溢效应则关键取决于人工智能知识产生的实验性和融合性环境。”
所谓精益创业方法,是一种强调快速试验、迭代开发和数据驱动决策的方式。仅仅引入人工智能并不足以帮助企业,只有当企业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员工技能再培训和流程重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当然,这篇论文并未涉及、更未解决人工智能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即使生产率真的提高了,也需要考虑成本问题。那些超大规模科技公司和人工智能企业,可能高估了企业愿意在这项技术上投入的金额。
不过,这篇论文确实提到了企业如何应对所谓的“人工智能生产率悖论”,即在人工智能刚刚实施时,生产率会先下降,随后才开始上升的问题。(市场观察)
来源:加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