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十年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亿万》(Billions)剧集联合创作者Andrew Ross Sorkin开始深入研究1929年股灾。如今,他终于出版了一本关于那场历史性崩盘的新书。巧合的是,这本书恰逢今日市场上AI概念股剧烈震荡之时,引发投资界对“人工智能泡沫是否会成为下一次1929”的热议。#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Sorkin在近期一场讨论中表示,他的研究让他意识到,市场狂潮从来不只是股价的故事。真正推动泡沫的,是“三个L”:Liquidity(流动性)、Leverage(杠杆)与 Lunacy(投资者的疯狂)。
当前AI资产的暴涨,Sorkin认为是“宽松货币时代遗留的症状”。
美联储虽已暂停量化紧缩(QT),但市场资金依旧泛滥。高盛的金融状况指数显示,今年以来流动性持续改善,而利率下调预期又为风险资产提供了支撑。
市场分析师Matt King(Satori Insights创始人)指出,美联储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继续降息,将进一步助长市场“泡沫化”。
“这就像往已经起泡的饮料里继续加气,”King警告说,“投资者的自满情绪在升温,而流动性随时可能蒸发。”
虽然美国家庭与非金融企业的整体杠杆水平仍低于2008年,但金融体系内部的杠杆却明显上升。
私人信贷、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及保证金交易正推动市场风险积聚。尤其在AI相关投资领域,杠杆效应迅速放大。
部分亏损中的AI初创公司估值总额已接近1万亿美元,而个别上市公司——如Palantir——其股价甚至被推高至未来盈利的230倍。
“金融部门的杠杆正在反哺自身的泡沫,”King指出,“被动型基金的规模效应让市场波动更具惯性。”
Sorkin提到,真正危险的不是估值本身,而是投资者普遍相信“这次不同”。
从“AI十倍股”的幻想,到企业债市场再现“评级购物”(ratings shopping)现象,过热的心态再次浮现。
UBS董事长Colm Kelleher警告,这种人为抬高评级的行为“正在积累系统性风险”。
Sorkin认为,尽管市场修正几乎不可避免,但未必会引发1930年代式的大萧条。
与上世纪不同,央行如今更懂得“在危机前注入流动性”——2008年与2020年就是前车之鉴。
但他同时提醒,这种政策思路也可能制造更大的未来风险:
“每一次救市都在强化‘央行托底’信仰,而这恰恰是泡沫的燃料。”
一些市场观察者指出,这也是为何部分投资者转向黄金与加密货币——他们担心,持续的货币扩张正稀释美元信用,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
当前的科技狂热,也许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强劲的企业盈利、美联储的“温和立场”以及AI技术的真实潜力,仍可能支撑市场向上。
然而,正如Sorkin警告的那样:泡沫破裂从不提前通知。
在公开市场,它可能是一声巨响;而在私募和信贷领域,它更可能是一声漫长的“漏气”。
“无论是1929、2000还是2025,故事的主角不同,但剧本往往相似——流动性泛滥、杠杆累积、理性消失。结局,也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