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彭博观点,作者克里斯托弗·比姆是自由拟稿人,他在本文中介绍了佳富龙洲分析师Dan Wang的新书,并在书中对比了美中的经济政策不同之处。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当特朗普称对美国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日期为“解放日”时,Dan Wang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便觉得很熟悉。
他最近对我说:“‘解放’并不是一个很美式的词,更像是来自中国。”
Dan Wang对此很清楚。多年来,他在中国担任宏观研究机构的分析师,研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和官方文件,从中试图解读出政策含义。
如今,Dan Wang表示,他在特朗普和习近平身上看到了相似之处:他们的支持者盲目信任领导人、妖魔化外国人,并乐于通过威胁移民和少数群体的社会地位来制造不安。
“我们在美国看到的是一种没有好处的威权主义。”他说。
在他看来,“好处”是指高铁、运作良好的城市,以及政治与经济的稳定。
Dan Wang在他的新书《Breakneck:中国工程未来的追求》中主张,如果美国想要继续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就必须研究中国。但美国必须学对东西,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建设。
在这本书中,Dan Wang指出,中美之间的关键差异在于:中国是由工程师治理的——2002年,政治局常委九名成员全部有工程背景——而美国则是由律师主导。
中国重视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如桥梁、水坝、机场,也注重制造玩具和iPhone等产品;而美国擅长制定和执行规则。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律师群体曾有效制衡过技术官僚政权,阻止了对环境的破坏、对城市社区的肆意侵占,以及使美国深陷越战的倾向,因此当时“规则优先”的模式是有益的。
但Dan Wang认为,如今规则制定已经过头,反而妨碍了美国追赶竞争对手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Dan Wang的观点与《富足》一书不谋而合。这本由埃兹拉·克莱因和德里克·汤普森合著的畅销书,呼吁美国决策者削减繁琐程序、扩大住房和交通供给。然而,Dan Wang的书并非政策论纲,更像是一场对中国“工程优先”社会的实地巡礼——其中既有高铁和无人机这样的成就,也有独生子女政策和“清零”政策这样的弊端,甚至还有一些“丑陋”的产物,比如对欧洲小镇广场的无意义复制,以及对人权的侵犯。
如果美国要赢过中国,Dan Wang认为,必须先理解中国。这意味着要摒弃华盛顿和硅谷兜售的那些过于简化的说法。
“我认为关于中国的所有叙事总是错的。”他说。比如,现在还有人认为中国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在TikTok、DeepSeek和比亚迪的时代,这种说法显得非常荒谬。
他也不认同另一种极端,即中国是注定要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强国的不可阻挡的巨兽。
Dan Wang拒绝套用传统的中国分析框架——自由派或保守派、鹰派或鸽派。他不愿给出现成答案(除了对火锅的看法,他称其“难吃”)。
他这种特立独行的视角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在书中——以及我们在他巴黎度假时的Zoom通话中——他都表现出对政治和经济体制变幻如何塑造国家与个体命运的深刻理解,包括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旧金山
Dan Wang今年不到33岁,出生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这个地区远离权力中心,因此相对自由。他的父亲是软件开发人员,母亲是广播电视主持人。小时候他患有血液疾病和肺部问题,导致与同龄人交往不多。
2000年,他7岁时,全家搬到多伦多,两年后又迁往渥太华。他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兴趣广泛:15岁时,他加入加拿大皇家陆军少年军,还学习单簧管,曾梦想成为职业演奏者。
后来他获得奖学金,进入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大学学习哲学。
他从没想过要继承父亲的工程之路,因为他数学不好。大三时,他退学去了多伦多的Shopify公司担任市场营销工作。2015年,他搬到旧金山湾区,在Flexport继续做类似的工作。(他最终还是拿到了大学学位。)
Dan Wang觉得湾区封闭而短视。“人们说旧金山是世界中心,”他说,“我很不认同。”
当地的交通和美食都让他失望,他也对身边人热衷的科技领域(加密货币、虚拟现实和网络平台)缺乏兴趣。他更关注中国那种“硬工程”发展,比如基础设施巨型项目、半导体和绿色能源。
因此,2016年,他搬到香港,在金融分析公司佳富龙洲(Gavekal Dragonomics)工作,为想了解中国政策如何影响巴西大豆价格等问题的投资者提供解析
。他说,这家公司“不把中国当作一个普通的数据集”,而是采取整体视角。他逐渐把中共视为一个“智力谜题”——一个“极其古怪的机构”,这个机构相信国家控制和资本主义并不矛盾。
2017年,Dan Wang开始写年度通讯,分享给朋友。他将旅行见闻、经济分析与科幻、歌剧评论交织其中,逐渐吸引了一批读者,包括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和科技写作者本·汤普森。
Dan Wang称科文为导师。科文在采访中表示,Dan Wang“局外人”的身份——一个加拿大人观察美国政治,一个云南人看北京政策——造就了他独特的视角。
2018年,Dan Wang搬到中国大陆,更近距离地观察体制运作。他如愿以偿。
“原子世界”
新冠疫情让Dan Wang对“工程国家”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当时住在上海,经历了极端封控时期——人们经常难以获得食物,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喷洒消毒液,喇叭高声播放“压抑你对自由的渴望”的指令。
这场灾难暴露出将人当作机器零件对待的弊病。他说,这一经历,加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意识到,“工程国家不仅是基础设施工程,也涉及人口和社会工程。
这才是更可怕的部分。”
2023年,他回到美国,接受耶鲁法学院的一个研究员职位。他发现那里的学生虽然雄心勃勃,却也高度一致——这让他想起密歇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巴格利提出的观点:美国政府过于痴迷程序。
这些观察与思考共同构成了《Breakneck》的理论框架。Dan Wang在书中考察了“工程国家”的成功案例——从制琴小镇到深圳灵活高效的科技创业公司和工厂生态系统——同时也承认这个体制对中国个体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
许多人要么逃离城市,要么干脆出国。
与此同时,他呼吁美国重新学会热爱建设。他说,想要具体政策建议的人应该去找智库或者其他书籍,而他的书更多是呼吁美国学习习近平的方式,重新把“硬工程”当作值得骄傲的事业,重新欣赏“原子世界”,而不是仅仅沉溺于“比特世界”。
他主张应该为罗伯特·摩西“正名”——曾打造纽约最具活力的基础设施,还要重新认识海曼·里科弗海军上将——是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缔造者。如果桥梁和摩天楼的浪漫主义无法激励人心,那么强大的制造业至少对军事优势至关重要。
无论美国设计了多少APP,哪怕是用于AI战争的工具,如果导弹用完了也无济于事。
那么,美国维持霸主地位的几率有多大?
Dan Wang出人意料地乐观。他指出,中国的债务负担、人口老龄化以及政府对自己人民的恐惧,都是将妨碍其超越美国的因素。与此同时,他认为,只要美国重新投入到建设之中,就仍然有希望赢下这场长期竞争。
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如果”,而且这个“如果”每天都在变得更遥远。美国在可再生能源、量子力学和核能等关键研究领域已落后于中国。这些和其他战略领域的差距只会继续扩大,而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正通过加征关税、削减科研经费、驱赶移民等措施破坏美国的竞争力。
Dan Wang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是最糟糕的选择:正如《麦克白》所言——毒蛇已被打伤,却未被除尽。”
而马斯克——美国最接近现代罗伯特·摩西的人选——如今也与白宫决裂。
鉴于美国正背离Dan Wang提出的方向,《Breakneck》读起来更像是一则警告。书名虽然指的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但也可能指向美国的“失足快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