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峰会回顾 | 圆桌讨论:从“链内”到“链外”,产业区块链的全球化破圈之路

2025-10-24 17:56:19
FX168活动资讯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10月23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圆满结束。会上,万向区块链总经理陈斌担任主持,与边界智能创始人兼CEO曹恒、蓝象智联创始人兼董事长童玲、北京国信中数投资公司CEO展钰堡共同围绕《从“链内”到“链外”:产业区块链的全球化破圈之路》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

10月23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圆满结束。会上,万向区块链总经理陈斌担任主持,与边界智能创始人兼CEO曹恒、蓝象智联创始人兼董事长童玲、北京国信中数投资公司CEO展钰堡共同围绕《从“链内”到“链外”:产业区块链的全球化破圈之路》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下文整理自现场速记,有部分不影响原意的删减。

陈斌(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的总经理陈斌,非常高兴看到现在已经五点多了,会场依然几乎座无虚席。今天的话题是“产业区块链的全球化破圈之路”。我们之所以组织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看到过去一年数字资产、加密资产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加密资产总市值已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比特币已经跃升为全球第八大资产,仅次于白银。但与全球不动产(约300多万亿美元)和金融资产(约500多万亿美元)相比,仍然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区块链行业未来的发展,其真正的星辰大海,在于与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也是我们认为行业未来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方向。正因如此,今年8月底,万向区块链和HashKey Group与多家从事产业区块链及相关技术的领军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其中两家公司的代表,同时也感谢北京国信中数投资公司CEO展钰堡参与本次讨论。首先,请三位专家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曹恒:大家好!我是边界智能的曹恒。坐在台上其实挺激动的,因为这是我第十次参加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过去十年,我见证了区块链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链上、链下结合,正是大家一直期待并已迎来良好时机的方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边界智能从2016年成立以来,最初起步于全球互联互通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了包括Cosmos等全球知名区块链项目的核心开源代码贡献。我们还一直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在国内打造了开放许可链文昌链,支持更多分布式应用实现商业交互。目前,文昌链正在支持3500多个应用。我们同时还以香港为总部服务全球,我们的海外业务主要专注于采用加密技术支持持牌金融机构更好地提供服务他们的客户。今天非常期待与各位同行深入交流。童玲:大家好!很巧,我第一次参加万向峰会也是在十年前。很高兴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万向和肖总十年来的坚持,让我们今天可以在这里共同见证区块链更加璀璨的未来。我是蓝象智联的创始人童玲Bella。蓝象智联是一家运用隐私计算技术推动数据和价值可信、安全流通的公司。我们不仅基于隐私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也致力于成为数据价值的“搬运工”,促进数据在不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今年,我们与万向、HashKey合作,将隐私计算技术与公链相结合,致力于提升隐私数字资产和隐私数字信用方面的能力。谢谢大家!展钰堡:大家好!我是展钰堡,来自国信中数投资公司。非常感谢肖总和万向团队的邀请,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之前开发了我国的主权公链——CIC国信公链,并在星火链及联盟链的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期待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谢谢大家!陈斌(主持人):感谢三位专家的介绍。区块链技术从诞生至今已有十多年,最初更多是少数理想主义者的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业界常有评价认为“区块链技术很好,但加密货币不好”,后来逐渐延伸出来了两个“圈”:币圈、链圈。“链圈”更多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及产业中的应用,而“币圈”则聚焦于原生加密资产的创新与实践。特别是在过去一两年,“链圈”方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众多企业,都开发并建立了大量联盟链,例如美国IBM牵头的Hyperledger联盟链项目。但目前的发展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全球公链生态持续蓬勃发展,数字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去年以来,从美国开始,全球监管政策逐步出现突破,RWA等新概念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币圈”与“链圈”结合的可能性,也预示着区块链与产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合。今天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在全球叙事重构的背景下,区块链产业逻辑正被重新定义。过去几年,Web3叙事更多集中在加密资产和金融创新,而产业区块链更强调效率、信任,以及B端和G端的逻辑。如今,随着AI、RWA、数字身份、跨境数据等新变量的加入,大家认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区块链叙事正在发生怎样的重构?曹恒:就像陈总刚才提到的,现在出现了AI、RWA以及新监管框架等新变量。我们团队主要从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角度出发,先谈谈技术层面的融合。AI与区块链等技术叠加,正在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期待资产(包括数据资产)以及AI所需的“燃料”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确权与验证,同时使用区块链支撑更自动化、高效率的商业环境,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利益分配。这种技术叠加,将大大推动我们所期望的效率与信任的快速发展。童玲:从本质上讲,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资金(金融)、数据和技术。过去几年,产业区块链主要使用技术来构建信任引擎,降低信任成本,提升效率。同时,结合隐私计算技术,促进数据要素的共享与自由流通,从技术和数据两个维度为产业赋能。但我们一直坚信,区块链作为改变生产关系的工具,其最核心的切入点应该是金融。金融、数据与技术,这三者共同构成产业区块链作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三大支点。近两年,我们欣喜地看到RWA的出现,以及稳定币、数字货币的发展,为产业区块链注入了金融属性。RWA让资产能够在全球自由定价和流动,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则重构了全球数字贸易格局。所以,我认为未来产业区块链与Web3的重构方向将殊途同归,共同成为未来产业的新金融基础设施。展钰堡:从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将区块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主要应用场景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展开。从这方面来看,区块链技术已逐步成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基础设施的作用。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正逐渐渗透,特别是在确权及其他流通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近期,随着算力(尤其是AI算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优化,区块链技术与加密技术实现了更好的融合,特别是在密态加密方面。过去,我们总是觉得密态加密是“核弹”,但永远都不响,因为它的速度非常慢。但随着加密技术的进步和算力的提升,密态加密的时间大大缩短,与区块链融合后,能为数据要素流通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未来五年内可见的显著发展趋势。陈斌(主持人):几位嘉宾分别从技术、资本、政策和地缘政治等角度,分享了产业区块链发展叙事重构的影响因素。当前,产业区块链的全球化发展与融合呈现了一个重要趋势:今年,不仅国内头部区块链公司开始走出国门,与公链展开更多合作;许多原本专注于企业内部私有链的大型公司(如索尼及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开始转向,在以太坊、Solana等公链上开发相关项目。确实可以看到产业区块链和公链的融合现在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另一个热门趋势是RWA链上化。目前,金融类资产(如货币基金、债券,甚至美股代币化)正成为除了稳定币的RWA重要资产类型。同时,许多传统加密资产也在证券化,例如ETF及新兴的DAT模式,这表明加密金融也在积极拥抱传统金融。过去我们经常讲的“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智能化融合),如今在加密金融和传统金融领域,也出现了显著的“双向奔赴”趋势:一方面通过RWA实现真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另一方面通过ETF或DAT等模式将加密资产证券化。RWA已经成为连接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桥梁。那么在各位看来,哪些RWA产品有望成为产业区块链全球化的首个规模化商业场景?曹恒:我们常说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如果想真正想要成为3.0的互联网,突破2.0互联网的局限,首先必须与真实世界交互,将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引入链上。我们坚信RWA是实现大规模应用的路径,且目前已具备落地条件。当然,其规模能否迅速扩大,还需要与监管成熟步调协同。

我们观察到RWA的两大方向,一是将传统金融产品数字化、RWA化,二是现实世界的包括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商业地产、知识产权等非标资产上链进入资本市场。其中传统金融产品的RWA落地相对容易,因为有成熟的监管框架,易于被监管理解,这是现在正在快速发生的。尽管这一过程面临挑战(例如流动性、透明度、效率与风险的平衡等问题),而且监管框架尚未完全从传统应对式监管转向更积极的治理模式,但这些挑战正式技术发展可以去帮助推动改变的。

在新世界完全到来之前,我们仍需承担旧体系的成本和负担,而数字化和区块链带来的信任增强与流动性提升尚未完全释放潜力。这可能是大规模应用必经的阵痛,但趋势不可逆转。陈斌(主持人):曹总,您之前在做的面向NFT项目的“文昌链”,能否分享一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是否遇到技术、市场或监管方面的挑战?曹恒:金融领域非常需要保持敬畏之心。RWA是一种区块链应用,其底层技术支撑常采用NFT相关协议。文昌链对NFT协议有着非常完善的支持,在国内,我们所见的RWA和NFT应用还是需要避免触及金融属性。文昌链会更多聚焦于对于数字商品,版权服务等领域。

近期,我们将在“文昌链”上推出优秀应用孵化计划,其中有一个赛道就是希望助力IP创作与版权服务更好地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的确权确真,及自动分账功能,能让IP版权授权模式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繁琐。创作者从第一天起就可以使用NFT技术确权,并可通过分账合约灵活设定利益分配方式,让市场更高效地反馈价值。时间有限,就先分享这个简单的案例。童玲:关于RWA,先澄清一下。RWA 1.0是稳定币,2.0是金融资产标准化,3.0是实物资产。与前两者近年快速发展相比,与实体产业结合的实物资产RWA化面临更多挑战。许多人将实体资产RWA化比作“高速公路”,但实际上它更像一条“泥泞小路”,我相信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其中涉及实体资产怎么确权、确权成本高、跨境资金与数据流通的合规问题、信任问题等。我觉得RWA的难点并非单一问题,而是合规、信任与流动性组成的“铁三角”难题。要突破需要循序渐进:从标准化金融资产到非标金融资产,从境内企业的境外资产起步,再拓展至跨境资产。推进过程中,核心挑战并非技术,而是全球及境内外监管体系的协同,以及技术创新与监管合规的平衡。陈斌(主持人):童总,在RWA资产代币化过程中,特别是现实世界的资产,数据隐私保护是重要顾虑。蓝象作为隐私计算领域的头部企业,能否进一步介绍隐私计算在RWA资产代币化、上链过程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吗?童玲:这个问题很好。RWA实体资产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将链下数据在链上可信确权。区块链中的预言机机制非常重要,它需要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将验证结果上链。这需要隐私保护计算和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实现隐私预言机功能——这也是我们合作推出的能力,有利于保障链下设备运行情况、数字身份与链上协同。但跨境数据流通仍是挑战,需要与合规要求结合突破。陈斌(主持人):展总,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在RWA方面的观点。展钰堡:我们从RWA概念出现至今一直密切关注。其实,境内早前已有资产证券化、数据化的实践。财政部在2023年8月提出数据资产入表,将数据分为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本化。其中,前两个环节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数据局负责,数据资本化则在财政部。财政部要求自2024年1月起实现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实际上,企业数据资产入表与香港推广的RWA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探讨RWA之前,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自身数据资产入表,并找到数据产品收入与企业真实收入的结合点。香港目前在做这个事情,境内现在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我觉得未来可能形成一种结构,企业在内地实现数据要素化,在香港实现资产证券化,二者结合发展。陈斌(主持人):感谢展总。谈到RWA和国内产业区块链、联盟链,有头部厂商提出“两链一桥”概念,即在境内联盟链上管理资产,在境外公链上进行交易。对此有不同观点,万向区块链认为资产与交易在区块链中不可分割。当然,“两链一桥”仍有价值,在境内监管环境下,RWA资产需确保投资人及监管机构信任链上Token与实物资产的锚定关系,这涉及强监管问题,全球监管普遍注重投资者保护。在做投资人保护里,很重要的是怎么保证资产锚定的合规性、真实性,产业区块链或联盟链可发挥重要价值。我们也提出“两链一桥”概念,但联盟链更多作为“监管链”,服务于相关监管方,通过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确保资产锚定真实性,同时将资产发行与交易同步至公链。这可能是RWA发展,特别是国内资产与公链数字资产锚定、发行的重要模式。当前,我们也观察到另一趋势:从2022年香港发布《虚拟资产宣言1.0》到今年《数字资产宣言2.0》,以及香港的稳定币制度、数字资产交易所发牌制度等,香港已成为RWA、加密金融的重要试验场。正如嘉宾刚才提到的,国内在数字资产、数据要素确权及可信数据空间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展总,您认为香港与内地的区块链体系能否实现技术互通、监管互认、资产互联的协同?其中的现实突破口与挑战分别是什么?展钰堡:这个问题非常好,但也容易触及监管语言体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香港与内地协同性非常强,互补优势明显,当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内地优势在于丰富的市场资源、数据资源、强大的技术落地能力和产业基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地经济持续增长。2014年以来推进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数字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化,未来算力、算法、数据源及区块链技术均将成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推动发展。香港优势在于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普通法体系、开放环境、人口素质较高及全球买家资源。内地和香港之间一定会形成特别好的互动,从愿景的角度来说,未来企业在内地实现数据要素化,在香港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同时,挑战也非常大,主要有两方面:1. 监管层面:内地与香港法律体系不同,监管语言存在差异。如何在求同存异中推进,是一大难点。监管层面正积极探索方法,会找到1-2个试点先开始试验,有一个小的切口,慢慢再形成突破,让监管逐步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作用。2.市场层面:中国企业出海的话语体系与全球性公司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和话语体系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随着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企业一定会在这方面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出海势头正劲。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陈斌(主持人):国内许多产业区块链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出海”,曹总也是其中的代表。能否分享一下您在香港及境外拓展业务的心得与体会?曹恒:“出海”过程中,合规是生命线。如何做好合规?我们的一个心得是严谨地支持“分段合规”。回到陈总的问题,从技术、资产和监管三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国、香港与全球的融合与交互?我是计算机科学背景出身的,在面对现实多目标、多约束的复杂问题时,发现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分而治之”,即把复杂问题分解,做好分段合规。在香港法律框架下,可以探索金融科技服务的创新,利用公链开放技术促进商业发展;在内地监管环境下,则聚焦区块链增强资产确权与验真能力,在弱金融应用领域发挥信任增强作用。我们的心得是,严谨遵循不同框架的监管要求,做好分段合规。需要进行全球互联互通的业务活动这可以采用跨链技术来实现联通和互操作。陈斌(主持人):童总,我知道据蓝象也有出海计划。能否谈谈产业区块链全球化发展的方向及你们的规划?童玲:关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我们看到香港正作为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试验田,让许多创新发展在此先行先试,成熟后再向内地推广。我们正在香港设立公司,许多企业也开始在香港布局机构。我们将香港公司视为出海创新的试验地,进行创新试验,并将成熟经验反哺内地。陈斌(主持人):时间关系,最后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对产业区块链全球化破圈之路的展望。展钰堡: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全球化一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地球村必将形成。但现阶段还是迈向全球一体化的阶段,区块链技术也将成为连接全球的桥梁。未来,全球将在怀疑中探讨合作,在竞争中学会融合。谢谢!童玲:产业区块链的破圈之路需汇聚“三味真火”——金融、数据与技术。这三者结合将构建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发展。就像肖总经常提到的,金融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金融基础设施的革新将推动产业变革,为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普惠、更广泛互联的金融服务模式奠定基础。曹恒:尽管当前全球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出现极化趋势,但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器”,其使命正是促进全球融合与协作。我们相信,现在的问题都是暂时的,在座各位及过去近十年的积累,都将助力克服阻碍。区块链增强全球信任与理解是大势所趋。陈斌(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 也期待有更多伙伴与我们携手,推动产业区块链与供应链结合,加速资产与现实经济融合,助力全球化发展。接下来是肖风董事长的闭幕演讲。回顾2023年,肖总在闭幕演讲中提出“三代币”模型,将代币分为功能型、证券型和NFT型。2024至2025年,欧美及香港等地区的监管框架正沿此方向分类制定规则。在2024年的演讲中,肖总指出区块链加密资产的“1995时刻”已经来临,2024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2025年,我们也看到了加密资产规模实现重大突破。期待肖总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分享更多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趋势展望。本场圆桌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