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货架上,农夫山泉和怡宝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似的瓶身设计、几乎相同的口感体验、同样标价2元。消费者面对它们时,也许只是凭习惯随手拿起其中一瓶。
但在资本市场,这对“兄弟”的命运却天差地别——截至2025年10月,农夫山泉的市值高达5994亿港元,而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仅有264亿港元。也就是说,一个农夫山泉,几乎等于23个华润饮料。
为何卖同样的2元水,估值能相差20多倍?答案藏在水之外。
一、瓶装的是水,拼的是“造血力”
包装饮用水看似低价,却是现金流充沛的“印钞机”。过去三年,华润饮料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而农夫山泉更高达近60%。然而,在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的营收达到256.22亿元,净利润76.22亿元;华润饮料营收仅为62.06亿元,净利润8.05亿元。更关键的是,农夫山泉的水品类只占营收的36.9%,而怡宝的饮用水却高达84.6%,几乎“押宝”在单一赛道上。
表面上都在卖水,实则一家在做“利润复利”,一家在做“单品博弈”。
二、水不贵,贵的是瓶子与渠道
“水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贵的是瓶子。”——这句来自曹德旺的评价,揭开了行业的秘密。
在生产一瓶矿泉水的总成本中,PET瓶身与纸箱等包装材料占比高达六成。以农夫山泉为例,2019年PET材料成本就占销售成本的30%以上。
但即便如此,一瓶水的综合成本依然不到1元。换句话说——谁能把剩下的那1元变成利润,靠的不是水质,而是系统。这也是为何头部企业纷纷扩张饮料业务的根本原因。做“水”的利润有限,而做“饮料”不仅能提升单瓶毛利,更能争夺冷柜资源——终端零售的命脉。
超市老板的经验一语中的:“冷柜是品牌免费提供的,但要占70%以上的陈列空间。”谁的饮料线丰富,谁就能赢得更多冷柜展示机会。农夫山泉和可口可乐的冷柜遍布各地,而怡宝的产品线单薄,冷柜陈列率明显偏低,这直接限制了它的销售增长。
三、自产VS代工:利润的分水岭
供应链,是水企之间最“看不见的鸿沟”。
农夫山泉几乎所有产品均为自建工厂生产——从水源地到灌装线,全链条掌控。如今,它已布局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生产基地,新近又在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增设产线。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高毛利,更是标准化与品牌壁垒。
相比之下,华润饮料则长期依赖代工模式。截至2024年4月,其全国有31家合作生产伙伴,代工比例超过50%。每年支付约20亿元代工服务费,占营业成本约30%。这不仅吞噬利润,还埋下商业风险——代工厂同时为多品牌服务,技术与配方难免外泄。例如,怡宝的部分代工厂宏全国际集团,还曾为娃哈哈、喜茶等品牌生产;福建盼盼饮料也曾代工怡宝的果汁产品。当代工厂资源“共享”,品牌的独特性就被稀释了。
四、供应链补课:一场漫长的自救
意识到“命门”所在的华润饮料,正在奋力补课。自2021年以来,它启动“十四五”自建工厂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让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目前,宜兴、河源、武夷山、万绿山四大工厂已陆续投产,浙江基地预计将在2025年底启用。到2026年,华润饮料计划在全国拥有19座自有工厂,6年内新增9座。但“补链”从来是重资产工程——选址、水源、土地、设备、人力,任何环节都耗时耗资。以60亿元投资额计算,相当于其2021年净利润的7倍。即使项目全部落地,也要两三年后才能在利润端体现。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都在“回归产能”。娃哈哈投资10亿元在西安建新基地,景田也在西南开建2.5亿元项目。谁能掌控供应链,谁才能在稳定格局中占得先机。
同是2元水,不同的资本逻辑
表面上,怡宝与农夫山泉都在卖“2元的水”;本质上,农夫山泉卖的是“系统化造血能力”,怡宝卖的仍是“单品销量”。
一个依靠强供应链和产品矩阵,把水生意做成品牌帝国;一个则在代工与渠道夹缝中艰难突围。
当资本给出“1比23”的估值差时,说明市场早已明白:真正值钱的,不是那瓶水,而是藏在瓶外的那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