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刀剪制品是个万亿元规模的市场,但业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再加上上市公司苏泊尔(52.680, 0.41, 0.78%)、爱仕达(8.010, 0.14, 1.78%)、哈尔斯(6.650, -0.04, -0.60%)等主营锅碗瓢盆的企业也销售刀剪产品,而刀剪属于耐耗消费品,复购次数少、复购率低,因此,市场更趋激烈。 销售费5倍于研发费 中华老字号,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消费者往往对其天然有信任感。然而,张小泉颠覆了人们对老字号的认知。 张小泉品牌始创于1628年,距今已有395年历史,被列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跟很多老字号品牌一样,国有企业时代的张小泉存在经营效率低下、亏损、产品老化等问题。2007年,民营资本富春控股入主张小泉集团后开展了系列运作,引入均瑶集团等外部投资者、并购上海张小泉、张小泉文创等,顺利解决了张小泉商标纠纷、同业竞争等历史遗留问题。 2021年,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总部设立在杭州,目前,公司共拥有浙江杭州、广东阳江两大研发制造基地。 然而,看上去形势似乎一片大好的张小泉,“断刀”事件刷新了人们对其认知,并引发品牌危机。 事件缘起,一位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蒜没拍碎,菜刀先断了。对此,张小泉的客服给出的回应竟是“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也不能拍黄瓜”。 菜刀拍蒜即断及客服回应,瞬间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有网友评论称,菜刀连蒜都不能拍,还能干啥?用菜刀拍蒜拍黄瓜都是中国人的习惯,张小泉完全无视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有网友质疑,硬度再高也有韧性,一拍就断,不是工艺就是材质问题。 张小泉解释称,断刀消费者购买的菜刀材质属于硬度较高、锋利度较高的产品,这种产品韧度会差一点,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力过猛,比如横拍等,刀具受力不均匀的时候,容易断裂。 市场人士称,其实,从产品说明展示到客服的处理,张小泉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可挑,在公司网店的产品介绍页面,明确载明了“使用禁忌:请勿使用刀具进行拍、敲、撬等动作”。但是,张小泉销售收入的98%来自国内,那么,张小泉的产品应该十分贴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事实是,张小泉的产品恰恰忽视了中国人用菜刀拍蒜、拍黄瓜的使用习惯,这也与其高品质产品的宣传不符。 还有人士称,作为现代化企业的张小泉,积极进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为产品注入更多科技、设计元素,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追求所谓的科技而未将其建立在市场真正需求基础之上,这样的高科技往往被认为是在追求价格高端。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研发投入上,张小泉表现同样不佳。2019年、2020年、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为0.17亿元、0.20亿元、0.23亿元,分别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01%、3.51%、3.47%,并无明显增长。而这项研发费用,主要构成是研发人员工资及福利。 与研发费用相比,张小泉在营销方面的投入要大得多。2019年至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0.64亿元、0.83亿元、1.17亿元,销售费用中,最大的开支是广告宣传费。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约为研发费用的5.10倍。 今年一季度,张小泉销售费用0.34亿元,同比增长74.37%,约为研发费用的6.55倍。公司解释称,线上平台流量费上升,公司加大抖音等电商平台品牌推广力度,相应投流费、品牌推广费等增加。正是因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增加,导致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净利润大幅下滑。 重营销而轻研发,或许是张小泉产品脱轨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被投资者抛弃。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