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群智咨询:2024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
出货量
约为2.9亿部 同比增长8.9%
go
lg
...
咨询数据,2024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
出货量
约为2.9亿部,同比增长8.9%,延续2023年四季度低谷反弹后的高个位数增长。展望2024年后续三个季度的同比增长,保持低个位数温和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lg
...
金融界
2024-05-03
野村:维持联想集团(00992.HK)“买入”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11港元
go
lg
...
和H200晶片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伺服器
出货量
可能从6月起加速增长。
lg
...
金融界
2024-05-03
港股异动 | 赣锋锂业(01772.HK)现涨超5% 一季度亏损4.4亿符合预期
出货量
强劲或成为催化剂
go
lg
...
赣锋锂业(01772.HK)现涨超5%,截至发稿,涨5.17%,报24.4港元,成交额4017.11万港元。
lg
...
金融界
2024-05-02
开源证券:给予康冠科技买入评级
go
lg
...
8.9倍,维持“买入”评级。 各业务
出货量
均上升,交互平板需求拐点已现 量增驱动收入增长:2024Q1智能交互显示/创新显示/智能电视收入yoy+11.28%/+114.62%/+16.77%,
出货量
yoy+6.49%/+258.32%/+11.81%,其中智能交互平板/专业类显示产品
出货量
yoy+12.97%/+4.53%。2024Q1毛利率12.6%/yoy-6.46pct,净利率6.5%/yoy-5.19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1%/2.7%/4.9%/-1.4%,yoy+0.93pct/-0.36pct/-0.33pct/-1.74pct。主要原材料液晶面板价格上行并在期末处于历史高位,公司成本加成的定价策略具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公司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销售费用yoy+86.04%达8854万元,财务费用率减少系2024Q1汇兑收益1947.81万元,而2023Q1汇兑损失1888.17万元。 需求复苏带动经营向好有望拉动预期向上,全年多季度可平滑短期成本扰动彩电出口龙头海信视像2024Q1营收127亿/yoy+10.6%,归母净利4.7亿/yoy-24.8%。复盘2021年康冠科技盈利能力:2021H1面板价格上行,公司毛利率/净利率11.7%/5.2%,但随着公司提价转移成本压力,且9月开始面板价格步入下行周期,2021H2公司盈利能力迅速修复,全年毛利率/净利率15.4%/7.8%,yoy-0.26pct/+1.23pct。单季度盈利能力承压但全年多季度平滑整体盈利能力趋于稳健。随着大促面板采购需求告一段落,成本压力有望逐季改善。短期业绩承压不是股价上涨的掣肘,收入增长反映的需求恢复是经营向好、股价企稳爬升的驱动力。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行,汇率波动风险,创新品类拓展不及预期。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招商证券史晋星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82.77%,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4.96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1.55。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0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8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3.5。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4-05-02
移远通信获华金证券增持评级,市场需求回暖车载业务突破
go
lg
...
时布局高算力模组。考虑到公司5G模组的
出货量
逐渐提升,同时出货提升后竞争压力的增大,调整公司盈利预测,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将长期保持较高成长性。 风险提示:新产品导入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海外市场拓展不利;汽车模组订单落地不及预期。
lg
...
金融界
2024-05-01
晶澳科技获民生证券买入评级,海外出货持续提升,一体化产能扩张夯实竞争力
go
lg
...
.04元。研报认为,海外出货占比提升,
出货量
有望持续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组件出货57.094GW(含自用2.156GW),其中海外出货占比达到48%,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组件出货16.059GW(含自用528MW),其中海外
出货量
占比提升至62%,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全球累计组件
出货量
已达到201GW,根据公司规划,2024年组件出货目标为85-95GW,与2023年相比增速为49%-67%。先进产能加速投产,巩固一体化优势。截至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超过95GW,硅片、电池片产能为组件产能的90%,其中N型电池产能超过57GW,占比达到67%,目前鄂尔多斯30GW硅片、30GW电池片和10GW组件项目正在推进中,海外方面越南5GW电池片,美国2GW组件也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4年底公司硅片、电池片与组件产能均将突破100GW。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下游行业景气度波动风险等。
lg
...
金融界
2024-05-01
华为最新消息,余承东职务调整!卸任华为终端BG CEO,何刚接任!
go
lg
...
用了8年时间,2019年华为智能手机的
出货量
约2.4亿台,超越了苹果,做到了遥遥领先。后来,余承东带领华为手机经受住技术封锁而再次崛起,2023年终端业务销售收入25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 在去年的华为花粉年会上,余承东回应被网友调侃的“遥遥领先”,他表示,有很多人把其过去十几年发布会上曾经说的“遥遥领先”剪辑成段子,就成了连续的“遥遥领先”,说他一直在说遥遥领先。 余承东表示“其实我有时候一场发布会,可能最多有一个‘遥遥领先’,只有领先比较多的时候,才能说这个领域‘遥遥领先’。其实‘遥遥领先’非常不容易,每一个领先背后,都是我们研发创新、技术投入和不断努力的结果,非常非常不容易。” 今年一季度,华为终端业务一季度表现相当亮眼。据Canalys最新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时隔两年首次回暖,
出货量
与去年同期持平,达到6770万台。其中,华为经历了13个季度,重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凭借Mate及nova系列热烈的市场反响,
出货量
达1170万台,市场份额达17%。 另一方面,荣耀,vivo,苹果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积极出货后放缓节奏,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荣耀以1060万台的
出货量
位居第三,同比增长9%;vivo以1030万台的
出货量
紧随其后,出货同比下滑9%;而苹果在前五大厂商中跌幅最大,以1000万台的
出货量
排名第五,同比下降25%。 在手机圈封神的余大嘴,在汽车圈同样混的风生水起。 2021年5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迎来人事调整,余承东出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2023年9月,余承东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转任智能汽车BU董事长。也正是在此人事调整之后,华为智选车业务开始走向正轨。 2021年12月,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推出 " 问界 AITO" 品牌,第一台车为问界 M5。目前长安、赛力斯、奇瑞、江淮汽车、北汽蓝谷、东风汽车等于华为均有密切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一汽集团也在推进入股华为车BU事宜。今年3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峥表示,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事宜,预计到今年6月会有初步结论。 3月16日,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华为车BU过去一年亏100亿元,后来亏80亿元,去年亏了60亿元,今年大概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我们和合作伙伴打造的高端车型的大卖。今年前三个月,自选车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华为车BU业务,接近盈亏平衡的边缘,我预计从4月份开始,往后应该能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良性的正向的发展。” 此外,据华为披露的最新一季报显示,华为业务重新回到快车道,华为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1784.51亿元,同比增长36.66%;归母净利润196.49亿元,同比增长564.04%;一季度研发费用为415.88亿元,同比增长13.81%。
lg
...
金融界
2024-05-01
博迁新材获民生证券买入评级,周期低点已过,盈利拐点来临
go
lg
...
公司镍粉业务有望实现量利双增,银包铜粉
出货量级
也有望持续提升,业绩预计呈现环比持续改善走势。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优势构建了坚实护城河,竞争格局优异,”一体两翼“布局,成长空间可期。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进展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lg
...
金融界
2024-05-01
光伏革新加速,通威股份打造光伏“生态”
go
lg
...
连续7年成为全球电池行业产能规模最大、
出货量
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企业。 虽然通威在电池环节的市场地位已不言而喻,但始终有观点认为通威更擅长“1到100”的制造阶段,而非从“0-1”的创新阶段。实则不然,若非有技术优势作为基础,成本和产能优势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从“0-1”,因低调务实被低估的PECVD领军企业 随着PERC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接近瓶颈,TOPCon技术凭借与PERC技术更高的兼容性以及更优的发电经济性,逐步获得产业端与市场端共同认可。据Infolink统计,2024年TOPCon电池市占率有望突破70%,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在TOPCon电池爆发的这两年多时间里,通威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资本市场造势,也没有在技术细分路线的选型上盲目跟随,而是一直保持技术上的“独立思考”,兢兢业业专注研发,以至于市场在TOPCon确定成为主流电池技术前低估了通威在该技术路线上的创新成果。 TOPCon电池技术因制备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LPCVD、PECVD、PVD等细分路线,目前产业化方向主要以PECVD和LPCVD为主。回望2021年,通威成功开发出行业首条大尺寸PECVD Poly沉积技术路线,这一创新填补了行业管式PE-Tox&Poly技术空白。通威参与主导的管式PECVD技术也两次荣登PIP(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杂志封面文章,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转载。与此同时,公司率先于2022年在行业内实现了该路线的规模量产。至于TOPCon细分技术路线孰优孰劣无须过度讨论,市场已给出了答案。从目前TOPCon存量及规划产能来看,PECVD略胜一筹,占比55%;LPCVD和PECVD技术路线大概率将长期共存,平分秋色。产品性能方面,根据通威官网显示,其72版型TOPCon单玻产品功率落在580-590W,属于行业最先进水平。此外,公司近期还发布了其TOPCon 72版型组件功率再度刷新纪录,达到613.2W。产能规划上,2024年底通威TOPCon电池产能将超100GW,将成为行业产能最多的企业之一。如果说晶科是LPCVD技术路线的代表企业,那无疑通威就是把PECVD成功推向产业化的领军企业。 技术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评选的《2023 年度光伏行业创新成果推介目录》来看,通威“高效硅钝化接触太阳电池(TNC)技术”以行业首创性与技术领先性成功入选,并成为行业内唯一入选的TOPCon电池技术。创新的过程虽然无比艰难,但从TOPCon PECVD从“0-1”的结果来看,通威不仅做到了,还得到了市场和光伏行业协会的“双重背书”。 电池没有“终极”技术,技术持续领先在于科学研发布局 光伏行业里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往往能重塑行业格局,同时伴随着超额收益,但可惜的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尤其电池环节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卷”,并且电池效率长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龙头企业在不断革自己的“命”,新玩家试图“弯道超车”;都希望把握住技术更替的机遇。 光伏企业向来都有“个性”,从电池新技术选型上就能一探究竟。2023年电池新技术的讨论可谓热闹非凡,看得资本市场“眼花缭乱”,晶科专注TOPCon LPCVD;隆基、爱旭几乎All-in BC;华晟新能源锚定HJT;时不时行业里还有些钙钛矿的声音… 那如何判断未来主流技术?核心是关注度电成本,科学的研发布局是“既要,又要,还要”。 虽然通威在电池新技术上的宣传是低调了点,但并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也在抬头看路。通威2023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先后6次打破HJT组件功率纪录,最高功率超过755W(210-66版型)(据最新消息,该纪录于近日刷新至762.79W)。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加大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 P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5.51%,N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6.66%,小尺寸钙钛矿/HJT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08%。”可以看到,目前产业和资本市场热度最高的电池新技术通威都有布局,而且各项电池新技术效率数据都详尽披露,说明都有较强的研发储备。有人会担心多技术研发并行会促使更多沉没成本,但研发不是赌博,目前所有光伏电池新技术都在动态进步,并会围绕经济性和可靠性不断展开角逐;光伏从来没有“上帝视角”,所以通威的研发布局并不是简单的“财大气粗”,而是充分考虑未来技术风险和机会利润的最优解。 通威在技术布局上的决心绝对值得期待。根据其年报显示:“为持续转化技术创新为企业竞争力,公司报告期内启动建设了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定位于研究各类未来可能突破的光伏主流技术,建成后将成为行业内车间面积最大、中试产能最高、可升级能力最强的一体化研发车间,并配套完备先进的材料测试中心和产品可靠性测试中心。”在任何行业里,企业要实现技术持续领先的基础都需要重视技术体系打造、不断投入、不断试错,义无反顾的向前,最终还需要一点运气。 电池新技术的闭环是生态打造 复盘前两轮电池技术更迭的时候,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共性是两次技术更替都没有对产业链生态造成颠覆性的改变。虽说工艺有明显变化,但从工序来看,传统PERC电池相比BSF只新增了钝化层和激光开槽工序,而TOPCon相较PERC是改变了扩散工序,新增遂穿工序,取消激光开槽工序,设备兼容性尚可,产业化进程比较顺利;但反观HJT和XBC,在电池制造工序上可以说是“推翻重来”,钙钛矿更是颠覆晶硅体系的存在(目前产业化进程较早);所以电池新技术的迭代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靠单一环节,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而拥有完善产业链布局的光伏龙头企业坐拥产业生态话语权,更有望成为电池新技术“吹哨人”。 过去几年HJT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每年都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其市场支持者绝不亚于这两年的TOPCon。即便市场疯狂给HJT估值,资金,许多新玩家也跃跃欲试;但作为HJT龙头认可度最高的通威,却始终未抛出HJT规模量产的规划,而是持续控制在1GW左右的中试。道理很简单,HJT的降本之路并不平坦,生态的搭建更需要时间。通威目前已经是市场上唯一打通从上游工业硅制造到下游光伏电站运营全产业链的光伏头部企业,并且在硅料和电池环节的龙头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凭借其行业地位和规模优势,后期不管什么电池新技术通威做出来了,生态打造方面可以“一呼百应”;叠加公司在产业一体化研发上的专注和巨量投入,未来可期。 结语 2023年光伏上市企业年报和一季报已全部披露,行业Q1业绩同比大幅下滑已然是短期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但光伏的魅力在于其需求的空间和弹性以及技术进步的潜力都十分巨大。无疑通威已清醒的认知到短中期行业破局的关键不是被动等待需求提升,而是主动通过“破坏式”创新突出重围。从PERC时代最成功的企业,到TOPCon PECVD路线的创新推动者,再到前瞻性布局所有电池新技术,相信通威未来在其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的加持下,有望成为成本领先叠加技术领先的“完美”光伏标的。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5-01
通威股份:光伏电池技术革新的龙头典范
go
lg
...
连续7年成为全球电池行业产能规模最大、
出货量
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企业。 虽然通威在电池环节的市场地位已不言而喻,但始终有观点认为通威更擅长“1到100”的制造阶段,而非从“0-1”的创新阶段。实则不然,若非有技术优势作为基础,成本和产能优势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从“0-1”,因低调务实被低估的PECVD领军企业 随着PERC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接近瓶颈,TOPCon技术凭借与PERC技术更高的兼容性以及更优的发电经济性,逐步获得产业端与市场端共同认可。据Infolink统计,2024年TOPCon电池市占率有望突破70%,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在TOPCon电池爆发的这两年多时间里,通威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资本市场造势,也没有在技术细分路线的选型上盲目跟随,而是一直保持技术上的“独立思考”,兢兢业业专注研发,以至于市场在TOPCon确定成为主流电池技术前低估了通威在该技术路线上的创新成果。 TOPCon电池技术因制备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LPCVD、PECVD、PVD等细分路线,目前产业化方向主要以PECVD和LPCVD为主。回望2021年,通威成功开发出行业首条大尺寸PECVD Poly沉积技术路线,这一创新填补了行业管式PE-Tox&Poly技术空白。通威参与主导的管式PECVD技术也两次荣登PIP(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杂志封面文章,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转载。与此同时,公司率先于2022年在行业内实现了该路线的规模量产。至于TOPCon细分技术路线孰优孰劣无须过度讨论,市场已给出了答案。从目前TOPCon存量及规划产能来看,PECVD略胜一筹,占比55%;LPCVD和PECVD技术路线大概率将长期共存,平分秋色。产品性能方面,根据通威官网显示,其72版型TOPCon单玻产品功率落在580-590W,属于行业最先进水平。此外,公司近期还发布了其TOPCon 72版型组件功率再度刷新纪录,达到613.2W。产能规划上,2024年底通威TOPCon电池产能将超100GW,将成为行业产能最多的企业之一。如果说晶科是LPCVD技术路线的代表企业,那无疑通威就是把PECVD成功推向产业化的领军企业。 技术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评选的《2023 年度光伏行业创新成果推介目录》来看,通威“高效硅钝化接触太阳电池(TNC)技术”以行业首创性与技术领先性成功入选,并成为行业内唯一入选的TOPCon电池技术。创新的过程虽然无比艰难,但从TOPCon PECVD从“0-1”的结果来看,通威不仅做到了,还得到了市场和光伏行业协会的“双重背书”。 电池没有“终极”技术,技术持续领先在于科学研发布局 光伏行业里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往往能重塑行业格局,同时伴随着超额收益,但可惜的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尤其电池环节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卷”,并且电池效率长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龙头企业在不断革自己的“命”,新玩家试图“弯道超车”;都希望把握住技术更替的机遇。 光伏企业向来都有“个性”,从电池新技术选型上就能一探究竟。2023年电池新技术的讨论可谓热闹非凡,看得资本市场“眼花缭乱”,晶科专注TOPCon LPCVD;隆基、爱旭几乎All-in BC;华晟新能源锚定HJT;时不时行业里还有些钙钛矿的声音… 那如何判断未来主流技术?核心是关注度电成本,科学的研发布局是“既要,又要,还要”。 虽然通威在电池新技术上的宣传是低调了点,但并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也在抬头看路。通威2023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先后6次打破HJT组件功率纪录,最高功率超过755W(210-66版型)(据最新消息,该纪录于近日刷新至762.79W)。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加大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 P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5.51%,N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6.66%,小尺寸钙钛矿/HJT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08%。”可以看到,目前产业和资本市场热度最高的电池新技术通威都有布局,而且各项电池新技术效率数据都详尽披露,说明都有较强的研发储备。有人会担心多技术研发并行会促使更多沉没成本,但研发不是赌博,目前所有光伏电池新技术都在动态进步,并会围绕经济性和可靠性不断展开角逐;光伏从来没有“上帝视角”,所以通威的研发布局并不是简单的“财大气粗”,而是充分考虑未来技术风险和机会利润的最优解。 通威在技术布局上的决心绝对值得期待。根据其年报显示:“为持续转化技术创新为企业竞争力,公司报告期内启动建设了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定位于研究各类未来可能突破的光伏主流技术,建成后将成为行业内车间面积最大、中试产能最高、可升级能力最强的一体化研发车间,并配套完备先进的材料测试中心和产品可靠性测试中心。”在任何行业里,企业要实现技术持续领先的基础都需要重视技术体系打造、不断投入、不断试错,义无反顾的向前,最终还需要一点运气。 电池新技术的闭环是生态打造 复盘前两轮电池技术更迭的时候,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共性是两次技术更替都没有对产业链生态造成颠覆性的改变。虽说工艺有明显变化,但从工序来看,传统PERC电池相比BSF只新增了钝化层和激光开槽工序,而TOPCon相较PERC是改变了扩散工序,新增遂穿工序,取消激光开槽工序,设备兼容性尚可,产业化进程比较顺利;但反观HJT和XBC,在电池制造工序上可以说是“推翻重来”,钙钛矿更是颠覆晶硅体系的存在(目前产业化进程较早);所以电池新技术的迭代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靠单一环节,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而拥有完善产业链布局的光伏龙头企业坐拥产业生态话语权,更有望成为电池新技术“吹哨人”。 过去几年HJT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每年都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其市场支持者绝不亚于这两年的TOPCon。即便市场疯狂给HJT估值,资金,许多新玩家也跃跃欲试;但作为HJT龙头认可度最高的通威,却始终未抛出HJT规模量产的规划,而是持续控制在1GW左右的中试。道理很简单,HJT的降本之路并不平坦,生态的搭建更需要时间。通威目前已经是市场上唯一打通从上游工业硅制造到下游光伏电站运营全产业链的光伏头部企业,并且在硅料和电池环节的龙头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凭借其行业地位和规模优势,后期不管什么电池新技术通威做出来了,生态打造方面可以“一呼百应”;叠加公司在产业一体化研发上的专注和巨量投入,未来可期。 结语 2023年光伏上市企业年报和一季报已全部披露,行业Q1业绩同比大幅下滑已然是短期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但光伏的魅力在于其需求的空间和弹性以及技术进步的潜力都十分巨大。无疑通威已清醒的认知到短中期行业破局的关键不是被动等待需求提升,而是主动通过“破坏式”创新突出重围。从PERC时代最成功的企业,到TOPCon PECVD路线的创新推动者,再到前瞻性布局所有电池新技术,相信通威未来在其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的加持下,有望成为成本领先叠加技术领先的“完美”光伏标的。
lg
...
金融界
2024-05-01
上一页
1
•••
266
267
268
269
270
•••
611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反腐突传重磅!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当局拘留一名高级银行家
lg
...
全美震惊!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遇刺身亡 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哀悼
lg
...
【直击亚市】中国CPI又跌破零!特朗普准备对中印出手,今日PPI打头阵
lg
...
PPI数据意外下滑,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锁死”
lg
...
只靠现金和房产很危险!达利欧给中国投资者的10条理财建议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