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上交所有关负责人就加强IPO企业
分红
监管有关考虑答记者问
go
lg
...
出,要严查严防拟上市企业突击“清仓式”
分红
。我们正在按照有关意见精神,进一步研究加强对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突击“清仓式”
分红
行为的监管,引导拟上市企业承诺申报后的在审期间不进行现金
分红
,鼓励企业更多将累积利润留存用于企业发展或上市后与新股东共享。在指标方面的初步考虑是,对于报告期三年累计
分红
金额占同期净利润比例超过80%的;或者报告期三年累计
分红
金额占同期净利润比例超过50%且累计
分红
金额超过3亿元,同时募集资金中补流和还贷合计比例高于20%的,将不允许其发行上市。下一步,我们将修改有关规则,并抓好实施。
lg
...
金融界
2024-04-12
沪深交易所密集出手调整A股基础规定!涉及上市标准,退市标准,
分红
,减持等,市值退市指标提高至5亿元
go
lg
...
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标准,退市标准,
分红
,减持诸多方面,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则均出现重要调整。 上市标准方面: 上交所经适度提高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市值等指标。具体来说:(1)将第一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净利润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指标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2)将第二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5亿元。(3)将第三套上市标准中的预计市值指标从8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指标从8亿元提升至10亿元。同时,在《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中进一步明确主板定位,对发行人的行业地位等提出细化要求。修订后的主板上市条件,拟自新上市规则发布之日起实施,尚未通过上市委审议的主板拟上市企业应当适用新的上市条件;已通过上市委审议的,适用修订前的上市条件。对于未通过上市委审议,且不符合新的上市条件的企业,上交所将引导其重新申报在其他合适的板块上市。 深交所表示,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适度提高主板第一、二套上市标准的净利润、现金流、收入等指标,主要是将第一套上市标准的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指标由1.5亿元提高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由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最近三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由1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指标由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将第二套上市标准的现金流指标由1.5亿元提高至2.5亿元,进一步突出主板大盘蓝筹定位,提升上市公司稳定回报投资者的能力;适度提高主板第三套上市标准的预计市值、收入等指标,将第三套指标的预计市值由80亿元提高至10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8亿元提高至10亿元,强化行业代表性,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投资标的。 退市标准方面: 1、市值 沪深主板A股(含A+B股)上市公司的市值退市指标至5亿元 科创板仍为3亿元 上交所表示,适当提高主板A股(含A+B股)上市公司的市值退市指标至5亿元。同时,考虑到科创板公司较主板在上市条件、发展阶段和收入规模以及投资者适当性方面有较大差异,科创板公司市值标准不变,仍然为3亿元。这一调整,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化退市功能,有效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和投资价值。 深交所表示,本次退市规则修订,完善主板交易类退市门槛,适当提高主板A股(含A+B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至5亿元,加大市场化出清力度,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和投资价值。 2、新增三类退市标准: 上交所就提到,新增三种规范类退市情形。第一,上市公司内控失效,出现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达到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30%或者金额超过2亿元,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坚决予以出清。此类公司内控形同虚设,独立性完全丧失,沦为控股股东攫取利益的工具,有必要将其清出市场。通过退市机制设立“高压线”,也有利于震慑资金占用行为。第二,将内控审计意见纳入规范类退市指标,督促公司切实强化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拟将连续2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者无法表示意见,或者未按照规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纳入退市风险警示范围,第三年再次触及前述情形的,将被终止上市。第三,新增控制权无序争夺的情形,督促公司规范内部治理。 深交所表示,新增三项规范类退市情形。第一,新增控股股东大额资金占用且不整改退市,即“公司被控股股东(无控股股东,则为第一大股东,下同)或者控股股东关联人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余额达到 2 亿元以上或者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30%以上,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情形,切实增强对大股东侵占监管震慑,督促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维护资产财务独立性。第二,新增多年内控非标意见退市,连续两年内控非标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实施*ST,第三年内控非标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即退市,压实审计机构责任,督促公司完善内部治理、规范运作。第三,新增控制权无序争夺退市,增加一类“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重大缺陷”情形,即“公司出现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公司有效信息”,督促股东在制度框架内解决控制权争议,切实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 3、进一步调低“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标准 上交所其中提到,财务造假是触碰市场底线的恶性违法行为,市场关注度高,且态度鲜明、立场一致。本次修订在保留原有欺诈发行、规避财务类退市等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基础上,坚决打击恶性和长期系统性财务造假。第一,严打多年连续造假,造假行为持续3年及以上的,只要被行政处罚予以认定,坚决予以出清。第二,加大严重造假的出清力度,进一步调低“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标准。对于1年造假的,当年财务造假金额达到2亿元以上,且造假比例达到30%以上的,予以退市;连续2年造假的,造假金额合计数达到3亿元以上,造假比例达到20%以上的,予以退市。 深交所表示,扩大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调低财务造假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增加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对现行“连续两年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 5 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合计金额的 50%”的造假退市指标进行修改,区分一年、连续两年、连续三年及以上三个层次:一年为虚假记载金额“2 亿元且占比30%”;两年为“合计 3 亿元且占比 20%”;三年及以上被认定虚假记载即退市,坚决打击恶性和长期系统性财务造假。一年、连续两年标准适用于 2024 年度及以后年度的虚假记载行为;三年及以上标准适用于 2020 年度及以后年度的虚假记载行为。前述虚假记载科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利润总额和资产负债表资产或者负债科目。此外,为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监管和约束力度,加强财务造假公司风险揭示,督促其积极整改,新增一项ST情形,对于未触及退市标准的造假行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即实施ST。公司完成处罚事项的追溯调整且行政处罚决定作出满十二个月的,方可申请摘帽。 4、提高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退市指标 深交所表示,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提高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将其“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中的营业收入从现行“1亿元”提高至“3 亿元”,加大力度淘汰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公司。结合创业板公司成长性和收入规模特点,本次不作调整,维持“1亿元”不变。将“利润总额”纳入“亏损”考量,修改后的组合指标为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创业板 1 亿元)。此外,对财务类*ST公司引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退市情形,提高摘星规范性要求。 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ST的情形 上交所表示,一是对
分红
不达标采取强约束措施。重点是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主板方面,对符合
分红
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
分红
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
分红
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
分红
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
分红
金额计算。这一调整拟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即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 二是积极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
分红
。要求上市公司综合考虑未分配利润、当期业绩等因素确定
分红
频次,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增加
分红
频次,稳定投资者
分红
预期。进一步明确中期
分红
利润基准,消除对报表审计要求上的理解分歧。 深交所表示,新增“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公司合并报表、母公司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的公司,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
分红
金额低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 30%,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
分红
金额低于5000万元(创业板3000万元并考虑公司研发投入情况)”ST情形,督促有
分红
能力公司提高
分红
水平。 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监管安排 上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抓紧落实《管理规定》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尽快制定配套的自律监管规则,确保《管理规定》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一是完善程序化交易异常交易监测监控标准。适应程序化交易行为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控指标,目前已经开展内部试运行,后续将进一步开展合规培训,明确市场预期。二是推进沪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加强与香港交易所沟通,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和《管理规定》要求,尽快明确报告安排,将沪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纳入报告范畴。三是强化高频交易投资者管理。对申报笔数、频率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实施重点监管,对行情使用费、流量费等相关费用作出差异化安排,适当提高现有收费标准或者增收其他费用。此外,本所还将就规范主机托管、程序化交易技术系统管理等明确具体要求,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深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抓紧落实《管理规定》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尽快制定配套的自律监管规则,确保《管理规定》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一是完善程序化交易异常交易监测监控标准。适应程序化交易行为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控指标,目前已经开展内部试运行,后续将进一步开展合规培训,明确市场预期。二是推进深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加强与香港交易所沟通,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和《管理规定》要求,尽快明确报告安排,将深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纳入报告范畴。三是强化高频交易投资者管理。对申报笔数、频率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实施重点监管,对行情使用费、流量费等相关费用做出差异化安排,适当提高现有收费标准或者增收其他费用。此外,本所还将就规范主机托管、程序化交易技术系统管理等明确具体要求,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lg
...
金融界
2024-04-12
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的不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 涨跌幅限制仍为20%
go
lg
...
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分红
明显不足等实施ST,以充分提示上市公司风险、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为了平稳过渡,拟作如下安排:第一,除
分红
不达标外,内控非标意见、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2项情形,以2024年度作为起算年度;其余6项自新的上市规则发布之日起实施,触发规定情形的将在6个月后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第二,在科创板施行ST情形前的6个月过渡期内,上市公司已实际触及任一情形的,应当立即披露特别风险提示公告直至相应情形消除或者被实施ST。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的,不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涨跌幅限制仍为20%。投资者当日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和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累计买入的单只风险警示股票,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持股5%以上股东根据已披露的增持计划增持股份可不受前述50万股买入限制。
lg
...
金融界
2024-04-12
上交所: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ST的情形
go
lg
...
7项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答记者问。现金
分红
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直接、最有效路径之一。着眼于进一步提高现金
分红
的稳定性、及时性、可预期性,上交所拟对主板、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有关
分红
的规定作如下优化安排。 一是对
分红
不达标采取强约束措施。重点是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主板方面,对符合
分红
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
分红
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
分红
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
分红
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
分红
金额计算。这一调整拟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即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 二是积极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
分红
。要求上市公司综合考虑未分配利润、当期业绩等因素确定
分红
频次,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增加
分红
频次,稳定投资者
分红
预期。进一步明确中期
分红
利润基准,消除对报表审计要求上的理解分歧。
lg
...
金融界
2024-04-12
深交所:新增现金
分红
ST情形
go
lg
...
深交所表示,新增现金
分红
ST情形。新增“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公司合并报表、母公司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的公司,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
分红
金额低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 30%,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
分红
金额低于5000万元”ST情形,督促有
分红
能力公司提高
分红
水平。
lg
...
金融界
2024-04-12
深交所: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ST”的情形
go
lg
...
上市规则》《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有关
分红
的规定作出以下优化安排。一是对
分红
不达标采取强约束措施。将多年不
分红
或者
分红
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主板方面,对符合
分红
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
分红
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
分红
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创业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
分红
金额绝对值标准调低至3000万元。同时,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
分红
金额计算。
lg
...
金融界
2024-04-12
深交所:着重提高发行上市财务指标 坚决出清不合格公司
go
lg
...
介机构责任。二是强化持续监管,加强现金
分红
硬约束,规范股东减持行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者回报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出口畅通,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坚决出清不合格公司,做到“应退尽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lg
...
金融界
2024-04-12
深交所:坚决出清不合格公司 做到“应退尽退”
go
lg
...
介机构责任。二是强化持续监管,加强现金
分红
硬约束,规范股东减持行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者回报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出口畅通,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坚决出清不合格公司,做到“应退尽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lg
...
金融界
2024-04-12
股息率超8%的背后,是中国再保险(1508.HK)的高质量增长
go
lg
...
公司提升经营质量,且能够持续以较高比例
分红
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保险作为高股息板块的代表,理应在当下的高股息浪潮中得到更高关注。但市场上较大部分的目光还是集中在直保公司上面,对于更具稀缺性的再保公司关注相对不够。中国再保险(以下简称“中国再保”)作为国内再保龙头,近期公布了2023年度业绩,每股
分红
0.042元人民币,以3月28日收盘价计,公司的股息率超过了8%。 能够给出如此慷慨的
分红
,关键还是在于中国再保良好的经营状况。 一、核心业绩数据全面向好 2023年,中国再保实现合并总保费收入1768.49亿元,同比增长4.2%;合并保险服务收入997.55亿元,同比增长11.8%。 盈利能力的修复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再保实现合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6.52亿元,同比增加59.77亿元;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22%,同比增加6.58个百分点。 能够在盈利端取得亮眼表现,离不开集团在承保和投资两端同时发力。 承保利润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再保合并承保利润同比增长超过900%。各业务板块在承保效益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综合成本率均呈现同比下降趋势。 其中,财产再保险境内业务综合成本率99.53%,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财产再保险境外业务综合成本率85.74%,同比下降8.29个百分点;人身再保险保障型业务综合成本率97.1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财产险直保业务综合成本率100.78%,同比下降2.28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2023年,中国再保净投资收益为143.70亿元,同比增长22.4%;净投资收益率4.28%,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低利率且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中国再保能够在投资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不易。 总的来看,中国再保的这份最新财报可以用“全面复苏”来概括,表现出了各项业务均在上行通道中发展的趋势。 当然,这离不开我国保险业整体的复苏态势,2023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2万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中,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人身险保费收入3.76万亿元,同比增长9.9%。 但保费整体高增长的背后,其实也存在险企发展分化的现实。 比如,人身险领域,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等五大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4.3%、6.2%、4.9%、1.7%、8.6%。虽均实现正增长,但显然涨幅差异较大。 财产险领域,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财险“三巨头”则全都出现承保利润下滑的现象,2023年,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同比下滑22.1%;平安产险实现承保利润-20.83亿元;太保产险实现承保利润同比下降15.6%。 由此观之,保险公司去年想要实现业绩全面向好的高质量增长并不容易,中国再保能大体上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各个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 二、财产再保险“内外共振”巩固基本盘 首先,中国再保的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依旧保持着正增长,2023年分保费收入440.10亿元,同比增长4.5%。 能够实现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的持续增长,中国再保与众多财险公司的稳固合作关系是重要因素。 截至2023年年末,中国再保与境内87家财产保险公司保持了业务往来,客户覆盖率达到97.8%;中国再保参与的合约业务中,担任首席再保人的合约数量占比超过40%。无论是客户覆盖率还是首席再保人合约数量均稳居境内市场第一。 更细分来看,中国再保也是财产险行业从车险转向非车险的受益者。 相对于车险,非车险业务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定价策略、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相应会更高,由此派生出的分保需求也会更大,需要再保公司本身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 产品创新作为中国再保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非车险的各个细分领域均得到了体现。2023年,中国再保的农业险业务、责任险业务分保费收入分别达到121.99亿元、6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11.1%。其中,新兴业务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短期健康险、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重点新兴险种分保费收入均取得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再保的境外业务也取得亮眼成绩,2023年,境外财产再保险及桥社业务总保费收入232.85亿元,同比增长18.7%。关键在于中国再保把握住了全球费率上涨的趋势,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业务规模。 尤其是桥社业务,不仅受益于费率走硬,更得益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自收购以来,桥社实现规模利润双翻番,总保费收入较2019年收购首年增长98.0%至190.39亿元,综合成本率较2019年下降17.37个百分点至81.88%,经济资本回报率较2019年提高9.1个百分点至18.8%,资本回报显著提高。 由此观之,财产再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全球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节奏。 三、人身再保险合理把握业务机遇 不同于财产再保险的“内外共振”推高整体业绩,人身再保险业务分部合理把握境内外各业务条线的市场机遇,保费收入总体稳健,达632.41亿元。 进一步来看,公司战略性发展保障型业务,努力克服行业不利影响,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保障型业务综合成本率97.1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承保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7.2%,承保效益持续改善。 从长远角度看,保障型业务也有不少看点。 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基础保障无法实现完全、足额覆盖的情况下,商业保险理应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中国再保积极布局长期护理险、失能险等新兴风险领域,研发与直保公司主业融合的标准化产品方案,带动国内长护失能市场发展。 再比如,中国再保在“数据+”、“产品+”、产业融合的战略导向下,聚焦全流程病程管理服务模式, 持续打造保障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体系,在肿瘤重病、长期护理、门诊购药等领域深化产业生态布局,探索融合创新模式。 储蓄型业务方面,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投资端承压,监管层出于防范利差损风险的考量,对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进行窗口指导,预定利率的下降有利于险企降低负债成本,增强险企的风险抵抗能力。但市场会对预定利率下降是否影响人身险产品的后续销售存在疑虑。 对于中国再保而言,近两年境内储蓄型业务主要以挖掘直保公司存量业务为主,新售保单占比较小,因此预定利率下调对公司储蓄型业务规模影响有限。 2023年,中国再保合理把握境内储蓄型业务节奏,抓住短暂窗口期承保大单业务,储蓄型再保险业务分保费收入人民币152.03亿元,同比增长53.1%。 而且在存量业务方面,中国再保的储蓄型业务负债久期较短,一般小于5年,与资产久期匹配较好,相应的利差损风险暴露较小,利差损风险总体可控。 这也反映了,中国再保长期以来对业务成本的严格控制,坚持久期匹配与收益率匹配原则,在满足利差收益要求的前提下承接新业务。 四、结语 总的来看,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再保凭借其在再保险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展现出了龙头企业应有的适应性和韧性。 尽管自今年低点以来,中国再保的股价涨幅超过28%,但3.5倍的市盈率、0.2倍的市净率不足以反映其这份业绩所反映的成长性,后续伴随着整个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两端共振修复,中国再保业绩持续向好的预期也会随之进一步加强,叠加高股息带来的确定性,中国再保的长期价值理应被市场重新审视。
lg
...
格隆汇
2024-04-12
股息率超8%的背后,是中国再保险(1508.HK)的高质量增长
go
lg
...
公司提升经营质量,且能够持续以较高比例
分红
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保险作为高股息板块的代表,理应在当下的高股息浪潮中得到更高关注。但市场上较大部分的目光还是集中在直保公司上面,对于更具稀缺性的再保公司关注相对不够。中国再保险(以下简称“中国再保”)作为国内再保龙头,近期公布了2023年度业绩,每股
分红
0.042元人民币,以3月28日收盘价计,公司的股息率超过了8%。 能够给出如此慷慨的
分红
,关键还是在于中国再保良好的经营状况。 一、核心业绩数据全面向好 2023年,中国再保实现合并总保费收入1768.49亿元,同比增长4.2%;合并保险服务收入997.55亿元,同比增长11.8%。 盈利能力的修复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再保实现合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6.52亿元,同比增加59.77亿元;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22%,同比增加6.58个百分点。 能够在盈利端取得亮眼表现,离不开集团在承保和投资两端同时发力。 承保利润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再保合并承保利润同比增长超过900%。各业务板块在承保效益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综合成本率均呈现同比下降趋势。 其中,财产再保险境内业务综合成本率99.53%,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财产再保险境外业务综合成本率85.74%,同比下降8.29个百分点;人身再保险保障型业务综合成本率97.1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财产险直保业务综合成本率100.78%,同比下降2.28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2023年,中国再保净投资收益为143.70亿元,同比增长22.4%;净投资收益率4.28%,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在过去一年低利率且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中国再保能够在投资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不易。 总的来看,中国再保的这份最新财报可以用“全面复苏”来概括,表现出了各项业务均在上行通道中发展的趋势。 当然,这离不开我国保险业整体的复苏态势,2023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2万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中,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人身险保费收入3.76万亿元,同比增长9.9%。 但保费整体高增长的背后,其实也存在险企发展分化的现实。 比如,人身险领域,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等五大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4.3%、6.2%、4.9%、1.7%、8.6%。虽均实现正增长,但显然涨幅差异较大。 财产险领域,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财险“三巨头”则全都出现承保利润下滑的现象,2023年,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同比下滑22.1%;平安产险实现承保利润-20.83亿元;太保产险实现承保利润同比下降15.6%。 由此观之,保险公司去年想要实现业绩全面向好的高质量增长并不容易,中国再保能大体上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各个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 二、财产再保险“内外共振”巩固基本盘 首先,中国再保的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依旧保持着正增长,2023年分保费收入440.10亿元,同比增长4.5%。 能够实现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的持续增长,中国再保与众多财险公司的稳固合作关系是重要因素。 截至2023年年末,中国再保与境内87家财产保险公司保持了业务往来,客户覆盖率达到97.8%;中国再保参与的合约业务中,担任首席再保人的合约数量占比超过40%。无论是客户覆盖率还是首席再保人合约数量均稳居境内市场第一。 更细分来看,中国再保也是财产险行业从车险转向非车险的受益者。 相对于车险,非车险业务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定价策略、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相应会更高,由此派生出的分保需求也会更大,需要再保公司本身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 产品创新作为中国再保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非车险的各个细分领域均得到了体现。2023年,中国再保的农业险业务、责任险业务分保费收入分别达到121.99亿元、6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11.1%。其中,新兴业务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短期健康险、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重点新兴险种分保费收入均取得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再保的境外业务也取得亮眼成绩,2023年,境外财产再保险及桥社业务总保费收入232.85亿元,同比增长18.7%。关键在于中国再保把握住了全球费率上涨的趋势,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业务规模。 尤其是桥社业务,不仅受益于费率走硬,更得益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自收购以来,桥社实现规模利润双翻番,总保费收入较2019年收购首年增长98.0%至190.39亿元,综合成本率较2019年下降17.37个百分点至81.88%,经济资本回报率较2019年提高9.1个百分点至18.8%,资本回报显著提高。 由此观之,财产再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全球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节奏。 三、人身再保险合理把握业务机遇 不同于财产再保险的“内外共振”推高整体业绩,人身再保险业务分部合理把握境内外各业务条线的市场机遇,保费收入总体稳健,达632.41亿元。 进一步来看,公司战略性发展保障型业务,努力克服行业不利影响,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保障型业务综合成本率97.1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承保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7.2%,承保效益持续改善。 从长远角度看,保障型业务也有不少看点。 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基础保障无法实现完全、足额覆盖的情况下,商业保险理应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中国再保积极布局长期护理险、失能险等新兴风险领域,研发与直保公司主业融合的标准化产品方案,带动国内长护失能市场发展。 再比如,中国再保在“数据+”、“产品+”、产业融合的战略导向下,聚焦全流程病程管理服务模式, 持续打造保障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体系,在肿瘤重病、长期护理、门诊购药等领域深化产业生态布局,探索融合创新模式。 储蓄型业务方面,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投资端承压,监管层出于防范利差损风险的考量,对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进行窗口指导,预定利率的下降有利于险企降低负债成本,增强险企的风险抵抗能力。但市场会对预定利率下降是否影响人身险产品的后续销售存在疑虑。 对于中国再保而言,近两年境内储蓄型业务主要以挖掘直保公司存量业务为主,新售保单占比较小,因此预定利率下调对公司储蓄型业务规模影响有限。 2023年,中国再保合理把握境内储蓄型业务节奏,抓住短暂窗口期承保大单业务,储蓄型再保险业务分保费收入人民币152.03亿元,同比增长53.1%。 而且在存量业务方面,中国再保的储蓄型业务负债久期较短,一般小于5年,与资产久期匹配较好,相应的利差损风险暴露较小,利差损风险总体可控。 这也反映了,中国再保长期以来对业务成本的严格控制,坚持久期匹配与收益率匹配原则,在满足利差收益要求的前提下承接新业务。 四、结语 总的来看,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再保凭借其在再保险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展现出了龙头企业应有的适应性和韧性。 尽管自今年低点以来,中国再保的股价涨幅超过28%,但3.5倍的市盈率、0.2倍的市净率不足以反映其这份业绩所反映的成长性,后续伴随着整个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两端共振修复,中国再保业绩持续向好的预期也会随之进一步加强,叠加高股息带来的确定性,中国再保的长期价值理应被市场重新审视。
lg
...
格隆汇
2024-04-12
上一页
1
•••
903
904
905
906
907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重磅!鲍威尔杰克逊霍尔谢幕演讲“鸽声嘹亮”、开启9月降息之路!黄金和比特币狂飙、美元爆挫
lg
...
中国突传重磅!习近平罕见警告:中国政府这一举动恐损害人们对当局的信任
lg
...
中国突传重磅消息!路透独家:国家主席习近平或将缺席10月东盟领导人峰会
lg
...
“美联储传声筒”透露鲍威尔新行动!黄金承压再探3300,“死叉”再添利空
lg
...
黄金周五交易提醒:鲍威尔重量级演讲势必引爆行情!关键日如何交易金价?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3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