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CPT Markets:美联储戴利等候通胀降温具体迹象!欧央官员暗示12月缩减加息步伐
go
lg
...
.3433附近,由于加拿大经济信心数据
利差
,使得加元小幅震荡疲软。 相对周一美元兑大多数主要货币上涨且收复近期失地,因疫情加剧了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并使交易商回避风险较高货币而提振美元。此外,美元从旧金山联储主席 戴利 的讲话中获得进一步支撑,即表示如果通胀没有降温,美联储可能会将隔夜指标利率目标提高到5%以上,尽管这不是预期的货币政策结果。美国通胀数据低于预期,这刺激了市场的希望,即美联储可能放慢导致美元走强的加息步伐,这促使交易员对现有的美元多头头寸进行获利。 昨日财经事件数据方面,美国芝加哥联储公布10月全国活动指数比预期下滑至-0.05,数值小于0表明经济扩张呈现低于平均的成长速度,而加拿大同样发布截至11月18日当周全国经济信心指数低于前期至42.68,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经济抱持悲观态度。 从上行方向来看,上方压制(上方阻力) 1.3430,1.3480;从下行方向看,下方支撑1.3390。 欧元/英镑 (EURGBP): 欧元兑英镑周一收盘微幅下跌后,今日开盘徘徊在0.8656上下,由于美元短线走强,拖累欧元和英镑上行喘息的机会。 欧洲央行管委兼葡萄牙央行行长 森特诺 表示,在两次加息75个基点后,欧洲央行有能力缩减加息步伐。借贷成本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对于12月15日的政策决定,认为加息幅度低于这个数字的条件。换句话说,许多条件其实已经具备。欧洲央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利率工具是对抗通胀的首选工具。当通胀达到顶峰且其轨迹变得可预测时,可能会使用其他工具,因而我们必须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昨日财经事件数据方面,德国统计局公布10 月PPI年月率皆比预期下跌至34.5%和-4.2%,显示出生产物价成本压力有所减缓。 从上行方向来看,上方压制(上方阻力) 0.8650,0.8690;从下行方向看,下方支撑0.8600。 CPT Markets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 以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未来投资建议。CPT Markets 发布的文章主要根据国际财经数据报告及国际新闻为参考依据。
lg
...
CPT_Markets
2022-11-22
国金宏观:“债灾”?与2016年底有质的不同
go
lg
...
的警示信号值得以后重视,机构杠杆用足、
利差
压到极致等,会导致债券市场稳定性明显下降。 “利空”集中扰动下,净值化机制下的资产负债“负”反馈,放大市场波动。前期压低收益率的三大变量在近期出现“反转”信号,民企“第二支箭”等推动房地产预期修复,防疫优化带来经济预期修复,及中美元首会晤透露的外部局势缓和信号,叠加资金面的偏紧,推动收益率在11月7日-11日当周已开始上行,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公募基金等机构被动卖出,加速了收益率的上行。 “债灾”旧日重现?相较2016年底,基本面、资金面、杠杆均有质的不同 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在此过程中“资产荒”的延续也有利于遏制”负”反馈机制。始于2016年10月债市牛熊大切换,是“政策底”和“经济底”夯实、资金成本抬升共振的结果。相较之下,出口加快回落、地产低迷和疫情反复等,使得当前经济仍面临阶段性“二次探底”风险,货币流动性也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地产等低迷下,资金与资产不匹配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 “资管新规”约束下,当前机构杠杆行为较为规范,没有抬升资金成本“去杠杆”必要。2018年之前,监管归属不同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机构,通过层层嵌套等实现表外加杠杆;而“资管新规”的穿透式监管,将机构杠杆约束在2倍之内、甚至更低,显著降低了杠杆收缩效应和缩短了资产负债”负”反馈的链条。此外,2016年机构对央行“收短放长”的后知后觉,也加剧了2016年底的“踩踏”。 后市演绎?中短期”负”反馈或趋缓和,但中长期面临基本面回归带来的压力 央行果断行动下,机构预期有所平复、”负”反馈趋于缓和,后续还需跟踪理财等行为变化。债市大幅调整后,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平抑资金波动,11月15日-18日,逆回购合计净投放3650亿元,资金利率明显回落、R001下降50BP至1.4%附近,机构”负”反馈行为也开始有所缓和。中期来看,理财全面净值化过程中,居民理财和机构投资行为的不断磨合、成熟,带来理财申赎变化仍需跟踪。 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券市场中长期或回归基本面驱动。当前与2016年的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不同,使得债券市场短期大幅调整不会演变成2016年“债灾”。中长期来看,稳增长继续发力、疫后修复及地产超调后的企稳等,或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使得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压制逐步显现。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债券供给冲击、资金波动等,也可能阶段性干扰交易行为、放大市场波动。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的干扰,全球经济衰退超预期。 报告正文 一、“债灾”?交易过于拥挤下的“踩踏”现象 (一)交易过于拥挤下,债券市场稳定性明显下降 11月中旬,债券市场经历明显调整、短端调整幅度大于长端。2022年11月14日-18日,债市经历“惊心动魄”的一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9BP至2.83%、活跃券盘中一度上行突破2.9%,短端上行幅度更大、1年期国债同期上行21BP;信用债收益率调整幅度更深,其中,1年期AAA中票收益率上行近42BP,3-5年的中长期限上行幅度也在18BP-37BP之间。如此快速、大幅的调整,引发市场对于2016年底“债灾”重现的担忧。 交易过于拥堵下,市场稳定性明显下降,机构行为对利空因素的反应更加敏感。4月中下旬以来,降准、大规模留抵退税,叠加实体修复“平缓”等,使得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的现象较为突出、DR007一度下探至1.3%以下。流动性极度宽松下,票息策略逐步成为主流,机构加杠杆套息差行为,推动信用
利差
收窄至历史绝对低位。 杠杆加足下,机构对资金波动更为敏感,资金利率逐步收敛的过程中,交易行为已经开始出现变化。11月初,资金利率并未出现类似此前9月、10月初的季节性回落,反而有所上涨,以DR007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抬升、由9月的1.6%上涨1.8%附近、盘中一度突破2%,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情绪由此发酵,银行间质押回购成交规模由此前日均6万亿元左右、降至11月前三周的不足5.2万亿元。 (二)“利空”集中扰动下,净值化“负”反馈放大波动 地产、疫情、外部局势等前期压低收益率的三大变量,在近期均出现“反转”信号。除了资金面收紧干扰债市情绪外,经济基本面也集中释放“利空信号”,共同推动收益率加快上行,具体包括,民企“第二支箭”等带来房地产预期修复、防疫优化带来的经济预期修复,及中美元首会晤带来的外部局势缓和等(详情参见《疫情防控“新”变化!》、《防控优化,影响几何?》)。 债市快速调整后,理财“赎回潮”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公募基金等机构被动卖出,进一步加速收益率上行。截至11月前17日,银行理财破净产品就已达2522只、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7.3%,较上个月大幅抬升3个百分点;破净比例高于8%的理财公司占比近4成、部分理财公司破净比例甚至高达15%以上。 理财“赎回潮”的背后,是资管业务监管加强、净值化转型加快的缩影。伴随穿透式监管的加强,理财产品持有债券类资产占比已超68%、同比抬升4个百分点以上,投向公募基金也明显增多、由原先不足3%抬升至4%左右。净值化转型进程也在加快,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19.1万亿元、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二、“债灾”旧日重现?核心驱动变量有质的不同 (一)相较2016年,“资产荒”是最大的基本面差异 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始于2016年10月债市牛熊大切换,是“政策底”和“经济底”夯实、资金成本抬升共振的结果。相较之下,当前经济动能增长明显偏弱、面临阶段性“二次探底”的风险,一方面是,前期重要支撑项之一的出口,已进入趋势性下滑通道;另一方面,尽管政策信号强化,地产和消费尚未看到边际改善的信号,阶段性仍会受到疫情反复、居民收入以及房企债务等的压制。(详情参见《黎明前的“黑暗”》)。 经济下行过程中,“资产荒”现象或仍将延续,与2016年形成鲜明对比。经济承压下,流动性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类似2016年“收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的情况或较难出现;与此同时,实体需求偏弱,使得资金大量滞留在金融体系,推动机构资产配置需求增长。尽管广谱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居民购房需求、企业贷款需求等依然低迷,叠加地产债务等信用风险担忧仍在,使得机构资产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配置需求较强。 “资产荒”背景下,资金面压力的缓解,有助于遏制机构资产负债的“螺旋式”“负”反馈。相对宽裕的资金面与相对短缺的优质资产之间的不匹配,并不会因为短期机构遭受资金赎回而改变;赎回资金找不到匹配的资产,或仍会滞留在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市场,一旦资金面趋于稳定,资产短缺矛盾会继续凸显。11月16日之后,资金面压力明显缓解,机构行为有所恢复,银行质押回购日均成交规模由此前不足5万亿元恢复至5.6万亿元。 (二)资管新规之后,高杠杆的问题已经大为缓解 “资管新规”约束下,机构杠杆问题已经大为缓解,也不需要抬升资金成本引导“去杠杆”。2018年之前,监管归属不同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机构,通过层层嵌套等实现表外加杠杆;而“资管新规”的穿透式监管,将机构杠杆约束在2倍之内、甚至更低,显著降低了杠杆收缩效应和缩短了资产负债“螺旋式”“负”反馈的链条。此外,2016年机构对央行“收短放长”的后知后觉,也加剧了2016年底的“踩踏”。 微观结构嬗变下,机构行为更加理性和市场化。资管新规之后,资金池、刚兑、多层嵌套等现象明显减少,券商资管、信托等通道业务也持续收缩,推动资金逐步向管理规范的公募基金等集中,规模体量居首的银行理财也逐步向更加市场化运行的理财子发展。随着市场格局变化等,债券市场参与机构,更加注重负债管理、平衡资产收益和负债久期,灵活利用杠杆变化和波动交易,根据宏微观形势变化切换久期、票息等投资策略。 当前债市杠杆更多体现在场内,只要票息“丰厚”、资金稳定,不会形成负向自我加强。资管新规之后,机构杠杆行为更多集中在场内,“滚隔夜”加杠杆已成为常态、质押回购隔夜成交占比长期在86%附近。机构利用场内杠杆套息差的行为成为市场交易主要策略之一,资金出现波动时,场内杠杆有所回落;一旦资金波动平复,杠杆很快恢复来套息差。 三、后市演绎?短期“负”反馈缓和,中长期回归基本面 (一)随着央行果断行动,机构预期修复、“负”反馈缓和 央行果断行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助力机构预期平复。债市大幅调整后,央行11月15日开始加大逆回购投放,在MLF和PSL等工具已实现1700亿元净投放的基础上,当天逆回购投放1720亿元、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随后两个交易日内继续保持平均每天1000亿元左右的投放规模,11月15-18日,逆回购合计净投放3650亿元、帮助平抑资金波动。 伴随央行投放加码、财政缴税影响消退等,资金面压力缓解,机构“负”反馈现象有所缓和。逆回购资金投放增多,稳定机构预期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财政缴税带来的扰动,而11月17日之后资金上缴国库的扰动已明显减弱,资金利率明显回落;在11月17日-18日两个交易日,R001和R007分别回落63BP和28BP至1.41%和1.82%,存单和利率债收益率也出现不同幅度下行。 中期来看,居民理财和机构投资行为在不断磨合、成熟,或有助于降低净值化“负”反馈的影响,后续变化仍需跟踪。2022年是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恰好赶上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居民从习惯理财刚兑到理性认知理财也可能跌破净值需要一个过程,居民与销售渠道、投资机构之间也需要时间磨合。展望未来,理财“赎回”带来的“负”反馈或逐步平息,后续可紧密跟踪理财变化。 (二)“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长期回归基本面驱动 尽管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长期面临基本面回归带来的调整压力。当前与2016年的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不同,使得债市短期大幅调整不会演变成2016年“债灾”;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驱动逻辑或回归基本面。2022年稳增长效果的滞后显现、2023年政策继续发力,疫情干扰逐步消退带来的疫后修复,及地产超调后的企稳等,或共同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使得基本面对债市的压制逐步显现(详情参见《重估中国:站在历史轮回的新起点》)。 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债券供给、资金波动等,可能阶段性干扰交易行为、放大市场波动。外需走弱下,稳增长仍需继续发力,部分对冲出口下滑、助力经济回归;财政继续担当稳增长重任,但收支压力下,中央赤字可能扩张、“准财政”继续加码,或带动国债、政金债规模扩大(详情参见《财政稳增长,还有多少“弹药”》)。债券集中供给增多,可能阶段性加大资金波动、干扰交易行为。 与财政配合,央行或继续维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降低资金面波动对债市的扰动。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或延续当前搭配,财政担当重任、货币与之配合,一方面,央行运用PSL、专项再贷款工具等,加大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平抑资金波动,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在利率走廊内窄幅波动,为政府债券、政金债发行提供合理适度的货币流动性环境。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 “利空”集中扰动下,交易拥堵和净值化“负”反馈放大债券市场波动。前期压制收益率的房地产、疫情和外部形势三大变量的积极变化,叠加资金面的紧张,是近期债市调整的重要原因;而交易拥堵下,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赎回,导致机构资产负债“螺旋式”“负”反馈,加速债券收益率的上行。 (2) 与2016年底“债灾”相比,当前基本面、资金面、杠杆等均有质的不同。不同于2016年底,经济未来1-2个季度或延续下行,在此过程中“资产荒”的延续也有利于遏制“负”反馈机制;“资管新规”约束下,当前机构杠杆行为较为规范,也没有抬升资金成本“去杠杆”必要。 (3) 类似2016年“债灾”不会重现,债市中短期“负”反馈或趋于缓和,中长期或回归基本面驱动。中短期,央行果断行动助力机构预期平复,“负”反馈趋于缓和,后续关注理财等行为变化;中长期来看,稳增长继续发力、疫后修复及地产企稳等,或推动经济回归“新稳态”,进而对债市形成压制。 风险提示: 1、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2、疫情反复的干扰。 3、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
lg
...
金融界
2022-11-22
债市早报:11月LPR报价保持不变,央行、银保监会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
go
lg
...
11月21日,2/1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4bp至65bp;2/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2bp至8bp;5/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1bp至6bp。 11月21日,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损益平衡通胀率上行6bp至2.31%。 2. 欧债市场: 11月21日,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分化,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不变,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4bp,其余主要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小幅上行。其中,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行1bp至2.02%,意大利、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3bp和2bp。 数据来源:investing.com,东方金诚 中资美元债每日价格变动(截至11月21日收盘) 数据来源:久期财经,东方金诚整理
lg
...
金融界
2022-11-22
银行负债成本走高,LPR延续持平
go
lg
...
PR报价4.3%。当前政策利率与LPR
利差
为:7天逆回购(2.0%)+75bps=1年MLF(2.75%),1年MLF(2.75%)+90bps=1年LPR(3.65%),1年LPR(3.65%)+65bps=5年以上LPR(4.3%)。 ▍11月MLF利率不变,LPR报价延续持平。 今年三月来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影响下,我国总量货币政策实施较为谨慎,价格工具层面仅在没有FOMC会议的8月进行过一次MLF降息。尽管美国10月通胀大幅回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也回落至7.2以下,但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尚未结束,中美
利差
仍处于深度倒挂状态,MLF并未实现降息,因此LPR报价下行缺乏政策利率指导。此外,相较于总量政策,结构性政策工具发力更多,本次万亿到期MLF是通过8500亿元的续作量加上当月投放的设备更新再贷款、PSL等工具增量实现对冲。总体而言,LPR下调缺乏政策层面的强烈催化。 ▍同业存单利率宽幅抬升,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LPR脱离政策利率单独下行的阻力较大。 今年5月,5年期LPR报价脱离MLF利率指导单独下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前期实施的降准、央行上缴利润等政策工具投放了较多流动性,叠加存款利率下行,银行负债端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而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的推出,银行间流动性逐步流向实体经济,流动性市场水位降低。当下资金利率也已回升至政策利率附近,NCD利率则宽幅上行至年内高位,叠加近期理财赎回潮,银行负债端成本显然不支持LPR报价脱离政策利率下行。短期来看,在增量宽货币政策落地、流动性市场水位得到补充之前,LPR报价下调动力不足。 ▍宽信用为后续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LPR下调仍然存在必要性。 进入四季度,尽管散点疫情冲击对于我国经济基本面修复进程存在一定扰动,但经济总量修复的趋势相对明确,强烈宽货币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必要性降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宽信用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而近期央行和其他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二支箭”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宽信用、宽地产支持政策,从供给端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预计后续央行将参考当下政策工具的成效,相机推出增量宽信用政策或对存量工具进行扩容,而5年期LPR报价的下调则是实现宽信用、降成本目标必经的一环。同时,在降成本相关的表述中,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到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1年期LPR也存在下行的空间。往后看,LPR下调仍在等待合适的政策窗口,一季度是信贷“开门红”和存量房贷利率基准调整时点,届时宽信用政策配合发力或将带来更好的效果。 ▍债市策略: 2022年11月LPR报价保持不变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对债市影响较小。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后续货币政策目标为实现宽信用,二季度以来的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将逐步收敛。往后看,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对于经济修复的预期升温,叠加宽信用效果逐步显现,预计长债利率调整尚未结束。
lg
...
金融界
2022-11-22
基金经理投资笔记|高瞻远瞩布局“开门红”!行业配置逻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go
lg
...
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债牛延续,利率、
利差
都已经压到了比较极致的水平,为了增厚收益,又避免信用风险,资金大多集中在少数品种上。同时,今年股市本身偏弱,债市也成为资产配置的偏好,而一致预期扭转后极端的配置强化了风险,理财净值化和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速传播更放大了负反馈机制。 流动性的后续演绎 交易拥挤带来的大幅调整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缓和,季节性扰动也将逐渐过去。基本面而言,经济的复苏不确定性和压力存在,年内货币政策没有主动收缩的基础,但决策层的政策选择有很多,财政、信贷、产业、监管纠偏等政策发挥的空间大。考虑到当前的股债性价比,维持股债配比更偏向股的判断。 三、产业趋势 产业基本面因子——消费低迷,纺服、运输、通信设备有较大回落 从工业生产看,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2%,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增速环比回落。疫情反复以及海外主要经济需求回落使得国内工业生产放缓。分行业看,主要大类行业增速均相比9月放缓。农副食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行业增速由正转负,纺织业跌幅进一步扩大。化学原料、汽车制造、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虽仍维持正增长,但增速有较大回落。结构上看,医药制造、电力热力行业增速上升。 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5%,较上月落3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0.6%。疫情反复、增长放缓使得消费持续低迷。分商品看,服装鞋帽、服装类、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可选消费品的增速下滑最多,汽车、石油制品虽维持正增长,但增速也有较大回落;粮油食品、饮料、研究、药品的韧性相对较强。 产业交易因子——注意高情绪行业调整与超跌均衡 从交易因子看,需要注意高情绪行业调整与超跌均衡。上周全A的 MA60指标(指收盘价站在60日均价的比重,是一种市场情绪指标)从48%进一步上升至58.6%。经济基本面较弱,政策改善预期较强,市场整体也偏强。分行业看,上周美容护理、传媒、食品饮料、通信、电子等前期较弱的行业快速回暖。当前社会服务、计算机、医药生物和传媒行业情绪位置较高,特别是快速上行的传媒可能有调整压力。超跌机会主要在煤炭和银行,两个行业的MA60指标分别为8%和15%。 从估值看,TMT估值有所抬升,高估值行业估值向下。11月显示出高估值行业调整向下,估值底部行业上修的特征,整体估值更加均衡。原本处在估值相对高位的农林牧渔、综合行业估值均有较大调整,TMT的计算机、传媒估值有所抬升。当前估值仍在均值之上的仅有农林牧渔、社会服务、汽车行业。 行业配置逻辑——稳坐钓鱼台 近期市场更多表现的是政策预期带来的提前博弈,以及超跌后的反弹博弈,行业轮动较快,持续性偏弱,但硬科技的主线也是比较明晰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们不建议对政策预期进行过多的博弈,同时持续性较短的行情也使得追涨的风险加大。稳坐钓鱼台,整体均衡,重点关注硬科技主线的策略可能更为合适。 三、资产趋势 3.1美股——美元紧缩难言结束,风险资产反弹仍有时间 本轮全球风险资产反弹,主要受美元流动性缓解推动。复盘美元指数的历史走势,会发现美元指数强势上涨之后,通常很难形成V型反转。对美元流动性,我们维持之前的判断——短期缓解,而非彻底扭转。对于风险资产来说,反弹窗口期或仍在,但美元指数的再度上行,甚至创新高,是未来潜在的风险。当前市场对于美国通胀拐点加息周期进入尾声的预期可能仍偏向乐观。美联储可能恰如去年一再忽视走高的通胀数据,认为通胀升温是暂时的,现在也会认为通胀的走弱也是暂时的。人有时候会踏进同一条河里,这样的思维惯性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3.2 A股——反弹动力逐步弱化,疫情冲击仍压制风险偏好 A股本轮反弹的动力来自内外宏观环境的改善:一方面,美国通胀压力缓和,美元指数与美债下跌,美元流动性收紧阶段性过去,推动全球风险资产反弹。另一方面,国内防疫政策进一步精准优化,疫情对经济影响减弱,复苏预期抬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加之9、10月连续下跌后,市场本身有较强的超跌反弹要求,11月市场迎来强力反转行情也在意料之中。 三周反弹过去,我们重新检视反弹的三个动因:一是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调整,并不能断言见顶,后期可能仍有反复。二是疫情仍在发酵,经济数据能否验证复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三是市场情绪指标已经从历史底部修复到相对高位,超跌反弹的动力在衰减。三个动因,一个已经发生变化,一个大概率发生变化,还有一个不确定发生变化。市场仍有可能随着三个动因改变而波动。 从疫情防控20条细则落地开始,市场博弈防疫优化最受益的出行链和消费表现不佳。尽管防控更加精准科学,但当下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仍在加强,新增确诊与无症状人数在上升。疫情未见拐点,或是压制风险偏好和盈利预期的因素。疫情在四季度对经济的压制将会导致数据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从市场预期到政策落地再到数据验证,中间的时间差恐将继续引发市场波动,反弹还不能断言反转。 3.3 港股——估值大幅修复 Wind数据显示,恒指2022年一致预测PE已从低位快速反弹,但仍处于25%分位数之下。美债利率水平的抬升对港股估值抬升的压制效果犹存。 3.4债券——短期料将震荡 短期来看, “赎回潮”压力可能仍在,但应已接近尾声。短期经济有一定的下行风险,调整过后的债市料将进入震荡。仍需警惕后续稳增长发力带来宏观经济上行风险,负债端信心的低迷导致配置需求减少,使得债市维持弱势。 四、配置策略 债券配置 债市较大幅度调整告一段落,利率债短期料将震荡,中期关注稳增长政策以及理财负债端信心的恢复情况,策略继续谨慎。信用债投资需缩短久期、降低杠杆应对市场波动。同时,组合需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应对负债端变化。转债当前的估值水平显示性价比较低。 权益配置 1)A股配置:均衡配置 行业结构轮动较快,对政策预期和交易因子提前交易,但持续性稍差。与其随风逐浪,不如均衡配置,择机布局主线,稳坐钓鱼台。 2)港股配置 从估值角度看,港股短期仍难实现持续性估值抬升,估值水平或仍将维持在历史低位,呈现震荡特征。如美债利率再次冲高,不排除港股仍有较大回撤风险。 【了解作者】 魏凤春,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投委会委员兼秘书长,宏观策略配置部总监,兼任MOMFOF投研总部总监,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学术研究与教学以及宏观经济走势、金融产品分析等实务领域经验丰富、成果卓著。从业2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周期波动的框架内运用财政的视角解构宏观经济的运行,将中国经济看作一份资产,通过资本资产定价的方式来确定其价值与风险。
lg
...
金融界
2022-11-21
债市早报:主要资金利率继续下行,债市长短端利率走势分化
go
lg
...
11月18日,2/1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扩大3bp至69bp;2/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2bp至10bp;5/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扩大3bp至7bp。 11月18日,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损益平衡通胀率下行3bp至2.25%。 2. 欧债市场: 11月18日,除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7bp外,其余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其中,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行1bp至2.02%,法国、西班牙、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4bp、6bp和2bp。 数据来源:investing.com,东方金诚 中资美元债每日价格变动(截至11月18日收盘) 数据来源:久期财经,东方金诚整理
lg
...
金融界
2022-11-21
趋势正悄然转变!加元正迅速成为卖空的首选对象 加拿大家庭恐面临一重大考验
go
lg
...
糟糕的时候,因为从浮动利率到固定利率的
利差
扩大了。” Donnelly认为,鉴于住宅投资几乎占每年GDP的10%,加拿大经济将是受今年利率上调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加元现在成为投机性抛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的想法是,这将使加元的表现低于那些不太依赖房地产和周边产业的经济体的货币,这也他主张卖出加元、买入纽元的部分原因。 “加拿大面临着房贷重置和住房市场痛苦的风险。加拿大在住宅固定投资方面的敞口巨大(约为美国敞口的两倍)。与此同时,鉴于浮动利率在利率处于低点时的普及度,加拿大人面临着重大的房贷重置风险,”他说。 (资料来源:Spectra Markets) “中国的重新开放将使新西兰受益,因为新西兰是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特别是乳制品和软性商品。如果我们在2023年看到一个看好中国的故事,那将是靠消费,而不是资本支出。中国游客到新西兰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现金流,”Donnelly在周一的市场评论中写道。 虽然纽元经常位列今年表现最好的货币之列,但纽元却处境艰难,有时表现不如许多其他货币,这似乎与纽元对中国经济的敞口有关,而中国经济仍然受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拖累。 但最近几周,关于2023年初重新开放的猜测越来越多,中国的贸易关系可能在明年由逆风转向顺风,这对纽元产生积极影响,而加元预计将表现不佳。 Donnelly在周一的AM/FX市场上表示:“纽元兑加元的进入点令人讨厌,因为自视频录制以来,纽元兑加元已经连续上涨了5%。” (图源:TradingView) “如果你考虑的是6个月或12个月的期限,没问题。2022年的高点0.8800对于6个月的展望是一个很好的目标,0.9200则更加雄心勃勃。如果你有耐心,愿意逢低买入,0.8000是现在的支撑位,”他指纽元/加元,纽元/加元与英镑/加元呈正相关。
lg
...
夏洛特
2022-11-20
2023年最值得考虑的六种投资
go
lg
...
诺林(Cliff Noreen)表示,
利差
扩大使得投机级高收益债券和杠杆贷款与股票甚至私人股本相比具有竞争力,即便在考虑到这些风险资产违约不可避免的上升之后也是如此。 GMO资产配置联席主管约翰•桑代克(John Thorndike)打趣道,现在高收益实际上也有收益。虽然他强烈支持非美国人。他说,在美国资产中,在股票和债券之间摇摆不定。这相当糟糕,因为风险较高的股票的回报率应该高于债务,尽管任何事情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 他补充说,在固定收益方面,10年期通货膨胀保值债券(TIPS)的实际收益率(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
利差
)已从一年前的负1%升至正1.5%。虽然企业高收益债券息差已恢复正常水平,但桑代克更青睐该行业中期限较短的证券。 然而,Advisors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查尔斯•利伯曼(Charles Lieberman)认为,基于当前的通胀水平,美国国债实际收益率缺乏吸引力。即使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涨幅从今年逾8%的峰值回落至4%,10年期国债收益率3.70%的实际回报率仍为负。可以肯定的是,高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临时性因素造成的,比如二手车价格的飙升,而现在这些因素正在逆转。但他补充说,在美联储加息幅度不超过普遍预期的情况下,通胀率能否回落到4%甚至3.5%,还有待观察。 利伯曼的收益导向投资组合通常以80%的股票和20%的固定收益为目标,与预期的偏重债券的组合正好相反。这为退休人员等投资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收入来源,这让他选择了公司债券和优先股,尤其是他之前在文章中讨论的固定流通股。这些基金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固定息票,然后根据特定基准提供浮动回报。 他青睐的其他收益导向型股票包括商业抵押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与我们更熟悉的投资于住宅抵押贷款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不同。商业抵押贷款的重点是通常每五年重置一次的贷款,并附带提前还款罚款,因此其波动性低于住宅抵押贷款。在这个板块,他喜欢喜达屋地产信托(STWD)、黑石抵押信托(BXMT)和天梯资本(LADR)。 他青睐的一个更具争议性的集团是商业发展公司,利伯曼将其描述为没有存款的银行。bdc通常向中等市场公司提供贷款,当经济走弱时,这种贷款可能存在风险。这使得管理成为在该行业选择投资的关键标准。他的选择包括Golub Capital BDC (GBDC)、Hercules Capital (HTGC)和Sixth Street Specialty Lending (TSLX),这些公司的收益率从9%到10%以上,作为对风险的补偿。 不过,诺林指出,这些都不是债券,债券的票面收入和到期本金的回报确定性更高。至少债券投资者从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中得到了比一年前更公平的报酬。他补充称,未来变幻莫测的市场应该证明,积极管理比被动策略更有价值。
lg
...
金融界
2022-11-19
债市早报:主要资金利率明显下行,债市强势反弹
go
lg
...
11月17日,2/1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2bp至66bp;2/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倒挂幅度收窄6bp至12bp;5/30年期美债收益率
利差
转为倒挂4bp。 11月17日,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损益平衡通胀率下行1bp至2.28%。 2. 欧债市场: 11月17日,除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11bp外,其余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普遍小幅上行。其中,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3bp至2.03%,法国、西班牙、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1bp、2bp和5bp。 数据来源:investing.com,东方金诚 中资美元债每日价格变动(截至11月17日收盘) 数据来源:Bloomberg,东方金诚整理
lg
...
金融界
2022-11-18
成长的代价 国泰君安证券:债市暴跌由多重利空共振所致
go
lg
...
于多数投资者而言,之前还在为低利率、低
利差
和低波动而发愁,经过本轮利率上行行情后,大幅缓解了2023年债市的配置/交易难度,也许坏事最终能变成好事。
lg
...
金融界
2022-11-18
上一页
1
•••
429
430
431
432
433
•••
468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黄金市场突传大消息!金融时报:美国对一公斤金条征关税 恐颠覆全球金条市场
lg
...
黄金突然“大变脸”的原因在这!金价大涨26美元 接下来如何交易黄金?
lg
...
7万亿美元"神秘武器“待命,市场或迎新一轮上涨——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lg
...
突然之间:关税消息轰炸黄金市场!美联储人事变动更偏鸽了,特朗普对日政策变了
lg
...
突发重磅!特朗普签署9万亿美元市场开放令 美国退休金可买加密货币、私募股权等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