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基金早班车|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330亿元,
外资
机构对中国资产看法是真的乐观吗?
go
lg
...
6亿元。 随着A股2023年强势开局,
外资
唱多热情持续高涨,继高盛之后,摩根士丹利也加入了再次看涨A股和人民币的队伍。不少
外资
机构对中国资产的看法更加乐观,认为新年行情值得期待。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330亿元,自2022年11月以来的净流入额已接近1300亿元。国内私募基金也逐步转向乐观。多数私募认为,新年股市积极可为,A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港股表现更是值得期待。 2.港股成交1313.56亿港元,南向资金净卖出575万港元。盘面上,大金融、地产、科技板块跌幅居前,汽车股爆发。国美零售跌超9%,公司发行40.63亿股新股。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收盘涨0.34%。 3.公募基金四季度报告披露已经启动。种种迹象显示,部分基金公司在2022年第四季度调仓换股,积极布局中国经济复苏、内需回暖相关行业主题。基金公司表示,当前市场依然位于底部区域,随着内需复苏的确定性越来越高,A股盈利预期明显好转,看好2023年市场趋势性投资机会。 4.根据近期多家股权投资研究结构披露的数据,2022年国内IT、半导体及生物医药等硬科技投资热度保持高涨,高端制造受关注度提升。其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赛道吸金最多,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投资金额达1800亿。 5.一则投资者的“爆料”将知名百亿私募汉和资本推上风口浪尖,该投资者称购买了汉和资本的产品,3年锁定期到期后却遇到产品“突然修改”赎回规则。汉和资本对此回应称,并非是突然修改规则,在产品合同中即有相关约定。对于知名大V犀利评价“零管理费”“6年期锁定”等,汉和资本相关人士表示,本质是为了践行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同时公司也没有研究员离职。相关报道: “私自”修改赎回规则?百亿私募回应 6.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全年业绩的中位数为-21.12%、均值为-20.80%;最高收益率为48.56%;最低收益率为-49.87%;若2022年的主动权益能做到正收益,则业绩排名处于前2.5%。业绩最好的是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业绩靠前的10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都在10%以上;回撤控制最好的是金信智能中国2025,回撤控制较好的10只基金均为价值风格,其中有4只产品的最大回撤控制在-10%以内。 二、基金重仓股时讯 富达投资旗下FMR于1月5日增持1135万股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5.03%,最新持仓市值超过53亿港元。 康泰生物公告,预计2022年亏损7600万元-1.5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2.6亿元。公司对2022年度新冠疫苗相关库存等以及新冠灭活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85亿元,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3亿元。 特斯拉计划投资逾7亿美元扩建得州工厂,新建四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40万平方英尺。另外,网传在宣布降价后,特斯拉中国三天内获3万辆汽车订单。特斯拉方面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三、宏观&产业 华为与24家伙伴签署OpenHarmony(开源鸿蒙)生态使能合作协议,覆盖金融、教育、交通、能源、政务、安平、制造、卫生、广电、电信等行业。 辉瑞公司将在未来3~4个月内通过中国本地合作伙伴,在中国本土生产新冠口服药Paxlovid。 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16.9万辆,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31.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64万辆,同比增35.1%,环比增6.5%,零售渗透率29.5%。12月乘用车出口26万辆,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3%,其中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8%。 四、新发基金
lg
...
金融界
2023-01-11
2023年投资全景图:三大拐点渐次出现 A股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
go
lg
...
复趋势,进入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其中
外资
和私募是全年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A股行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策驱动,并已在途中,配置上建议聚焦精准防控、地产产业链和全球流动性拐点三条主线;第二阶段行情由业绩驱动,风格更偏成长,配置上建议重点关注“四大安全”。 债券市场:预计利率将呈现先上后下的倒V型走势;信用债关注稳增长动能下债市调整后的增配机会;可转债回归正股,兼顾效率,关注经济景气拐点主题等。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含预测) 全球市场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预计2023年非美资产表现好于美元资产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将跨过增长和通胀高点,但由于供给端的价格弱弹性,一段时间内“滞胀”的阴霾仍将挥之不去。“滞胀”环境下政策转向门槛高,当欧美经济体再次陷入衰退时可放松的货币财政空间有限,这将制约下一轮经济复苏的力度。各国经济周期的分化决定了金融市场在跨过通胀和流动性紧缩拐点后并不见得会“一跃而起”。 考虑到相对估值差异、美元汇率见顶、非美国家盈利下修预期较为充分等,我们预计2023年非美资产表现将好于美元资产。 图1:各经济体所处经济周期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图2: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通胀、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展望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美股:2023年下半年有望重拾升势 从交易衰退预期到衰退周期的“上、下半场”,美股自2023年下半年有望重拾升势。 ·当前至2023年一季度,美联储的持续货币紧缩料将推动美股进入交易衰退预期阶段,市场震荡下行。 ·二季度美股料将踏入衰退周期的“上半场”,随着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或市场衰退预期加剧,美股盈利或遭到进一步下修。根据彭博一致预期,当前2023年标普500指数的盈利及营收增速预测分别为0.9%和2.9%,几乎为零增长。而在基本面快速恶化的衰退期,我们相对看好具备较强防御性的板块,包括必选消费、医疗保健及公用事业。 ·衰退周期的“下半场”,货币宽松以及衰退结束的预期料将带动美股开启上涨行情。建议关注受益流动性预期转暖的科技龙头,以及受益经济复苏预期走强的金融板块。 美股科技板块方面,短期维度,我们预计通胀数据仍将成为主导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通胀、就业数据将是我们观察短期市场拐点的核心指标。我们在未来12个月对美股科技板块保持谨慎乐观。建议自下而上,关注个股净利润、FCF,以及估值合理性,并相应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后续转向带来的分母端弹性。 图3:2023年美股市场投资策略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港股:二季度起有望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 随着海外投资者对国内政策预期的逐步扭转,
外资
在2023年有望持续回流港股。展望2023年,国内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叠加地产信用风险的逐步化解将共同带动经济基本面预期逐步企稳,改善港股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衰退预期交易后,二季度起港股料将进入估值抬升阶段,随着下半年国内经济复苏提速,料港股更将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 ·2023年一季度,我们认为港股将处于衰退交易阶段,美联储预计仍将持续加息缩表。在投资者逐步反映海外衰退预期的背景下,市场情绪或依旧偏弱。建议布局兼具防御性及高股息优势的板块,如通信、公用事业; ·二季度起,港股预计将进入估值抬升阶段。若美国进入实质性的“浅”衰退,且市场对于货币政策预期逐步转向,或带动
外资
重新流入港股市场,利好成长性板块表现。尤其此前
外资
流出相对较多、且相对偏好较强的创新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板块更有望受益; ·进入下半年,预计港股和美股将同步进入共震上行阶段。国内防疫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带动经济复苏提速,且市场逐步加深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转向预期,我们看好顺周期板块以及大消费行业的价值重估,建议关注大金融及服务类消费。 图4:2023年港股市场投资策略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A股市场:经济迎难而上,A股聚力上行 中国:2023年经济将迎难而上 “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征程。国际上,我国面临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衰退风险抬升。国内宏观经济亟需突出重围、迎难而上,在投资引领、财政货币政策紧密协同下,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稳步建立,预期2023年GDP实现5%左右合理增长。 数字经济、城市功能、能源结构、装备制造“四个升级”将在2023年以后形成有力替代支撑。 未来我国中长期改革以发展和安全并重,在规模合理增长基石上,有望实现更高效、高质、公平、可持续的安全发展。 表1:宏观政策展望及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图5:“四个升级”将接续成为驱动经济的主动力 资料来源:Wind,信通院,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 图6:未来五大领域改革或进一步深化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A股将聚力上行,全年分两阶段行情 中国经济2023年将突出重围,A股盈利增速下半年也将迎来拐点,预计2023年A股盈利同比增速(中证800口径)将从2022年的3%回升至10%,非金融板块净利润增速将从2022年的8%回升至2023年的14%。 在2023年经济和盈利整体弱复苏的假设下,预计中证800盈利增速将在2022Q4触底,随后伴随经济和内需企稳反弹,预计2023年工业/消费/TMT/医药/大金融盈利增速分别为10.5%/8.0%/26.7%/32.0%/ 5.9%,其中工业板块内部上游盈利回落,但中游(尤其新能源)盈利复苏趋势显著;消费在更加精准化的疫情防控趋势下恢复正增长,但对盈利的贡献维持较低水平;TMT和医药成为边际上盈利增量最大的板块。 表2:2022Q4至2023年中证800企业盈利增速预测(%) 随着政策预期、人民币汇率、经济基本面三大拐点渐次出现,2023年A股将逐步聚力上行,延续已开启的中期全面修复趋势,进入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其中
外资
和私募是全年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A股行情可分为两个阶段。 图7:2023年A股市场投资策略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第一阶段行情由政策驱动,并已在途中,配置上建议聚焦精准防控、地产产业链和全球流动性拐点三条主线。A股当前估值水平和活跃资金仓位仍处于低位,且依然处于政策驱动的跨年修复行情中。预计疫情反复的扰动和地产压制都明确缓解之前,处于弱复苏中的基本面预期仍有扰动,政策依然是决定配置最重要的变量。政策驱动风险偏好从低位修复,市场风格以困境反转为主要特征,建议重点关注三条主线: ① 精准防疫带来实质性放松的受益行业,影响最直接的有出行链、新冠的预防治疗(疫苗、特效药、消费医疗器械、药店)、医疗新基建、还有前期C端需求/B端业务场景受疫情压制的细分行业;② 地产产业链的困境反转,利好产业链需求和资产质量改善,关注优质开发商、建材、家电、优质银行;③ 关注全球流动性拐点利好的港股、贵金属等。 第二阶段行情由业绩驱动,风格更偏成长,配置上建议重点关注“四大安全”。疫情和地产对基本面影响明显改善后,随着A股盈利增速回升,预计业绩将成为市场的主驱动,行情也将进入第二阶段,配置上基本面弹性和长期空间更重要。一方面,随着加息结束和美国陷入衰退,当美债收益率进入稳步下行通道后,有利于全球权益的成长风格。另一方面,“二十大”后第一年预计改革类政策密度高,全国“两会”后关于税制改革、资本红绿灯、绿色低碳、共同富裕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政策落地成为重要看点。这个阶段市场风格更偏成长,建议重点关注“四大安全”领域,以及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中国优势制造业,具体包括: ① 能源资源安全关注传统能源(煤炭/油气)保供、新能源内需扩张、供需偏紧的关键矿产资源(锂、稀土);② 科技安全关注半导体产业链、信创(计算机软硬件)、数字基建(运营商、ITC设备等);③ 国防安全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及发动机、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布局;④ 粮食安全聚焦种源自主可控,抢占生物育种产业化机会;⑤ 关注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中国优势制造业(智能汽车、化工)。 图8:第一阶段行情由政策驱动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图9:第二阶段行情由业绩驱动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详细投资机会梳理 一、精准防疫带来实质性放松的受益行业 2022年以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为标志,疫情防控进入了更加精准化的阶段。我们认为当前经济活力的最大限制因素正在逐步解决,围绕疫情管控放松后的复苏逻辑,建议关注消费(出行链)、医药(新冠的预防治疗、医疗新基建)以及前期C端需求/B端业务场景受疫情压制的行业。 ·出行链 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陆续兑现,短期疫情影响仍在、国内出行链公司经营仍承受明显压力,市场表现也随之波动。但管控边际放松有望提升后续经营改善,同时,入境航班增加、澳门恢复电子签注等政策放松背景下,出入境需求有望温和回暖。 未来伴随更加密集的详细防控优化政策落地,出行链对增量政策有望延续脉冲上涨趋势,但个股表现或有所分化,建议优选疫后业绩消化当下估值能力强、兼具明确长期逻辑的头部公司。 图10:出行链相关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新冠的预防治疗、医疗新基建 疫情防控放开后,呼吸系统相关OTC药物、“新一代”新冠疫苗的加强接种、ICU等硬件建设、抗原试剂的居家使用成为新冠防护的有力工具。同时预计退烧药/抗生素上游的相关原料药板块以及OTC药物下游的连锁药店板块都将成为短期抗疫需求受益板块。疫情应对方式从“防”转“治”,医院建设需求持续升级,短期ICU建设后,医疗新基建仍将持续。 图11: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前期C端需求/B端业务场景受疫情压制的行业 前期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还限制了部分B端行业人员、生产资料的流动,例如计算机、系统集成、人力资源服务等细分领域的工作场景受到明显限制,还有部分C端需求,例如民营医疗服务、户外用品、保健品等,预计这部分B端业务和C端需求将在疫情管控逐步放开之后逐渐改善。 二、地产产业链 房地产行业“三箭齐发”叠加疫情管控放松,我们认为地产产业链开启了中期的基本面修复,形成宏观经济底部复苏的基石。政策对地产产业链的托底对宏观经济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优质的地产开发商有直接促进作用,更对整个地产产业链有明显的需求提振。 图12:政策对地产产业链有明显的需求提振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三、全球流动性拐点利好的港股、贵金属 预计2023年一季度欧美加息周期结束,判断美元指数拐点在2022年已明确,2023年整体趋弱。预计中国向上美国向下的经济周期错位在2023年二季度后日益明显,基本面相对优势支撑下,预计人民币汇率将转强。关注全球流动性拐点利好的港股、贵金属等。 ·港股:在当前至2023年一季度的衰退预期交易后,二季度起港股料将进入估值抬升阶段,随着下半年国内经济复苏提速,预计港股更将迎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①当前至2023年一季度,建议布局兼具防御性及高股息优势的板块,如通信、公用事业;②二季度起,建议关注成长性板块,如创新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③进入下半年,看好顺周期板块以及大消费行业的价值重估,建议关注大金融及服务类消费。 ·贵金属:高通胀背景下,黄金的配置价值凸显。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预期下,黄金作为最佳的“抗衰退”资产,吸引力增强。现阶段金价受到美联储激进加息预期和美元指数走强的压制,我们判断2023年美元指数或震荡回落,通胀水平则可能维持较高水平,实际利率水平将走低,利好黄金价格上涨。 四、“四大安全” 在宏观经济正式进入复苏区间之后,结构性“成长”将重回市场主线。我们认为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将具有明确政策导向,尤其在海外流动性边际宽松、国内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望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将成为新的结构性“成长”方向。结合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的整体规划,“四大安全”可以形成新一轮具备业绩弹性的主线。 ·能源资源安全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承压且地缘政治因素日趋紧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各国能源资源安全均面临挑战,同时这也将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议关注传统能源保供、新能源内需扩张以及供需偏紧的关键矿产资源。 图13:能源资源安全相关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科技安全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的“二十大”加大对科技产业的关注,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效率基础上更加强调安全可控。 从投资角度,安全的重要性持续提升,产业链安全、信创安全、数字经济安全相关的半导体、计算机、云网等板块值得关注。 图14:科技安全关注产业链、信创、数字基建三大领域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国防安全 二十大报告强调“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强军目标”迎提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军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作战体系以及不同的需求规划下,各细分领域的长期成长性正出现差异,航空航天装备及发动机、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为国防安全投资核心主线,建议优先选择长赛道和高景气方向。 图15:国防安全优先选择长赛道和高景气方向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粮食供给仍有缺口,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作为“农业芯片”的种子是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核心生产要素,“粮食安全”必须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实现农业关键技术自主自强。我们预计未来五年种业与生物育种板块将持续获得强政策支持。 图16:“三期叠加”驱动行业升级发展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五、优势制造 2022年以来欧洲能源危机对传统欧洲优势产业形成明显冲击,这部分受损产能在全球宏观弱复苏/衰退的背景下修复速度预计较慢,建议关注中国份额不断提升的智能汽车、化工细分行业。 另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技术跃迁势在必行,关注存在技术跃迁属性的高景气赛道。 图17:智能汽车、化工及存在技术跃迁属性的高景气赛道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债券市场:面临上半年宽信用、下半年宽货币环境 预期2023年宏观经济将在更为积极的宽信用政策推动下经历短周期复苏,但外需走弱风险加大料将导致经济修复过程存在波折,债券市场面临上半年宽信用、下半年宽货币环境。 利率债方面,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将呈现先上后下的倒V型走势,收益率曲线或经历平坦化再陡峭化的过程。 信用债方面,建议布局高资质中久期和中高票面短久期的双轮驱动策略,关注稳增长动能下债市调整后的增配机会。 可转债方面,在权益市场逐步回暖的背景下,聚焦正股择券策略有望重新回归,关注经济景气拐点主题等。 表3:2023年债市策略展望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绘制 附录:七大产业及各子板块2023年投资观点一览 表4:七大产业及各子板块2023年投资观点一览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含预测) 风险因素 欧美经济衰退导致海外需求收缩超预期;俄乌冲突局势加剧影响全球供应链;海外流动性收紧力度超预期;中美科技、贸易和金融领域摩擦加剧;汇率波动风险;全球与国内疫情的不确定性。 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资本市场大幅波动;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保险海外投资政治和监管风险;外汇管制和汇率波动风险。证券投资业务亏损风险;代理成交额下滑;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低于预期;信用业务风险暴露。资管竞争格局恶化;渠道垄断加剧;管理费率下行。财富管理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养老金税收递延政策低于预期;渠道费率改革低于预期。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超预期;不动产等资产价格波动超预期。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国内政府与企业IT支出不达预期的风险;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持续趋严的风险;美元走强导致的汇兑风险;相关产业政策不达预期的风险;全球流动性不及预期的风险;企业新业务投资导致利润与现金承压的风险;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等。汽车相关产业政策不达预期的风险;缺芯导致整车出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汽车需求放缓的风险;关键原材料大幅涨价的风险;自动驾驶事故导致相关企业估值大幅下降的风险;智能汽车数据隐私管理不足的风险等。补贴退坡带来的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2023年中游产能释放,行业竞争加剧,格局恶化的风险;全球工业体系“逆全球化”有加剧的风险,对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游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行使行业盈利能力承压;新技术客户验证与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等。经济增速下行超预期,对应消费需求下降超预期;资本加持,行业竞争失序的风险;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估值压制因素;通胀超预期,提价能力不足影响盈利能力的风险。家电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地产销售复苏低于预期;家电公司业务拓展不及预期;行业需求景气度下降等。海外衰退对国内出口产业链需求造成压制;核心零部件受制于进口。军队武器装备建设节奏低于预期;军民融合政策支持低于预期;国企改革进度慢于预期等。新增光伏装机不及预期;硅料投产速度不及预期;土地、环保和接入等影响光伏基地项目的建设;风电、电力系统投资不及预期等。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周期产业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内外供应增长超预期等。房地产销售继续下行的风险;地产信用继续出险,新开工和投资不足,产业链不振的风险。电力装机不及预期,在建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人工成本和油价快速攀升的风险。控费政策超预期风险,新药临床试验失败风险,个股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
lg
...
金融界
2023-01-11
1000万中国人或将赴泰!泰国副总理亲自迎接中国旅客 泰铢一骑绝尘成亚洲最佳货币
go
lg
...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由于
外资
流入激增和支持性技术指标,泰铢的前景看起来更加光明。 Min Dai和Gek Teng Khoo等摩根士丹利策略师在周一(1月9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由于人们预期中国重新开放后游客人数会增加,而且中国内地的新冠疫情可能在春节前后达到峰值,泰铢可能会受到提振。泰铢是本月亚洲表现最好的货币,兑美元上涨了3.4%。 对泰铢有利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元兑泰铢最近形成了所谓的“死叉”,即50日移动均线跌破200日移动均线。这被认为是进一步下滑的迹象。该货币对也跌破了其2022年2月至10月涨势的76.4%斐波那契回档位。 (图源:彭博社) 今年1月的前九天,全球资金向泰国债券市场投入了15亿美元,为亚洲最大的资金流入,人们乐观地认为,中国重新开放将意味着更多内地游客前往泰国。疫情爆发前,旅游业对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约为20%。 美国工资压力降温将促使美联储放慢加息步伐,这一押注也提振了泰铢。摩根士丹利维持其做空美元/泰铢的建议,并将该交易的目标水平下调至32。周二,该货币对报33.456。 “我们准备好了”!泰国盛情欢迎中国游客 在经历了近3年的生意清淡之后,泰国导游经营者、CM Paradise Tour老板Anchalee Vittayanuntapornkul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中国游客很快将再次被允许去泰国旅游。常驻泰国北部清迈的Vittayanuntapornkul表示:“我敢肯定,如果你问旅游业的任何人,他们唯一期待看到的国籍就是中国游客。” 周日,中国取消了对入境旅客进行隔离的要求,使出国度假变得更加容易。这一政策变化预计将提振更广泛地区的旅游业,包括在疫情前严重依赖中国游客的东南亚。 Vittayanuntapornkul已经额外雇佣了会讲中文的人和司机,带领游客游览清迈著名的Doi Suthep寺庙、瀑布和山区景观。 上个月宣布取消隔离后,在线旅游网站的预订和搜索量立即出现激增。去哪儿网平台表示,其航班搜索量在15分钟内增长了7倍,泰国、日本和韩国是最热门的目的地。 周一,泰国迎来中国放开新冠防控措施后第一批游客,伴随着鲜花和礼物,3名泰国内阁部长由副总理率领亲自前往接机,并为中国旅客送上兰花花环及口罩等伴手礼。此举显示中国游客对于泰国这个旅游大国的重要意义,外国游客中,中国人大概占到三分之一。周一的这个航班来自厦门。 机场迎候大厅里,中国游客收到花篮和礼品袋。悬挂的欢迎横幅上写着:“中泰一家人”,“神奇的泰国永远欢迎我们的中国家人”。 (来源:泰国头条新闻) 一名中国游客说,“感觉很好,感受到泰国人民的好客之情,以礼物欢迎我们”。问他来泰国干什么,他说,“吃!玩!欣赏泰国的文化。” 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在机场对记者们说,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游客人数在持续增长,“对泰国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好迹象,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其它机会”。 阿努廷透露,据泰国公共机场有限公司预计,2023年赴泰中国旅客人数将达到700万至1000万人次。 首批抵达泰国的叶子对红星新闻记者描述了她走出飞机舱门时看到的画面,她说:“我出来的时候,看到有非常多的媒体记者,摄像机非常多,还有一些穿警服或制服的人。有的记者采访了下飞机的小朋友。” “副总理给了我一个花环,他还给了其他人。”叶子说,“我当时不知道他是副总理。收到花环的时候,我还是很欣喜。首先是见到这个阵仗,这么多人。感觉自己像明星走红毯,(明星走红毯可能)都没有这么多人。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人是真的非常友好。” 谈及收到的伴手礼,她说:“他们发了保温袋和一些旅游的宣传册。我还收到一个卫生防疫包,里面有口罩和洗手凝胶。” 据报道,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塔萨用中文对中国游客说:“中泰一家亲,欢迎你们来泰国。”叶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听到有人说这句话。她说,现场的泰国人基本上都会讲中文,一直在用中文欢迎他们。 “每个人都需要工作” 去年底,中国取消了严格的防疫政策,随后病例激增,医院迅速不堪重负,这促使全球十几个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行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英国、印度和美国等国家现在要求对来自中国的入境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据报道,阿努廷周一表示,泰国政府已经取消了周末宣布的一项要求入境旅客出示疫苗接种证明的防疫政策,理由是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已经拥有足够的免疫水平。邻国马来西亚表示,将对所有入境旅客进行发烧筛查,马来西亚总理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表示,政策不会“歧视任何国家”。 据当地媒体报道,当马来西亚的一些人对中国重新开放的消息做出负面反应时,该国旅游部长钟英兴(Tiong King Sing)建议人们“说话要谨慎”,不要给人留下中国不欢迎他们的印象。 在清迈经营一家餐馆的Piyanut Intarachai说,对抵达的游客进行筛查是个好主意。“应该检查他们的疫苗接种卡,甚至要求进行新冠检测。我知道它不能提供100%的保护,但总比没有强。” 但Intarachai补充说,他并不担心新冠病毒。“新冠无处不在,不仅在中国。这里每天都有新病例。但就目前的紧张局势而言,情况有所缓和。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和收入来过自己的生活。” 疫情暴发前,游客们会在Intarachai的Kao Soy Nimman餐厅排队,渴望品尝他的特菜Khao Soi——一种泰国北部著名的椰子咖喱面汤。他说,他的绝大多数客户来自中国。然后新冠疫情来袭,游客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那里空无一物,一无所有,没有收入。” 疫情前,中国是该地区国家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之一,约占泰国游客的三分之一。 泰国当局预测,今年将有大约500万中国游客来泰国旅游,这对旅游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尽管仍不到2019年游客人数的一半。 旅游经营者满怀希望 旅游咨询公司Pear Anderson的创始合伙人Hannah Pearson表示,针对中国游客的要求较少,可能会让东南亚成为那些确实选择旅游的人更欢迎的目的地。 但她补充称,泰国及其邻国不太可能迎来大量游客,她说:“那里的航空运力根本不够。” Pearson表示,东南亚的航班运力仍比2019年下降三分之一,并补充说,高燃油成本可能加剧了这一情况。“当运营成本更高时,这意味着航空公司更不愿意恢复这些能力或航班频率。”如果航空公司不确定是否会有需求,他们就不想冒着赔钱的风险增加航班。 然而,Anchalee还是充满希望的。几乎一宣布中国将重新开放,她的电话就开始响起询问声。3月底之前她的日程已经排满了。 她说:“我相信中国游客回泰国的次数会比以前更多,因为他们已经三年不能出门了。”“我们准备好了。我认为新冠疫情最糟糕和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lg
...
夏洛特
2023-01-11
消息称桥水中国管理资产突破200亿元 去年增长一倍
go
lg
...
0亿元人民币,巩固了其作为中国市场最大
外资
对冲基金的地位。 消息人士称,去年12月,桥水中国通过一次产品发行筹集了27亿元人民币,这进一步突显了该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及其“全天候”战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桥水基金于2018年推出首只在岸中国基金,三年后其在华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过温顿集团和英仕曼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
外资
对冲基金公司。去年的强劲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导地位。 桥水的业务繁荣对在华的全球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是罕见的,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10万亿美元资产管理市场中实现增长。 基金咨询公司Z-Ben Advisors董事总经理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表示:“桥水表明,在中国建立规模较大的业务是非常有可能的。”他补充称,桥水的增长打破了
外资
基金无法在中国本土竞争的神话。 他说:“有关中国竞争太激烈或外国企业面临某些增长障碍的言论根本不真实。” 上海市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初,桥水在中国的在岸基金规模增至人民币190亿元左右。 两名消息人士称,去年12月,该公司通过招商银行发行了一系列支线基金,募资27亿元。 桥水拒绝置评。两位知情人士不愿透露姓名,因为他们没有被授权接受采访。
lg
...
金融界
2023-01-10
消息称桥水中国管理资产突破200亿元 “全天候”战略奏效
go
lg
...
以上,这一壮举巩固了其作为中国市场最大
外资
对冲基金。 消息人士称,桥水中国在去年 12 月通过产品发行筹集了 27 亿元人民币, 进一步凸显了亿万富翁创始人——瑞-达利欧 (Ray Dalio) 及其“全天候”战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桥水基金于 2018 年推出了首只在岸中国基金,并在三年后实现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 (AUM) 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越元盛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
外资
对冲基金公司。 桥水的业务繁荣对在中国的全球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是罕见的,许多基金管理公司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10万亿美元资产管理市场中实现增长。 基金咨询公司 Z-Ben Advisors 董事总经理 Peter Alexander 表示:“桥水表明,在中国建立规模化业务的可能性非常大。关于中国竞争过于激烈或外国公司面临某些增长障碍的评论根本是不真实的。” 上海市政府数据显示,截至去年 11 月初,桥水在岸中国基金的规模已增至约 190 亿元人民币。 “全天候”战略 桥水的“全天候”策略是一种多资产投资方法,其结构不受经济状况变化的影响。桥水的第一只中国基金在 2018 年 10 月推出后的四年里,实现了 15.6% 的年化收益率。 相比之下,中国沪深 300 指数的收益率为 3.7%,中国国债的收益率为 5%。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另一只基金于 2021 年 12 月推出,从成立到 2022 年 12 月的净回报率为 8.4%。而中国股市去年暴跌超过 20%。
lg
...
林沐
2023-01-10
华尔街日报:中国政府决策不透明,比Omicron更难预测 直接影响
外资
投资
go
lg
...
周二(1月10日),《华尔街日报》指出,2022年11月底爆发大量对严格封控的抗议后,中国政府匆匆取消疫情防控规定,这种调整显得毫无章法,令许多原本以为政策会逐步过渡的公司大跌眼镜。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org Wuttke表示,从某些方面看,Omicron还比中国政府更容易预测,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让人很难弄清楚决策者将要做什么。
lg
...
Linlin
1评论
2023-01-10
6日扫货已超2022全年三成,北向资金用脚投票!大摩调高A股预期,提示强劲周期性复苏!汽车小作文又来了?
go
lg
...
期支撑下,人民币有望保持较强韧性,带动
外资
回流,这将支撑A股表现。 而国内中长期经济复苏预期的一个重要逻辑,则是国内的公共卫生防控闯关情况。中金公司最新高频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发烧”与“布洛芬”百度搜索指数已经回落至公共卫生防控“闯关”前水平,根据海外经验,搜索指数达峰领先新增确诊达峰1-2周左右。“发烧”和“布洛芬”搜索达峰时间集中在2022年12月20-23日,据此推算,我国公共卫生防控“闯关”速度可能明显快于海外国家。 当然,春运后的实际数据也同样需要追踪,但届时若数据落地,验证该推算正确,则已经是预期实现的阶段,而目前,则可能是市场决定是否price in该预期的阶段。 中金公司认为:如果公共卫生防控“闯关”进度超预期,经济修复也可能提前开启,高频经济活动指数领先十年期国债利率1个月左右,领先沪深300指数2个月左右。上周(1.2-1.8),高频经济活动指数终于结束了连续3个月下跌,首次出现筑底回升迹象。 【市场热点回顾及解读】 好了,来快速回顾下今天行情。今天A股大小指数分化,沪指横盘整理,止步6连阳;创业板指涨超1%,创逾3个月来阶段性新高。新能源车产业链全面走强,且不光A股,港股汽车板块午后也出现了拉升。对此,有媒体认为可能是有关牌照申请等各类“小作文”的推动,但并未获得证实。 今天A股市场成交额7474.8亿元,北向资金实际净买入58.01亿元,连续5日加仓累计超340亿元。虽然全A指数整体略涨,且创业板阶段新高,但结构相对分化,全市场3126只个股下跌,个股上的赚钱效应“偏差”。 板块方面,保险、化纤、航空航天、建筑等板块跌幅靠前。大消费板块表现突出,医药、医疗板块全天强势,汽车板块午后走强,锂电池概念快速跟进,北汽蓝谷等多股涨停、长安汽车涨约7%、宁德时代涨3.7%;芯片、云游戏、消费电子等概念活跃。 资金动向上,申万一级行业中,电子、汽车、电力今日获主力资金净买入居前。时间稍拉长,近5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额排名前三位分别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电子。 机构观点方面,继高盛看好中国股汇资产后,摩根士丹利Laura Wang等策略师在1月9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预计年底前人民币将升至6.65元,较目前水平上涨1.8%。该行还认为,中国股市在2023年的全球表现排名中领先。该公司将2023年底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从70上调至80,这意味着该指数较周一收盘水平上涨13%。 “我们认为,市场低估了重新开放的深远影响,以及尽管结构性阻力依然存在,但仍可能出现强劲的周期性复苏的可能性,”Laura Wang在报告中指出,他们预计经济将同比增长5.7%,而不是普遍预期的4.8%。 【ETF全知道热点盘点】今日重点聊聊绿色能源、医疗和科技这几个板块主题的交易和基本面情况。 一、 【绿色能源ETF(562010)】 今日,绿色能源产业链午后全面走强,宁德时代快速拉升涨3.7%,股价创近3个月高点。德方纳米、华友钴业、星源材质等纷纷上扬。 行业板块方面,电力设备板块持续反弹,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近188亿元,位居申万行业首位! 此外,截至2022.1.9,电力设备板块2023年以来的融资资金加仓额和最新A股市值均夺得全行业第一(申万一级行业口径)。 相关ETF亦强势走强,绿色能源ETF(562010)全天先抑后扬,截至收盘涨1.75%,换手率高达18.99%,场内成交近3000万元。 消息面上,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蓝皮书的内容直接将电动汽车纳入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政策端或将继续发力。 在上述关于车市整体的理由之外,相关部门最新发声,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要成为“重头戏”;新能源补贴经过多次退坡后最终在2022年12月31日终止;特斯拉大幅降价;多家车企或限时保价或发布 2023 年起涨价的通知,都对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起到拉动作用。 川财证券认为,顶层设计制度预出台以及央企领头羊效应将继续赋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同时有望带动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 乘联会预估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649万辆,同比增长96%,12月批发73万辆,同环比增长45%/0.4%,有希望创出乘用车厂商销量历史新高。 公开数据显示,绿色能源ETF(562010)跟踪复制中证绿色能源指数,基于能源变革大趋势,精选50只涉及锂电池、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等相关行业公司股票,成份股包括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比亚迪等,兼具成长潜力与估值优势。 二、【医疗ETF(512170)】 今日医疗板块延续升势,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威高骨科涨7.67%领涨板块,新产业和健帆生物均涨超4%,医疗服务板块回暖明显,“眼茅”爱尔眼科涨3.7%,医美三剑客之一的昊海生科涨超3%,金域医学、大博医疗、迈瑞医疗、通策医疗等涨幅居前,中证医疗指数收涨1.34%,强势两连阳。 热门ETF方面,两市规模最大医疗ETF(512170)放量收涨1.34%,日线强势两连阳,收盘价续创2022年8月中旬以来新高,全天成交额3.7亿元。行情数据显示,医疗(512170)最新规模已超176亿元,稳居两市规模最大医药医疗类ETF!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月9日,根据上交所披露的数据,医疗ETF(512170)连续2日实现资金净申购合计近5800万元。 2022年调整区间,医疗ETF(512170)持续获得资金大手笔加仓,2022年全年,医疗ETF(512170)基金份额增长超134.5亿份,位居所有主题ETF首位,振荡调整中持续获得资金加码。 【医疗行业最新精华观点摘要】 国金证券:COVID-19诊疗方案第十版发布,持续把握疫后复苏和防控需求 国金证券认为,本次修订进一步优化了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常规医疗复苏”与“防控需求”主线有望持续,投资把握上,建议以常规医疗复苏为主,防控需求为辅。医疗器械板块方面,此次新版诊疗方案将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家用场景下血氧仪等器械产品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未来随患者治疗效率持续提升,未来院内常规诊疗量有望加速恢复,常规检测以及择期术式需求有望迎来反弹。 财信证券:医疗需求将逐步回升,医疗器械行业春暖花开 财信证券认为,此前国内由于出行限制,医疗终端需求减少,随着防控政策的优化,财信认为既往因公共卫生防控压制的医疗需求将逐步回升,长期看国内医疗需求增长态势不改,院内手术量(如因公共卫生防控后延的择期手术)有望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将持续回温;本轮医疗基建正如火如荼在全国铺开,产能将陆续释放,专项建设、设备采购订单将逐渐兑现,同时,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资料显示,医疗ETF(512170)成份股全面覆盖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龙头,其中医疗器械直接受益于公共卫生防护、医疗物资出口等需求,相关概念股合计18只,权重近4成,COVID-19检测概念12只;同时覆盖8只CXO龙头概念股。医疗服务概念则直接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和医美等高成长领域,具备长期国民级需求增长。 三、【科技ETF(515000)】 科技ETF(515000)近期走出了一波反弹势头,1月10日收涨0.51%。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权威数据显示,科技ETF(515000)份额已经连续5日实现净增长,近5日估算资金净流入高达3.87亿元! 【科技板块最新精华观点摘要】 展望2023年,银河证券在《2023年A股市场投资策略展望:时蕴新生,布局之年》研报中认为,基于当前A股估值低位,经济修复动力较强,市场存上行动能,但是,行情亦或一波三折,受上市公司业绩修复影响,二季度A股上行动能或更为明显。 银河证券认为,在A股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时,预判结构性博弈仍绝对占优。行业配置上,建议关注四条主线:(1)后市消费领域;(2)安全领域: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3)国产替代科技创新:电子、计算机、通信、软件服务、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等;(4)新旧能源转换。 科技赛道“水大鱼大”,但把握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选股对于研究能力要求极高,而聚焦单一行业的指数同样考验行业择时和轮动。如何更有效地把握科技赛道核心投资机会?跟踪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的科技ETF(515000)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资料显示,科技ETF(515000)及其联接基金(A:007873/C:007874)作为A股科技行情风向标,跟踪复制中证科技龙头指数,从行业分布上看,它包含了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细分科技领域,无论是从全球科技的发展趋势,还是以高层意志中所提及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内容来看,都良好的代表了科技的投资方向与未来。 风险提示:科技ETF(515000)被动跟踪中证科技龙头指数(931087.CSI),中证科技龙头指数发布于2019年3月20日,其基日为2012年6月29日;医疗ETF(512170)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医疗指数(399989),中证医疗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于2014.10.31;绿色能源ETF(562010)跟踪中证绿色能源指数(931733),指数基日为2013.12.31,发布于2021.08.19。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文中提及个股仅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列举,不作为任何个股推荐,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和本基金投资方向。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根据基金管理人的评估,科技ETF、医疗ETF、绿色能源ETF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基金管理人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3-01-10
龙虎榜|游资联手上演“围魏救赵”强势拉升黑芝麻,掩护全聚德主力全身而退,散户中计高位接盘
go
lg
...
阳,成交额持续缩量,机构买入意愿下降,
外资
持续回流A股,整体上市场热点分散,赛道股升温,消费板块回暖。全天36股涨停,7股连板,炸板率18%。 主力资金午后抢筹汽车板块,车轮电机概念通达动力艰难4板晋级全A总龙头,汽车芯片好上好2板,充电桩罗曼股份2板,汽车板块近期利好消息比较多,周二市场又传出几篇不算很靠谱的小作文,但冲进市场扫货的资金却是真的,说到底还是人心思涨,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政策支持足够支撑高景气度。 消费和数据要素板块再度活跃,黑芝麻开盘快速封板,受全聚德影响开板,随后开板在高位持续震荡,尾盘重新封板,全聚德复牌一字跌停开盘翘板未果,尾盘尝试翘班也没成功,拖累西安饮食尾盘冲高仅收涨8.21%;岭南股份开盘一字涨停,消息面上其子公司转型做数据交易商,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市场,安妮股份尾盘拉升涨停,英飞拓尾盘冲高一度高涨7.44%,久其软件尾盘封板。 周二有3只预增概念股连板,分别是东尼电子2板、电子城2板和金一文化2板,1月进入年报业绩预告和快报的密集披露期,年报业绩超预期或环比明显改善的高景气领域将成为1季度投资主线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尼电子还未发布利好时提前涨停。 二、机构席位动态 市场持续缩量,机构买卖意愿再度下滑,主要在新能源相关赛道股做布局。 钱江摩托(3日):4机构合计买入1亿元,1机构卖出1200万元,机构应该是看好电动两轮车业绩的,毕竟有爱玛科技珠玉在前 安恒信息:2机构合计买入1.03亿元,3机构合计卖出1.07亿元,分歧巨大,疑似机构左手换右手 久其软件:2机构合计卖出8088万元,卖出较为一致,高位离场 茂化实华:2机构合计卖出3200万元,卖出较为一致,没有家人们不敢接的盘 兔宝宝:1机构净买入1200万元,3机构共计卖出3100万元,有分歧,卖出意愿更强,逢高卖出 三、知名游资席位动态 合力股:久其软件 买方:劳动路2300万元,溧阳路4600万元,炒股养家600万元 卖方:机构 主力大多在锁仓做T,换手比较充分,劳动路和溧阳路上周反包遭遇炸板,两个席位这周操作开始趋近,每日均是买入大于卖出,有诱多风险。 反转股:黑芝麻 买方:苏南帮6100万元,方新侠5800万元,炒新一族5450万元 卖方:散户 反转股:全聚德 买方:散户 卖方:桑田路2200万、杭大路2100万、粉葛2000万、深港广东分1950万 这两只票要一起看,游资联手拉黑芝麻,掩护全聚德资金高位全身而退,散户卖飞黑芝麻,接盘全聚德,又是游资戏弄散户的一出经典操作。
lg
...
金融界
2023-01-10
A股疫苗巨头康希诺:拟筹划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go
lg
...
号召、深化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利用境
外资
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司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境
外资
本市场实现直接对接,提升公司的海外品牌知名度,提升多渠道融资能力,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金融资源保障。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水平 通过本次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上市,公司可进一步引入境外专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者,将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持续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治理机制保障。 此外,康希诺在公告中强调本次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上市事项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lg
...
金融界
2023-01-10
突发“唱空”,发生了什么?
go
lg
...
现上涨。A股、港股的强势表现,也吸引了
外资
机构的关注,近期,
外资
正接力唱多A股。 据最新消息,Laura Wang等摩根士丹利策略师在1月9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股市表现将在2023年的全球表现排名中遥遥领先其他基准股指。 此份报告中,大摩进一步上调了目标位,并预计中国股市2023年将在全球表现最佳。该券商维持增配MSCI中国指数,并再次上调该指数年底目标位,从70点调高至80点(较目前约有13%上涨空间)。 大摩认为,“市场低估了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尽管结构性阻力依然存在,但出现强劲的周期性复苏的可能性仍然明显存在。”他们预计中国经济2023年将同比增长5.7%。这一增速明显超过市场预计的5%。 日前,华尔街大行高盛也发布报告称,中国股市未来可能将再涨约15%,主要因为几项关键政策调整,中国经济重新开放的步伐将比预期更快。该行同样预计MSCI中国指数今年将上行至80点。 此外,美国银行、野村东方国际、瑞银证券、汇丰银行、先锋领航等
外资
机构也看好2023年中国资产表现。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发布的2023年首份研报中,也将做多中国股票列为了美银2023年十大交易之一。 迈入牛市还有六大理由 回顾上一次
外资
密集唱多,是从2022年10月份开始的。彼时,中国资产就进入了触底反弹的上升区间,A股三大指数至今的涨幅都在10%上下,港股恒指、恒科指更是涨超40%、60%。 英大证券李大霄认为,中国资产迈进牛市,背后有六个重要逻辑: 一是中美两国监管协议的最终签署助推中国资产步入牛市。这标志着长期困扰的中国资产的退市威胁得到解决,使得中国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得到消除,中国资产在美股、港股市场同时逆转。 二是人民币汇率走强助推中国资产走牛。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在2022年11月2日创下7.34的高位,截止到2023年1月10日11:00报6.7777,人民币大幅走强使中国资产吸引力大幅抬升。最近北向资金大幅流入的迹象也格外明显。 三是我国经济增速加快恢复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中国经济迅速恢复使得中国资产吸引力抬升,同时中国资产一个强大的牛市亦有助于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四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理论创新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央企和国企是中国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资产长期处于估值偏低状态,新估值体系里或许隐藏着巨大机会。 五是行业调控政策逆转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房地产调控方向暖风频吹,还有平台经济等行业的规范治理告一段落之后,对经济增长的负向贡献将会迅速转正,毕竟是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六是长期资金配置助推牛市。随着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理财、
外资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大规模进场,中国资产将昂首挺胸迈进牛市,将做空中国者彻底抛弃。 对于2023年的投资机会,景林资产高云程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牢牢持有为中国人提供安居乐业、好吃好玩好服务的公司,等待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二是找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推动性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是发现那些向死而生、剩者为王的反转公司,他们有从过去两年业绩、估值、流动性“三杀”到未来一年“三击”的机会。
lg
...
证券之星
2023-01-10
上一页
1
•••
851
852
853
854
855
•••
95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普京突传重大消息!黄金3223再现空头趋势 鲍威尔讲话前“鹰”声隆隆
lg
...
美元、美国国债将有惊人变化!美国66票支持通过《稳定币法案》动议……
lg
...
中国痛批美国破坏贸易协议!市场又回到逢低买入节奏,美联储9月前不愿降息
lg
...
【直击亚市】中美贸易协议恐生变!亚洲市场正在赶进度,宁德时代首秀暴涨
lg
...
中国突向美国喊话、白宫关税信号来袭!比特币反弹飙破10.5万 黄金3221避险回落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0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67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