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数据技术研究及应用。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轻量化数据中台解决方案,提供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应用全链路数据服务能力,同时负责数据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和交付,通过融合集成平台iPaaS、数据指标平台UMP等核心产品,助力企业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2、问:请谈一下AI的出现对公司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影响,以及公司在低代码方面可以继续做哪些方面的布局? 答:1)AI的兴起对公司低代码开发平台而言,并非意味着替代,而是可以对低代码平台的能力做进一步强化。在AI时代,低代码平台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要求,低代码平台必须集成AI能力方可保持竞争力。这已成为低代码平台发展的一个关键趋势,也是公司目前重点推进的事项之一。 2)公司对AI自动编码工具呈积极拥抱的态度,公司目前在低代码开发平台中融合了AI自动编码工具,使AI编码工具的局部编码能力融入低代码开发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开发效率。 3)公司在代码开发平台中增加了AI应用场景开发的模块。公司团队正在结合部分开源技术在低代码开发平台中构建AI应用开发、Agent编辑等模块,力求通过可视化开发的设计理念,降低AI开发的门槛,使用户无需掌握MCP协议、AI代码编写等复杂技术即可开发AI应用。 4)公司团队已基于支持私有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构建了低代码领域的专有大模型,实现了数据模型的自动生成和表单自动构建,并提供自然语言交互的应用智能搭建能力,智能推荐生成功能模块、数据模型、表单、代码等,提高了配置开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易用性和竞争力。 3、问:未来公司在低代码平台还会继续保持高强度投入吗? 答:公司在低代码方面的策略依旧是保持持续、高强度投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在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低代码平台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对于公司自有产品开发及项目交付而言,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够显著提高开发工作的效率,保障产品稳定性,进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公司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是公司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公司研发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取得大客户对公司技术实力认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问:从电力行业向其他方向拓展方面有什么规划? 答:近年来,公司实施横向拓展战略,将公司在电力行业积累的数字化经验,向石化、轨道交通、航天军工等行业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在制造业、航天军工等行业,公司将继续发力,力争继续提升该等行业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深化和稳步发展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AI低代码”开发平台为代表的标准化、通用软件,将公司的市场和客户从央企拓展至省市属国企、民营龙头企业等更广泛的行业和客户群体。 5、问:我们注意到公司在工业制造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考虑,请具体分享一下。 答:根据公司目前的了解,工业制造的数字化,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当前在部分细分领域的生产环节存在一个明显的痛点,即:关键生产过程依赖于老职工、老师傅的经验,如钢厂配矿、烧结等,缺少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支撑决策,决策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根据公司的分析,前述问题可通过AI的应用进行优化解决,即通过垂直大模型的应用,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以及老师傅的实操经验转化为可迭代的数字化模型,实现智能化决策,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准确率,且能大幅降低对人员的依赖性,可显著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了两个AI的细分团队,根据目前已承接的项目或已落实的应用场景,推动切入工业流程控制和工业质检场景。 6、问:公司员工结构如何? 答:公司2024年底员工总数约为2,000人,同比总人数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处于战略调整期,在淘汰部分低端业务的同时持续优化人员结构,致使员工总数下降。公司管理人员、职能部门、销售人员合计200余人,其余均为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技术及产品研发人员,约500人;另一部分为项目交付及实施方面的技术人员,大概1,200余人。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