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4月多伦多房价比3月上涨4% 成交量上升27%,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
go
lg
...
量较3月份增长了27%,除了2020年
新
冠
疫情
后的反弹期间,达到过去二十年来最大的月度增幅。 与去年同期相比,多伦多房屋平均价格仍然处在较低的位置,但降幅从3月份的14.6%放缓至7.8%,平均价格比2022年2月的峰值低13.6%。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多伦多房价已上涨0.5%。 TRREB总裁Paul Bar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许多买家已经接受了借贷成本上升的现实,并正在利用较去年同期更低的售价。” 加拿大央行自1月份将基准利率上调至4.50%的15年高点后,暂停了加息行动。在此之前,加拿大央行大举加息推动了去年创纪录的房价下跌。在去年之前,住房库存短缺曾使加拿大房地产市场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市场之一。 4月份的销量也较3月份有所上升,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2%。新房源的年降幅比销售降幅更大,为38.3%,加剧了买家之间的竞争。 Baron说:“多伦多方式低市场未来的问题将不是对自有住房的需求,而是以充足的供应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 房地产委员会首席市场分析师Jason Mercer在报告附带的一份新闻稿中说:“由于对自有住房的需求相对于供应有所增加,我们看到房价面临新的上行压力。”“房源持续缺乏”正在损害人们的购房能力。 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唯一一个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市场。长期以来,温哥华一直是加拿大房价最高的市场之一,其基准房价上个月也上涨了2.4%。 温哥华房地产委员会的经济和分析主管Andrew Lis周二说:“相对于我们市场上活跃的买家群体,可转售的供应量仍然太少。今年春天我们看到房价上涨,销售反弹,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一年之后,购房者正满怀信心地回归。”
lg
...
绿山墙的安妮
2023-05-03
这一次中国不会拯救世界了!麦格理:中国吸取教训避免大规模刺激
go
lg
...
随着中国重新开放带来的提振逐步消退,不少经济学家寄望中国将加大刺激力度,对此,麦格理集团表示,这一次中国不会拯救世界了。
lg
...
会员
风起
2023-05-03
信达证券:给予迪阿股份买入评级
go
lg
...
降85.26%,EPS为0.25元。受
新
冠
疫情
扩散、整体珠宝需求疲软等影响,公司收入同比下滑,人工、门店费用刚性导致净利润降幅较大。 点评: 公司积极拓展门店数量,线上产品结构调整影响收入。2022年公司线上自营、线下直营、线下联营实现收入3.95、29.80、2.75亿元,同增-34.07%、-18.87%、-14.45%,公司积极拓展线下门店,2022年净增门店227家、期末共有门店688家,均为自营模式运营,在疫情影响下逆势扩张,抢占市场份额。2022年直营门店单店收入567.15万元、同降42.57%,联营门店单店收入561.66万元、同降42.38%。受疫情封控、线下门店运营时间缩短影响,公司线下客流下滑较大。公司线下收入下降主要由于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下架部分低钻重产品,2022年官网客单价6300元、同增约75%。2023Q1公司线上自营、线下直营、线下联营实现收入0.63、5.85、0.57亿元,同增-44.10%、-41.16%、-40.33%,线下净关店2家。 毛利率同比下降,快速开店导致销售费用率增长。1)2022年公司毛利率同降0.35PCT至69.79%,主要由于22Q4毛利率同降5.86PCT至65.26%、下降幅度较大。2023Q1公司毛利率同降1.25PCT至69.87%,主要受国内销售较为疲软、公司成本较为刚性。2)2022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为38.63%、4.46%、0.49%、0.59%,同增12.28PCT、0.72PCT、0.13PCT、0.03PCT,公司门店数量快速增加,薪酬、市场推广、门店租赁等增长导致销售费用率显著提升,利息收入增加导致财务费用率下降,其他费用率基本稳定。3)2022年末公司存货净额为6.76亿元,同比增加51.45%,主要由于公司门店持续扩张,产品陈列和备货增加。 公司不断强化品牌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2022年受国内疫情扩散、珠宝零售疲软等影响,公司收入同比下滑,但是公司不断强化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投入,DR品牌全网粉丝超过3000万,其中主要视频矩阵号全年新增粉丝260万、同增160%,抖音直播销售表现亮眼。公司线下深化渠道布局,优化渠道结构,2022年新进驻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空白商圈120个,全国TOP100项目覆盖率由48%提升至65%。2023年国内消费有望逐步复苏,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未来有望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市占率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由于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降幅较大,我们下调2023-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9.27/12.06亿元(原值为14.29/17.74亿元),新增25年净利润预测为14.82亿元,目前股价对应2023年18.25倍PE。短期疫情影响收入增长,公司在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等方面持续投入,我们预计未来业绩成长空间较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婚庆钻石市场景气度下行、行业竞争加剧、门店拓展不及预期等风险。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国泰君安刘越男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8.73%,其预测2023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3.45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2.58。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0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5家,增持评级5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48.48。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迪阿股份(301177)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优秀。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总资产率、存货/营收率增幅。该股好公司指标3.5星,好价格指标3.5星,综合指标3.5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3-05-03
华鑫证券:给予卫星化学买入评级
go
lg
...
素挤压,主业盈利承压 2022年受
新
冠
疫情
、地缘政治冲突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原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公司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多数产成品价格下滑,盈利能力承压。 C2产业链:2022成本端美国乙烷均价47美分/加仑,同比+54%,需求端国内PE均价8639元/吨,同比+1%;乙二醇均价4538元/吨,同比-13%;环氧乙烷均价7373元/吨,同比-6%。乙烯-乙烷裂解价差均值为1970元/吨,同比-35%。C3产业链:2022成本端沙特丙烷预测合同价(CP)均价713美元/吨,同比+9%;需求端国内PP均价8352元/吨,同比-4%;丙烯酸丁酯均价11825元/吨,同比-28%。PDH-PP价差均值为391元/吨,同比-73%。 需求向好轻烃裂解修复,业绩有望持续好转 自2022年四季度,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2023Q1美国乙烷均价25美分/加仑,环比-26%,同比-37%。丙烷预测合同均价(CP)为647美元/吨,环比+8%,同比-21%。随着疫情影响消退,需求逐步回暖,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经济和需求前景可期。2023Q1国内PE均价8305元/吨,环比-1%,同比-8%;乙二醇均价4153元/吨,环比+5%,同比-20%;环氧乙烷均价6695元/吨,环比-4%,同比-13%;PP均价7784元/吨,环比-2%,同比-10%;丙烯酸丁酯均价9833元/吨,环比+9%,同比-35%。乙烯-乙烷裂解价差均值为2581元/吨,环比+42%,同比-20%;PDH-PP价差均值为295元/吨,环比-49%,同比+98%。轻烃裂解价差有望继续大幅改善,公司业绩持续修复。 产能投放助发展,延伸打造化学新材料产业链 公司实现连云港基地二阶段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新增年产40万吨HDPE、73万吨EO、60万吨苯乙烯,促进乙烯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的延伸。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计划2023年底中交,形成丙烯-丙烯酸-丙烯酸酯的产业链闭环。嘉兴基地加快推进26万吨高分子乳液项目建设,拓宽丙烯酸酯下游向中高端纺织乳液、涂料乳液、粘合剂、电池粘合剂与涂覆剂等化学新材料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1000吨/年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建成中交,POE实验室试验装置产出可供评价的样品,为后续加快推进年产10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建设奠定基础。公司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在建产能达244、36、36万吨,未来产能释放将逐步兑现业绩。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10、444、653亿元,EPS分别为1.21、1.57、2.2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7、9.1、6.2倍。考虑到短期价差承压不改公司轻烃化工主业长期格局向好,新材料产能投放持续推进,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等。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长江证券侯彦飞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89.12%,其预测2023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78.18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6.12。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1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0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8.8。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卫星化学(002648)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较差。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总资产率、有息资产负债率。该股好公司指标3星,好价格指标3星,综合指标3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3-05-03
出手阔绰的中国购物者又回来了!62%消费转向境内 外国奢侈品牌忧心忡忡
go
lg
...
出发生在中国境内,高于2019年同月(
新
冠
疫情
爆发之前)的41%。 尽管中国游客正在缓慢地再次出国旅游,但彭博社调查的分析师表示,他们在海外购物的份额不会回到鼎盛时期。国内的奢侈品产品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都在上升,这阻碍了中国购物者出国的热情。 这种转向国内的趋势,势必会影响到那些已经开始依赖挥金如土的中国消费者的全球品牌和旅游目的地。在
新
冠
疫情
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游客来源国,2019年,中国游客的大部分奢侈品消费(约70%)发生在中国大陆以外。从泰国到意大利,购物和度假胜地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市场研究提供商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高级分析师Prudence Lai表示:“由于方便和便利,很大一部分消费力将留在国内市场。” 她补充说,受中国购物者欢迎的亚洲目的地的零售市场“将看到更平坦的复苏轨迹,与其他旅游业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并且“应该考虑探索替代客源市场,使客户群多样化以实现增长”。 疫情期间,中国境内购物场所和客户服务的改善——包括鼓励冲动购买的限时抢购和展览的增加——可能会继续推动中国企业向国内转移。 总部位于巴黎的数据情报公司Luxynsigh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nathan Siboni说:“从现在开始,中国内地的本地市场应该占到中国消费总额的50%以上。” 涌向海南 在国内高端免税购物中心海南,可以看到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未来。在游客被困在家的几年里,这个南部岛屿的销售欣欣向荣。Sandalwood Advisors的初步数据显示,海南免税店4月份的销售额仍比2019年水平高出203%。 这种转变甚至影响到了传统的奢侈品之都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彭博社上月报道称,全球顶级奢侈品集团路威酩轩(LVMH)正将资源从香港转移出去,将更多投资重点放在上海和深圳等内地城市。 (图源:Sandalwood Advisors、彭博社) 中国奢侈品热潮再起,路易威登和爱马仕脱颖而出 Sandalwood Advisors联合创始人兼研究主管Agnes Xu说,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当地的消费组合将比疫情前更高,因为通过多年在全国和海南的门店扩张,奢侈品现在在中国大陆更容易买到。” 与此同时,全球品牌正准备迎接冲击。 其中包括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的高端护肤业务SK-II,SK-II的首席财务官Andre Schulten上个月告诉分析师,该公司没有看到“中国消费者重返旅游零售市场”。 路威酩轩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在公司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目前在欧洲的大多数中国客户都是个人出游,而不是参加在世界各地购物区无处不在的大型旅行团。 Luxurynsight的Siboni指出,多年来持续的疫情封锁和限制,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想再在巴黎的一家商店外面冒雨排队三个小时,”他说,“而是想与当地的销售助理联系,后者了解他们,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建议。”
lg
...
财经风云
2023-05-03
美国各州搬迁加速,纽约州与加州收入损失达250亿美元
go
lg
...
(北美)讯 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
新
冠
疫情
期间损失了900多亿美元的收入,加速了高收入者迁往低税收地区的趋势。 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的新数据显示,由于纳税人迁出,纽约州在2021年损失了250亿美元的调整后总收入,而2020年损失了200亿美元。加州报告称,继2020年亏损180亿美元之后,2021年净亏损290亿美元。两年来,这两个州总共损失了920亿美元。 数据显示,多年来美国一直发生从高税收州向低税收州的收入外逃,在
新
冠
疫情
期间加速了。加州和纽约在2021年的收入损失是2019年疫情前收入损失总和的三倍多 专家表示,虽然各州的收入迁移可能在2022年和2023年从疫情高点放缓,但高税收州将继续出现高收入者外流,部分原因是远程工作和阳光地带白领工作的增长。 最大赢家是佛罗里达州,根据美国国税局的数据,佛罗里达州在2021年净增加了12.8万户家庭,带来了超过390亿美元的收入,比2020年的280亿美元有了巨大的增长。根据美国国税局的数据,棕榈滩县,包括独特的棕榈滩镇,仅在2021年就获得了超过110亿美元的收入。 佛罗里达州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纽约。2021年,加州、伊利诺伊州和新泽西州分别向佛罗里达州输入了超过40亿美元的收入。收入的增加正影响着佛罗里达州的经济。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982年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佛罗里达州的就业岗位总数超过了纽约。 德克萨斯州也是赢家,增加了110亿美元的收入。加州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德州的流入,超过50亿美元从加州流向德州。 其他赢家包括内华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些州的收入总额约为140亿美元。 高税收州的损失也往往是高收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对税收产生巨大的影响。2021年,离开纽约的家庭的平均收入达到了13万美元的历史新高。根据麦克马洪的数据,搬到佛罗里达的纽约人的平均收入更高,达到22.3245万美元,比2019年至2020年间搬出去的纽约人的平均收入高出64%。 许多高收入者,如对冲基金高管和私募股权公司负责人,也在疫情期间搬到了佛罗里达州,他们往往是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最大的单一纳税人。 上个月,纽约州议员们为增加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纽约人的税收而展开了斗争,但州长Kathy Hochul阻止了这一举措。 加州和纽约州在2022年实现了预算盈余,但现在预计2023年和2024年将出现赤字。加州预计下一财政年度的赤字将达到240亿美元。纽约预计到2025年赤字将超过70亿美元。
lg
...
Sue
2023-05-03
商业地产——定时炸弹恐将引爆
go
lg
...
过去几年中迅速蔓延。特别是在2020年
新
冠
疫情
爆发后,线上办公和商业活动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对传统商业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种趋势可能会在未来持续,从而进一步减缓商业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 商业地产市场的下滑也导致了空置率的急剧上升。许多商铺和办公楼出现了空置情况。最突出的例子是电子商务公司Shopify。Shopify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知名电子商务公司,其在多伦多市中心的项目以其庞大的办公空间而闻名。Shopify在多伦多租赁了一处占243000平方英尺、横跨7个楼层的办公空间。然而,在2022年12月中旬,Shopify宣布不再租用这个办公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举动。表明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转向远程工作和分散式办公,以适应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商业环境。 除此之外,疫情的爆发和全球范围内的封锁措施,对商业地产的租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租户没有收入,资金紧张导致很多商业地产租户无法支付租金。对于业主来说,租户无法支付租金也意味着:业主无法收回租金。 然而,由于商业地产资金庞大,业主也是贷款购买。当业主无法支付贷款,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商业地产市场恶性循环,从而引发危机。大家可能想问,既然商业地产这颗雷早在2020年就埋下,为什么现在才有暴雷的趋势呢? 这是因为在疫情期间,一些政府和业主开始提供租金减免和延期支付的政策,以缓解租户的经济压力。比如政府通过CARES Act为受到疫情影响的商业地产提高租金支持,缓解租户压力。此外,政府也采取措施来缓解业主压力,包括:推迟了商业地产税的缴纳,和减少商业地产收入的税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业地产市场的压力,并延缓了市场的暴雷趋势。但是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渐结束,商业地产市场的问题将会再次浮现。 商业地产流动性降低 除了疫情空置率变高,商业地产还面临着重重危机。最具代表性的莫属华尔街,最大的商业地产业主——私募股权巨头黑石集团。以Blackstone危机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商业地产—— 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 黑石的第一大危机 黑石的第一大危机是:被迫“限制赎回”事件。自2022年10月份以来,黑石旗下房地产信托基金(BREIT)遭挤兑。黑石房地产信托基金BREIT,主要投资于美国相对成熟的商业地产。该BREIT规定按月分红,每月可进行申赎,月度赎回额不可超过基金净值的2%;季度不能超过5%。但自2022年10月起, BREIT 资金申赎比例多次触及上限。这是因为疫情导致REIT大幅下滑。而黑石的BREIT还在上涨,投资者认为黑石对资产的估值方法有问题,和传统的估值计算方法有偏差进而引发了赎回危机。 其中2022年10月,申赎额度高达18亿美元,占黑石集团资产的2.7%。这一比例可以说是相当高。这导致黑石的资金流动受到重重一击。黑石为避免恐慌挤兑风险,安抚投资者的不安情绪,稳固投资者对黑石的信心。黑石全部批准了10月的申赎额度。 本以为这一举动能成功打消投资者的焦虑情绪。然而这个时候,噩梦才刚刚开始。黑石公司没有料到,之后几个月申请赎回的请求持续增加。11月及12月,投资者对BREIT的赎回请求总额约68亿美元,但黑石仅完成约14亿美元,占21%。2023年1月,申赎金额仍高达53亿美元,黑石只批准赎回13亿美元,占25%。 没办法,黑石只能通过高额融资和出售资产来应对挤兑产生的流动性危机。在资产套现上:12月2日, 黑石以12.7亿美元出售美高梅大酒店和曼德勒海湾度假村的49.9%股份。紧接着,于1月份接连三次出售资产:分别是1月24日,黑石将其持有的印度最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Embassy Office Parks,50%股份出售给贝恩资本,价值4亿美元;1月25日,2.4亿欧元出售巴塞罗那的建筑;1月29日,4亿英镑出售伦敦圣凯瑟琳码头。 我们可以看出,黑石出售的都是优质资产,而且价格与之前相比优惠不少。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打折的优质资产变现快,能尽快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而这恰恰说明了,黑石面临的现金流危机刻不容缓。 ● 黑石的第二大危机 黑石爆的第二大危机是:5.62亿美元的商业地产CMBS违约。CMBS大家可能不太理解。 举个例子:黑石公司购买了一个大仓库。但是因为没办法全款支付,便向银行贷款。黑石公司,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于是黑石公司给了银行一张大白条。银行为了盈利和分摊风险,就把这张大白条打包成一份份小白条出售给投资者。这样,投资者也是这一份份白条的拥有者。那么,黑石集团就要向投资者支付利息。 2018年,黑石旗下房地产信托基金以19亿美元收购芬兰企业SpondaOy。该公司在芬兰拥有房地产也负责租赁和开发芬兰地产。黑石的CMBS里包含:SpondaOy写字楼和商店(在SpondaOy资产中占比10%到15%左右)的抵押贷款。银行放款人为:花旗和摩根斯丹利,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取固定收益,到期时间为2023年2月14日。然而,因为2022年,芬兰房地产市场低迷,租金收入下降,盈利较差。因此黑石难以支付投资者利息被判定为违约。 从这两起危机事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黑石公司流动性面临着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美联储持续加息造成的,这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冲击。自2022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进行了九次加息。这种加息导致了借贷成本的提高,使得商业地产的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商业地产所有者的债务成本也大幅增加。很多业主没有偿还高额贷款的能力。其次,远程办公已经成为常态,这导致了办公室空置率的上升。业主的租金收入也相应下降。 这两大冲击造成了商业地产基金的频频违约。黑石公司可以说是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然而,其资产实力也难以承受这种危机。随着黑石公司面临重大流动性问题,中小规模的商业地产公司则更加容易受到冲击。因此,整个商业地产市场都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黑石公司的困境也反映了北美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随着,商业地产价格的不断缩水,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和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大。 再看几组例子: 2023年2月,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旗下的哥伦比亚不动产信托公司违约,涉及金额高达17.2亿美元;2月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违约,涉及金额超过7. 5亿美元。CMBS的频频违约引发了投资者担忧。2023年2月,美国金融市场CMBS的成交量,为27亿美元,同比下降33.2%。以小见大,从黑石暴雷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商业房地产市场埋藏已久的隐患已经浮出水面。 商业地产贷款收紧 由万亿巨头“黑石”违约引发市场对商业地产的担忧,同时引来了CMBS(商业地产抵押支持证券)产品的集中抛售和暴跌。这近一步提高了商业地产债违约的概率。然而,祸不单行,美国中小型银行业的危机也将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的危机。 在今年的加息潮下,欧美商业地产迅速降温。据摩根士丹利资本统计,去年四季度北美、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18个大城市地区的商业地产指数:13年来,除疫情特殊情况外首次下跌。北美的银行业危机正在蔓延至商业地产领域。 近期,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银行的倒闭,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产生担忧。而银行业连续暴雷将导致中小银行收紧信贷投放。 当银行不再轻易给商业地产贷款,持有者将面对巨大的融资压力。流动性危机,从中小银行蔓延至商业地产。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个小城市有一个中小型银行A,该银行A贷款给了一家商业房地产公司B用于购买和维护办公楼和商业中心的资金。该商业房地产公司B租出了这些办公楼和商业中心,以此获得租金并还清银行的贷款。但是,由于最近发生了多起银行倒闭事件。该中小型银行A开始感到压力,不再轻易放贷。因此,当商业房地产公司B,需要贷款进行维护时,中小型银行A可能会拒绝或者提高利率。这将导致商业房地产公司B,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与成本。 如果这种情况在整个城市的中小型银行中发生,商业房地产公司,可能无法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这将导致流动性危机,在商业地产市场上蔓延。如果商业房地产公司无法偿还贷款,这将导致更多的商业地产违约。 然而这一风险并非没有可能发生。美国商业地产贷款业务中,中小地区银行占比过高,据美国银行和高盛分析,中小地区银行承担了美国多达60%至80%的商业地产贷款业务。其中。资产值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承担了美国约50%的商业和工业贷款。而在各小型银行之间,商业地产贷款占小型银行资产比重高达29%,比例可以说是非常大。一旦小型银行出现危机,将对商业地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从中,我们可见商业地产市场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在众多商业地产类型中,办公室地产被认为是地产领域中最具风险的资产之一。瑞信指出,空头们将最大的火力瞄准了办公楼地产和相应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最近的数据显示,办公楼地产公司成为美国房地产股中跌幅最大的一个类别,标普1500写字楼REIT指数均跌超4%,刷新2009年以来的近14年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写字楼REIT的大租户也包括一些区域性银行。例如,倒闭的SVB银行是卡津斯不动产信托的第9大租户。Signature银行是帝国房产信托的租户。而第一共和银行是PGRE的最大租户。然而,SVB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和Signature银行都已经倒闭。如果更多的区域性银行倒闭,这将对这些银行的房东产生剧烈的冲击。由此可见,目前商业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非常高,特别是对于办公室地产这一类资产。 大家有可能想问, 这样的流动性危机难道美联储毫无察觉吗?答案是否定的。美联储旨在刺破商业地产的泡沫。加息的举动其实是有意而为。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的商业地产市场也不容乐观。投资者将对加拿大住房的担忧投射到了TD银行身上。 前几日, TD银行被传做空。其中一大原因是因为:TD在加拿大房地产贷款的占有率高。很多选择浮动利率的业主,因为加息难以支付高昂的利息,频繁出现违约的情况。这使得众多投资者对TD银行未来发展产生担忧。 在各种因素的加急下,商业地产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在流动性收紧、借贷利率升高下,这些潜在的隐患就像一条条导火索。欧美商业地产这颗定时炸弹,或将引爆。 事件启示 疫情后空置率过高,地产流动性降低,贷款政策收紧,商业地产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投资商业地产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的选择。 近期,北美经济过热,为调控至正常水平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对商业地产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审慎对待商业地产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首先,商业地产市场的前景十分不确定。不断增长的商业地产债务和商业地产的供应过剩问题,都已经成为商业地产市场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放缓和利率上升,都将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其次,商业地产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商业地产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商业地产的租金收益不稳定,很难预测。如果投资者不能够负担商业地产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就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总的来说,当前的商业地产市场已经变得十分不确定和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商业地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冒险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安全和可靠的投资选择是通过股票市场来获得收益。通过投资股票,投资者可以获得更为长期持续的收益。同时,避免了商业地产投资所带来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AI Financial恒益投资也一直坚持的长期价值投资则正是当下市场最稳健的发展方向。 【公司介绍】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是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投资公司,主营投资贷款 Investment Loan,拥有一套颠覆性的金融投资体系。公司致力于帮助所有人,通过投资理财,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团队希望运用这套投资体系推动加拿大养老体系的改革,让更多人通过金融投资过上更好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避免为了赚钱而牺牲时间和健康,或因没有足够的存款而不能顺利退休。
lg
...
AI Financial恒益投资
2023-05-03
加拿大人去美国,将不再需要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证明
go
lg
...
从下周开始,美国将取消对外国旅客接种COVID-19疫苗的强制要求。白宫周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到5月11日当天结束时,国际航空旅客、联邦雇员和联邦承包商将不再需要出示COVID-19疫苗接种证明。
lg
...
Dan1977
2023-05-03
金融市场又崩了!美地区性银行向鲍威尔发出强烈信号 美联储今年将降息3次?
go
lg
...
下跌了6%和4%。 银行业警告称,由于
新
冠
疫情
以来远程办公激增,对办公空间的需求不确定,商业房地产行业将放缓。 华尔街主要股指周二下跌,此前美国财长耶伦表示,美国政府可能在一个月内耗尽资金,早于高盛预计的7月底这一最后期限。 财经网站Forexlive分析师Adam Button表示,今日稍早,澳洲联储意外加息,已经令市场担心同样的意外是否会出现在本周的FOMC会议上。 而在美盘交易时段,美国公布JOLTs职位空缺和工厂订单数据公布后,美国地区性银行股也向美联储发出了谨慎行事的强烈信号,部分银行股价日内下跌30%,KRE地区行银行指数跌7%,引发了更广泛的避险浪潮。美联储利率掉期显示,美联储本周加息的可能性从昨天的接近100%下降到81%。 (图源:Zerohedge) 此外,美联储6月份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已经降至0以下,市场目前预计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降至4.39%。 周二,在美联储做出政策决定的前一天,交易员们提高了2023年多次降息的可能性。根据美联储观察工具的数据,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员认为,美联储主要政策目标利率降至4.25% - 4.5%甚至更低水平的可能性为59%,而周一的预测为28%。这意味着今年至少有三次降息25个基点,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周三将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上调至5%至5.25%之间。 几天前,美国财政部官员对第一共和银行采取了强硬立场,称这是一种特殊的做法,市场基本上同意这一点,但在出售给摩根大通导致股价暴跌后,市场正在重新考虑。 上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芒格说:“与六个月前相比,如今国内每家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收紧程度都要高得多……我们有很多陷入困境的办公楼,很多陷入困境的购物中心……外面有很多痛苦。” Button表示,如果美联储明天保持利率不变,可能会向市场传递比加息更糟糕的信息,因为这看起来就像是美联储向市场隐瞒了一些关于银行危机的信息。鸽派加息对风险资产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这将意味着投资者明显转向观望态度。
lg
...
夏洛特
2023-05-03
笑疯 外国小哥用ChatGPT完成80%工作 同时打4份工
go
lg
...
,这种情况就已经不少见了。 20年初,
新
冠
疫情
爆发,不少公司难以为继,连带着打工人的生活也一落千丈。 但是,那会儿大部分公司都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居家办公慢慢开始呈现常态化的趋势。于是,不少打工人就借着这个机会,在线上干很多份工作,以此来提升收入。 这波人越来越多,自己拉了个社群,管自己就叫「过度就业者」。 Ben也是这样踏上的这条路。 他到工作涉及帮助金融技术公司推销新产品,具体内容涉及写报告、做PPT什么的,所有都涉及到写作。 而这些内容恰恰是ChatGPT最擅长的。 他表示,自己认识的每个人都在使用ChatGPT工作,他并没觉得这有什么。 实际上,ChatGPT对就业市场来说确实会带来影响,有一部分工作非常可能被AI代替。 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ChatGPT反倒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变得更加有竞争力。 Ben最后表示,这种过度就业的情况,老板们毫不知情。 ChatGPT?如有神助! 产品经理写一段产品宣传故事?ChatGPT。 回复经理的消息?ChatGPT。 Zoom会议转录?ChatGPT。 扔给ChatGPT一个模板,稍微讲讲产品特点,宣传稿秒秒钟生成。甚至回复经理的消息还能调格式,简直不能更方便。 哪怕初稿存在一定问题,稍加修改也是易如反掌——最起码比自己写省事儿多了。 查尔斯是一个把过度就业发挥到极致的神人。他干过软件工程师,干过产品经理,还当过方案架构师。 他表示,打2020年开始,他就一直在过度就业。虽说目前他只打两份工,但在疫情那会儿,他同一时间干过四份工作。 而且,有了ChatGPT,过度就业?洒水水啦。 在其中一家公司,查尔斯直接把书面任务全都交给AI,比如写个备忘录,给商业决策写论证什么的。他只需要输入事实性信息,和相关参数,ChatGPT就可以瞬间把这些点组合起来,生成一篇连贯的文章。 就连编程工作也是如此,AI先写,查尔斯再改。 另一位同时打三份跟财务报告相关的员工表示,ChatGPT做表也是一绝。只要提供参数,就能生成,后期只要微调就可以。 甚至,有的大学老师也搭上了ChatGPT的快车。 英国一所大学的一名讲师马歇尔在上课之余,还经营着一家数字营销机构和科创公司。他表示,课堂上他会让学生做练习。这个时候他就打开GPT,搞搞自己的副业。 马歇尔说,ChatGPT帮他生成了各种商业计划、系统文件、博客文章,还有Excel表格。他只需要处理剩下20%的微调工作,或是那些需要点创造力的工作就可以了。 不仅如此,ChatGPT还让他获得了英国政府的拨款。 过度就业...怎么了? 这个事儿吧....资本家和打工人永远不能共情。 其实过度就业的人们都知道,这么干事老板必不爽。 可是老板不爽归老板不爽,打工人自己爽就可以了,没什么不道德的。 一位来自俄亥俄州的工人表示,「我从不觉得同时打两份工这件事有何不可。」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份工作结束了,马不停蹄的去另一个地方。当然,这是前AI时代。 现在有了AI,把一些通勤的时间都浓缩了。但一人打多份工的现象永远不会消失。 你认为借助AI过度就业这个事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https://www.vice.com/en/article/v7begx/overemployed-hustlers-exploit-chatgpt-to-take-on-even-more-full-time-jobs 来源:元宇宙之心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5-02
上一页
1
•••
330
331
332
333
334
•••
63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突传重磅!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已正式邀请特朗普访华 与习近平举行峰会
lg
...
青年失业率达到17.8%,中国领导层誓言结束“内卷”!哪些行业最惨?
lg
...
特朗普刚刚重大发声!特朗普料美联储本周“大幅降息” 金价位于历史高点附近
lg
...
谈判紧要关头:中国进一步调查英伟达!美联储恐反驳连续降息,别忘了三巫日
lg
...
【直击亚市】中国8月数据令人失望!特朗普预测美联储大幅降息,中美再次谈判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