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维亚生物(01873.HK)公布年度业绩:净亏损9980万元同比大幅收窄,累计服务客户数量增至2278家
go
lg
...
年的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全球
生物医药
投融资放缓对创新药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公司EFS业务的战略性收缩。但公司通过降本增效等措施的有效执行,仍将CRO的盈利水平维持在良好的水平上。
lg
...
格隆汇
2024-03-28
诺诚健华2023年成绩单:毛利上涨27%,亏损缩窄28%,现金超过80亿元
go
lg
...
生产力发展 加速管线开发造福全球患者
生物医药
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作为
生物医药
高科技公司,诺诚健华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为解决患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而不懈努力。公司持续推进核心管线的全球开发,不断释放创新的价值。奥布替尼获批新适应症并维持原价续约国家医保,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针对边缘区淋巴瘤的BTK抑制剂;公司加速临床开发,新型TYK2抑制剂ICP-332 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从源头创新、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到全球合作,公司全力以赴,不仅搭建了全产业链平台,同时制定明确的增长战略,加速推进公司2.0发展,造福全球患者。 持续深耕血液瘤管线 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以奥布替尼(BTK抑制剂)作为核心疗法,以及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CD19 单抗)、ICP-248(BCL2抑制剂)、ICP-490(CRBN E3 连接酶调节剂)、ICP-B02(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ICP-B05(CCR8单抗)等血液瘤领域丰富的管线,以及通过未来潜在的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的管线开发,诺诚健华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和全球的血液瘤领域领导者。鉴于奥布替尼卓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管线也将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比如BTK和BCL2抑制剂的联用有潜力为血液瘤患者带来更大获益。公司通过单一或联合疗法覆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发性骨髓瘤(MM)和白血病。 奥布替尼 ♦ 奥布替尼2023年4月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成为奥布替尼获批的第三个适应症,也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针对MZL适应症的BTK抑制剂,填补国内空白。 ♦ 奥布替尼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2023年上半年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 ♦ 在美国,奥布替尼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 II 期注册临床试验2023年上半年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向美国FDA递交NDA上市申请。 ♦ 公司正启动奥布替尼一线治疗MCL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 ♦ 奥布替尼在新加坡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MCL患者,标志着诺诚健华商业化走向国际。预计2024年将在新加坡提交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MZL的NDA上市申请。 ♦ 公司正启动奥布替尼针对MZL的三期确证性临床试验。 ♦ 联合BCL2抑制剂ICP-248一线治疗CLL/SLL。 ♦ 奥布替尼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CD 亚型III期注册研究目前在中国45个中心开展。 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 ♦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注册临床试验在中国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递交BLA上市申请,预计2025年上半年获批上市。 ♦ 坦昔妥单抗治疗方案在香港获批上市,并在海南博鳌和粤港澳大湾区获批使用并分别在两地先行区的医院开出首方。 ICP-248 ♦ ICP-248的初步研究结果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PK),展示了和其他BCL2抑制剂的差异化。截至目前,17名患者完成给药,在完成评估的六名患者中,总缓解率(ORR)达到100%,三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两名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已检测不到(uMRD)。 ♦ ICP-248成为公司重要的全球化管线。2024年1月,ICP-248获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研究。2024年3月,ICP-248联合奥布替尼一线治疗CLL/SLL在中国获批临床。 ♦ ICP-248是一款新型口服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旨在单药或与BTK抑制剂等其他药物联合治疗CLL/SLL、MCL、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其他NHL患者。 ICP-B02(CM355) ♦ 初步数据显示,ICP-B02的静脉输注(IV)制剂和皮下注射(SC)制剂在滤泡性淋巴瘤(FL)和 DLBCL 患者中都展示了良好的疗效。 在接受至少一剂6毫克以上剂量的13名患者中,ORR为100%。 9名可评估的皮下注射患者中,7名患者完全缓解(CR),其中2名DLBCL患者完全缓解。 ♦ 基于ICP-B02单药令人鼓舞的结果,公司计划在更早线NHL患者中开展ICP-B02联合其他免疫化疗的剂量扩展研究。 目前,公司已提交联合疗法的新药研究申请(IND)。 ♦ ICP-B02 是诺诚健华和康诺亚合作开发的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 ICP-490 ♦ 公司正在进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 I 期剂量递增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药效学(PD)分析显示主要药理靶点 Aiolos (IKZF3) 和 Ikaro (IKZF1) 的降解更深。 ♦ 2023年9月,ICP-490联合地塞米松在中国获批临床。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疗法联用,ICP-490有望在血液肿瘤领域展现强劲的潜力。 ♦ ICP-490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源自分子胶平台,旨在治疗MM等血液肿瘤。 ICP-B05(CM369) ♦ 正在进行I 期试验,ICP-B05 展示良好的耐受性,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毒性(DLT)。初步结果展现了良好的PK,同时观察到作为药效学(PD)生物标志物的Treg被清除。 ♦ 实体瘤研究中的剂量递增已升至 150毫克,这也是针对 NHL 患者的初始剂量。ICP-B05在 NHL 患者中观察到初步疗效。 ♦ ICP-B05是一款抗趋化因子受体8(CCR8)单克隆抗体,是诺诚健华和康诺亚共同开发的潜在first-in-class药物,开发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高发的晚期实体瘤和NHL。 继续夯实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 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可以影响身体的每个器官,且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会发生。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到2029年预计将达 1850 亿美元[ iHealthcareAnalyst, Inc., 2023年10月3日]。诺诚健华正进一步加强药物发现平台,通过B细胞和T细胞通路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全球前沿靶点,打造差异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旨在为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first-in-class或者best-in-class疗法。这些创新药在全球都具有广阔市场潜力。 奥布替尼 ♦ 奥布替尼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已获得概念验证(PoC),并启动III期注册临床,预计2024年年底完成患者入组。2023年6月,奥布替尼治疗ITP的II期研究成果在第28届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最新数据显示,50毫克组别中,40%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在达到主要终点的患者中,83.3%的患者获得持久缓解。在对糖皮质激素(GC)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敏感的患者中,50毫克剂量组中,75.0%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 ♦ 奥布替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Ia 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效果 ,研究显示SLE反应指数-4(SRI-4)呈剂量依赖性的改善趋势,同时观察到尿蛋白呈下降趋势。IIb 期试验持续推进中,预计2024年年中完成患者入组。 ♦ 奥布替尼治疗多发性硬化(MS)全球 II 期试验的 24 周数据与之前报告的 12 周的数据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趋势均一致。 ▼ 奥布替尼治疗MS 三个剂量组的24 周数据都达到主要终点,奥布替尼显著降低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疾病活动,呈现剂量依赖性(Cmax driven)的改善趋势。与安慰剂组(第 12 周后每天一次50毫克奥布替尼)相比,每天一次80毫克剂量组在第 24 周时钆增强T1 脑部累计新发病灶(Gd+ T1)减少了 92.3%。与其他已批准或处于开发阶段的MS药物相比,这种减少最为显著。 ▼所有奥布替尼剂量组在治疗4周后均达到T1新病灶控制,且效果可持续长达24周。每天一次80毫克剂量组显示了最优的有效性,并且在整个 24 周内病灶控制效果最佳,安全性也最好,这表明每天一次80毫克有潜力成为治疗 MS的最佳剂量。 ♦ 奥布替尼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中国进行。 ICP-332 ♦ ICP-332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II期临床的最新数据在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2024 AAD Annual Meeting)以重磅口头报告(late-breaking oral presentation)形式发布。 ▼ ICP-332展示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达到多个有效性终点,包括EASI(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变化百分比、EASI 50、EASI 75、EASI 90(EASI评分较基线改善≥50%,75%,90%)、研究者整体评估(IGA)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且较基线改善≥2分、以及瘙痒NRS评分较基线变化等。 ▼80毫克和120毫克两个治疗组EASI 评分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 78.2% 和 72.5%,与安慰剂组的 16.7%相比,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两个治疗组EASI 75应答率均为64.0%,较安慰剂组(8.0%)改善了56.0%,优于多种获批创新药物单药治疗12周或16周的疗效(非头对头比较)。 ▼ICP-332 80毫克组EASI 90和IGA 0/1且较基线改善≥2分的应答率较安慰剂组分别改善40.0%和32.0%,具有统计学意义。 ♦ ICP-332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两个治疗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组相当。 ♦ 预计2024年在中国启动ICP-332治疗AD的 III 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启动临床试验,以及针对第二个适应症白癜风的 II 期试验。 ♦ ICP-332 是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 2 (TYK2) 抑制剂,开发用于治疗各种 T 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ICP-488 ♦ 已完成ICP-488治疗银屑病患者的 I 期研究,在接受治疗4周的患者中,ICP-488展示了有效性。在每日一次6毫克剂量组中,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较基线变化百分比的最小二乘均值改善38%,而安慰剂组为14%,具有统计学意义。6毫克组PASI 50 的应答率为42%。 ♦ 已完成单剂量爬坡(1毫克到36毫克)和多剂量爬坡(2毫克到12毫克)研究,观察到ICP-488 血浆暴露与剂量成比例。给药期同时服用标准高脂肪、高热量膳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食物效应。 ♦ ICP-488 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相当。 ♦ ICP-488治疗银屑病的 II 期研究预计 2024 年上半年完成患者入组。 ♦ ICP-488是一款强效的高选择性TYK2变构抑制剂,通过结合TYK2 JH2结构域,阻断IL-23、IL-12和I型干扰素等炎性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ICP-B02(CM355) ♦ 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ICP-B02在复发难治性 NHL患者中首次输注(SC 和 IV)后,诱导外周 B 细胞的深度且持续清除。鉴于 B 细胞在多种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的关键作用,ICP-B02 有潜力在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ICP-923(新靶点) ♦ IL-17 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 IL-17的口服小分子对患者而言更便利,可替代 IL-17 靶向单克隆抗体。这款新型口服小分子可有效阻断 IL-17AA 和 IL-17AF 与 IL-17R 的结合。 创新的实体瘤管线 通过靶向治疗和免疫肿瘤学方法,诺诚健华致力于拓展管线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实体瘤疾病领域。Zurletrectinib(ICP-723)有助于公司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建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更广泛的患者受益,诺诚健华开发的早期管线,包括基石疗法ICP-192、ICP-189和ICP-B05,能够为中国和全球的实体瘤患者提供有竞争力的治疗解决方案。 Zurletrectinib(ICP-723) ♦ 诺诚健华正加速推进zurletrectinib在中国的注册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年底递交NDA。 ♦ 截至报告期,zurletrectinib展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ORR为80-90%。 ♦ Zurletrectinib 被证明可以克服第一代 TRK 抑制剂的耐药性,为接受第一代TRK抑制剂后耐药的患者带来希望。 ♦ 除成年患者之外,zurletrectinib在青少年(12周岁到18周岁)患者和儿童患者(2周岁到12周岁)中开展临床研究,已覆盖所有年龄的NTRK基因融合阳性患者。儿童患者入组正进行中,已观察到部分缓解。 ICP-189 ♦ 诺诚健华与ArriVent达成临床合作协议,ICP-189联合第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联合用药临床研究正推进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 85%[ 癌度]。 ♦ ICP-189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变构抑制剂,可用作单药疗法及/或和其他抗肿瘤药的联合疗法,旨在为肺癌、头颈癌及消化道肿瘤等实体瘤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ICP-189 单药治疗观察到初步疗效。截至报告期,剂量已增至120 毫克,未观察到DLT,并显示出良好的 PK 和长半衰期。160毫克剂量组的患者入组正在进行中。 ♦ 作为潜在first-in-class创新药,SHP2抑制剂是和多种靶向药和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实体瘤的理想药物。ICP-189在KRASG12C 突变和 EGFR 过表达驱动的肿瘤模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Gunagratinib(ICP-192) ♦ 2023 ASCO-GI 会议公布gunagratinib 治疗胆管癌 (CCA) 患者的最新临床数据[ 2023 ASCO GI摘要]。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FGFR2基因融合/重排的胆管癌患者中,gunagratinib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业务进展 ● 诺诚健华任命傅欣和陈少峰分别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和首席商务官。 ● 诺诚健华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2023年5月12日起正式将"B"标记从股票代码中移除,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公司从Biotech持续向Biopharma迈进。 ● 广州诺诚健华获批商业化生产后快速实现奥布替尼生产下线,向中国患者提供这款创新药,标志着诺诚健华完全实现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自主销售的研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平台。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说:"我们将继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聚焦重点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为患者、合作者、投资者和
生物医药行业
做出我们的贡献。我们将深耕源头创新,推动多个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进一步夯实产品管线;加速临床开发:在中国及全球加速注册临床研究,提交多个新药上市申请;加强市场拓展:建立长期成功的商业化策略,快速推动商业化进程;推进业务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公司全球化水平,争取更多创新项目走向国际。"
lg
...
格隆汇
2024-03-28
民生证券:给予康龙化成买入评级
go
lg
...
比去年同期减少150个和60个,主要系
生物医药
投融资遇冷导致客户需求阶段性放缓,工艺验证和商业化阶段项目29个,同比增加14个,随着管线向后期推进,项目平均收入同比增长37%。(3)临床研究服务收入17.37亿元,同比增长24.7%,康龙临床持续整合协同叠加板块收入规模提高,毛利率同比提升5.59pts至17.1%。临床CRO和SMO服务项目分别达1035个和超过1450个,服务数字化程度、客户认可度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4)大分子和CGT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CGT CDMO服务13个基因治疗项目,并且为26个CGT项目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包括2个商业化项目,新兴业务快速成长。 公司持续扩建全球产能以支持业务发展,24年预期收入增速10%+。实验室服务方面,宁波第三园区预计2024年投产,增强安评、药代和药理学等实验动物方面的能力;西安园区和北京第二园区持续建设中。CMC方面,绍兴工厂二期规划建设寡核苷酸和多肽的多功能生产车间,并且布局新加坡制剂工厂以完善全球制剂CDMO服务能力。大分子和CGT方面,加利福尼亚州体内毒理研究中心预计2024年投用,支持CGT产品的毒理研究;扩建利物浦CGT CDMO实验室和工厂;宁波大分子药物开发和生产平台预计2024年部分投用,开始承接大分子GMP生产项目。目前全球
生物医药
投融资持续复苏,下游客户已经呈现需求回暖趋势,公司预期2024年收入增速将超过10%。 投资建议:康龙化成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国际化CXO服务平台,丰富项目管线将驱动业务持续增长。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05/146.13/167.7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15.0%/14.8%,归母净利润为16.53/19.67/23.13亿元,对应PE为22/19/16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降风险、政策变化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海外监管风险、汇率风险等。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民生证券王班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9.95%,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6.54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1.97。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8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6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26.7。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4-03-28
惨烈!港股一季度再次垫底全球!
go
lg
...
00亿以上市值中跌幅较大的股票,集中在
生物医药
、地产和金融行业,其中,药明康德受美国
生物医药
法案影响,股价跌幅最大,达到53%: IPO方面,受行情低迷影响,新股市场较为冷淡,从数量上看,一季度共上市12家新股,较去年同期减少6家。但从上市首日表现来看,破发率仅25%,赚钱效益较好: 展望后市,恒生指数在连续多年下跌之后,当前的市盈率只有8.5倍,仍处于最近10年来的低位: $药明康德(02359)$ $中国石油股份(00857)$ $腾讯控股(00700)$ $恒生指数(HSI)$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lg
...
老虎证券
2024-03-28
公司日报|A股三大指数集体反弹!软件ETF基金(561010)、恒生互联网ETF(159688)涨超3%,创业板50ETF(159949)成交额超5亿元,居可比基金首位
go
lg
...
产品为医药50ETF(512120)、
生物医药
ETF基金(159508)、科创50ETF指数基金(588280)、创业板50ETF(159949)、光伏ETF指数基金(159618)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0.27%的分位、0.30%的分位、1.15%的分位、2.16%的分位、2.50%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8
亚盛医药-B(06855)下跌20.0%,报17.56元/股
go
lg
...
与衰老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开发的
生物医药企业
,拥有自主构建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并已建立9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产品管线。公司的核心产品奥雷巴替尼已在中国获批上市,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40多项临床试验,且已有4个在研新药获得16项FDA和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2项FDA快速通道资格以及2项FDA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 截至2023年年报,亚盛医药-B营业总收入2.22亿元、净利润-9.26亿元。 3月27日,2023财年年报归属股东应占溢利-9.25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84%,基本每股收益-3.28人民币。
lg
...
金融界
2024-03-28
毕井泉:创新药价格应该由企业自主制定,不以任何名义实施变相行政审批
go
lg
...
以上罕见病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必须鼓励
生物医药
创新,尊重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加快建立数据保护制度,建立相关专利,给予发明人相应的市场独占权利;努力降低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减少罕见病临床试验病例数;降低罕见病进口注册成本,把罕见病药物的支付标准与定价分开,包括罕见病药物在内的所有创新药价格都应该由企业自主制定,不应当以任何名义实施使用变相的行政审批。
lg
...
金融界
2024-03-28
药明康德(02359)上涨3.26%,报38.05元/股
go
lg
...
MO”和“CTDMO”业务模式,为全球
生物医药行业
提供包括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生物学研究、临床前测试和临床试验研究、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测试和生产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至2022年,公司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6000多家合作伙伴开展研发创新项目,被MSCI评为ESG(环境、社会及管治)AA级,致力于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愿景。 截至2023年年报,药明康德营业总收入403.41亿元、净利润106.9亿元。 3月27日,公司以每股46.29-48.1人民币回购42.47万股,回购金额2005万人民币。
lg
...
金融界
2024-03-28
如何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市长划了这些重点
go
lg
...
中央赋予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去年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元。我们要继续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我们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两个5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主要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还有未来材料。上海都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方案,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 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龚正指出,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把人才遴选、管理、跟踪、评价交由战略科学家全面负责,把“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作为主要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注重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优质服务。 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上海拥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国际化的平台。将进一步建好用好这些重要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据介绍,十年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械研制能力,十年来,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为突破口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在发布会上指出,上海正向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上海将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优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要依托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航运保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增强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在海事仲裁方面,上海将用好去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条例,积极探索临时仲裁,支持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经营主体优先选择上海作为争议的解决地。 二是强枢纽。要持续完善海港、空港、邮轮港和集疏运体系“三港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还要积极培育发展邮轮经济。 三是促转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智慧转型,第二是绿色转型。在智慧转型方面,重点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持续完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服务平台,加快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的示范平台。在绿色转型方面,重点要推进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时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等。 附:国新办就“聚焦‘五个中心’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举行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非常高兴今天邀请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先生,向大家介绍“聚焦‘五个中心’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先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先生。 下面,首先请龚正先生作介绍。 上海市副书记、市长 龚正: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有关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在国际经济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实现了4.72万亿元GDP总量,继续排在世界城市的前列。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去年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00多万亿元,金融的持牌机构持续向上海集聚,到去年年底,上海共有持牌机构1771家,其中外资的持牌机构也达到了548家。在国际贸易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口岸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了10.7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6%,继续排在全球城市首位。在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而且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实现了4915.8万标准箱。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有三个数据令人鼓舞:一个是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4%,第二个是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再创新高,达到50.2件,第三个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五。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提升国际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我们将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培育,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将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重点是完善“四个体系”,即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做好“五篇大文章”,即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围绕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我们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率先构建与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大贸易载体,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做大规模。 四是围绕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我们将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集聚更多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同时,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大力推动航运智慧绿色转型。 五是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将进一步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这是对我们的深情勉励,更是有力鞭策。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成效,以实干实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我就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华源副市长、顾军副秘书长很乐意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谢谢龚市长的介绍。下面我们就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我比较关注上海的产业发展,像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还有汽车这类传统产业,上海下一步要怎么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要怎样布局?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勇争先、走在前。 综合来看,上海有基础、有优势。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强。上海已经集聚了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建、在建和规划下一步要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了20个,还引进了李政道研究所、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早。上海已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我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提高到43.9%。 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数量多。我们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尤其是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的人才集聚度已经超过80万人,其中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占了全国的40%左右。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是发挥好自身基础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水平。 一是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正如您刚才讲到的,像汽车、钢铁、化工,上海的传统产业在上海经济中仍然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不能够忽视和放弃。所以我们现在一手抓“两业融合”,也就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有一手是抓“两个转型”,就是促进所有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打造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3”就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去年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元。我们要继续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我们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两个5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主要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还有未来材料。我们都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方案,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上海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高地,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投资的首选地。请问在吸引外资方面,上海还有哪些有诚意的举措?谢谢。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这些年,我们修订完善了跨国公司地区的总部政策,制定实施了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还出台了稳外资“2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200亿美元。尤其是去年,我们突破了240亿美元,又创了一个历史的新高。而且我们特别高兴的是,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去年又分别新增了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了956家和561家。上海也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目前,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共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这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上海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我们感到,外资之所以看好上海,很大程度上是看好上海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看中了上海不断扩大的开放优势。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去年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莫德纳落户上海,从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一个“莫德纳速度”,树立了上海重点外资项目建设的新标杆。我们将按照国务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4条”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全国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在全市复制推广“莫德纳速度”,让更多的外资项目空间有保障、审批高效率、服务零时差。我们重点围绕“三个提升”进一步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进一步实施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来拥抱全球的企业和人才。 二是着力提升投资促进的力度。我们坚持发挥外商投资全球伙伴等机构组织的作用,举办好“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的系列活动,支持外资企业更多投向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三是着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继续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为外商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以更加精准的优质服务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获得感。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科创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另外,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上海有什么考虑?谢谢。 龚正: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十年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械研制能力,十年来,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 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我们把人才的遴选、管理、跟踪、评价,交由战略科学家全面负责,就是把“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作为主要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还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孵化器,注重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上海拥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国际化的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建好用好这些重要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刚刚龚市长介绍了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位列世界第一。我了解到在航运服务业上,上海与伦敦、新加坡等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想请问下一步上海将怎么样去提升?谢谢。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刚才龚市长在开场发布中已经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再稍微做一些展开。 大家都知道,2020年,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了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当前,我们正向全面建成这样一个目标迈进。这当中,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我们将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上海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 一是优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要依托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航运保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增强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在海事仲裁方面,我们将用好去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条例,积极探索临时仲裁,支持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经营主体优先选择上海作为争议的解决地。 二是强枢纽。总的来讲,就是要持续完善海港、空港、邮轮港和集疏运体系这“三港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还要积极培育发展邮轮经济。 三是促转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智慧转型,第二是绿色转型。在智慧转型方面,重点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持续完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服务平台,加快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的示范平台。在绿色转型方面,重点要推进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时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等。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你。 南方都市报记者: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的龙头,上海接下来怎样继续发挥带动作用?在打通资源方面,有哪些打算?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顾军副秘书长来回答。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顾军: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苏浙皖三省共拉长板、相互赋能,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重点是强化“四个协同”: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二是强化产业创新协同。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聚焦重点战略领域加快跨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打造新能源、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等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对外开放协同。加强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引领,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更好服务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协同。编制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深入探索毗邻区域跨界合作的新模式。谢谢。 新民晚报记者:我想问,上海其实有很多的高楼大厦,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老旧里弄,需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上海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呢?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的宜居安居,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旧区改造。2022年7月26日,我们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为这项持续了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片旧改完成以后,我们提出要再提速、再加力,推进“两旧一村”的改造,也就是推进零星的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不成套的老旧住房的改造,还有城中村的改造。我们从去年开始,打算用十年时间、两届政府的时间来推动“两旧一村”改造任务的完成。去年是全面推进的第一年,我们不仅提前完成了全年的改造任务,共完成了12.3万平方米的零星旧改,29.6万平方米的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了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畅通了各类更新改造的路径,这几年通过实践,实现了“两个创新”: 一个是模式创新。比如打造了蕃瓜弄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瑞康里不成套的里弄改造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项目。比如,瑞康里的项目我们探索了自愿申请腾退、异地实物安置、原地回购或者原地回租这四种组合安置方式,实现了居民按需选择、项目降本增效。 另一个是政策创新。出台了城市更新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探索建立了“三师”负责制,也就是通过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这三师进行联动,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破解城市更新当中存在的规划统筹不足、设计品质不高,还有标准规范不适配等问题。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下大力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打好“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改善更多市民居住条件。同时我们除了“两旧一村”,还要实施好老旧工业区、老的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还有吴淞创新城等一批更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浦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几年的改革力度也很大,能否介绍一下浦东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有哪些突破性的制度创新?谢谢。 顾军:感谢您的提问。在浦东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前面龚市长介绍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浦东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去年以来,我们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推动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主要体现为“三个一批”: 一是一批首创性改革加快落地。全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挂牌交易,建筑师负责制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浦东新区创制性法规、管理措施、地方性法规浦东专章分别达到18部、23部和2部。 二是一批引领性开放加快推进。全国首单海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顺利完成,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启动运行,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率先开展。 三是一批开拓性创新加快突破。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境外专业人才临时执业许可制度加快探索,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累计达到90家,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更加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做到“三个下功夫”,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一是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我们将制定实施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有序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落实版权登记制度等改革试点,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二是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将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促进跨国企业跨境收付便利化离岸经贸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安全便利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辐射水平。 三是在建立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上下功夫。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自由贸易账户、商事调解、企业合规改革领域,年内再制定6部浦东新区法规。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我想问的是,对于国际人才,上海有哪些吸引力,特别是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到上海?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才是第一资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进程当中,我们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增强人才赋能作用,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上海人才总量持续壮大,比如去年我们共引进吸引海内外人才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了12%。现在上海全市人才总规模已经超过675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也持续提升,通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等政策,我们集聚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上海已经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这几项数据都排在全国第一位,上海始终是国际人才逐梦的热土。 我们也深知,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没有国际“五个中心”的上海。所以,我们要放眼全球,延揽各类顶尖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着重想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还有“海聚英才”赛会平台这四大平台,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让人才在上海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的发现、推荐、评价等各环节的放权松绑力度,构建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着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营造世界一流人才在上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生态。谢谢。 寿小丽:最后两个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我们了解到,近期上海增设了3万多台外卡POS机,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支付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请问上海还将为境外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旅游提供哪些便利?谢谢。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广大境外人士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也是许多境外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第一站。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着眼于形成“以移动支付作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推动支付“上海方案”持续优化。 一是移动支付。我们推动银联、支付宝、微信创新跨境支付功能,便利用户在境内商户端进行移动支付。目前,中国银联已经能够支持180多个境外钱包的用户在银联直联商户端进行支付,支付宝也能支持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钱包在国内支付。 二是刷卡支付。去年,我们聚焦了重点商圈、重点区域,新设和开通外卡POS机3.7万台以上,在商业、文旅、机场车站等重点领域、区域,实现了重点商户外卡POS机服务全覆盖。目前,上海的外卡POS机刷卡总量和客单价均位于全国城市第一位。 三是现金支付。上海布局了较多的人民币现金支取或兑换网点,包括8000多台ATM机、中资银行网点3500多个、本外币兑换特许经营网点13家和外币代兑换网点183家,通过这些设施,境外人士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取现金来进行支付。 随着来沪境外人士的不断增加,上海将进一步打通境外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堵点,切实推进服务保障更加优质,更加高效,也更加便利,努力营造一个境外人士宾至如归的体验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将结合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重点在“两个优化”上进一步下功夫。 一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支付的便利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外卡POS机布局设置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在机场等区域设置一站式服务台,同时推动全市ATM机外卡支取人民币现金的全覆盖,加快打造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等一些重点的商圈街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建设。近期,我们还将出台有关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化的具体举措。 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涉外服务内容。在今年年初,上海国际服务门户已经上线运行,这个门户的定位就是“欢迎您、帮助您”,方便来沪的境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我们将坚持用户导向、换位思考,持续提升多语种、场景化的功能,让来沪的境外人士感到好用实用,真正爱用,也欢迎大家能够多关注、多使用,同时也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后上海也发布了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请问,上海将如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联动?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上海五个国际中心建设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以金融和科创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成就彼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深切感受到,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赋能,科技的自立自强也离不开与之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可以说,无科技不金融,无金融不科技。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已经逐步构建起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着眼科技创新全链条、全过程,依托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质效。主要有几个措施: 一是做优科技投资生态,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技企业源头创新。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已经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达到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列全国前列。我们将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支持,因为初创期风险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但是又需要资金支持。最近我们推动设立了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这是一个专注于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社会组织,目的就是要强化对早期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帮助社会资本做好投资对接。 二是加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助力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更好地发展。科创板设立五年来,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达到57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其中上海上市公司在570家当中占了90家,上海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上海在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累计首发募集资金和市值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募集资金达到2300亿元。我们将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上交所主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功能,努力把上海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三是做精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更好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技术、数据、人才等新型要素的特点,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新信贷、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我们推动部分商业银行,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试点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这对企业稳定核心员工、激发创新活力就很有帮助。下一步,我们还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更多科技企业急需的专项融资产品。谢谢。 寿小丽: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lg
...
金融界
2024-03-28
如何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市长划了这些重点
go
lg
...
中央赋予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去年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元。我们要继续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我们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两个5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主要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还有未来材料。上海都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方案,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 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龚正指出,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把人才遴选、管理、跟踪、评价交由战略科学家全面负责,把“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作为主要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注重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优质服务。 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上海拥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国际化的平台。将进一步建好用好这些重要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据介绍,十年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械研制能力,十年来,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 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为突破口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在发布会上指出,上海正向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上海将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优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要依托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航运保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增强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在海事仲裁方面,上海将用好去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条例,积极探索临时仲裁,支持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经营主体优先选择上海作为争议的解决地。 二是强枢纽。要持续完善海港、空港、邮轮港和集疏运体系“三港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还要积极培育发展邮轮经济。 三是促转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智慧转型,第二是绿色转型。在智慧转型方面,重点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持续完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服务平台,加快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的示范平台。在绿色转型方面,重点要推进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时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等。 附:国新办就“聚焦‘五个中心’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举行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非常高兴今天邀请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先生,向大家介绍“聚焦‘五个中心’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先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先生。 下面,首先请龚正先生作介绍。 上海市副书记、市长 龚正: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有关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在国际经济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实现了4.72万亿元GDP总量,继续排在世界城市的前列。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去年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00多万亿元,金融的持牌机构持续向上海集聚,到去年年底,上海共有持牌机构1771家,其中外资的持牌机构也达到了548家。在国际贸易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口岸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了10.7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6%,继续排在全球城市首位。在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而且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实现了4915.8万标准箱。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有三个数据令人鼓舞:一个是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4%,第二个是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再创新高,达到50.2件,第三个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五。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提升国际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我们将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培育,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将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重点是完善“四个体系”,即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做好“五篇大文章”,即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围绕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我们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率先构建与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大贸易载体,推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做大规模。 四是围绕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我们将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集聚更多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同时,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大力推动航运智慧绿色转型。 五是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将进一步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这是对我们的深情勉励,更是有力鞭策。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成效,以实干实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我就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华源副市长、顾军副秘书长很乐意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谢谢龚市长的介绍。下面我们就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我比较关注上海的产业发展,像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还有汽车这类传统产业,上海下一步要怎么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要怎样布局?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勇争先、走在前。 综合来看,上海有基础、有优势。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强。上海已经集聚了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建、在建和规划下一步要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了20个,还引进了李政道研究所、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早。上海已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我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提高到43.9%。 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数量多。我们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尤其是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的人才集聚度已经超过80万人,其中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占了全国的40%左右。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是发挥好自身基础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水平。 一是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正如您刚才讲到的,像汽车、钢铁、化工,上海的传统产业在上海经济中仍然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不能够忽视和放弃。所以我们现在一手抓“两业融合”,也就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有一手是抓“两个转型”,就是促进所有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打造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3”就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去年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元。我们要继续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上海有特点、有基础的六大重点产业,我们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两个5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主要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包括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还有未来材料。我们都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方案,要继续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上海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高地,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投资的首选地。请问在吸引外资方面,上海还有哪些有诚意的举措?谢谢。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这些年,我们修订完善了跨国公司地区的总部政策,制定实施了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还出台了稳外资“2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200亿美元。尤其是去年,我们突破了240亿美元,又创了一个历史的新高。而且我们特别高兴的是,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去年又分别新增了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了956家和561家。上海也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目前,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共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这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上海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我们感到,外资之所以看好上海,很大程度上是看好上海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看中了上海不断扩大的开放优势。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去年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莫德纳落户上海,从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一个“莫德纳速度”,树立了上海重点外资项目建设的新标杆。我们将按照国务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4条”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全国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在全市复制推广“莫德纳速度”,让更多的外资项目空间有保障、审批高效率、服务零时差。我们重点围绕“三个提升”进一步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进一步实施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来拥抱全球的企业和人才。 二是着力提升投资促进的力度。我们坚持发挥外商投资全球伙伴等机构组织的作用,举办好“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的系列活动,支持外资企业更多投向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三是着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继续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为外商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以更加精准的优质服务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获得感。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科创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另外,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上海有什么考虑?谢谢。 龚正: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十年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械研制能力,十年来,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 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源头活水,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我们把人才的遴选、管理、跟踪、评价,交由战略科学家全面负责,就是把“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作为主要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还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孵化器,注重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上海拥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国际化的平台。我们将进一步建好用好这些重要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开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刚刚龚市长介绍了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位列世界第一。我了解到在航运服务业上,上海与伦敦、新加坡等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想请问下一步上海将怎么样去提升?谢谢。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刚才龚市长在开场发布中已经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再稍微做一些展开。 大家都知道,2020年,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了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当前,我们正向全面建成这样一个目标迈进。这当中,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我们将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上海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 一是优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要依托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航运保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增强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在海事仲裁方面,我们将用好去年底正式实施的上海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条例,积极探索临时仲裁,支持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业务,鼓励经营主体优先选择上海作为争议的解决地。 二是强枢纽。总的来讲,就是要持续完善海港、空港、邮轮港和集疏运体系这“三港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还要积极培育发展邮轮经济。 三是促转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智慧转型,第二是绿色转型。在智慧转型方面,重点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持续完善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服务平台,加快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的示范平台。在绿色转型方面,重点要推进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时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等。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你。 南方都市报记者: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的龙头,上海接下来怎样继续发挥带动作用?在打通资源方面,有哪些打算?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顾军副秘书长来回答。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顾军: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苏浙皖三省共拉长板、相互赋能,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重点是强化“四个协同”: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二是强化产业创新协同。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聚焦重点战略领域加快跨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打造新能源、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等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对外开放协同。加强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引领,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更好服务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协同。编制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深入探索毗邻区域跨界合作的新模式。谢谢。 新民晚报记者:我想问,上海其实有很多的高楼大厦,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老旧里弄,需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上海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呢?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的宜居安居,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旧区改造。2022年7月26日,我们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为这项持续了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片旧改完成以后,我们提出要再提速、再加力,推进“两旧一村”的改造,也就是推进零星的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不成套的老旧住房的改造,还有城中村的改造。我们从去年开始,打算用十年时间、两届政府的时间来推动“两旧一村”改造任务的完成。去年是全面推进的第一年,我们不仅提前完成了全年的改造任务,共完成了12.3万平方米的零星旧改,29.6万平方米的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了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畅通了各类更新改造的路径,这几年通过实践,实现了“两个创新”: 一个是模式创新。比如打造了蕃瓜弄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瑞康里不成套的里弄改造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项目。比如,瑞康里的项目我们探索了自愿申请腾退、异地实物安置、原地回购或者原地回租这四种组合安置方式,实现了居民按需选择、项目降本增效。 另一个是政策创新。出台了城市更新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探索建立了“三师”负责制,也就是通过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这三师进行联动,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破解城市更新当中存在的规划统筹不足、设计品质不高,还有标准规范不适配等问题。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下大力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打好“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改善更多市民居住条件。同时我们除了“两旧一村”,还要实施好老旧工业区、老的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还有吴淞创新城等一批更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浦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几年的改革力度也很大,能否介绍一下浦东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有哪些突破性的制度创新?谢谢。 顾军:感谢您的提问。在浦东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前面龚市长介绍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浦东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去年以来,我们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推动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主要体现为“三个一批”: 一是一批首创性改革加快落地。全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挂牌交易,建筑师负责制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浦东新区创制性法规、管理措施、地方性法规浦东专章分别达到18部、23部和2部。 二是一批引领性开放加快推进。全国首单海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顺利完成,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启动运行,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率先开展。 三是一批开拓性创新加快突破。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境外专业人才临时执业许可制度加快探索,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累计达到90家,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更加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做到“三个下功夫”,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一是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我们将制定实施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有序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落实版权登记制度等改革试点,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二是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将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促进跨国企业跨境收付便利化离岸经贸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安全便利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辐射水平。 三是在建立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上下功夫。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自由贸易账户、商事调解、企业合规改革领域,年内再制定6部浦东新区法规。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我想问的是,对于国际人才,上海有哪些吸引力,特别是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到上海?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才是第一资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进程当中,我们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增强人才赋能作用,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上海人才总量持续壮大,比如去年我们共引进吸引海内外人才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了12%。现在上海全市人才总规模已经超过675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也持续提升,通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等政策,我们集聚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上海已经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这几项数据都排在全国第一位,上海始终是国际人才逐梦的热土。 我们也深知,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没有国际“五个中心”的上海。所以,我们要放眼全球,延揽各类顶尖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着重想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还有“海聚英才”赛会平台这四大平台,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让人才在上海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的发现、推荐、评价等各环节的放权松绑力度,构建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着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营造世界一流人才在上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生态。谢谢。 寿小丽:最后两个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我们了解到,近期上海增设了3万多台外卡POS机,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支付便利化的政策措施,请问上海还将为境外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旅游提供哪些便利?谢谢。 华源: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广大境外人士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也是许多境外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第一站。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着眼于形成“以移动支付作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推动支付“上海方案”持续优化。 一是移动支付。我们推动银联、支付宝、微信创新跨境支付功能,便利用户在境内商户端进行移动支付。目前,中国银联已经能够支持180多个境外钱包的用户在银联直联商户端进行支付,支付宝也能支持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钱包在国内支付。 二是刷卡支付。去年,我们聚焦了重点商圈、重点区域,新设和开通外卡POS机3.7万台以上,在商业、文旅、机场车站等重点领域、区域,实现了重点商户外卡POS机服务全覆盖。目前,上海的外卡POS机刷卡总量和客单价均位于全国城市第一位。 三是现金支付。上海布局了较多的人民币现金支取或兑换网点,包括8000多台ATM机、中资银行网点3500多个、本外币兑换特许经营网点13家和外币代兑换网点183家,通过这些设施,境外人士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取现金来进行支付。 随着来沪境外人士的不断增加,上海将进一步打通境外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堵点,切实推进服务保障更加优质,更加高效,也更加便利,努力营造一个境外人士宾至如归的体验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将结合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重点在“两个优化”上进一步下功夫。 一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支付的便利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外卡POS机布局设置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在机场等区域设置一站式服务台,同时推动全市ATM机外卡支取人民币现金的全覆盖,加快打造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等一些重点的商圈街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建设。近期,我们还将出台有关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化的具体举措。 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涉外服务内容。在今年年初,上海国际服务门户已经上线运行,这个门户的定位就是“欢迎您、帮助您”,方便来沪的境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我们将坚持用户导向、换位思考,持续提升多语种、场景化的功能,让来沪的境外人士感到好用实用,真正爱用,也欢迎大家能够多关注、多使用,同时也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后上海也发布了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请问,上海将如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联动?谢谢。 龚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上海五个国际中心建设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以金融和科创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成就彼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深切感受到,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赋能,科技的自立自强也离不开与之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可以说,无科技不金融,无金融不科技。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已经逐步构建起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着眼科技创新全链条、全过程,依托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质效。主要有几个措施: 一是做优科技投资生态,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技企业源头创新。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已经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达到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列全国前列。我们将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支持,因为初创期风险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但是又需要资金支持。最近我们推动设立了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这是一个专注于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社会组织,目的就是要强化对早期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帮助社会资本做好投资对接。 二是加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助力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更好地发展。科创板设立五年来,已经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达到57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其中上海上市公司在570家当中占了90家,上海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上海在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累计首发募集资金和市值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募集资金达到2300亿元。我们将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上交所主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功能,努力把上海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三是做精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更好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技术、数据、人才等新型要素的特点,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新信贷、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我们推动部分商业银行,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试点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这对企业稳定核心员工、激发创新活力就很有帮助。下一步,我们还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更多科技企业急需的专项融资产品。谢谢。 寿小丽: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lg
...
格隆汇
2024-03-28
上一页
1
•••
308
309
310
311
312
•••
595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突传重磅!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已正式邀请特朗普访华 与习近平举行峰会
lg
...
特朗普刚刚重大发声!特朗普料美联储本周“大幅降息” 金价位于历史高点附近
lg
...
青年失业率达到17.8%,中国领导层誓言结束“内卷”!哪些行业最惨?
lg
...
【直击亚市】中国8月数据令人失望!特朗普预测美联储大幅降息,中美再次谈判
lg
...
中国央行恐很快出手!彭博:中国债市暴跌 引发人行将重启债券购买的猜测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