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第四
范式
戴文渊2024高考作文:AI应用的终极拷问
go
lg
...
。 AI会代替人类生成文字图像视频,像
第四
范式
这样专注行业大模型应用的企业,可以为企业生成体检报告、水文模型等。目前,AI的行为依旧是被人设定的,暂时无法代替人类思考,更无法代替人类去悲伤喜悦愤怒。 但是,被设定的AI所产生的一切,却可以成为新的信息,来构造我们所处的环境,这些会刺激人的感官以及思维,让人喜悦或愤怒或悲伤,让人去在此基础上思考。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AI会带来以下三方面“新问题”。 首先,在没有新技术时候,很多问题不会被提及。例如,没有蒸汽机的时候,没有机器替代了人力的情况,我们也就不会面对如何运用蒸汽机去完成大体力工作的问题。同样的,在没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我们会受限于人脑力的瓶颈,不需要思考当智力供给接近于无限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什么过去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今日头条,当拥有无限的媒体编辑智力供给的时候,我们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份专属的报纸;淘宝,可以认为当商场导购的智力供给无限的时候,我们可以给每一个客户配备一个专属的导购。 未来不是人工智能替代人,而是会用人工智能的人替代不会用人工智能的人。实际上,就是会用人工智能的人,开启了某一个领域的智力无限供给,得到了生产力极大提升,自然更有机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新技术强大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引发安全问题。过去,火药、原子能、基因技术,无不引发安全的思考。20年前,我们无需担心任何AI安全的问题,只需先尽力把AI变得有用。但到2024年的今天AI安全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无人机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视角的拍摄,也可能对平民带来伤害。技术是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如何防范技术落入我们社会中的不法分子手中,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第三,新的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社会结构改变,产生新伦理问题。就像机器替代体力劳动者的年代,带来了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失业。虽然我们无需担心最终结果,但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的过程,仍然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社会问题。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看会替代很多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未来,低端脑力劳动者的价值会下降,大量的人需要转变为高端脑力劳动者,或者可能更恰当的,应该叫思想工作者。我们如何解决好这个变迁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是我们未来需要去面对的。 总之,新的技术变化,带来了新的物质世界构成,我们人所生存的信息环境和现实环境都因为技术变得不同。所以我们所面对的终极层面问题是更新,更多,更深邃。 人如何存在,将是一个永恒逼近答案,却又无法得到答案的状态。
lg
...
格隆汇
2024-06-07
让AI for everyone!戴文渊:每个人都处在“
第四
范式
”里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 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在谈及
第四
范式
未来期望做到多大体量时,戴文渊坦言,理想目标可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公司。 从行业来看,
第四
范式
是通过行业垂类大模型来服务所有的B端企业,算是在提供工具。 对此,戴文渊表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几个联合创始人都谈过这个话题。如果放在百度,这能帮助百度提升的效率是四年8倍,现在已经远不止8倍。如果放在字节,像今日头条平台的平均在线时长,通过推荐引擎,能够在一两年内提升5倍。各行各业,哪怕不是五倍、八倍、十倍,哪怕只是50%,空间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他也坦言,做业务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对于抖音、百度或者今日头条,这叫头部场景、巨大场景,而对于整个市场,可能是由众多的小场景组成。因此,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带来了几千亿的产值,可能解决一个问题带来的只是几百万产值,但是需要解决几百万个这样的场景,总量是不可想象的。 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 对
第四
范式
来说,戴文渊认为,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对于挑战,不是解决一个问题,是可能需要解决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个问题,而去解决几百万、几千万、几亿个问题,又需要拥有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能力。 戴文渊指出,到今天他们做的所有事情,背后的方法论都是
第四
范式
的方法论。但仍然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很多不足。“今天如果同一时刻来了1万个客户,我们根本服务不了。都不是说能服务几亿个场景,我们1万个场景都服务不了。”他说。 不过,他仍然表示,自己永远都是乐观的。虽然现在离想要实现的价值差距巨大,但他感觉到,现在比半年前强了不少,相信半年以后又会强不少,总有一天能做到。 每个人都处在
第四
范式
里 谈及
第四
范式
的定位,戴文渊表示,没有定位自己一定是To B,或者一定是To C。他认为,即便是To B也是“AI for everyone”。
第四
范式
几乎跟所有人都有关系,大家每个人都处在
第四
范式
里。比如去肯德基等餐厅点菜,这些餐品可能是
第四
范式
的技术在推荐。再比如,去银行转账,人们所感知的是钱到了朋友那边,但这个过程中,可能经过了
第四
范式
的反欺诈和反洗钱系统。 所以,戴文渊认为,即便
第四
范式
现在几乎没有To C业务,但其实已经是“AI for everyone”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当前,绝大多数AI企业都在面临亏损的问题,因为研发迭代大模型,不管是通用还是垂类行业的大模型,都需要极高的研发投入。 对于如何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化盈利二者之间进行平衡,戴文渊表示,首先,
第四
范式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肯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有一定体量的研发投入,才能确保在该技术领域的领先。这是最基本的基本盘,同时
第四
范式
也会关注(盈利),因为无论如何,它是一个业务,也是一个商业化的公司。 他认为,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业务本身,回归到商业企业本身。所谓的亏损或者烧钱,都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是这样。所以公司会平衡研发的投入、收入的增速以及亏损的节奏。 戴文渊表示,公司从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实现减亏。在去年,经调整的亏损率已经降到了个位数。AI公司肯定需要投入,但最后还需要变成一个盈利的公司。所以,
第四
范式
一直有非常清晰的步骤以及盈利节奏。
lg
...
格隆汇
2024-06-03
戴文渊:
第四
范式
理论让理想在有生之年成为现实,所以坚定深耕AI
go
lg
...
近日,“AI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访谈中,戴文渊谈及自己在上海交大、香港科技大学的求学和做研究经历,以及如何从学术界转入业界的过程。 在戴文渊读大三时,学校有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细分的领域做深入研究,他当时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了最为冷门的AI。 他介绍,当时计算机领域最热门的方向是图形学,即好莱坞的CG。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够先进,阿凡达的第一部拍了可能有将近十年,电影中的绝大多数场景是算出来的,剧组在这上面就花了很长时间。 所以,那个时候最优秀的计算机人才都是去学图形学,如果代码写得好,计算机的执行效率更高,可能就不需要算10年,5年就行。随着时代的变迁,计算的能力加快,阿凡达2和阿凡达3拍得就会比第一部要快得多。他回忆,在2005年刚开始进入AI领域时,大家都去看一部叫人工智能的好莱坞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到结尾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人,而是一个机器人。 戴文渊看完这个电影后就非常迷茫,不知道这样的机器人什么时候能诞生。他表示,即便是在2024年的今天,已经有了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存在,距离做到连机器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机器人的状态,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当时,他觉得 AI 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没有选择AI领域。他在第一次参加AI领域的顶级会议时,发现该领域有超过半数的人根本不是计算机系的,他们是因为本专业学不出来了才转行的,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大多是被迫选AI领域。戴文渊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也想过换专业。如果没有在2007年听到
第四
范式
的理论,说不定自己现在也不做AI了。 他表示,尽管自己当时已经写出了最好的论文,但自己并不享受,也觉得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一些履历上的东西,并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2007年,戴文渊在听到Jim Gray谈到科学发展的四个范式时突然顿悟。Jim Gray认为,人类科学发展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是个范式: 第一范式叫做实验科学,就是人开始学会记录现象。 第二范式是理论科学,有些科学家根据历史上记录的现象总结出了规律。第三范式是计算科学,当计算机出现后,这些理论可以由计算机来推演,可以模拟复杂的现象。 未来科学要进入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做数据密集型科学,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科学理论要由计算机从数据里面发现。 在听到这个理论后,戴文渊突然发现,AI不一定要做出一个以假乱真的小孩。这个小孩可能是30年、40年、50年以后才能做到的,但此时此刻,如果能在各行各业发现规律,就已经能创造价值,AI变得有用的周期也就大大拉近了。在刚开始学AI时,戴文渊发现基于Bing的数据能做出比原来好得多的AI模型。从这个逻辑推理,用的数据更好,AI模型就能做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离开学术界、加入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
范式
在戴文渊心中有一个非常深的烙印,他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做的所有事情,它们的底层逻辑是
第四
范式
,所以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了这个名字。 他还表示,香港科技大学让自己接触到了世界上一流的学术水平,再加上自己足够努力,才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论文。不过,那段经历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那些论文,而是接触到了
第四
范式
的方法论。从那以后,他就坚定了要为 AI 行业的价值而努力。 谈及自己当时提出的迁移学习,戴文渊介绍,它通俗来说是一种知识转移或迁移的能力。比如,人就有非常好的迁移学习能力,你会发现数学好的同学学起物理来,就会简单一点,因为学物理的时候能把数学上的一些能力迁移过来。 在当下的大模型时代,迁移学习已经比较普遍了,但在2005年,绝大多数的AI跟迁移学习是没有关系的,那个时候的AI数学学得再好,去学物理的时候还得从头再来,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迁移学习的能力。 谈及选择走出舒适区、进入AI行业的经历,戴文渊表示,当时有很多人来跟自己聊过,他们都很不理解,问他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想去工业界?他在学术圈的论文都够评个教授了,干要去工业界?又不是混不下去了? 当然,现在大家会发现AI圈里的好多知名教授都进入了行业。但在当时,戴文渊也并未感到很多压力,因为他从来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选择,以及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最优的。 重要的是,他在思考,AI的商业化成果最早会出现在哪?他当时判断最早应该在互联网公司,原因有三点:1)它们的数据比Bing更好;2)当时做AI的成本还挺高的,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结果支撑;3)此外,获取数据的成本要低。 在进入AI行业时,戴文渊同时接到了谷歌和百度的offer,但由于去百度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他就从博士退学去了百度。 他可谓是非常地不走寻常路,宁可退学也要去把握AI可能落地的机会。对此,戴文渊表示,做那样的决定很容易的,并不需要纠结,就是觉得到那个点了,就要去干那个事,即使代价是没了博士学位。
lg
...
格隆汇
2024-06-03
戴文渊为何事业巅峰从百度辞职:AI应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 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在访谈中,戴文渊表示,百度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他能够快速成长并达到职业生涯的重要高度,但他的志向不止于此。 他进一步表示,AI技术不应只服务于单一企业,而应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正文 在访谈中,戴文渊回顾了自己在百度的起步和取得的成就。2009年,戴文渊加入百度,担任蜂巢策略的技术负责人,这是百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在百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他不仅负责搭建了中国最早最大的商用机器学习系统和业务驱动系统,而且还推动了互联网领域最早的人工智能实践之一。 谈及百度如何发掘并重视戴文渊的才能时,戴文渊解释说,他加入百度并非因为公司有一个现成的AI部门,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被百度发现,并给予了他选择部门和工作岗位的自由。他选择了广告部门,因为他认识到AI技术将来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他需要在能够直接衡量价值的部门工作。 戴文渊在百度的初期,资源非常有限。他回忆说,当时他的团队只有一两个人,使用的是其他团队不再需要的性能最差的机器。他们经常需要在深夜使用其他团队空闲的机器来运行任务,因为自己的机器太慢。这种艰苦的创业精神和对资源的极致利用,最终帮助他们开发出了第一版的AI系统,并实现了巨大的成功。 在百度的三年时间里,戴文渊不仅快速晋升为高级科学家,达到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T10级别,而且还获得了百度最高奖——100万美元的奖金,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能的肯定,也是对AI技术价值的认可。 然而,戴文渊坦言,他想要的不仅是商业成功。到了2012年,戴文渊感到自己在百度的目标——利用AI为产业界创造价值,已经实现。 于是他在百度最风光的时候选择离开,是因为他想要实现更大的目标。他希望AI技术不仅能为一家公司,而是能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这种愿景促使他离开百度,寻求更广阔的舞台。 而在百度的工作,不仅在公司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了AI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lg
...
格隆汇
2024-06-03
第四
范式
戴文渊:人生路就是在无数的错误和失败里成长的路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戴文渊分享了他的创业、人生选择的经历。 戴文渊31岁创立
第四
范式
,40岁的时候公司上市,现在市值一度突破350亿港元。 他表示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指出科技人员创业的一个特点:技术是不仅仅看过猪跑,是真的吃过猪肉、甚至是吃过最多猪肉,但业务上很可能连猪跑都没见过。 他提到,创业过程中需要一边做业务一边学习,不断成长。 戴文渊认为他的成功并不主要依赖于智商,而是在选择过程中没有太功利,即使一开始选择有误,也会通过不断的试错、修正、迭代和改进来达成目标。 他表示,即使面临失败,也要保持乐观,从失败中吸取提升的地方。失败的多了,总有一天会成功。 谈科学家创业: 技术上吃过最多猪肉,业务上连猪跑都没见过 谈及创业,戴文渊表示,创业肯定不是一帆风顺,有很多问题。 科技人员创业有个非常大的特点:技术是不仅仅看过猪跑,是真的吃过猪肉、甚至是吃过最多猪肉,但业务上很可能连猪跑都没见过。 刚开始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发现:完全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很多技术创业的团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业务层面什么都没想清楚就开始出来做业务。整个过程是边做业务,边学习怎么做业务,边交学费边成长。 戴文渊说:“以前做技术时,整个团队可能我最强,照着我说的做就行,但是到了做业务,我发现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他需要找到最优秀的人,让他们来教自己怎么做,倚重他们,让他们去完成。 这对身为科学家创业的戴文渊,创业初期特别大的转变。 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路, 失败多了总有一天会成功 对于取得的成就,戴文渊认为他的成功并不主要依赖于智商,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没有太功利。不一定需要事先想清楚具体怎么做,以及就选了这条路是不是一定能做成。 包括创业的时候也没有特别想清楚具体业务应该怎么做,就先干了。大方向没问题,具体的某一步如果走错了再修正。 谈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戴文渊并不觉得自己在选择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也不会在选择中纠结太久。 比方说面前摆了5条路,到底去如何去论证某一条路是最好的,其实没有太多去纠结这件事。 他表示会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路,即使这条路可能是错误的。这个价值是想要的,就往前走。 他认为所谓的选择正确更多是结果的体现,如果最终把事情做成了,那么选择就好像是正确的。在选择的时候可能一开始选的是错的,只不过错了以后再不断地试错、修正、迭代和改进,以及坚持不放弃,直到搞定为止。 他自认为并不是特别成功,甚至有时候觉得每天都在失败,但他对失败持乐观态度,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地方,并从中吸取能提升的地方。失败的多了,总有一天会成功。 戴文渊还谈到了员工对犯错的恐惧,以及他个人对犯错的态度。 他表示并不在乎你犯错,在这件事情上要求其实是不高的。但是,又有一个极其变态的要求,就是你今天做到了什么,明天我就不认了,你明天必须做得比今天好。
lg
...
格隆汇
2024-06-03
“AI大神”戴文渊谈AI进化隐忧:利用技术搞破坏,是眼前最大的风险
go
lg
...
近日,“AI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在与格隆的对话中,戴文渊在谈到AI的进化隐忧时指出,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内,还是可控的。 碳基生命利用 AI 去毁灭碳基生命离我们更近。 他担心大家花过多时间担忧短期不会发生的事,反而不太关注更近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随着AI的进化,AI会否产生自主意识控制或奴役人类的担忧愈来愈多。 不过戴文渊认为,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内,还是可控的。 首先,这样的能力不是很多人能做的到,现在极少人能做到这样,并且要做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如果我们发现,当 AI 有了这方面能力以后,我们可以及时的切断这些资源。 第二个,以这一代的AI基本理论基础,它需要人类去设置目标,而后面 AI 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基于人类设置的目标产生的结果。 如果发现 AI 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那我们可以召集一些最顶尖的科学家去研究是不是目标设置的有问题。 如何去修正目标、如何通过修正目标让 AI 不要去做这些事情,这些在他看来,至少可预见的时间内,都还是可控的。 戴文渊表示,作为 AI 从业者,他更担心的不是AI 有了自主的意识去替代人类或者去奴役人类,而是大家花了过多的时间去担忧一些短期不会发生的事情,而更近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反倒不太关注。 在他看来,这一代的 AI 取决于人类设置的目标。设置一个好的目标, AI 就在做好的事情;设置不好的目标, AI 就会干不好的事情。 另外一个方面, AI 所获取的成本其实在降低。当这个成本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后,最需要担心的不是 AI 本身,而是我们人类当中不好的那部分人。 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不一样且又很难控制,这里面就会产生很多不可控因素。 这个不可控因素如果没有 AI 叠加,在过去每一个人的破坏力是有限的,社会总体是可控的。 但如果由于 AI 门槛不断下降,人破坏力得到提升,这个时候 AI 对社会的影响就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地方。 戴文渊也提出了自己的的担心和焦虑。他希望让公众更多的关注到这个点上,不过戴文渊也表示,现在整个社会形态下,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解法。所以在 AI 成本进一步下降之前,可能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才能控制住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lg
...
格隆汇
2024-06-02
第四
范式
戴文渊:我的世界只有自我目标,没有杂音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 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在访谈过程中,戴文渊详细地讲述了他选择上海交大的原因、在ACM班学习的经历以及对高考学子选学校和专业的建议。 戴文渊表示,在专业选择方面他没想过热门或者冷门,未来是否有前途,就只是在于自己是否喜欢,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学位只是世俗的东西,对于那些从本科就开始不走寻常路的学生来说可能不那么重要。 自己想学什么,和别人让你学什么,是有本质的区别。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己不是天选之子,坚定信念学习计算机专业 翻开他的求学和创业经历可以发现,都非常巧合地集中聚焦在了AI这个领域,同时他在中国的AI领域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神一样的存在。 被问到智商是多少,戴文渊表示,实际上并没有没测过。 自我感觉智商可能不是最高的,因为在求学的经历中见过很多高智商的人,我觉得我的智商无论如何都无法跟他们匹敌,无论付出多少的努力都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平,应该是处于较高水平,但绝对不是什么天选之子。 高一时,戴文渊在就获得全国信息学奥赛的银牌,也因此拿到了保送清华和上海交大的资格。 但因为不能选专业,戴文渊果断放弃清华,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并就读于ACM班,因为他从小时就坚定了自己以后要学计算机方向。 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习有计算机兴趣小组。那时候的计算机对于戴文渊来说就像是游戏机,每天都沉浸在其中。他没有想过哪个专业热门或者冷门,专业未来是否有前途,就只是觉得自己特别喜欢,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不走寻常路 上海交大的ACM班,成立于2002年,被称为“神仙班”,可以说是中国计算机界的黄埔军校,定位于培养计算机领域世界最一流的科学家。 戴文渊介绍,当时ACM班的班主任是俞勇,他希望学校能支持他去办这样的一个班,但是在那个时候若提这样的方案,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会支持,因为这听上去好像是不可思议的。 2002年很多中国的教授都没有见过世界上最好的论文,所以有人如果提出说中国高校能培养出世界上最一流的科学家,这是不会有人相信的。 俞勇教授当时打了一个擦边球,因为在2002年上海交大拿了一次叫ACM ICPC的世界冠军,所以他和学校说要做一个ACM班。 学校以为是要组织一个竞赛班,但实际上在俞勇教授获得了资源后,请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希望培养这些学生去成为就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 戴文渊回忆,班里上到班主任下到学生,在当时的那个环境里是不能走寻常路的。 对于班级的师资力量,他们当时从外面请了很多老师,甚至需要把学生送到其他能培养出来的地方去。这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思维模式的改变。 很有意思一点在于,班级里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离开班级的方式不是毕业,而是退学。包括戴文渊,在博士阶段选择退学离开。 至于为何退学,戴文渊表示,大家一直以来都会在坚持对着某一个目标去努力,但在为目标去努力的过程中需要去另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与学位产生了矛盾。如果坚持读完这个学位,可能就会错失一些机会。 学位,其实只是世俗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不那么重要,特别是那些从本科就开始不走寻常路的学生。 寄语高考学子:坚持自我,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关于莘莘学子将如何选学校或者专业,戴文渊表示,他几乎从来不给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带着这样的想法其实已经站在功利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说选择人工智能,是因为自己认为人工智能特别有价值,这是你毕生的理想?还是因为选择人工智能有前途?如果是后者的话,往往不会成功。 自己想学什么,和别人让你学什么,有本质区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以及基于这个特点之上所喜欢的事,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坚持自我,就是最好的选择,就是最大的成功。
lg
...
格隆汇
2024-06-02
AI少年闯关!戴文渊:一直失败一直成长是我最大的优点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 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戴文渊表示,在各种竞赛的过程中发现靠自己的能力是拼不过其他选手的,但是与他们差距并没有太大,还可以继续努力一下。 在很小的时候给树立一个目标,但其实并没有想过这个目标是否正确,反正就是干,内心保持一种积极与乐观。 不能说ACM比赛的冠军就意味着什么,因为从世俗意义上来看,Facebook 的CTO等人的成就是更高的。 简历不等于经历 回顾戴文渊自上学以来的历程,比赛结果看起来都很振奋人心,但大家还是很好奇究竟凭什么,上海交大以及戴文渊和他组建团队如此厉害。 戴文渊表示,他不仅仅拿到四个冠军,他先后也参加各种比赛,多数比赛都输了,自己的经历似乎并没有简历上的那样光鲜亮丽。 回忆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小学六年级,老师给他一张准考证去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个比赛。比完以后发现绝大多数题都不会做,最后考了28分。 当时戴文渊发现,自己和那些大神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又觉得努努力也不是说没有机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戴文渊在江苏省赛拿到100分。第二天又被通知到还要去参加一个比赛,戴文渊很纳闷说已经比完了怎么明天还要比呢? 去了之后才发下是江苏省队选拔赛,选省队去参加全国赛。然后又去考了一次,果然没有选上。 在赛场上戴文渊就发现,靠自己的能力是拼不过其他选手的,但是与他们差距并没有太大,戴文渊觉得又可以继续努力一下。 其实大都是这样,每次不能谈得上是有多么成功。包括后来进入上海交大,大一时选上了交大的主力队。在亚洲区选拔赛一队输给了二队,最后是二队代表上海交大去参加总决赛。 大二那年,戴文渊所在的团队如愿进入到总决赛,甚至在参加总决赛之前喊口号说这次要努力、要争冠军。 结果一上场,五个小时的比赛中前四个小时他们都在梦游,甚至连奖都没有拿到。直到最后一年才在大赛中拿到了冠军。 但在这个过程中,戴文渊表示还是能看到自己做的不好的一面,也不断的能看到自己提升的空间。再经过努力,每一年又会比去年更好了一点。 击败诸多强劲对手 在上海交大读本科期间,戴文渊带领团队三次在被称为计算机奥林匹克的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亚洲区赛上夺得冠军,并在29届全世界ACM大赛中夺得了全球的总冠军。 那场比赛中,戴文渊击败的对手中很多人都成为全球AI领域的翘楚,比如Facebook的CTO Adam D’Angelo。 提到Adam D’Angelo,戴文渊开玩笑的说,他其实不算是一个好好参加比赛的人,所以在赛场上并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当时主要对手是一些俄罗斯的队伍,其中第三名的俄罗斯队伍自组队后从来没有输过,就是那场比赛成为他们组队以后输的第一场比赛。 如果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成就,Facebook 的CTO、Quora的创始人这些成就是更高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能说ACM 比赛就意味着什么。
lg
...
格隆汇
2024-06-02
“AI大神”戴文渊寄语00 后:别走寻常路,要自我不要媚俗!
go
lg
...
近日,“AI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 戴文渊,是一位出生于古城苏州的80后。本硕连读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师从华人界首位国际AI协会院士——杨强教授。 他曾就职于百度,是当时最年轻的百度高级科学家,获得了百万美金的百度最高奖。到华为后,担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主任科学家,还获得华为总裁奖。 在离开百度、华为之后,31岁的戴文渊创立了
第四
范式
,在他40岁的时候,公司成功上市。 可以说,戴文渊是集智慧与财富于一身。在与格隆的对话中,戴文渊谈到并没有觉得自己实现财务自由。很多时候遗憾都是自找的,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年轻人应该有更坚定的信念:不要去走那个寻常的路,要走自己的路。 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今年刚刚 41 岁的戴文渊,在非常年轻的年纪就取得了当下的成就。站在当下时点,对于人生是否有遗憾的地方,戴文渊称,自己很少去思考遗憾。 他认为很多时候遗憾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如果每天思考自己有什么遗憾,就一定会有很多遗憾。 如果每天去思考创造怎样的价值并且去做,可能也就没有遗憾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积极的看待,也可以消极的看待。如果一定要说自己有什么遗憾,那可以找到很多。 比如,中学比赛没比好失去了参拿国际奥赛金牌的机会。那算不算是遗憾?可能也是,但是这看你怎么去想。 如果积极的看,这里面能得到很多宝贵的财富。诸如自己能力得到提升、可以给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 至于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 对于享受人生的理解,戴文渊表示,不是说躺平了才是享受,每天都朝着目标在往前走,这也挺享受人生的。 在访谈中,戴文渊称,改变他人生轨迹最大的事就是听到图灵奖的获得者Jim gray的四个范式的演讲。 其中,演讲提到的科学发展四个范式,定义了未来科学发展会到第四个阶段。这个对他留下很深的“烙印”。 包括后面做所有的 AI 的事情,他认为其实都是在践行这个
第四
范式
的方法论。 不走寻常路,走自己的路 在经济形势不那么振奋的当下,戴文渊在寄语当下的00 后们时表示,他们接受的教育资源环境,远远好于自己那个时候。 他们生在了更好的年代,所以应该有更坚定的信念:不要去走那个寻常的路,要走自己的路。 比如现在很多人问,要不要学人工智能?包括周围朋友也说能不能推荐一些地方让小孩去学人工智能。 然后戴文渊就问,是小孩要学人工智能,还是你要小孩学人工智能? 他觉得这个挺关键的:就是千万不要功利,要遵循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就去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lg
...
格隆汇
2024-06-02
第四
范式
戴文渊:依靠中国市场数据优势,作出全球领先的AI企业
go
lg
...
近日,“AI 大神”、
第四
范式
公司创始人、CEO 戴文渊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戴文渊表示,人工智能的格局其实比想象中的更复杂,它里面主要有算法、算力、数据这几个对象。 算法就好像蒸汽机的一个构造图纸一样,知道了这个图纸,就能造出一个蒸汽机。就比如Transformer这个算法,一般看懂了这个论文,就可以构造一个Transformer算法的系统。 算力就是在双方同样拥有Transformer算法的情况下,显卡越强性能越强。它就像是计算机的智商数据,类比来说,就是你学过多少东西,哪怕智商高的人没学习也不行,可能智商低的人多努力最后也能达到。 在大家彼此的算法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其实信息差很快会被拉平,因此真正会拉开差距的其实还是算力和数据。所以如果最后要看AI的综合结果,需要同时看算力和数据两个方面。 往后或许不能说AI完全是一个指数级的上涨趋势,因为数据指数级增加也是会到头的。 目前数据量供应没有到天花板的时候,随着算力的指数级增加,这个模型的参数就是指数级往上涨。 一旦到数据见顶的时候,算力再指数级增加已经不能带来有效的参数的指数级增加了,所以那个时候可能瓶颈就会在数据上。 因此OpenAI也花了很多钱去投数据,他们投在数据上的花销,或许没有比算力少多少。 数据还有一个瓶颈来自于产生数据的对象。即便现在可以用模型产出新的数据给模型,但如果这些数据不经过人的挑选,它还是不会产生新的信息量。就比如,自己说的话再被自己听回去对自己本身不会有什么样的改进。 最后有效的数据能增加多少,取决于能调动多少人、多少力量去贡献数据。 中国市场是拥有最大的的数据样本,整个中国市场能找到很多的数据收集场景,并且规模可能是最大的,这就意味着能给到人工智能最多的学习材料。在AI领域,戴文渊认为,科技从业者都是为了这个科技进步在努力,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目标是做一个业界领先的东西。这可能需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环境,看看怎么在这个环境做最领先的事情。
lg
...
格隆汇
2024-06-02
上一页
1
•••
9
10
11
12
13
•••
23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传大消息!纽约时报:中国限制公职人员出国 幼教、医生也上交护照
lg
...
中国突传重磅!南华早报:中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行动取得首个重大胜利
lg
...
俄乌突传重大消息!彭博独家:俄罗斯考虑向特朗普提出乌克兰空中停火方案
lg
...
眼下,做空几乎不合常理!特朗普突然加大关税攻势、美联储降息火焰再升高
lg
...
中美突发!彭博:两名在美的中国公民涉嫌向中国走私英伟达先进芯片被捕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