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做到 35 克是有安全保障的,除美国批准用量是 33 克/天外,还有十几个国家批准的用量也都在每天 20 克以上,目前国内批准的推荐用量标准还是很严格的。 Q:阿洛酮糖未来要提升市场体量需要什么条件? A:从阿洛酮糖本身的功能和加工性能来看,应用的领域还是很广的,国内从刚开始使用,到慢慢增加销量,既有消费者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下游饮料、食品等企业在应用研发上不断开发使用阿洛酮糖的新产品,阿洛酮糖未来需要有一个或几个消费者普遍认识且喜欢的 C 端产品,才能把量真正带起来。 Q:公司针对阿洛酮糖做了哪些研究? A:公司除了在酶制剂成本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提升、阿洛酮糖产品消化吸收代谢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外,同时开展了阿洛酮糖在不同食品里面的应用研究,包括饮料、烘焙、酱料、酸奶等领域。例如在烧酸奶应用中,阿洛酮糖能快速呈现颜色和风味,且不会被酸奶里的微生物代谢,能保证酸奶的风味和颜色。未来伴随着产品上市,公司会和下游企业共同开发在不同食品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 Q:公司产品产能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A:公司阿洛酮糖产品已经具备了在国内销售的资质,公司正加大力度推进加工端的进度,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预期公司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阿洛酮糖产品推向市场。 Q:下游食品饮料客户有哪些互动和诉求? A:在法规申报过程中,我们和下游的一些奶茶企业、奶制品企业也做了很多配方测试,也表达了一旦产品可以在国内使用,会购买阿洛酮糖产品。包括最近几天一些下游客户开始联系公司询问产品销售情况,能够看出市场对产品还是很期待的。中粮科技在果葡糖浆领域有比较好的布局和渠道优势,目前头部茶饮企业都是公司小特新糖浆的客户。 Q:从程序和法规上看,公司获批的先发优势大概能领先多长时间? A:其他企业获批时间很难估算,获批时间不可掌控。目前仍然有公司的酶制剂还没有通过审批,后续实验也需一步步进行,整个审批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公司从2023 年酶获批走到现在用了两年,其他公司虽不会这么久,但也需一定时间。 Q: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A: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一是市场准入的先发优势,在获批上领先,能为后续发展争取时间。二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是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研发平台,具有综合实力领先的合成生物学平台,国内企业界第一套高通量筛选平台就在中粮,且是目前高端平台应用非常成熟的企业,研发平台成立十余年来研发成果积累深厚,能支撑产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相关产品核心的酶和菌种技术将逐渐形成技术护城河,给产品带来差异化和竞争力,进而引领产品发展。三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应用解决方案,注重市场端客户和应用领域,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迅速响应并提供全套应用解决方案,帮客户形成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应用解决方案找到高价值客户和领域。四是全方位的产业布局,食品原料糖类板块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中粮科技目前基本实现全国性布局,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Q:下游客户对阿洛酮糖价格的接受度如何? A:出口结晶糖价格是 2万元左右,国内目前还没有开始销售,价格还不好预计。目前很多应用企业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市场放量,客户对价格会越来越敏感。行业健康发展要回归到合理的利润空间,公司成本也会不断下降。 Q:阿洛酮糖生产技术迭代情况如何? A:之前国内阿洛酮糖生产规模都不是很大,技术迭代的紧迫性也不是很强,随着下游市场的不断放量,以及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提高,阿洛酮糖生产技术的迭代会加快,从而将更大程度的降低加工成本。 Q:阿洛酮糖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酶的转化率大概是多少? A:阿洛酮糖成本中原料成本还是占主要方面,目前实验室酶的转化率可以做到33%左右,但在大工业应用中,受体系影响,转化率在 28% - 30%范围的比较多。 Q:看似蓝海的市场未来是否会变成红海市场,企业如何保持产品竞争力? A:任何产品所在的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企业关键在于如何在红海市场时仍保持产品竞争力。中粮在果葡糖浆生产工艺上成本控制精细,阿洛酮糖是淀粉糖的产品延伸,系统性成本会做的更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下游的应用研发,在这方面公司也有很好的研发、应用和客户基础。 Q:下一步给终端客户提供的阿洛酮糖是什么形态的产品? A:这会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公司可以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和综合成本的测算来提供液体或固体产品。 Q:能否展望一下阿洛酮糖国内市场的空间和节奏? A:未来市场空间目前还不是很好预计,根据目前调查研究数据,未来 3 - 5年,在饮料、烘焙、乳制品、酱料等领域都会有应用,总体上看会有15万吨到20 万吨的用量。任何一种代糖出现都不是非要替代其他代糖,每种糖都有其优势应用领域。阿洛酮糖因为具有其他代糖所不具备的特性,可以更好的扩大应用领域。 Q:能否简单介绍丙交酯项目的进展和产能情况? A:丙交酯搬迁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公司力争在今年年底进行试车投产。目前的规划产能为 3万吨,刚投产时开工率会低一些,慢慢会提升到满负荷生产。 Q:太仓、成都扩建以及西北项目目前的进展如何? A:成都公司扩建项目力争在今年 8月底之前投产,太仓项目已经注册成立公司,开始做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目前推进顺利,会按期投产。在西北的布局也在按计划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工作。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