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一文读懂:狮子山下-香港WEB3之野望
go
lg
...
时代的崭新金融创新方案。香港政府现正与
金融监管
机构缔造便利的环境,促进香港虚拟资产行业得以可持续和负责任地发展。考虑到虚拟资产不断演变的性质和创新模式,香港会在法律和监管制度上配合,以提供便利的环境。 2023年1月9日,在香港和大陆通关的第二天,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Power Web3创新者峰会上发出邀请:“香港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加密货币公司”。 2022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国会上,有议员提出询问:新加坡政府是否会把该国打造成为加密货币交易枢纽,以巩固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回应表示,几个月前,区块链科技引起强烈兴趣,甚至有国会议员建议金管局快马加鞭,批评当局行动太慢。现在看来,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看法过于乐观,人们如今更务实看待区块链技术的潜能。黄循财澄清,新加坡没有计划成为加密货币活动的枢纽,而是聚焦于成为一个创新且负责任的数字资产参与者,可能希望成为数字资产行业的“巨人”,但根本不会对加密投机持开放态度。新加坡需要采取强硬立场反对加密货币投机,特别是散户投资者。 《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发布以来,除了OSL、Hashkey两家机构获得虚拟资产交易牌照《1、7号牌》,另外8家机构也亦获得了虚拟资产管理的新9号牌,获准将基金全部份额用于虚拟资产投资,而最新的关于虚拟资产发牌制度也将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新加坡的脚步放缓与香港大步流星的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在早期,新加坡取得了一些优势,也曾一度成为华人web3的中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包容开明和有远见的香港新政府,将会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促使香港成为新的虚拟资产交易中心,从而推动香港的金融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PART07最后的总结 《狮子山下香港Web3之野望》是前序观察一文读懂系列第二篇文章,我们致力于发现WEB3世界的价值走向,并给读者一个可能的参考,希望读者通过此文,可以对香港的科技、金融及虚拟资产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发展有个初步的认知。 WEB3的Crypto世界中,华人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历史顶峰时期,全球最大的三家交易所、最主要的几大矿池、超过70%的比特币算力以及最大的OTC商,包括泰达均出自大陆或港澳台。但随着大陆的政策和对虚拟资产的态度和从业环境的变化,WEB3的从业者纷纷远渡重洋前往欧美、中亚、东南亚等地,现在世界任何一个WEB3的重要聚集地,无论是瑞士加密谷楚格加速器、老挝的丹萨旺的湖边、哈萨克斯坦的沙漠边缘、新加坡的花园房、迪拜的哈利法塔、迈阿密的海滩边、硅谷的工作室还是华尔街的帝国大厦中,都有着远渡重洋的华人的身影,也许这就是去中心化或者是开枝散叶的过程。在2022Token2049大会上,不少人把华人WEB3从业者类比为加密犹太人,虽然在某些方面并不妥当,但这确实反映了华人WEB3加密圈的现状。 香港的本次宣言和港府的积极态度给了华人加密圈巨大的精神鼓舞,也向世界宣告了香港对未来的展望,或许借此契机Web3世界的华人创业者可以以此为根基,成为Web3世界的最核心力量,成就Web3世界的新中心也成就香港的新未来。 狮子山下,香江浪涌,以此启航,拥抱世界! 引用:[1] 电子版香港法例《证券及期货条例》;[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公报法会通过《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3]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澄清法团及个人(特别是在香港以外地方进行业务者)的申领牌照责任的通函》[4]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声明《有关不受规管的虚拟资产平台的警告声明》;[5]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声明《有关证券型代币发行的声明》;[6]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档《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名单》;[7]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公告《证监会提醒投资者注意非同质化代币的相关风险》;[8]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声明《有关声称向投资者提供回报的虚拟资产安排的声明》;[9]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有关中介人的虚拟资产相关活动的联合通函》;[10]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警告《证监会发出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的警告》;[11]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公告《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名单》;[12]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关于公布证监会监管沙盒的通函》;[13]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声明《有关针对虚拟资产投资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销商及交易平台营运者的监管框架的声明》及该声明的附录《适用于管理虚拟资产投资组合的持牌法团的监管标准》;[14]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档《适用于管理投资于虚拟资产的投资组合的持牌法团的条款及条件》;[15]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分销虚拟资产基金》;[16]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17]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有关比特币期货合约及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投资产品》;[18]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指引《监管自动化交易服务的指引》;[19]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致寻求获发牌的私募股本公司的通函》;[20]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有关交易商经纪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申领牌照的责任的通函》;[21]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澄清因向公众推广、销售或发售投资相连寿险计划而须遵守的发牌规定的通函》;[22]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有关家族办公室的申领牌照责任的通函》;[23]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档《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守则》;[24]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通函《有关实施修改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的通函》;[25] 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与推广署官网https://www.investhk.gov.hk/zh-hk.html;[26] 香港入境事务处官网https://www.immd.gov.hk/hkt/index.html;[27] 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官网https://www.cyberport.hk/zh_tw;[28] 香港科技园官网https://www.hkstp.org/zh-hk; [29] 香港能否借助 Web3 迎来下一个「八达通时刻」 [30] 内循环、大湾区、香港科创,与WEB3 [31] 经济观察:香港搞科创,究竟行不行? [32] 香港经济:后疫情世代能否转型国际科创中心 [33] 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科技市场环境 - 资料便览 [34] 香港和新加坡,谁是亚洲加密金融中心? [35] 香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 Web3 企业 [36] 尹满华:2022香港虚拟资产规范发展元年 [37] 史兴国对谈Jack孔:加密寒冬下香港Web3新机会与FTX危机启示 [38] B.xyz创始人王一鸣:Web3的香港时刻 [39] 你需要了解的数字港元和香港金管局其它CBDC研究 声明:以上内容及观点皆为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以上内容基于一般公开网络信息收集汇总整理而得来;以上内容仅对客观情况进行陈述,非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本文亦不代表前序观察任何观点与立场;本文有多项内容来源,引用部分标注若有遗漏恳请留言补正。 来源:DeFi之道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4-29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纽约人力不足影响了对签名银行的监管
go
lg
...
指标。 在储户大批逃离后,纽约州的
金融监管
官员关闭了签名银行,然后FDIC于3月12日接管了该机构,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第三大的银行倒闭事件。自那以来,签名银行参与加密货币行业以及向商业房地产提供贷款受到了严密的审视。 该报告是FDIC对Signature被接管之前混乱局面的最全面描述。签名银行是美国3月份倒闭的第三家银行,之前的两家分别是Silvergate Bank和硅谷银行。美联储周五发布了其对硅谷银行监管的评估报告。
lg
...
金融界
2023-04-29
31条未处理的警告!美联储公布硅谷银行破产背后的“元凶” 银行监管恐迎来全面改革
go
lg
...
监管机构提供的关键金融评级的信中,加州
金融监管
机构和旧金山联储告诉该银行,其利率风险模拟“不可靠,需要改进”。监管机构写道,该行的收入预测与其内部利率风险模型不一致,“令人质疑内部收益率模型的可靠性和风险管理实践的有效性”。 监管机构的警告最终被证明有先见之明,该行资产与负债的存续期不匹配,在其倒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文化的转变 这份报告是在美联储破产后不久,在鲍威尔和巴尔的命令下由董事会工作人员撰写的。报告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夸尔斯,但没有直接点名。 “在监管副主席的指导下,监管实践发生了变化,”报告称。“工作人员反复提到期望和实践的变化,包括减轻公司负担的压力,对监管结论承担更高的举证责任,以及在考虑监管行动时展示正当程序。” 报告还提到,“内部讨论和观察到的行为导致了文化和期望的转变,改变了监管的执行方式”,这导致了行动缓慢,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没有行动,同时也明显侵蚀了监管资源。 报告称,从2016年到2022年,银行业资产增长了37%,而美联储监管人员减少了3%。报告称,当硅谷银行银行仍在地区银行投资组合中,且隶属于旧金山联储时,监管范围有所下降。 在挤兑加剧后,FDIC接管了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这场危机使FDIC的存款保险基金损失了约230亿美元。
lg
...
夏洛特
2023-04-29
房市突发重拳!新加坡打压中国买家炒房 “外国人买房需缴印花税60%”
go
lg
...
目的地在哪?政局稳定、税率低、拥有严格
金融监管
和亚洲区位优势的新加坡成富豪们资金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新加坡也成为仅次阿联酋、澳大利亚之后,富翁净流入第三高的国家。 新加坡灵活斡旋于中美,一方面与中国保持强力贸易,另方面和美国维持紧密安全关系,巩固中立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统计,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家族在新加坡设立家族理财办公室的数量,从2017-22年已翻涨14倍来到1400间。包括谷歌创始人Sergy Brin、新亚洲首富Mukesh Ambani和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纷纷被亮眼的条件吸引,都将家族理财办公室设在新加坡。 周四,City Developments和UOL等新加坡房地产开发商的股票创下两年多以来最糟糕的交易日。花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称最新措施“非常严厉”,并表示将暂时“对住宅开发商产生下意识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专家表示,此举可能不会立即对非常富有的人产生影响。“我不确定这是否会影响最高端的买家,尤其是那些已经成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永久居民的买家,”一位客户来自中国的豪华房地产经纪人表示,他要求匿名。 房地产集团OrangeTee & Tie研究和咨询主管克里斯汀·孙(Christine Sun)说:“我绝对是措手不及。”她补充说,这感觉此举与其说是降温,倒不如说是冻结。 虽然国际货币组织(IMF)指出,新加坡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速度令人惊艳,几乎胜过所有相似的经济体。不过,一名彭博受访者提到:“大部分的富翁都是移居者,社会低阶角色则由新加坡本地人担任。” 确实,从《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也可看到,有半数竟都是华人,包括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虾皮创办人李小冬、麦瑞医疗李西廷等。对本地中低所得的家庭而言,他们高度依赖工资收入,对于物价波动也更加敏感。面对疫后的高利率,有钱的富裕阶层更愿意储蓄,没钱的新加坡人却花光了收入。这个由世界富豪拉扯出的经济荣景和阶级矛盾的局势,成了新加坡政府需要谨慎拿捏的潜在问题。
lg
...
小萧
1评论
2023-04-28
快讯:天顺股份跌停 报于20.27元
go
lg
...
于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物流园区经营及物流
金融监管
等业务。 截止2023年3月31日,天顺股份营业收入3.181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1381万元,较去年同比减少91.8399%,基本每股收益0.0055元。 (更多个股业绩查询请点击)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lg
...
金融界
2023-04-28
海南证监局开展“资本市场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go
lg
...
,建立企业上市(挂牌)后备库,与省地方
金融监管局
、省国资委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完善常态化合作与沟通机制,优化企业培育服务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服务基地在地化服务功能。依托沪深交易所服务基地,持续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企业培育、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lg
...
金融界
2023-04-27
全球金融风险正在累积而不是去化
go
lg
...
以来,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监管
强化填补漏洞、发达经济体启动“再工业化”进程、逆全球化下地缘经济碎片化特征日渐凸显。但这些新的特征很难扭转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全球经济结构,逆全球化反而会加剧经济结构恶化、降低生产率、加速风险尤其是债务风险暴露,加上地缘政治关系紧张,更是不利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去工业化: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是和工业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增加的过程,去工业化则是制造业份额下降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统计司数据,1970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70年的29.0%降至2021年的16.1%(见图1)。其中,主要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后制造业在其国内GDP中的份额下降是主要原因,如美国和日本70年代以来的降幅均超过12%(见图2)。新兴市场承接了发达经济体转移的产业,制造业产值在其国内GDP中的份额上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以中国为代表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制造业占GDP份额从1970年的11%左右,提高到2021年的23.3%,份额增幅超过12%,而同期高收入国家比重不仅下降,并且下滑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见图3)。 尽管制造业份额在不同收入国家之间进行升降转换,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制造业份额持续下降趋势,表明全球经济整体上仍处于去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持续转向服务业(见图1),其中发达经济体或高收入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去工业化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再配置过程,其深层次原因有三:一是技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技术进步推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劳动力要素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包括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收入水平提高后服务需求的增加,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服务业部门;三是全球化大环境加速产业转移到新兴市场,推进后者的工业化进程。 (二)经济虚拟化:金融保险地产比重提高 在发达经济体去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逐步提升。其中,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如美国从1970年的14.7%提高到2022年的20.2%(见图4)。为衡量发达经济体的整体表现,我们将G7经济体(包括美日德英法意加)各行业份额进行加权平均,发现1960-70年G7制造业比重平稳甚至略有提升,但自70年代以来出现持续下降,从25%左右降至2021年的12.7%,降幅达到一半;与制造业份额下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份额从14%左右提升至近20%,且在2000年赶超制造业份额(见图5),两者形成一把“大剪刀”,表明发达经济体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加速流入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 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份额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提高,首先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受益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因为金融和保险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能相得益彰;房地产行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国民收入的提高也会增加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需求。但是,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以及这些行业自带“以钱生钱”的“虚拟性”属性,容易吸引社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聚集在这些行业,并诱发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极端情况下会产生金融危机,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份额的持续走高和制造业份额的下降,背后还有更深次的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叠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持续增加。 (三)增长低速化: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二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战后重建、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关系缓和等推动全球经济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高速发展,全球GDP年均增速在60年代达到5.2%,但进入70年代后则降至3.8%,此后持续下台阶,新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21年更是降至2.7%,低速化增长趋势明显(见图6)。根据2023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研究,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中期经济增速预测;世界银行在3月份的报告中也认为,几乎所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都在逐步减弱,预计未来10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为2.2%,远低于2010年4.5%的峰值,创30年来最低增速,全球经济正经历着 “失去的十年”。 全球GDP年均增速走低的背后,主要源于G7经济体(包括美日德英法意加)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如二战后到60年代,G7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由50年代的4.5%提高到60年代的4.7%,但70年代则急跌至2.3%,最近十年进一步降至0.4%(见图6)。全要素生产率(TFP)走势也呈相似走势,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1.3%、1.0%,降至本世纪第一、第二个十年的0.3%、0.4%左右。由于G7经济体GDP规模在全球比重高,如上世纪70、80、90年代分别达到63%、65%、66%,新世纪20年分别降至58%和46%,1970-2021年平均占比达到约60%,因此全球经济增速的逐级下降,发达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走低是主要原因。 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世纪后,虽然G7劳动生产率快速下降,但全球经济增速相对稳健,如G7经济体劳动生产率降幅达到1.3个百分点,但全球GDP增速只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速与G7劳动生产率的背离,主要归功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对冲作用(见图6)。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8.2%提高到疫情前2019年的33.4%。 (四)全球经济陷入债务驱动型增长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低速化增长,并没有减少全球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增加,相反货币供应量和私人部门信贷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广义货币或信贷占GDP比重的持续提高。从1961-2021年的60年期间,全球实际、名义GDP年均增速分别为3.5%、7.4%,但广义货币、私人信贷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2%、9.3%,比实际GDP增速高出约6个百分点,较名义GDP增速多出近2个百分点;分时间段看,1971-2021和1981-2021年指标间的增速差也基本相当(见图7)。与此相应,全球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从1961年的52%提高到2021年的近143%,同期私人信贷占GDP比重从56%提高到147%,两者都提高了近两倍(见图8)。 分不同收入国家看,以G7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是1960年以来全球广义货币、信贷占GDP比重持续提高的主要推动力(见图9-10)。1961-2021年全球广义货币、私人信贷年均增速与高收入国家同步波动,两者差值稳定在0.5个百分点左右,表明高收入国家左右着全球债务的扩张。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高收入国家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债务占GDP比重明显上升,成为继高收入国家后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货币和信贷占GDP比重持续提高的背后,都有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深层次原因(见图6)。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或避免过快下降,政策当局一般会采取逆周期调节手段,其中加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投放成为必选项甚至首选项,经济也随之逐步陷入债务驱动型增长,对债务的依赖日渐加深。 二、全球经济增长:地缘关系紧张加剧长期滞涨风险 在全球经济因劳动生产率下降、成本提升、债务负担加重而陷入债务驱动型增长的同时,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还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干扰,导致经济出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三高一低”局面。破解这一局面的“金钥匙”是加快融入和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启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再工业化”进程,同时还需缓和地缘政治关系,维持稳定的全球发展环境。 但是,上述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面临或多或少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一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推进是一个过程,是技术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属于慢变量;二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形成和演绎也是长时间变量,不是一次性事件;三是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紧张与缓和趋势的形成与转变,不仅需要时间,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世界银行3月份报告指出的那样,“几乎所有推动进步和繁荣的趋势都在衰减”,“世界经济面临失去的十年”。 由于市场、学界、政界就逆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放缓、高债务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较多,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回顾历史、鉴古知今,或许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有一些启示。 (一)地缘政治风险及量化指标GPR指数 地缘政治风险(Geopolitical Risk),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和定义。Dario Caldara和Matteo Iacoviello(2022)将其定义为与战争、恐怖主义、影响国际关系和平进程的国家间紧张关系相关的不利事件所引发的威胁、实现和升级风险。 为量化衡量地缘政治风险大小,Dario Caldara和Matteo Iacoviello通过检索1900年以来全球主要国际英文报刊上发表的2500万篇新闻文章,计算每月与地缘政治事件和相关威胁相关词语的出现频率,再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得到月度的地缘政治风险(geopolitical risk,简称GPR)指数。其中1985年以来GPR指数中的新闻文章来自10家国际英文报刊,如芝加哥论坛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其中6家来自美国,3家来自英国,1家来自加拿大;回溯至1900年的GPR历史数据,新闻文章则源自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三家英文报纸。 从1900年以来的全球GPR指数看,最高值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后指数则急剧下降(见图11)。二战后的地缘政治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GPR指数的波动主要反映了核战争威胁和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21世纪以来则是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和日益紧张的双边关系主导了指数的走势。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对全球经济有何影响(关于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经济影响机制的分析,请参阅《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表现——来自全球的经验》)。 (二)1900-1960年地缘关系紧张:衰退与高通胀并存 在1900-1960年期间,全球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无疑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深远影响。对经济影响方面,典型特征是经济的深度衰退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异常性上涨(见图12)。我们利用1900-1960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后得到两个指标的加权增速。不难发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缘政治风险指数GPR从战前50%左右的均值,快速上升到战争期间超过300%的水平,期间GDP增速出现快速下降,但通胀大幅上升,高点均超过30%(见图12)。 具体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述国家GDP增速除1916年外均为负增长,与战前2%左右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通胀方面,从1914年的0.2%跃升至1918年的30.2%,即使一战结束后,这些国家经济仍保持高通胀至1924年,这主要源于战后德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增速从高点降至1944、1945年的-7.0%、-11%,但通胀水平从个位数涨至106%,二战后高通货膨胀延续至1949年8.5%,主要源于日本战败后高通胀所致。因此,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看,地缘政治风险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衰退和高通胀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在GPR指数下降过程中还延续了5年左右。 (三)1960-2022年地缘关系紧张:滞涨 二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有所缓和,GPR指数基本在200以下波动,但地缘政治紧张关系并没有停歇,战争、核威胁和恐怖主义等仍是造成地缘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60年代以来,全球接连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和赎罪日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两伊战争、第三次石油危机和科威特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乌克兰战争。在这些危机和战争期间,除“9.11恐怖袭击事件”外,全球经济均表现出GDP增速大幅下降,但通货膨胀水平快速上升的局面。如在第一、二、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实际GDP增速较高点分别下降5.8、3.8、3.1个百分点,但同期通胀却分别大幅提高10.0、4.6、3.2个百分点(见图13)。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根据IMF的最新预测数据,全球经济增速将从战前2021年的5.9%降至2022年的3.4%,降幅达到2.5个百分点,同期全球通胀水平将从4.7%大幅提高到8.7%,升幅为3个百分点。 (四)全球地缘关系趋紧:长期滞涨风险增加 进入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乌克兰冲突的发生使全球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回顾2010年以来十余年来的历史,其实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在持续紧张化。如根据IMF数据,2010年以来国际军事冲突次数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8次提高到2021年的27次(见图14);军费开支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国家数量占比,也不断攀升,从2010-14年的41%左右提高到2020-21年近54%(见图15)。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不是在缓和,而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展望未来,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也进入重塑期,新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中,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期和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关系趋紧概率明显增大。根据1900年以来的全球经验,地缘关系的紧张,均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速的下降和通胀水平的提高。除了地缘政治关系外,未来全球还面临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老龄化、高债务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叠加共振,会加速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趋缓之前,全球经济长期滞涨甚至停滞风险增加。 三、全球金融风险:正在累积而不是去化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全球经济陷入债务驱动型增长的同时,包括地缘政治关系紧张、逆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放缓在内的一些趋势性因素也在推动经济步入滞涨模式。为稳定经济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取得实质性突破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将不得不依赖货币宽松和极低的实际利率水平,这将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货币供应和债务水平,并且增幅会远高于名义GDP和实际GDP增速,导致广义货币占GDP比重、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社会债务负担加重,而债务负担的加重,内生地要求经济维持低利率,以维系债务的可持续;二是极低的利率尤其是低实际利率,往往又是金融风险累积和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如果生产率偏低、实体回报率不高,新增货币资金和存量资金会追逐收益率,购买房地产、股票、债券等资产,并且伴随有不断的金融创新,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并没有推进实体创新和提高实体回报率,没有形成“正确的债务负担”,无疑会加大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展望未来,短期内全球经济将面临降通胀、稳增长、稳金融的“三难困局”。要降低通胀,需要提高名义利率,但会加大债务负担和进一步降低资产价格,金融稳定无法维系,自然也会危及到经济的稳定增长;但不有效提高名义利率则无法降低高企的通胀,不利于稳定通胀预期甚至存在通胀预期失锚风险,加大降低通胀的难度,最终结果可能还是被迫大幅提高利率,以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为代价换取通胀的下降。因此,短期内全球经济为实现“三难困局”的软着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增加。在中长期内,全球经济低生产率、低增长、高债务,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全球金融风险正在累积、在加速,而不是在去化。累积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应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全球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许不会简单重复,但可能会压着相同的韵脚。引发风险集中释放的导火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但预测这种导火索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做好危机前的应对准备,如加力推进创新驱动下的“再工业化”进程。
lg
...
金融界
2023-04-24
中国城市公务员将从 5 月起领取数字人民币工资
go
lg
...
付。 根据中国地方主管部门、常熟市地方
金融监管局
、常熟市财政局发布的通知,全市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单位人员等公务员将在数字人民币支付。据报道,当地一家医院的现场工作人员证实,从下个月开始,员工将收到数字人民币付款。此外,记者获悉,员工可以通过自助终端选择数字人民币结算方式。 2 月 6 日,多个中国城市政府此前在农历新年期间赠送了价值超过 1.8 亿元人民币(2650 万美元)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以促进采用。常熟市所在的江苏省此前于 2023 年第一季度启动了数字人民币试点计划。据当地报道,其目标是到 2025 年建立高效便捷的数字人民币运营和管理体系。中国政府推动采用 CBDC 的努力并未受到香港居民的欢迎。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推出的前四天,只有 625 名香港人注册。尽管从 1,400 家本地供应商处购买商品可享受 20% 的折扣——政府为 CBDC 所有者提供补贴,但采用率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4-24
五矿信托研究院:从担保视角看河南省债券投资机会
go
lg
...
风险,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省地方
金融监管局
负责全省债券融资的综合协调工作,协调融资担保机构对发债企业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整体看《意见》从省级层面就区域担保公司进行债券担保提供政策保障,省内弱资质城投或整体将迎来一定外部支持,信用资质有望边际改善。 截至2022年9月末,河南省主要的省级担保公司共3家,分别为河南省中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豫担保”)、中原再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再担保”)和河南中豫信用增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豫信增”),三家担保机构实控人均为河南省财政厅。 中豫担保成立于2017年11月,截至2022年3月末,公司注册资本100.00亿元,股东数量达38家,河南省豫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资城乡”)控股比例为23.50%,其余股东为河南省各级政府、财政或国资部门(市级功能区除外)出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及其子公司。中豫担保的实际控制人为河南省财政厅。中豫担保定位于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业务开展对象基本是区县级城投公司。截至2021年末,中豫担保净资产114.32亿元,担保余额257.03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余额239.79亿元,非融资性担保17.24亿元,累计代偿率为0.19%,净资产放大倍数为2.25倍。2021年中豫担保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净利润3.10亿元。 中原再担保成立于2010年1月,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注册资本120.00亿元,实收资本89.80亿元,河南省财政厅持股75.55%,公司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再担保机构,其定位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担保服务。截至2021年末,中原再担保净资产116.84亿元,担保余额345.10亿元,其中再担保余额253.00亿元。2021年中原再担保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净利润0.46亿元。 中豫信增成立于2022年2月,注册资本40.00亿元,截至2022年9月末,中豫信增尚未对公开市场债券进行展业。中豫信增主要业务定位为为省内AA及以上信用评级企业发行债券提供信用增进服务,在债券市场进行交易,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创设及交易[footnoteRef:1]。根据公开尽调,2021年河南省设立的300亿元信用保障基金的运营及维护将交由中豫信增统一管理。 [1: 挂牌仅半年,河南首家信用增进公司连获三个AAA评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551768656550137&;wfr=spider&;for=pc] 图表1:河南省省级三家担保公司基本情况(单位:亿元、倍) [1] 挂牌仅半年,河南首家信用增进公司连获三个AAA评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551768656550137&;wfr=spider&;for=pc [2] 根据公开尽调,中豫信增最新的股权结构为豫资城乡持股52.50%,河南省企信保基金持股12.50%,中豫资管持股12.50%,平煤神马持股10.00%,河南资产持股7.50%,河洛新业持股5.00%。 [3] 根据《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2018):发行债券担保责任余额=被担保人主体信用评级AA级以上的发行债券担保 1、中豫担保 2019-2021年及2022年1-7月,公司新增担保债券规模分别为16.20亿元、52.90亿元、78.50亿元和66.90亿元,担保规模逐年增加。 截至2022年7月末,中豫担保在保债券余额214.50亿元,涉及主体33家,均为省内担保。行业方面,中豫担保债券中城投债209.50亿元,产业债5.00亿元,其中产业债主要为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21棕榈01”。 从展业城市来看,中豫担保展业的前三大区域为洛阳市、安阳市和新乡市,担保余额分别为53.50亿元、26.00亿元和26.00亿元。 从被担保人外部评级来看,中豫担保被担保人主体评级主要分布在AA,金额为189.50亿元,公司对AA评级以下主体发行的债券担保规模整体不大。从被担保城投层级来看,地市平台29.40亿元、地市(开发区)平台21.00亿元、区县平台211.60亿元,中豫担保展业对象以区县级平台为主,符合其省内定位。 2、中原再担保 中原再担保债券担保业务规模较小,2019-2021年及2022年1-7月,公司新增担保债券规模分别为11.10亿元,0亿元、0亿元和8.00亿元。截至2022年7月末,中原再担保存量担保债券规模23.48亿元,均为省内城投债。债券明细如下表所示。 由于中原再担保存续样本较少,下文以中豫担保展业主体为观测样本进行分析。截至2022年7月末,中豫担保债券担保业务共涉及主体33家,为方便比较担保效力,本文选择的主体样本需满足的条件为既有存续中豫担保的债券,又有存续无担保债券,分别比较(剩余期限相近且大于1年)公募和私募担保债券与非担保债券相较于同期限国开债(于2022年8月9日)信用利差,结果表明中豫担保降低私募债券利差均值为221.02bp,降低公募债券利差均值为205.32bp。 同时为考察担保债券和非担保债券信用利差表现,本文分别计算同一主体剩余期限相近的担保债券和非担保债券信用利差的差值(无担保债券利差-担保债券利差),并剔除(截至2022年8月9日)剩余期限在一年内的债券。整体看2022年初以来,担保债券信用利差稳定性更高,区县级平台担保债券与无担保债券利差整体走阔。 从平台层级来看,对于地市级平台,濮阳投资(YY评级6-)无担保券和担保券利差整体处于观测样本中相对低位,9月初由于债券异常交易(新债22濮阳03)导致非担保券整体估值上升,但担保债券估值相对稳定,导致利差差值有所走阔,在基本面未发生变动情况下,异常交易可能带来短期投资机会。安阳投资(YY评级7+)无担保债券“22安阳投资PPN002”短期估值有所波动,导致信用利差在6月初有所提高,自“22安阳投资PPN002”上市以来,曾多次出现异常偏离交易,后续信用利差有所修复,非担保券信用利差向担保券收敛,二者利差处于今年以来的低位,尽管安阳投资与民营企业往来相对密切,并且涉及大额或有事项,但其经济财政基本面稍好于濮阳和漯河,可以关注濮阳投资非担保债券未来利差走势。今年以来,由于存在市场对漯河城投(YY评级6-)债务集中到期担忧等因素,漯河城投无担保债券信用利差大幅走阔,而担保债券年初以来较为平稳;2022年7月末以来,漯河城投担保债券信用利差大幅收敛,主要在于“22漯河03”发行收益率和估值大幅降低,进一步拉低了担保债券估值收益率,一个可能的原因为在“资产荒”背景下,金融机构准入标准边际放松,前期被禁止准入的主体放松后,投资者开始首先布局此主体风险较低的债券(如担保债券),导致两种利差出现分化;截至2022年11月8日,漯河城投担保券与非担保券利差差额为226.56bp,而同期濮阳投资和安阳投资担保券与非担保券利差为130.20bp和59.36bp,简单从利差角度来看,若区域基本面变化不大,漯河城投担保券和非担保券利差未来向收敛可能更明显,可关注漯河城投非担保券投资机会。 区县级平台非担保券利差波动较大,但整体信用利差走高,在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下,区县级平台信用债利率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估值向上波动弹性较大。中豫担保往往会对其股东给予一定担保额度(从存量债券看,公司对漯河城投担保金额/投入资本达到10倍),可关注未使用担保额度相对充裕的区县级平台股东相关债券(相关公司见附件1)。此外对于存在省级担保公司担保债券的发债平台,由于担保代偿的成本相对较高,此类平台发行的含有交叉违约条款非担保债券具有一定的隐性增信,其终局信用风险暴露顺序相对靠后。因此在投资区县级城投债时,除关注区域经济财政等基本因素外,可适当关注交叉违约条款。 整体看,永煤事件后河南省债务管控逐步规范,随着《意见》的出台,省内弱区域城投或整体将迎来一定外部支持,信用资质有所改善。从担保资源来看,河南省省级AAA担保公司债券担保业务规模较小,且主要集中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展业空间。对于成本较低的资金,省内AAA担保公司所担保债券信用利差平稳,具有一定配置价值。对于交易型资金,安阳投资非担保债券利差近期已大幅收敛,担保债券和非担保债券利差处于较低水平,可关注担保债未来利差走势;漯河城投担保债券利差快速下行,可跟踪其再融资状况,关注其非担保债券投资机会。对于收益要求较高的资金,担保公司会给予其股东一定担保额度,关注未使用担保额度相对充裕的区县级平台相关债券;此外区县级平台所发行的含有交叉条款或加速到期条款的非担保债券,终局信用风险暴露顺序相对靠后,在期限合适情况下可以择机参与。(来源:五矿信托研究院2022年10月9日创作) 附件1:中豫担保股东出资及被担保债券(单位:亿元)
lg
...
金融界
2023-04-23
悦读书|搭建投资分析框架,激发宏观研究兴趣 基金经理朱燕琼推荐:《投资交易笔记》等三本书
go
lg
...
银监会等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等视角分析了两次大危机的异同点及政策启发,近期重读这本书,可以更好理解目前国内经济政治政策制定的一些内在逻辑,理解近年来去杠杆、供给侧改革、
金融监管
体制改革、共同富裕等等一系列国策制定的原因与本质,以期探寻未来的走势和脉络。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预见未来。 对生活说你好,在“悦读” 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lg
...
金融界
2023-04-23
上一页
1
•••
353
354
355
356
357
•••
42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泡沫破裂倒计时?“新兴市场教父”:股市或暴跌40%,聪明钱正转向这里!
lg
...
5000美元倒计时?“贬值交易”重燃或引爆黄金下一轮涨势
lg
...
损失惨重!特朗普20亿美元比特币押注“爆雷”,从“信徒”到“受害者”只用了半年
lg
...
【黄金周评】4000美元关口“激战正酣”!“三美”联动成关键变量,金价或迎突破时刻
lg
...
8000亿美元蒸发!华尔街遭遇”黑暗一周“ “数据密集轰炸期”前市场”摸黑“前行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8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