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12月26日午盘两市机构大单抛盘40股(名单)
go
lg
...
% 0.029% 0.0601% 山东
钢铁
600022 1.47 -0.68% 616 1182 566.0 0.0529% -0.0010% 0.071% 0.2789% 中国建筑 601668 5.4 -0.37% 5063 5596 533.0 0.0131% -0.0050% 0.031% 0.0321% 中国铝业 601600 4.45 -1.11% 658 1175 517.0 0.0395% 0.0020% 0.023% 0.1225% 辽港股份 601880 1.61 0.63% 344 847 503.0 0.0267% 0.013% 0.044% 0.0657% 洛阳钼业 603993 4.52 -0.44% 339 838 499.0 0.0282% -0.0% 0.034% 0.1332% 博瑞传播 600880 5.04 -1.56% 664 1154 490.0 0.4483% -1.879% -0.196% -0.9227% |||| 实时行情截至:2022-12-26 11:29:36 资金流入流出统计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收盘价 涨跌幅 大单(万股) 卖出净量占流通盘比列 买入 卖出 买卖差 当日 T-1 T-2 一周 ST大集 000564 1.71 -5.0% 6608 22014 15406.0 1.0148% 0.846% 0.208% 1.3668% 中公教育 002607 5.37 -5.95% 7682 12263 4581.0 0.8397% -0.761% -1.08% -0.8563% 旷达科技 002516 5.32 -6.83% 1420 3478 2058.0 2.1595% -3.457% 0.147% -1.2645% 凯文教育 002659 4.89 -4.49% 1700 3542 1842.0 3.1311% -6.801% -0.109% -3.5309% 中锐股份 002374 5.72 -3.38% 5848 7567 1719.0 1.6118% -6.543% -0.158% -6.6212% 大北农 002385 7.8 -2.26% 2612 4024 1412.0 0.4329% 0.095% -0.08% 1.6629% 德展健康 000813 4.14 -5.48% 2203 3469 1266.0 0.5709% -0.904% -0.754% -1.8361% 如意集团 002193 12.56 -6.76% 968 2021 1053.0 4.0356% 1.966% -5.814% 6.4726% *ST雪莱 002076 2.49 -3.49% 1285 2296 1011.0 0.9219% -2.985% -0.126% -1.9281% 新华联 000620 2.83 -2.41% 598 1528 930.0 0.4903% -1.409% 0.482% -0.2987% 豆神教育 300010 4.82 -0.62% 5524 6427 903.0 1.1073% -1.898% -0.449% -1.1527% 东北制药 000597 7.17 -0.42% 2173 3048 875.0 0.6546% 1.392% 2.726% -2.8374% 安奈儿 002875 23.06 -8.24% 376 1146 770.0 6.2867% 8.752% -2.188% 10.6057% 东方财富 300059 19.05 0.11% 1696 2448 752.0 0.0678% -0.02% -0.0080% 0.0698% 贵州百灵 002424 8.91 0.22% 1970 2714 744.0 0.6904% -0.181% 0.318% 0.6954% 利欧股份 002131 1.76 -1.12% 356 1095 739.0 0.1267% -0.231% 0.091% 0.1837% 平安银行 000001 12.86 -0.92% 851 1535 684.0 0.0352% 0.0010% -0.0030% 0.0462% 荣盛发展 002146 2.23 -2.62% 262 945 683.0 0.1751% 0.093% -0.107% 0.3851% ST泰禾 000732 1.31 -0.76% 1614 2254 640.0 0.2575% 0.399% -0.28% 1.2525% 阳 光 城 000671 1.89 -1.56% 714 1336 622.0 0.1534% 0.0040% -0.077% 0.9004%
lg
...
金融界
2022-12-26
12月26日早盘两市机构大单抛盘40股(名单)
go
lg
...
% -0.1% -0.5083% 山东
钢铁
600022 1.48 0.0% 595 1093 498.0 0.0465% -0.0010% 0.071% 0.2725% 凤凰股份 600716 3.97 -4.34% 256 753 497.0 0.5309% 0.323% 0.424% 3.0479% 保利发展 600048 15.16 -3.19% 253 742 489.0 0.0409% -0.022% -0.01% 0.0489% 广汇能源 600256 8.94 -1.32% 634 1104 470.0 0.0716% 0.03% 0.13% 0.1956% 新钢股份 600782 4.06 -0.73% 61 512 451.0 0.1414% 0.032% 0.104% 0.4424% 辽港股份 601880 1.61 0.63% 314 765 451.0 0.024% 0.013% 0.044% 0.063% |||| 实时行情截至:2022-12-26 10:29:33 资金流入流出统计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收盘价 涨跌幅 大单(万股) 卖出净量占流通盘比列 买入 卖出 买卖差 当日 T-1 T-2 一周 ST大集 000564 1.72 -4.44% 6137 18636 12499.0 0.8233% 0.846% 0.208% 1.1753% 中公教育 002607 5.51 -3.5% 5427 9534 4107.0 0.7528% -0.761% -1.08% -0.9432% 旷达科技 002516 5.24 -8.23% 1296 3231 1935.0 2.0305% -3.457% 0.147% -1.3935% 凯文教育 002659 4.92 -3.91% 1527 3157 1630.0 2.7707% -6.801% -0.109% -3.8913% 德展健康 000813 4.17 -4.79% 1911 3116 1205.0 0.5434% -0.904% -0.754% -1.8636% 豆神教育 300010 4.91 1.24% 4652 5795 1143.0 1.4016% -1.898% -0.449% -0.8584% 中锐股份 002374 5.79 -2.2% 5365 6433 1068.0 1.0014% -6.543% -0.158% -7.2316% ST泰禾 000732 1.28 -3.03% 790 1854 1064.0 0.4281% 0.399% -0.28% 1.4231% 大北农 002385 7.81 -2.13% 1958 3002 1044.0 0.32% 0.095% -0.08% 1.55% 东方财富 300059 18.97 -0.32% 1019 1911 892.0 0.0804% -0.02% -0.0080% 0.0824% 如意集团 002193 12.93 -4.01% 891 1771 880.0 3.3726% 1.966% -5.814% 5.8096% 金科股份 000656 1.97 -1.99% 1058 1928 870.0 0.1638% -0.46% 0.149% -0.1922% 东北制药 000597 7.11 -1.25% 1833 2684 851.0 0.6367% 1.392% 2.726% -2.8553% 新华联 000620 2.82 -2.76% 485 1332 847.0 0.4466% -1.409% 0.482% -0.3424% 安奈儿 002875 23.45 -6.69% 362 1117 755.0 6.1643% 8.752% -2.188% 10.4833% 贵州百灵 002424 8.97 0.9% 1746 2361 615.0 0.5707% -0.181% 0.318% 0.5757% 湖北广电 000665 6.35 -0.94% 1487 2097 610.0 0.5379% -2.555% -0.026% -1.9841% 平安银行 000001 12.88 -0.77% 507 1117 610.0 0.0314% 0.0010% -0.0030% 0.0424% *ST雪莱 002076 2.51 -2.71% 1120 1723 603.0 0.5499% -2.985% -0.126% -2.3001% 中钢国际 000928 6.07 -4.86% 375 977 602.0 0.4699% -1.817% 0.347% -0.9951%
lg
...
金融界
2022-12-26
螺纹钢期权和白银期权今日上市
go
lg
...
其中期权品种8个。 螺纹钢和白银是
钢铁行业
和有色行业的重要品种。以螺纹钢为代表的
钢铁工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白银兼具商品和金融两种属性,是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螺纹钢期货和白银期货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上市,两个品种具备市场规模大、合约流动性好、投资者结构合理的特点,已成为我国
钢铁行业
、有色行业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近年来,上期所在做强期货“主业”的同时,通过期权产品研发和场外平台建设“双管齐下”,在
钢铁
和有色产品领域逐步为实体企业搭建起场内外结合、期现货融合的资源配置体系。螺纹钢和白银期权的上市,可与螺纹钢和白银期货相互协同,进一步完善国内
钢铁行业
和有色行业的避险体系,提升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效率和精度。 上期所负责人表示,明年是上期所实施新一轮战略规划的开篇之年,上期所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市场发展改革稳定各方面,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把握好易会满主席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提出的五个原则,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坚持把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加大力度丰富现有产品体系,不断提升期现联动能级,努力打造直达实体、好用管用的风险管理工具池,在《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有力支撑下,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上期所力量。
lg
...
金融界
2022-12-26
中信建投:稳增长或助力
钢铁
需求弹性恢复
go
lg
...
研报认为,展望2023年,稳增长或助力
钢铁
需求弹性恢复。随着疫情防控优化,地产托举政策发力,以及一系列扩内需措施的落地实施,需求有望在2022年低基数效应下实现恢复性增长,在地产需求中性假设下,预计2023年国内
钢铁
消费有望同比增长2.3%。供给方面,假设明年依然采取行政性限产政策,若2023年粗钢产量限额与2021年持平,则全年供需大致匹配。成本端,随着原料供给瓶颈的破除,2023年原料价格将逐步回归理性,钢厂利润中枢有望抬升至2020年水平,预计吨钢利润在200-300元之间。
lg
...
金融界
2022-12-26
浙商策略:底部右侧,坚定看多-牛市开端之一
go
lg
...
关注中游环节,如工程机械、建材、化工、
钢铁
等。 具体到板块推荐,重视“科港稳”,科创板引领新成长,恒生科技转折向上,稳增长链未完待续。 4、风险提示:产业进展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公司景气低于预期。 正文 1、前言:牛市开端 5月以来我们发布《战略看多:从反弹到反转》指出市场开始进入底部区间,随后发布《分化和新生:那些年我们经历的市场底》分析底部区域的特征。 根据我们总结的框架,A股在库存周期主导下存在规律性的3-4年牛熊周期,2000年以来的大小牛市有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 A股整体的的节奏和弹性与短周期经济运行显著相关,但市场底往往领先经济底。为了更精准把握底部并细化底部运行规律,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牛市底部进行了系统复盘,发布今年最重要的专题之一《分化和新生:那些年我们经历的市场底》。 结合底部判断框架和最新市场动态,我们认为,市场自4月26日进入筑底期后,当前筑底阶段已近尾声,23Q1有望结束筑底转折向上。 针对2023年的结构选择,风格层面,市场分歧较大,事实上产业周期才是主导风格的核心变量,产业周期主导下,2000年以来A股每轮风格切换的持续时间均在7年左右。本轮风格切换始于2021年,先进制造崛起的产业周期下,风格开始从大盘转向小盘。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中小成长整体占优,与此同时,受益于短周期复苏,稳增长链也将迎来机会。针对新兴成长,结合渗透率投资框架,综合订单兑现阶段,重视电池新技术、光伏新技术和半导体部分子领域。针对传统经济,结合短周期复苏的背景,综合2023年景气前瞻,积极关注中游环节,如工程机械、建材、化工、
钢铁
等。 具体到板块推荐,重视“科港稳”,科创板引领新成长,恒生科技转折向上,稳增长链未完待续。 2、底部的判断框架 2000年以来市场曾出现了四轮典型的市场底,一则,2005年6月上证指数998;二则,2008年10月上证指数1664;三则,2012年1月的创业板指612,同期上证指数开启了1849至2444之间的窄幅震荡;其四,2018年10月上证指数2449。 以这四个市场底为样本,我们对市场筑底期的共性进行复盘和总结,继而指导未来。整体而言,我们发现市场在筑底期的估值维度、宏观维度、结构维度都有共性。 一则,估值维度,股债收益比对评估市场底部有显著指引意义; 二则,宏观维度,市场底通常对应剩余流动性由负转正的拐点; 三则,结构演绎,底部结构呈现明显规律性,成交量低位,强势基金重仓股补跌,低估值震荡企稳,而新成长个股悄然展开有序上涨。 2.1 估值水平已是历史底部 股债收益比对市场底部评估有显著指引意义。回顾2005年以来经验,股债收益比历次见顶值多位于2.0至2.5区间。4月26日股债收益比上行至2.3,10月28日股债收益比上行至2.4,接近2008年Q4、2012年、2018年Q4、2020年3月等市场大级别底部的位置。 截至最新股债收益比为2.1,处在近十年来90%的分位数。 2.2剩余流动性已由负转正 就宏观而言,市场底领先经济底,往往在衰退后半段就已经确认。结合底部特征,我们发现,一则,不论是用GDP增速刻画的经济底,亦或是用ROE刻画的盈利底,均滞后于市场底1-4个季度;二则,市场底通常出现在剩余流动性,也即“M2增速-名义GDP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时。 具体看每轮市场底部剩余流动性特征:其一,2005年Q2 M2增速-名义GDP增速由负转正,2005年6月起市场进入磨底期;其二,2008年Q4 M2增速-名义GDP增速由负转正,2008年10月市场进入磨底期;其三,2012年Q1 M2增速-名义GDP增速由负转正,2012年1月起市场进入磨底期;其四,2018年Q4 M2增速-名义GDP增速由负转正,2018年10月市场进入磨底期。 站在当前,截至2022Q1,M2增速-名义GDP增速再次由负转正,这点也契合宏观维度规律。 2.3结构运行契合底部特征 结构运行规律,市场对其研究不足,但对我们判断底部和布局底部有重要实战意义。以史为鉴,市场筑底阶段,一则,情绪趋向平淡,部分特征如成交量下降,或题材股脉冲退潮,或强势白马股补跌等;二则,市场底领先经济底,伴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低估值震荡企稳;三则,更关键的是,代表新一轮产业方向的新成长个股悄然展开有序上涨。 自4月26日以来,市场的结构运行也基本契合上述规律。 2.3.1强势股补跌 市场筑底期,也有时会伴随强势白马股补跌。以2012年1月至12月筑底期为例,白酒指数自2012年7月开始见顶调整;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筑底期为例,白酒指数自2018年9月开始下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的强势白马并非总是一批公司,强势白马股的两大特征是“前期抗跌”且“基金持仓较重”。除此之外,白马股筑底期下跌后,中期走势依旧取决于其产业景气。 2.3.2低估值企稳 市场底领先经济底,出现在衰退的后半段,此时伴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低估值板块震荡企稳。观察2012和2018,以上证50为代表的低估值板块均在筑底阶段后期企稳。 2.3.3 新成长展开 市场磨底期,代表新一轮产业方向的新成长个股将展开有序上涨。筑底阶段,市场特征转变为“轻指数、重个股”,换言之,指数震荡,但新一轮的牛股在此期间悄然展开有序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筑底期涨幅居前的公司和产业,对预测新一轮产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引性。 在2005年至2007年的这轮牛市中,我们将2005年6月6日至12月6日期间定义为磨底期。可以发现,磨底期涨幅前100个公司和牛市整个期间涨幅前100个公司,在行业分布上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其中医药生物、商贸零售、房地产、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有色金属行业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在2008年至2009年的这轮牛市中,我们将2008年10月28日至2009年1月5日期间定义为磨底期。本轮牛市下,四万亿刺激计划是最大的影响变量,从计划投资的方向来看,其主要集中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因而本轮牛市和磨底期涨幅前100个股,行业分布上多集中于建筑材料、房地产、电力设备(主要集中于电网、电机方向)、基础化工等赛道内。 在2013年至2015年6月这轮牛市中,我们将2012年1月19日至2012年12月4日定义为磨底期。与前两轮类似,磨底期涨幅前100的公司和牛市整个期间下涨幅前100的公司,在行业分布上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其中计算机、电子行业内分布个股数量较前两轮明显增加,反映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业背景。 在2018年至2021年这轮牛市中,我们将2018年10月19日至2019年1月4日定义为磨底期。可以发现,磨底期涨幅前100的公司和牛市整个期间下涨幅前100的公司,多集中于电力设备行业,特别是光伏、锂电池领域,与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相呼应。 3、当前筑底近尾声 市场自4月26日确认底部左侧(2021年2月以来股债收益比首次超过2.3并见顶),站在当前,我们认为筑底阶段已近尾声,2023年Q1是市场开始转折向上的重要窗口期。 从基本面角度,一则,盈利层面,结合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周期的运行时间,2023Q1有望开始见底向上;二则,风险偏好层面,市场将逐步消化第一波疫情影响;三则,流动性层面,美联储将于2023年1月和3月举行货币政策会议,随着CPI拐点的显现,有望传递更多积极信号。 从结构和情绪角度,一则,前期强势的新能源基金重仓股开始补跌;二则,新成长个股已有序上涨;三则,当前情绪指标契合底部右侧特征;四则,结合季节规律,1月市场容易发生转折。 3.1 新能源重仓股开始补跌 近期新能源板块剧烈调整,结合我们前期对底部结构运行规律的总结,强势基金重仓股补跌正是筑底期接近尾声的信号之一。 复盘2012年和2018年,白酒作为彼时抱团板块,在筑底期也出现补跌。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强势重仓股也开始补跌,往往意味着筑底阶段逐步收尾。 3.2新成长个股已有序上涨 站在当前,尽管自4月底以来指数震荡,但代表新一轮产业方向的新成长个股已悄然展开有序上涨。 统计2022年4月26日至12月23日期间涨幅前50名个股行业分布(剔除4月26日以来上市新股),可以发现,一则,涨幅居前个股多分布于机械设备(9家)、电力设备(8家)、电子(5家)和汽车(5家)方向上;二则,不同于新能源内传统白马股的杀跌,在代表新方向的光伏新技术、锂电新技术,以及工业智能化、强链补链等新兴产业方向内个股开始有序上涨,例如东威科技(复合铜箔设备)、宝馨科技(HJT设备)、正帆科技(工业气体)、川仪股份(工业智能化)。 3.3情绪指标契合底部右侧 从情绪指标看,当前市场情绪已接近历史上的底部右侧规律。对比四轮底部的右侧,截至最新换手率MA20指标为2.3%,与2019年较为类似;估值分位点为15分位,略低于2009年情形,高于2019年情形;换手率分位点跌至百分之2的分位,较前四轮底部更低,近期已持续在底部震荡。 2005年的右侧底出现于12月6日附近,换手率MA20跌破1%的下阈值;估值分位点降至百分之3分位,处于历史极低状态;换手率分位点由12月1日的百分之10分位回升至百分之21分位,短期情绪指标略微领先市场拐点。 2009年的右侧底出现于1月5日附近,换手率MA20指标由底部冲高后又回落至3%;估值分位点从跌破下阈值后同样冲高回落,位于百分之18分位;换手率分位点为百分之52分位点,整体情绪并不差,因此后续反弹较为快速。 2012年的右侧底出现于12月4日附近,换手率MA20指标跌破1%下阈值;估值分位点跌至百分之0.2分位的极值;换手率分位点由2012年11月29日的百分之5分位回升至29分位,略微领先市场拐点。 2019年的右侧底出现于1月4日附近,换手率MA20指标在1%附近;估值分位为百分之8分位,位于百分之10分位的下阈值之下;换手率分位点由2019年1月2日百分之6分位回升至79分位,略微领先市场拐点。 3.4季节规律1月容易转折 结合季节规律,1月市场往往容易发生转折。 一方面,底部的右侧往往出现于12月至1月期间。回溯历次市场底,2005年至2007年牛市市场右底出现于2005年12月,2008年至2009年牛市市场右底出现于2009年1月,2013年至2015年牛市则出现于2012年12月,2019年至2021年牛市则出现于2019年1月。 另一方面,市场容易在1月发生转折。具体来看,在2011年、2016年、2017年、2018年12月市场均表现为下跌,而下年1月市场则反转出现上涨,在2014年、2015年、2019年以及2021年12月市场均表现为上涨,而下年1月市场则表现为调整。 4、风险提示 1、产业进展低于预期; 2、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3、公司景气低于预期。
lg
...
金融界
2022-12-25
中银策略:压制因素缓和,高质量慢牛新格局开启
go
lg
...
占比保持稳定,整体占比端的负贡献主要由
钢铁
、建材等传统中游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所致,在上游成本压力下行,宏观经济上扬预期与地产供给侧融资宽松政策共同助力下,传统中游行业利润占比修复向上同样可期,而高端中游制造领域业绩增速水平仍高,此前存在的上游产能堵点随着前期高资本开支的落地有望明显缓解,上游成本压力以及仍然强劲的需求使得其盈利占比或继续保持稳中向上。 下游可选消费大类在防疫管控放松以及低基数的助力下在所有大类行业中盈利预期改善幅度最强。下游必需消费大类中食品饮料及医药盈利仍然稳定且边际向好,农林牧渔行业盈利在猪肉价格上行驱动下扭亏为盈较为确定,整体而言,下游利润改善趋势较为明确,且占比修复幅度预计更强。 次年G+复合G超配行业选择 3.1 次年g视角 次年g角视角:电子、医药、机械、计算机及传媒行业23年整体表现或更占优。从次年g视角来看,我们判断主要一级行业23年业绩增速较22年都有不同程度改善,因此业绩减速行业数量相对较少,景气分位高但减速的仅有电新行业呈现此种业绩特征。大部分行业23年业绩增速变化,基数原因所占的权重较大,如高基数导致景气分位降低且减速的周期资源类煤炭/石油石化等一级行业,数量相对较多的是低基数导致景气分位提升且加速的行业,如自身周期主导的农林牧渔以及商贸零售、消费者服务、计算机等此前营收盈利受疫情扰动较大的行业。 在23年次年g占优行业的筛选过程中,我们的筛选标准主要聚焦在基数原因贡献较少的景气高分位且加速,以及同时满足21/22年估值压缩较为充分、22年行业跌幅较深条件的行业。从估值挤压角度来看,无论是从无风险利率开始上行的21年一季度或22年年初开始统计,以电子为代表的成长行业估值压缩幅度都较其他行业更为充分,行业指数跌幅角度也呈现同样特征。而对于可选消费类行业来说,板块过去一年反复经历政策预期博弈,估值和指数收益率并未出现明显挤压,且“二十条”后估值修复较为迅速,快速向常态化终局靠拢,因此板块虽然23年有低基数带来的业绩弹性但并无明显估值优势,仅建议关注估值业绩匹配度高且具有一定困境反转逻辑的细分方向。 从盈利潜在弹性及估值视角综合判断,次年g角度:电子、医药、机械、计算机及传媒行业23年整体表现或更占优。 3.2 复合g视角 复合g视角:“高质量行业”或将成为资本市场下一个三年强复合g角度的核心新主线。 考虑市场整体在疫情前后经历了一轮完整的估值扩张到估值收缩的过程,选取样本公司(全部2020年前上市公司为样本,2022年三季报样本业绩覆盖度90%)2019-2022年对应一级行业的区间业绩累计涨幅与累计相对收益做对比,以期大体过滤估值端扩张收缩的扰动,结果可见,复合g仍为行业超额收益的主导项,呈现出较强的解释力。 从超额收益行业分布(第一象限)来看,盈利累计占优的行业除了具有一定盈利韧性的消费大类食品、医药行业外,过去三年核心复合g主线主要为电新、煤炭为代表的新旧能源方向。 尽管新旧能源表征的能源转型时代仍在如火如荼展开,但部分子行业增速和渗透率在三年的高速发展后,斜率已有所放缓。展望来看,伴随着二十大报告清晰指出的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确立,“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更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一强力目标所对应的“高质量行业”或将成为资本市场下一个三年强复合g角度的核心新主线。 根据我们复合g视角的“SCRIPS筛选框架”构建的打分体系:(S1)Supply and Demand 供需格局持续优化。(C)Ceiling 行业天花板/市场容量较高。(R)ROE 高/趋势向上,相对盈利增速趋势向上。(I)Industrial policy政策支持&;;产业结构。(P)Productivity生产效率提升。(S2)Slipplied Bike Chain 产业链薄弱环节。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专用/通用/3C设备、生物制药等所代表的相关方向或将成为“高质量行业”的代表。 综合次年g+复合g筛选结果,电子、医药、机械是我们行业比较方向的主要超配选择: 推荐1——电子:23年业绩预期分位高且加速,半导体提前周期反转+自主可控+消费电子弹性 2023年电子行业整体盈利增速预期较好,拆分来看,半导体子行业一方面受益于国产晶圆厂扩产及国产化渗透率持续提升的产业趋势,营收盈利仍保持高增趋势,另一方面全球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有望于2023年下半年触底回升,半导体领域贝塔和阿尔法有望在23年形成共振。消费电子子行业,当前手机库存水平下降明显且23年出货量较22年超跌状态或有明显好转。此外,创新周期起点的折叠屏、汽车电子,AR/VR爆发在即,传统消费电子企业具有卡位优势,类似于赋予当前板块隐含看涨期权,业绩的边际改善与潜在弹性值得重视。 推荐2——医药:估值挤压充分,盈利预期向上新起点 从复合g视角而言,医药行业ROE长期较高且边际有望重新向上,其多个子行业都具有较高的行业天花板/市场容量。对于过去压制板块基本面的如集采等政策因素开始迈向政策周期的后半段,且政策结构向创新药领域倾斜,更多强调合理与科学,边际好转信号频出。估值层面而言,尽管医药内部不同子行业估值高低分化仍明显,但在无风险利率23年趋势下行背景下,分母端对部分高估值子行业而言也不再构成主要约束,市场对估值的容忍度将逐步修复,再考虑行业当前整体估值挤压明显,处于历史极低分位,基金仓位及指数收益率亦压缩明显,配置角度来看安全边际凸显。过去三年,尽管疫情推动了检测/疫苗/特效药等子行业明显受益,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仍然暴露出我国医药行业在高端生物制药/疫苗领域的巨大差距,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在逆全球化以及行业被制裁背景下,这种差距所隐含的补强迫切性也进一步显现。 推荐3——机械设备:新旧机械齐发力,2023业绩预期分位高且加速 2023年传统工程机械领域有望在地产企稳及基建投资力度增强的背景下同步触底反弹,预计销量降幅较22年有明显缩窄,边际改善较为明确。船舶制造领域订单进入上行周期,集运/油运/军用船舶订单量及订单价格或双升,有望实现景气双击。3C设备领域,智能手机终端低景气计价充分,AR/VR渗透率早期设备先行的逻辑充分,机器人/机器视觉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领域具有广泛且强劲的下游需求支撑。高端专用/通用设备领域,不仅具有受益顺经济周期的贝塔逻辑,在高质量发展、产业链补缺补强,制造业升级等产业政策支持下,风光电半设备/机床刀具等细分设备领域都具备较强的阿尔法属性。 中观跟踪及行业配置 4.1 短周期走向扩张前期,关注硬科技与可选消费投资机会 2023年宏观经济短周期预计进入扩张前期,可选消费、硬科技相对占优。历史规律来看,短周期的四个不同阶段均有较为明显的占优行业。周期资源品类行业具有较强的顺周期属性,在扩张前期和扩张后期均取得明显超额收益 ,特别是在扩张后期时,表现相对其他行业明显更占优,而金融、建筑地产则往往是在衰退后期有较明显的超额收益。扩张前期,受益于收入与消费预期回暖的可选消费迎来较优配置时机,与之相对比,必选消费则体现出明显的“防御”属性,在衰退前期明显跑赢其他行业,公用事业也有与必选消费类似的市场特征。而科技和高端制造行业明显受益于流动性宽松,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衰退后期和扩张前期行业均有明显超额收益,或许是由于软科技的服务属性相对更稳定,其在衰退后期的逆周期属性更加明显,而硬科技在扩张前期表现相对更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基于历史规律的统计和总结是基于行业的最基本特征进行的,实践之中很多行业不仅具有单一风格特征。例如白酒、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兼具必选消费特征与成长性,在扩张前期和衰退前期均有较优的市场表现。 2013年与2020年下半年与2023年经济环境相仿,两年中均是行业景气周期上行的硬科技与可选消费行业表现占优。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显著下滑,GDP增速由上年的9.55%迅速下滑至7.86%,经济下行之下央行数次降准降息、地产基建相关刺激政策纷纷出台,2013年经济有所企稳复苏,2020年下半年,在有效的疫情管控下,经济迅速从疫情的重大冲击之中逐渐缓解,企业纷纷复工复产。2013年、2020年下半年与2023年经济环境相仿,特别是2013与2023年均属于第二库存周期的扩张阶段,也都面临着增长中枢下行背景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转换,可对标性更强。 2013年与2020年下半年行业上均是硬科技与可选消费行业占优。2013年、2020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均有显著分化,创业板表现优异,2013年上证指数下跌6.7%,而创业板指则上涨82.7%,2020年下半年上证指数上涨21.4%而创业板指则上涨43.3%。行业上,2013年,4G周期、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传媒、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领涨市场,军工、电新、医药等也有不错表现,地产政策趋于宽松之下,地产后周期相关的家电、轻工涨幅也居于前列。而2020年下半年,复苏预期之下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领涨市场,受益于能源革命的电新及军工等硬科技及“促销费”政策下受益的汽车、家电等受可选消费品也有不错表现。 4.2 主线一:部分产业趋势与政策导向双利好的高端制造 信创有望持续受政策支持,行业信创渗透率仍有广阔空间。“二十大”报告中反复提及“安全”,将“国家安全”提升至“民族复兴的根基”的高度,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有望成为未来5年的重要战略方向,信创行业是国家科技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有望成为政策重点关注和支持对象。 多年以来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信创行业已经逐步从“不可用”过渡到“可用”,并进一步发展到“好用”。2022年10月28日,《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发布,提出“2023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具备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归集和开放等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数据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更加完备,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党政信创仍有望进一步下沉拓展,而行业信创的新市场拓展则有望带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定义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保护的主要内容等。法案指出:“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在这一基础上,也即形成了信创党政+关键行业+其他行业的信创“2+8+N”体系。目前来看,八大关键行业之中,金融信创渗透率最高,电信次之,而其他的关键行业渗透率仍然较低,仍具有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自主可控”的政策定调之下,相关行业信创有望加速发展。关注技术相对成熟、生态不断完善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 2023年军工行业处于产能大年,“以销定产”模式下行业需求预计旺盛,大飞机商业化有望拉动航空及军工电子产业链。军工行业具有显著的“以销定产”特征,近年来航空产业链、军工电子等高速扩产,下游需求预计旺盛。此外,2022年11月8日,珠海航展C919再获300架大单,此前中国商飞已累计获得28家客户815架C919订单。C919产业链复杂、附加值高,涉及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运营维修的复杂流程,设计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制造产业链上游包括合金、复合材料等原材料,中游涉及零部件、机载系统、动力系统、机体制造等,其中机载系统主要包括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航空产业链、军工电子有望受益于“大飞机”商业化。 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等高端机械行业有望受益于制造业复苏。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均是进口替代需求旺盛的高端机械行业,是二十大“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对于提升我国工业自主可控有重大意义,有望持续获得政策支持,且从历史经验来看,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的产量与制造业投资高度相关,伴随经济复苏、制造业回暖,行业需求有望迎来回升。 集采政策压力边际缓和,优化防疫之下医疗器械、CRO等有望迎来估值修复。2022年9月的“脊柱国采”、2022年10月福建牵头的27省“电生理集采”等均设立了保底中标价,第六批、第七批集采平均降幅均为48%,较此前历次集采有明显下降,同时国家医保局明确创新医疗器械确定不纳入集采,集采政策压力边际有所缓和。此前2022年9月国常会为包含医院、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微企业在内的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提供1.7万亿贴息贷款,医疗器械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叠加12月防疫政策有所优化,关注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机会。此外,CXO在手订单仍维持高增速,在2021年的高基数之下订单仍维持50%以上的增长,行业2023年仍有望延续高景气。 半导体设备、材料及设计2023年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双重利好。作为科技“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半导体行业有望获得科技自主可控政策的持续支持。尽管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积塔半导体等下游主要晶圆厂逆势扩产,半导体设计、设备及材料有望受到拉动。而从半导体周期来看,Omdia预计当前的下行周期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触底,并可能在下半年开始全面复苏,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与成长性的双利好。 相关法律法规加速落地,汽车智能化迎来渗透率高增拐点。一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是限制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痛点之一,2022年下半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加速,2022年6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1年示范区自动驾驶模式下,真实道路测试的总里程约308万公里,可统计的事故有21起,平均每14.7万公里发生一次”,该数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辛国斌进一步表示将“出台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信息安全等重要标准,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深圳、上海等地先后出台管理条例,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空白逐渐被填补,汽车智能化落地预计将更为顺畅。此外,当前L2级别自动驾驶已相对成熟,L3级别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竞争力,据亿欧智库预测,至2025年L2、L3渗透率有望分别达到35%、6%,较2022年预期的15%、1%显著提升。 4.3 主线二:部分受益于经济复苏同时行业具有反转动力的可选消费 游戏行业政策口径转向,行业有望迎来估值修复。11 月 16 日,人民网发布财评《深度挖掘电子游戏产业价值机不可失》指出“电子游戏早已摆脱娱乐产品的单一属性,已成为对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游戏科技在助力5G、芯片产业、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评肯定了游戏产业的重要价值,而游戏版号来看,2022年4月以来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前期游戏行业持续面临的政策压制有望迎来转折,行业有望迎来修复。国内游戏市场预期稳步恢复的同时,政策也积极鼓励包括游戏在内的文化产业走出去,2022年7月,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积极培育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并提出到 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平台和行业领军企业。游戏出海进程有望受政策驱动加速。 经济进入扩张前期,消费电子景气有望回暖,特别关注VR产业链及元宇宙需求爆发机会。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景气整体表现弱势,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伴随经济复苏,消费电子行业有望迎来触底反弹。并且尽管当前消费电子整体弱势,但结构上仍有苹果产业链、VR等相对亮眼的戏份赛道。根据wellsennXR数据显示, 2022年三季度中国VR销量27万台,同比增长245%,2022年VR产业链进入需求爆发阶段,2023年苹果MR等新品预计上市,VR销量有望维持高增速,关注VR产业链及元宇宙投资机会。 造纸行业有望迎来成本端下降与需求回暖双重利好。冬季过后欧洲能源危机有望一定程度缓解,2023年海外主要纸浆供应产能有望较2022年进一步释放,叠加全球经济衰退影响,造纸行业成本端浆价有望进入下行周期。同时历史经验来看,在社零回暖区间,白板纸、瓦楞纸、箱板纸等的价格往往趋于上行,2023年随经济逐步进入扩张前期、消费预期回暖,行业需求端有望迎来上行,有望迎来利润修复。 4.4 主线一、二中的绝大多数高端制造和可选消费行业具备高估值性价比 主线一、二中的绝大多数高端制造和可选消费行业具备高估值性价比。对于风格轮动中占优、行业景气周期向上的行业,仍需考虑期高景气是否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及消化,综合考察上述主线一、二中各行业与所有行业估值情况,主线行业中除工业机器人外,其余所有行业市盈率分位数均处于50%以下,具备较高估值性价比。 2023年行业配置建议关注:1)部分产业趋势与政策导向双利好、估值合理的高端制造:信创、国防军工(航空产业链、军工电子)、高端机械(工业母机)、医药(医疗器械、CXO)、半导体(设计、设备、材料)、汽车智能化;2)部分受益于经济复苏同时行业具有反转动力的可选消费:游戏、消费电子、元宇宙、造纸。 策略专题 5.1 发展高质量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中,产业层面需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传统的主导产业已无法提供更高的边际收益,我们已进入仰仗创新作为主动力的发展阶段。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 新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塑造日益深化, 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地区化趋势, 产业链分工的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 我们理解产业政策的重点落在了发展高质量产业上,通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以锻长板和补短板为抓手,最终促进整体产业链转型升级,从而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我们所定义的高质量产业,是以顺应技术突破和发展重大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附加值厚度、产业链长度、正外部性强度,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类似的概念市场多有讨论,比如战略新兴产业,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如新主导产业,我们在报告《新型战略性工业化下的主导行业选择》中军工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行业最符合当前阶段的时代需求。相较已有定义高质量产业更加强调即期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以及对国家安全主题的响应,我们认为主要覆盖以下四块:(1)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新兴行业;(2)能推动传统行业升级的技术行业;(3)挂钩国家安全、自主可控的战略性行业;(4)惠及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性行业。 高质量产业中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新兴行业我们认为目前优势较大的主要在5G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的共性是产业链都较为复杂,国内产业链配套基本完整,技术领先性在世界上有一定优势,诸如5G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行业的国内产能在全球市场已有一定份额,已经出现了行业性的龙头公司。上述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资本密集型创新驱动行业,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积累,能够供应中高附加值产品用于出口,同时前向、后向效应显著,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多方主体间广泛参与,也能够调动政府部门间通力协作,有利于短期内区域经济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 高质量产业中能推动传统行业升级的技术行业我们认为焦点在于双碳目标下围绕传统行业降低单位能耗的主题,聚焦新能源(光伏、风电、氢能)、低碳环保、资源回收等行业。新能源行业助力全球减碳大目标,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提升,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的硬性要求驱动行业高增速。低碳环保行业主要涉及低碳冶炼技改、火电机组改造、碳捕集碳回收以及绿色建材,助力电力部门、工业部门、建筑等重碳排部门减碳、脱碳。资源回收行业涉及战略资源安全,助力产业链闭环降本,建议关注动力电池回收、工业金属回收、废旧材料回收等细分领域。 高质量产业中挂钩国家安全、自主可控的战略性行业我们认为主要在硬科技领域,短期补短板需求较为急迫的领域是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以及大飞机,长期在硬科技树中的弱势领域都有补短板需求。目前我国产业链面临着三大外部风险: 一是断供风险,二是自主可控风险,三是全球供应链重构风险。集成电路和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两块是近几年受海外政策影响最大的领域,以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为代表的他国政策集建立了严苛排他性科技产业机制,限制了重点领域先进科技成果的出口,因此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更具紧迫性,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以及大飞机是传统的弱势行业,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已迈出自主化建设的第一步,未来有望进入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高质量产业中惠及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性行业建议关注土地流转、现代农产品加工、保障性住房以及大众消费升级(文化休闲、健身运动、宠物娱乐、养老康健)。共同富裕愿景下获利行业一是做大蛋糕的行业,二是分好蛋糕的行业,三是民生消费领域。做大蛋糕这块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乡村振兴领域,例如土地流转、现代农产品加工板块,土地流转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块,通过鼓励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有助于提升农民非劳动收入;现代农产品加工是通过对农业的工业化改造提升产成品附加值,有利于提升初次分配中农民的获得权重。分蛋糕这块我们建议关注保障性住房建设,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房建设有望成为房地产链新的增长点。大众消费这块,共同富裕目标下,橄榄型社会的形成将有效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伴随代际更替,新的消费习惯上会倾向科技、便利、健康属性以及情感价值需求,推荐关注文化休闲、健身运动、宠物娱乐、养老康健领域。 5.2 个人养老金 :新资产项正式启航 个人养老金正式落地,新资产项进入发展萌芽期。2022 年 11 月 4 日,人社部牵头五部门出台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四大政策文件,标志着国内个人养老金正式落地,于国内36个城市试点。个人养老金落地后,我国已初步建立三支柱养老体系,即以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以个人养老金为第三支柱。当前我国养老体系以第一支柱为主,第二支柱为辅,第三支柱尚处萌芽期。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养老金结存金额13.6万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支柱养老金占比分别为67%、32%、1%,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占比偏低,第三支柱几乎缺位。 节税效应显著,个人养老金对中高收入群体存在吸引力。根据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国内个人养老金税收将采用EET模式,即在个人养老金的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个人养老金领取阶段(优惠)递延纳税。具体细节上,初期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 元;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单独按照 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税阶梯税率表,我们发现,对于边际税率档位大于3%的个人纳税者,从终值角度出发参与个人养老金都是划算的,都存在节税效应;由于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在退休前无法提取,其与自由可支配资产养老金比较时存在流动性折价,以美国传统IRA计划为例,美国传统IRA在59.5岁之前支取IRA 资金需要缴纳提取额的10%作为罚金,因此对于距退休时间较长的人群在考虑个人养老金投资决策时也需考虑这点。 个人养老金有望成为家庭主要资产项,能够极大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从发展较早的国家经验看,个人养老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养老金社会主义化趋势,即养老金成为居民财政配置主要资产项,养老金投资机构在资本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市场整体偏好。以智利为例,1981年智利确立以个人投资账户为基础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时,其国内上市公司市值仅为 GDP的 26.6%,资本市场基础薄弱;到 2017 年,当智利个人养老金规模占 GDP 比例为 72%时,股票市值与GDP 之比也提升到 106.35%。此外,衡量金融市场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M7-M1”在个人养老金计划推出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81年占GDP的27.7%增长到2000年的87.5%。同时,个人养老金能够和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以个人养老金发展相对较好的美国为例,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40年来,在 IRA 等制度安排下,个人养老金与公募基金互相促进,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带来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带动创业创新,促进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从OECD国家数据看,2020年OECD国家个人累计制养老金计划存量平均占到GDP的99.9%,中位数26.5%,同期我国为4.1%,横向比较成长空间广阔。 再平衡效应:个人养老金长期入市有望推动股市潜在风格变化,成长、周期风格更为受益。再平衡效应主要来源于养老金新增资金入市对整体机构偏好产生的影响,总量上来源于缴纳个人养老金群体累计存入的金额,我们预测远期2050年这一部分将达到GDP的20%;结构上来源于权益仓位的提升,2020年OECD国家个人养老金权益配置比例平均为30.2%,而当前国内养老产品/年金产品这一比例通常在10%附近,有较大提升空间。最近四个季度与目前专业投资机构持仓风格分布相比,养老金产品高配了成长、周期板块,低配了金融、稳定、消费板块。假设中期2025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存量额达到GDP的2%,我们认为再平衡效应的存在将推动机构长期投资风格提升成长、周期的权重。 ? 5.3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关注央企系统性低估的修正 估值维度我们推荐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对央企板块估值提升的推动。易会满主席在金融街论坛上提出的“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论断是年末资本市场讨论的热题,后续上交所也发布了《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上市央企低估值的情况在A股市场长期存在,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观察到有很多经营发展稳健、质地优良的央企股价跌破了净资产。从上交所的统计数据看,2022年前三季度,上交所央企营业收入、净利润占上交所整体营收和利润均超过50%,但其市值仅占上交所总市值的40%左右;整体PE约8倍,低于上交所整体PE 13倍。央企低估值的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于市场有效性不足,从企业自身层面看,央企上市公司成熟度高、平均盘子都很大,也有行业特性,这部分因素导致的低估是结构性低估;另一层面从市场整体看,A股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换手率高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高估值,市场追求以公司的财务价值定价,而央企上市公司换手普遍不活跃,自由流通股比普遍较低,散户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无法给央企的社会贡献准确定价,这部分因素导致的低估是系统性低估。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建设活动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推动央企板块估值修正,为后续更多的资本市场操作创造前提条件。在此前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以及对部分试点企业提出了市值管理上的目标,提出“重视市场反馈,合理引导预期,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从上交所发布《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看,推动央企板块估值修正的抓手主要有两块,一是提升与投资者沟通的能力,提高透明度与信息披露质量,这块是目前民营企业显著做得更好的领域;二是通过开展央企专业化整合,推动打造一批旗舰型央企上市公司,预计后续央企平台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子公司分拆上市动作的概率也会提升。 具体落到估值修正上,我们认为结构性低估(规模因子、行业因子、风格因子等)是客观上较难变化的,因此更应该关注系统性低估(流动性因子、投资观念等)的修正。流动性层面,经验证据表明换手率对估值有正向贡献,因此如何提升公司对投资者吸引力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包括提升与投资者交流的频率、更高频次组织公司调研活动、及时回应市场关切问题、盘活战略性持有股本都是可以提升流动性因子表现的重要手段;而投资观念的改变则依赖于投资者教育以及投资者结构的演变,长期资金以及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升能够更好的弱化投资的短期财务目标,赋予公司的分红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以更高的决策权重,一个可参考的范式为ESG准则。ESG准则侧重于上市公司社会价值的衡量,广受国际机构投资者认可。在今年5月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国资委对于央企ESG信息披露做出了进一步规范,2022年推动更多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部央企发布ESG专项报告,而2021年只有41.52%的央企发布过独立的ESG报告,从未发布ESG报告的央企占比达21.45%。通过推动ESG信息披露规则加快落地,央企的社会价值有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最终在央企的估值上有所体现。 风险提示 (1)逆周期政策力度或发力效果不及预期:经济的有效复苏仍待逆周期政策的进一步发力,逆周期政策力度或发力效果不及预期可能对复苏进程形成拖累; (2)疫情发展超预期恶化: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病毒变异进程仍未停止,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3)俄乌局势发展超出预期:俄乌局势演变对于全球经济、国际局势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俄乌局势发展超出预期或对我国经济或股票市场造成冲击。
lg
...
金融界
2022-12-25
“双实企业”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助力器
go
lg
...
济活力,实现数实融合发展。不论是煤炭、
钢铁
这些传统行业还是新能源这种新兴行业,都有巨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 “实体企业需要的不仅是IT技术支持,而是真正能在制造业的痛点上解决问题。 ”孟庆斌接着说道,“究竟什么企业,才能真正为有转型需求的实体经济企业去赋能?一定是双实企业。” 什么是双实企业呢?第一个“实”,是企业本身起家耕耘于实体经济,也是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第二个“实”,是企业有能力为其他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 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 “双实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通过软硬件的结合,也在输出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他们通过技术,捕捉生产线上的数据,优化生产线上的流程。孟庆斌补充称。 拥有双实特质的企业并不多,弥足珍贵。联想集团、三一重工、海尔等先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它们在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技能、管理技巧向其他企业赋能输出。 就拿联想集团来看。他自身是一家高科技制造的实体经济企业,在全球180多国家地区有30多家制造基地、经营近四五千亿体量的实体业务。联想从2011年就开始智能化转型,是业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的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能需求预测、智能排产、智能质检、智能物流,帮全球2000多家供应商实现了数字化。 2019年后,联想向新IT转型,把他的能力经验、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赋能更多实体经济企业的智能化。2022年,尽管经济环境充满挑战,联想还投资了40亿,在天津、深圳建立了零碳工厂和新IT智能工厂,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以联想为代表的双实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对于拼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具备智能化经验的双实企业,是中国数实融合、产业升级转型、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强大动能。
lg
...
金融界
2022-12-25
沪指创阶段新低,成交量重回年内低位,消费股连续爆发,职业教育概念崛起
go
lg
...
煤炭、建筑装饰跌幅超过5%,设备环保、
钢铁
电力、房地产、通信电子、计算机、有色金属、基础化工、公用事业、石油石化、机械设备等跌幅靠前。 在概念类指数中,职业教育一枝独秀,周涨幅接近2%,另外,啤酒概念、虚拟数字人、预制菜、白酒等概念板块表现的也相对活跃;数据确权概念周跌幅超过5%,新冠药物概念领的,跌幅超过11%,独家药品、转基因、培育钻石、流感、粮食概念、维生素、Chiplet概念等板块跌幅靠前。 职业教育再迎政策利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见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这是此前《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后,政策层面的重大推进。中信证券研报指:上述政策从资本、人才、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为职教发展提供支持,继续肯定资本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于职业教育板块的投资信心,板块估值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消费方向已连续多周走强,在本周的下跌行情中,相关板块也频频逆市异动,表现抗跌。全国复工复产正按下“加速键”。北京重新开放堂食等举措表明消费场景在快速恢复,再加上圣诞、元旦假期即将来临,机构普遍看好消费复苏主线。另外,12月以来,全国超过40地宣布启动消费券发放相关活动,中信证券分析称,2020年以来短期疫情后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来刺激消费的恢复,预计未来可能进一步推广范围、扩大力度。
lg
...
金融界
2022-12-25
比尔盖茨支持的能源存储公司拟投7.6亿美元在西弗州建厂
go
lg
...
使用铁,一种比锂离子更容易获得的材料。
钢铁
和矿业巨头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与顶级气候技术基金一起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 Form Energy此前曾表示,其电池系统每千瓦时的存储成本将低于6美元,这一大幅削减将使其产品具有与化石燃料工厂竞争的能力。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teo Jaramillo此前曾帮助开发特斯拉的Powerwall电池存储系统。
lg
...
金融界
2022-12-24
盛松成:中国房地产为什么不会硬着陆
go
lg
...
38个有关联,有的关联非常直接,比如说
钢铁业
、家电、装修、汽车等等都是有直接的关联。 以下为盛松成演讲实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防范化解我国房地产风险和保持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的指向。 我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1、房地产硬着陆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目前房地产调控; 2、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的三个阶段; 3、我国房地产需求端仍有较大空间; 4、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阶段。 什么叫房地产硬着陆?房价迅猛和持续下跌,是房地产硬着陆主要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就发生了房地产危机,房价在危机的最初三年里下跌超过10%,而且此后持续下降,一直到2021年房价仍然只有1991年的55.97%,成为房地产硬着陆的典型案例。次贷危机期间,美国新房销售价格从2007年到2009年短短两年里下跌了13.4%,2011年达到了最低点,累计跌幅达到15%,也是房地产硬着陆的突出表现。 我认为,我国不能、也不会出现房价的持续下跌的这么一种硬着陆。首先,在我们国家,居民住房是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房价大幅下跌,意味着我国居民财富巨额的损失,这会引起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第二,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比较高。现在我们整个贷款余额当中,大概有25%是房地产贷款,其中包括按揭贷款和房企贷款。这个指标高的时候曾经达到过28%左右,当然近年来由于房地产调控,这一占比已经逐渐开始下降了。同时我国的房地产是银行贷款的重要抵押品,房价如果大幅下跌,意味着金融体系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第三,房地产对我国经济贡献度比较高。2021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3%。2021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合计吸纳就业大概达到了5780万人。而且我国房地产业与42个行业中的38个有关联,有的关联非常直接,比如说
钢铁业
、家电、装修、汽车等等都是有直接的关联。如果房地产硬着陆,将严重拖累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 事实上,我国房地产并没有硬着陆。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100个城市住宅的平均价格总体还是保持平稳的,今年6月,我国房价开始温和下降,截至11月,累计降幅也只有0.1%。 下面我讲第二个方面,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的三个阶段。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房地产企业自救,第二个是压实地方政府责任,第三是金融支持。 大约从去年5月份开始,房地产风险暴露了。房地产风险化解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市场化条件下,房地产企业自救,但是实践证明单靠房企自救难以化解风险。然后,国家提出了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最近几个月,金融管理部门密集发声并开始采取措施,支持房地产风险的化解和平稳健康的发展。 房地产调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需求端调控,一个是供给端调控。需求端调控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历次房地产调控都是这样。这次调控当中,有关部门集中出台了一系列财税和利率政策,比如个税退税激励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针对房价下跌城市阶段性下调首套房贷利率的下限,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而且多地政府也出手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安置和人才的用房。这有两个目的,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盘活市场,加速了楼市的去化;二是购买来的房子又可以作为保障安置和人才用房。这些主要指的需求端的调控。 仅通过需求端的调控还不足以化解房地产的风险,因此近期又引入了供给端调控,目前房地产供给端约束也趋于缓解。比如说央行规定每家大行今年年内对房地产融资至少再增加1000亿元。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行,可能增加近1万亿元。而且融资形式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居民按揭贷款,以及投资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券。 我们有一段时间以来,银行比较热衷于投放按揭贷款,因为按揭贷款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不良贷款率都非常低。但是对房企的贷款和房企发的债,银行是非常小心的。这次也鼓励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而房企发行的债券,商业银行也可以进行投资。 在供给端调控中,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1月11日出台了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而且在逐步推行落实当中。 近期,央行通过政策性银行,主要就是国开行,大概今年8月份开始,出了2000亿元保交楼的专项借款,并且最近央行还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具体方案在征求意见当中。比如通过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给商业银行总计2000亿元免息再贷款,商业银行再以配套资金支持房地产企业。当然,这个一定是以市场化、法治化经营为前提的,这是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风险传染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还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之内。最近,证监会提出了放宽房企股权融资的五项措施,比如说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以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上市政策等。 大家知道,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受限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证监会又提出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可以再融资,甚至符合条件的可以再上市。 接着我讲第三个方面,我国房地产需求端仍然有比较大的空间。我国还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住房改善需求潜力是比较大的。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是64.72%,虽然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了,但是仍然处于快速的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而我们对比一下当年日本房地产硬着陆、泡沫破灭和2005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前,它的城镇化情况怎么样呢?1990年日本和2005年美国的城镇化率,分别是77.37%和79.93%。也就是说,当时他们房地产泡沫硬着陆的时候的城镇化率比我们现在高得多,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而我国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当中,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率仍然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的支撑。 还有,中国的居民收入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的空间。从绝对水平看,2021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411.9元,为同期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1%,为日本的15.46%。也就是说,我们收入提高的空间比较大的,这是绝对水平。从相对水平来看,2016-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是7.12%,而美国房地产泡沫前的2001年至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只有4.25%,日本房地产泡沫前的1985年至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7%。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当时日本和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时的情况,这也意味着我国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还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我国房地产处于筑底阶段。这是我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阶段。今年8月以来房屋竣工明显提升,当然,仍有波动。11月住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了20.2%,10月份只下降了9.4%。11月房屋的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是-50.8%和-52.6%,10月份两者分别是-35.1%和-32.6%。也就是说,整个房屋的新开工和施工面积、竣工面积,11月份同比下降的幅度也是远远超过10月份的,这与目前疫情感染激增对房地产行业造成短期冲击也有一定关系。但是我觉得我国房地产已经处于筑底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房住不炒是我国长期的调控方针。过去两三年来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双管齐下,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化解。三道红线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盲目加杠杆,是为了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而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意义更深远,它实际上是规定了房地产的贷款,包括按揭贷款和房企贷款,在整个贷款当中所占的比重。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对于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都有一系列的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使得我们的贷款背后代表的社会资源不能盲目地过多流向房地产,而应该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可以说是长远的、深刻的。当然,目前房地产面临较大风险,且疫情严重,所以这两项制度可以暂缓执行,或适度放松,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实际上我在今年4月就提出,“对于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按当前的指标维持6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贷款集中度管理对于各银行的达标时间也可以考虑往后推迟半年或一年。”(《疫情加剧中国地产行业生存危机 盛松成建议适当延长去杠杆周期》,彭博新闻社,2022-04-20)但是从长远看,这个还是会执行的一项制度。 随着疫情过去后,再加上各项政策的落实,明年经济有望好转,也将带动房地产的恢复。12月15日相关信息指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这是时隔近20年我们再次提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第一次提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在2003年非典以后,之后我们对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个提法没有取消,只是没有再强调,尤其是最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时期,我们没有再强调。 但是这次特别强调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下行风险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也就是我刚才已经大致地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出台的一些政策。现在还要考虑新的政策,要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的状况。现在房地产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流动性不畅,资产负债不是很平衡。所以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就需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同时来调控。要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市场预期,稳定销售,稳定投资,稳定价格。这么一来,就能够引导市场预期,使市场信心回暖,我们的房地产业才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
lg
...
金融界
2022-12-23
上一页
1
•••
766
767
768
769
770
•••
838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像极了2015年的疯狂!中国A股延续牛市行情,泡沫正在酝酿?
lg
...
中国准备起草下一个五年规划!经济顾问:将消费提升至接近GDP的一半
lg
...
中国突发重磅!鲍威尔讲话后 中国央行上调人民币中间价幅度创1月份来最大
lg
...
中国房市重大突发!金融中心上海放宽购房限制 中国房地产股应声跳涨
lg
...
美国就业市场出现三个危险信号,鲍威尔打开降息大门是“唯一解药”?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3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