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杨琛Vesper—OP Crypto Communications Lead确认出席香港FOMO Asia
go
lg
...
点的圆桌论坛,围绕“探讨web3项目的
商业模式
,以及如何在web3生态系统中构建可持续的
商业模式
”主题, 将为香港Web3产业发展,赋予新鲜动能。 目前,本次项目方报名即将截止,项目方可以登录https://jinshuju.net/f/CtrVHk 路演咨询添加微信总召集人ALMA 微信: ALMA-alma-7777 进行报名。 路演项目另赠送5张Fomo Asia门票,领取地址: https://www.fomoasia.co/ticketing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Gilbert Ng—香港数字货币律师 、Mulana Venture合伙人确认出席香港FOMO Asia
go
lg
...
点的圆桌论坛,围绕“探讨web3项目的
商业模式
,以及如何在web3生态系统中构建可持续的
商业模式
”主题,将为香港Web3产业发展,赋予新鲜动能。 目前,本次项目方报名即将截止,项目方可以登录https://jinshuju.net/f/CtrVHk 路演咨询添加微信总召集人ALMA 微信: ALMA-alma-7777 进行报名。 路演项目另赠送5张Fomo Asia门票,领取地址: https://www.fomoasia.co/ticketing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硅谷银行风波:短期冲击难起系统性波澜,美联储紧缩路径不会“偏航”
go
lg
...
表错配造成的流动性危机:由于银行独特的
商业模式
,其储户主要集中在对利率敏感的科技初创行业,因此负债端吸收了大量短期限的低息活期存款,资产端却配置了大量的长久期持有到期、以市值计价的国债和MBS——而这些资产的占比明显高于美国整体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同时现金占比不足10%。美联储激进加息下,期限利差严重倒挂放大了这一错配风险,硅谷银行同时面临负债端成本急剧上升和资产端净值折损的双重压力。而储户在行业下行周期集中提取存款形成挤兑压力,银行被迫出售国债资产以应对提款需求,由此账面浮亏转为实质性的巨额亏损,是引爆其流动性危机的导火索。 不过,我们判断,硅谷银行事件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从美国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整体来看,类似于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严重错配并非普遍现象,不具备代表性。根据FDIC统计,美国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可供出售和持有到期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低于30%——远低于硅谷银行43%左右的比例;同时整体银行业现金占比在10%左右,也高于硅谷银行7%的比值。从结构上看,虽然相比大型银行,确实有部分美国中小银行的资产端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但资产、负债端同时存在问题的银行却并不多见。即使有类似风险存在的其他中小银行,其规模占比也很低、传染性较为有限。 第二,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事件相比,硅谷银行无论是体量、同业规模,还是出现问题的底层资产性质而言,都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加之美国银行业金融稳定性较强,硅谷银行事件的直接溢出效应有限。硅谷银行虽为美国资产规模第16大银行,但体量及同业规模远不及次贷危机时期的雷曼兄弟 。同时,硅谷银行底层的美债、MBS资产相对健康,这与雷曼兄弟持有大量风险底层资产有本质区别。这意味着“抛售底层资产→底层资产价格暴跌→风险溢出至其他银行”的链条从逻辑上并不成立,风险的溢出效应较小。实际上,次贷危机以后,在金融严监管背景下,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整体健康,银行普通股一级资本比率仍大幅高于巴塞尔协定水平、银行流动资产比例持续上升、银行贷款违约比率也处于历史极低水平。整体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稳定性较强,是本次硅谷危机难以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保障。 第三,从流动性指标来看,风险冲击导致近期流动性紧张程度有所抬头,但流动性环境总体未见明显收紧,短期内向流动性风险演化的可能性很低。衡量银行间美元流动性的FRA-OIS利差在过去几个交易日快速冲高,接近2020 年初“美元荒”时期水平,显示流动性紧张程度确实有所抬升,但3月14日已大幅回落;衡量美国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程度的“隔夜逆回购协议余额”也处于2.2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显示货币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彭博金融市场条件指数当前依然处于相对宽松的区间。此外,离岸美元市场中,交叉货币基差互换在欧元、英镑和日元三个主要货币市场中均出现快速下行,显示离岸美元流动性有所收紧,但尚未触及 2022 年三季度左右形成的前低。从衡量流动性的多个指标表现来看,硅谷银行事件的冲击确实短暂抬升了流动性的紧张程度,但目前来看,美元流动性环境并未出现实质性的大幅收紧,因此短期内向流动性风险演化的可能性很低。 包括美联储、美国财政部、FDIC在内的监管部门对危机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 东方金诚:政策应对方面,硅谷银行危机爆发后,美国监管部门迅速介入,出台托底救市措施,已基本能够阻断风险向大型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蔓延,保证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余波在短期内或难以完全消除。 本轮银行冲击下,美国主管部门反应迅速。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后仅3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已出面接管,协调破产重组,监管部门随后迅速介入,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紧急出台对硅谷银行的“托底”承诺、美联储及时创设了BTFP流动性管理工具。那么,为什么即使硅谷银行危机并不具有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基础,美国监管部门还要冒着“道德风险”第一时间出手救助?我们认为,联合救市举措,主要是考虑到在加息周期对金融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不断加码的背景下,防止独立事件引发恐慌情绪蔓延,在中小银行出现更大规模的集中挤兑,从而导致流动性危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常说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猜测,本次美联储迅速救助,可能也是吸取了2008年救助金融机构犹豫不决、最终酿成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教训。从监管部门的救助规模来看,对银行体系短期内的流动性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基本阻断了硅谷银行这一风险事件向大型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蔓延。 不过,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短期内或难完全消除。首先,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美国中小型银行存款约5.52万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体系总存款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额存单的占比要高于大型银行,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挤兑,中小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存款流失压力。其次,中小银行的贷存比本身就大幅高于大型银行,脆弱性相对较强,且其贷款结构中,以商业地产为代表的利率敏感的压力行业的贷款占比要大幅高于大型银行。未来若随着加息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商业地产承压、行业恶化,将可能成为中小银行的风险突破口。 危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有何影响,是否会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 东方金诚:持续的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政策定力不可低估,紧缩政策路径难以因银行体系的短期冲击而产生大幅偏离。美联储或仍会保持每次25个基点的节奏加息至年中前后,最终维持在5.25%-5.5%这一限制性利率水平。 美联储紧缩的政策路径难以因风险事件的扰动而产生大幅调整和偏离。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银行体系冲击属于短期风险,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也大概率可控,而与“可控”的金融风险相比,更加“不可控”的高通胀才是中长期更为核心的问题——这意味着通胀走势依然是决定美联储短期政策走向最关键的因素。在美国1月CPI与PCE都出现下行受阻的迹象之后,3月14日周二最新公布的2月CPI数据进一步强化了通胀下行趋势不容乐观的信号:核心CPI环比超预期反弹至0.5%的5个月最高水平,而美联储最关心的“超级核心通胀”——扣除住房的核心服务CPI同比仅小幅下滑至6.14%,但环比却加速上涨至0.5%。这也与近期非农数据、职位空缺数等就业指标相呼应,意味着至少在上半年,强劲的就业市场依然将对服务消费形成较强支撑,从而掣肘核心通胀放缓的步伐。核心通胀同比增速若要在2023年年末降至3.5%左右的合意水平,货币政策持续维持紧缩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在本轮快速加息的过程中,美联储已做好了以经济衰退、小规模金融风险为代价的准备。甚至可以说,美国经济“需要”一定程度的衰退为通胀降温。因此,美联储接下来仍大概率会以每次25个基点的节奏持续加息至年中前后,最终维持在5.25%-5.5%这一限制性利率水平。这一政策节奏短期内难以轻易动摇。 对于当前市场普遍流行的“硅谷银行危机可能会倒逼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转向”这一观点,我们认为,结合上世纪80 年代“储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大幅加息的经验来看,本次美联储货币政策因此转向的可能性极低:一是转向降息的门槛很高,如深度经济衰退、出现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二是即使出现金融风险,高通胀背景下,美联储也可能优先选择购买金融资产,而非下调政策利率;三是此时若因市场波动而暂停加息,不仅会令美联储信誉受损、货币政策连续性遭到破坏,还可能因金融条件转向边际宽松而“摧毁”前期对抗通胀的努力。不过,我们认为,风险事件的爆发会令美联储更加重视金融稳定性,加快收紧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比如,3月加息提速至50bp的可能性几乎降为零。 此外,我们注意到,由于美联储在本次危机中创设了BTFP流动性管理工具,引发市场对于“加息与QE”是否能够同时进行的疑问。对此,我们认为,BTFP本质上属于一种定向的结构性政策工具,从规模和性质定位上来看,并不会对紧缩方向形成太大对冲。参考欧央行在本轮加息的同时,也使用PEPP、APP和TPI等资产购买工具的范例,可以看出,加息和资产购买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冲突——前者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继续对抗通胀,后者利用结构性政策工具稳定市场,在金融风险抬升之际,通过定向购买平抑利率上行压力。
lg
...
金融界
2023-03-15
Filecoin虚拟机FVM主网上线 会带来哪些用例
go
lg
...
放数据经济的潜力,重塑Web2的中心化
商业模式
。Filecoin和相邻生态中的初创公司已经筹集了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社区为团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和资金结构,包括新的web3加速器和即将到来的bug赏金计划,该计划为白帽黑客提供高达50万美元的奖励(很快将公布细节)。 Filecoin社区的下一步是什么? “FVM是区块链和Web3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使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建设新型应用程序,将智能合约的强大功能带入大规模数据中。”— Protocol Labs创始人Juan Benet 请访问fvm.filecoin.io获得更多信息。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SNARK从技术底层赋能ETH2.0生态发展
go
lg
...
增值收益 SNARK 1.0阶段将植入
商业模式
进行锁粉,为达成SNARK全球社区最强共识,SNARK以“开拓创新,投资未来”为宗旨,制定和用户共同成长的财富计划,采用区块链独有的挖矿机制,多方合作打造全球首个矿工联盟价值生态,任何持有SNARK的社区成员通过本计划可获得稳定增值收益。 SNARK 1.0旨在为了串联区块链爱好者、SNARK官方社区、投资机构,增强SNARK流通率、提高市值、普惠三方,都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尖端的有序弹性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真实落地,将所有的技术呈现和合约规则全球开源,从而为所有的用户建立一个安全、透明、公平的交易环境。 2)SNARK 2.0阶段 SNARK 2.0阶段各行各业基于SNARK底层协议开发DAPP多元化,构建一个区块链支付底层,主要包括: ●构建SNARK底层协议网络,为数字经济提供区块链支撑服务; ●提供区块链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第三方可结合各产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区块链应用模型; ●打造SNARK生态圈,融合产业资产,实现产融对接服务。 SNARK将创建一个可自循环、自孵化、自进化、自创新,前所未有的完整贯穿的数字经济应用各生态,把区块链的技术优势简称覆盖经济和民生全景商业应用,从而形成有效的数字经济体系。 SNARK价值愿景与使命 SNARK将秉承“包容共享、共赢未来”的价值观,建立以去中心化金融为核心的全球发展联盟体,带动世界各领域人才融合,无边界拓展SNARK生态联盟体规模。 同时,SNARK从“反人性”的角度出发,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交易技术、分片分成技术、同构多链技术,构造的稳定安全的全球性以太坊2.0生态网络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 未来,SNARK将不断开放不同领域联盟入口,以更长远持续的发展眼光,打造无界支付、商品数字化等金融生态世界。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NFT 和 Web3:艺术和创造力的未来
go
lg
...
们来支持和促进创造力和艺术表达。 新的
商业模式
NFT 还为艺术家和创意人员提供了新的
商业模式
。借助 NFT,艺术家可以绕过画廊和拍卖行等传统看门人,将他们的作品直接出售给收藏家。这可以为艺术家带来更多收入,并使艺术世界更加民主。 更具包容性 NFT 还可以通过为代表性不足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新机会,使艺术世界更具包容性。有了 NFT,艺术家可以将他们的作品直接卖给收藏家,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或背景如何。这有助于降低艺术家的进入壁垒,并使艺术世界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更多合作 NFT 还可以促成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新形式的合作。有了 NFT,收藏家可以通过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来支持他们,艺术家可以通过独家访问他们的创作过程来奖励他们的支持者,甚至可以与他们合作创作未来的作品。 结论 NFT 和 Web3 正在以重大方式改变艺术世界。它们正在推动新一波数字艺术浪潮,改变我们对所有权和收藏性的看法,并为艺术的获取和分配提供新的模式。他们还在艺术界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减少欺诈和盗窃。 NFT 和艺术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新的
商业模式
、更多的包容性以及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更多的合作。随着 NFT 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采用它们,我们可以期待艺术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民主、多样化和创新。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华福证券:给予行动教育买入评级,目标价位55.9元
go
lg
...
有显著的实效性优势,市场中无完全一致的
商业模式
。1)导师选聘严格,均为20年以上的管理经验的千亿/百亿级企业家,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2)课程内容主要由公司的团队进行打磨,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低,且会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3)公司全国共有30+分支机构,每个机构配置20-50人团队,每个团队配备8个销售+1个总监,全国各地学习官都会对学员持续监督,长期“陪伴”以帮助学习成果落地。 实效性口碑+销售管理机制,助力未来学员增长。公司销售管理机制涉及培养、考核和激励,包括员工参加培养后必须通过AC证书考试等。在严格的管理机制下,公司人均产值领先行业可比公司。产品端的高实效性优势和销售端的严格管理机制共同发力,随着疫情复苏、销售人员数量增长,公司复购+转介绍率有望维持现有的高水平(85%+)。鉴于复购+转介绍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客户增长、自行开拓占比不高(22H1销售费用中业务宣传费仅占6.3%),公司未来学员增长确定性强,我们看好公司营业和利润持续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选取了A股上市的6家可比公司:力合科创、创业黑马、传智教育、中公教育、东方时尚、学大教育,2023年行业调整后平均PE为31倍,行动教育PE(19倍)水平显著低于可比公司,估值优势显著。我们认为,公司是企业管理培训行业领军者,其产品和同行可比公司相比具有显著的实效性优势,契合其目标客户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层的主要需求;销售人均产值领先行业,具有较高的销售效率;叠加疫情放开环境下线下场景复苏,公司学员数量和业绩有望迎来大幅增长。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2/2.9亿元,给予2023年30倍PE,对应目标市值66.0亿元,对应目标价55.9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关键业务人员流失风险。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国元证券李典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6.81%,其预测2022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75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4.44。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4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54.0。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行动教育(605098)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财务相对健康,须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利润率近3年增幅。该股好公司指标2.5星,好价格指标3.5星,综合指标3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3-03-15
哈佛“Web3革命”系列讲座将于3月23开展
go
lg
...
密行业的知识。向业内人士介绍市场趋势、
商业模式
和该领域的参与者是主流建设者进入区块链和加密领域的好方法。” Sunset Ventures 的管理合伙人Brandon Hoffman说:“ 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系列中发言,作为我将 web3 引入哈佛学生和校友、投资者和创始人社区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并开始寻找其他拥有相同热情和好奇心的人。我希望听众了解正在发生的突破性创新,并了解未来更广泛的机遇。我也相信他们会了解到 web3 不仅仅是对不稳定的加密货币的投机性投资。我预测监管决策将开始制定,并更清楚地说明区块链和数字资产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将对市场情绪和将获得指导的建筑商产生积极影响。” 以下为课程讲座安排: 1、Decentraland 主题:元宇宙 BD :Marja Konttinen 3月23号 2。Circle 主题:DEFI叙事 USDC发行商 CMO :Sherice Torres 4月6号 3.Pantera Venture 投资:投资的逻辑 投资人 :Chia Jeng Yang 4月27号 4 .Sunset Ventures 主题:投资的逻辑 投资人 :Brandon Hoffman 5月13号 5、OKlink 主题:交易所相关 CEO :Jeff Ren 6月8号 6、Boba Network 主题:Layer2相关 Co-founder:Alan chiu 6月29号 7、Algorand 公链 CEO:Staci Warden 主题:公链相关 7月待定 8、Unstoppable Domains NFT域名提供商 SVP :Sandy Carter 8月8号主题:去中心化身份认证 主持人: KJ Jia OnePiece Labs partner Murray Newlands -OnePiece Labs partner 关于 OnePiece Labs: OnePiece Labs ( http://onepiecelabs.xyz ) 是首屈一指的孵化器,通过包括网络、指导和资源访问在内的支持 Web3 初创公司。我们关注点是结果驱动,OnePiece Labs 由经验丰富的硅谷企业家和社区领袖创立,目标是打造下一代 Web3 独角兽。 OnePiece Ventures 是一家专注于投资北美最佳创始人的早期加密基金。我们为Web3项目提供最初支持资金,并拥有专门的团队和资源来确保他们成功。 关于哈佛校友企业家 Harvard Alumni Entrepreneurs, Inc. (HAE) 是一家由志愿者管理的 501(c) 3 组织,在全球设有 18 个分会,联系着来自大学和世界各地的 18,000 多名哈佛校友、教职员工、学生和朋友。HAE 是哈佛校友会的官方共同兴趣小组。 HAE 致力于推进创业精神、促进创新以及进一步推进领导力和学习理念。自成立以来,HAE 一直是哈佛所有学校的创业校友、学生、教职员工的聚会场所。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徐成城:消费复苏+地产修复,家电行业景气回升?
go
lg
...
的物联网一起,控制所有的东西。 从它的
商业模式
来说,虽然平台、手机APP有开发成本,但是仅仅从硬件成本上来说并不高,对家电、空调或者是冰箱、洗衣机,只要装一个小的芯片,或者是蓝牙,能够跟WIFI的模组进行连接,它的成本并不算太贵,但是从它的售价来说,由于产品叠加了智能化功能,可能和它同样型号的产品价格增加了一两百。 因此智能化对于家电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可能只需要成本比较低的智能化设备,后期的软件开发或者其他的维护另算,但是单从硬件上来说,这块确实有一个单品价值量上升的逻辑。所以现在很多家电产品都在追求智能化的趋势,智能化的趋势让消费者用起来更加舒服,同时也为家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家电行业目前线下的渠道改革也到了一定的程度,过去很多白电品牌,是由经销商一级二级三级一层层压下去,而且过去今年线下销售还受到线上的冲击,可能销量并不算太好,相互之间还会打价格战。现在的改变就是经销商重新经过了梳理,包袱没有这么大,大家相互也没有打价格战的倾向。所以说经销商这块的利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在这个状况之下,结合渠道上的变化,或者像家电行业品类的变化,或者去库行为,都使得家电行业在渠道上的包袱相比几年前大大减轻了。 另外一点就是家电行业的出海逻辑。像三大白电这块,国内的保有量相当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的问题就是要出海,国内的产能已经足够了,但是在海外还有很多产能需要满足。这时候有很多投资者问,能不能走国内生产直接海运出口这个逻辑呢?可以是可以,但是要想一下家电出口到底划不划算。同样是海运集装箱,我里面塞满了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这样的货物显然是比较合算的,因为每一个产品和产品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隙,你可以塞得满满的,一个集装箱的货资量可以达到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家电来说,由于海运的成本是按空间来算的,这样一个集装箱可能不太合算,主要原因就是海运是很贵的,现在海运的价格稍微降了一点,但是在前两年海运的价格还是非常高的状态,而家电体积比较大,海运的成本就比较高。所以同样在国内卖得很便宜的家电设备,通过海运可能就卖得很贵,并不是因为中间商赚了多少差价,可能单纯的就是因为海运运费的问题。 尽管现在海运价格下降了,但是对于像家电这个行业来说出口并不是低成本的选择,很多家电企业也考虑到出海的逻辑,就是把产能放在海外,在当地首先原料价格可能会低,人力成本可能会更低,当地还有一些比较好的销售市场,它的渗透率比较低还有很高的成长空间。不仅包括欧洲、美国这些发达地区,像一些发展中地区,像南美、东亚,对于家电的需求也是快速提升的阶段,毕竟人家也是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说很多家电品牌走了一个出海的逻辑。 三大白电采取了不同的逻辑,有些是海外自主品牌的路线,有些是走代工的逻辑,到海外生产然后贴别的品牌。其实都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最终会对品牌溢价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并不能说哪个逻辑一定是对一定是错,但是整体而言未来可以看到有些走高端化,或者走代工产能逻辑的企业最终出现估值上的变化。 2、黑电 黑电主要是以电视机为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视机向大屏化的趋势发展,国内的电视机屏幕已经做到了110寸上限,再高的话可能和投影仪有冲突。但是整体上来说做得越来越大,代表着国内产能和技术变得越来越强。过去一说电视就觉得日韩等海外的品牌比较强,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外的黑电。 从彩电的角度来说,无论从面板、控制,还是自动化来说,国内的彩电跟海外相比是比较占优势的,即使是海外的品牌很多也是在国内生产贴牌的,所以整体来看,电视尤其是面板这块也是优势比较明显的,产能目前打的比较满。根据一些调研的结果,在很多企业里面,像彩电的产线都是产能利用率非常高的状态。从面板的角度上来说,LED面板也算是半导体行业,只不过大家觉得跟芯片比确实不够高大上,但是它确实是行业中非常偏周期的行业。 个人觉得黑电这块需求越来越大,智能化越来越强。现在用户已经不满足于电视机只是家庭娱乐设施,已经成为家庭信息中心,基础的要求就是你要能够连接电脑、游戏主机或者是家里的监控、视频,或者说能够跟互联网传媒信息去做连接。、 在电视这块,智能化走的是非常快的,不仅是有很多电视盒子这样的附件,很多电视机可以直接整合这些功能,所以说功能上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也会推动未来销量的提升,因为本质上像这类消费品牌是由供给驱动的状态。 3、厨电 厨电方面,主要是抽油烟机、集成灶、洗碗机这类设备,一体化的集成灶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它和房屋精装修的渗透率有比较密切的相关度。 厨电这块越来越走ToB的逻辑,它不再是一个ToC逻辑。从精装修的逻辑上来说,这些厨电的品牌会直接找房地产开发商。比如说在装修里面某个品牌很好,质量以及售后都非常强,消费者可能更愿意去买这样的房子。所以对于厨电来说,一次就是一个小区,可能是几千甚至上万套的逻辑,以后我们会看到厨电品牌越来越向高端化发展,同时龙头企业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厨电里面像洗碗机这一类单品,因为它对家庭的装修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偏新的品种,它还是有很多渗透率提升的空间。 4、小家电 除此之外,小家电的发展跟房屋的刚性需求并没有太多的相关度,家电的需求通常而言都是由供给产生的。 小家电的逻辑从近几年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过去很多小家电突然间就变得比较火了,就是所谓的打造爆款。打造爆款其实是由几个因素在里面,首先是产品由供给驱动,通过技术的研发,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或者看海外的经验,研发出一个品类符合很多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这个细分品类可能在市场上没有竞品,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爆款的基础。另外就是渠道和传播,这块也是得益于这几年所谓的网红带货的模式,对于家电厂商是一个非常节约成本的营渠道费。 过去家电通过线下销售,肯定是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最后到线下面对消费者。现在我找一个头部主播和他的团队就完成了渠道物流还有传播等等,这样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是一个降本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很快打响知名度,同时销量也可以上去,配合着产品力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所谓的爆款。 小家电在前几年也比较火,在防控期间大家线上消费高于线下消费的时候,小家电的运输安装属性比较弱,运输起来比较方便,所以打造了很多爆款。 但是小家电在防控之后,爆款的频率会出现得比较低,更多的是一个需求满了之后走量的逻辑。这些也对很多小家电企业未来的产品持续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的研发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小家电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是在一个估值比较低的位置是值得配置的。根据历史的经验,如果一个企业估值比较贵的时候,通常市场会给它一个很高的期待,但是企业打造爆款的能力也有不确定性,并不会因为估值高就能多生产几个爆款。所以小家电我们觉得在估值低位去参与比较好。 整体而言,小家电行业确实受益于消费的提升,呈现出比较好的成长趋势,而且产品研发和技术也是决定未来能不能形成爆款的重要原因。 四、家电行业投资机会 整体而言,家电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还是会以智能化和出海的走量逻辑为主,出海是渠道的扩张,智能化则形成了产品的裂变,从而使得家电行业未来的销量保持不错的增长。 家电行业并不是一个走向没落的白马行业,因为它本质上还是和消费升级密切相关,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化,海外还有很多细分需求有待满足,所以整体而言我们还是长期看好家电行业。从短期来看,家电行业目前的投资和地产相关度比较高一些。投资者如果对家电行业感兴趣,可以关注家电ETF(159996)。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3-03-15
从Orderbook到vAMM再到P2Pool 解读衍生品DEX的LP产品化趋势
go
lg
...
流动性的成本 过高的成本则意味着糟糕的
商业模式
。因此 LP 产品化这个模式在链上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可能并非最优选择。 那么从实用主要的角度看,订单簿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订单簿作为 TradFi 的舶来品,本身的定位就应该处于 Web 2.5 的阶段。这意味着其应该各取 TradFi 和 DeFi 的优势,共同服务于 Web 3 用户:TradFi 的优势在于做市商系统以及成熟的订单簿模式;DeFi 的优势在于资产的链上结算带来的透明性以及 Token 的资产属性。合理利用 Token 的资产属性激励流动性以及配合营销是 DeFi 带给 TradFi 最好的礼物。 2. vAMM 交易模式 vAMM 机制最先由 Perpetual Protocol 提出,目前有 V1 和 V2 两个版本。V1 版本是可以提供无限流动性的交易方式,交易无需多空对手盘。V1 版本里不存在 ETH - USDC 的真实流动性,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 AMM 虚拟池,k 值由官方手动调整。当 Trader 进行交易时,假设其对 ETH 5x 杠杆做多,则 Perpetual Protocol 会生成 5x 的虚拟 USDC,并在该虚拟池中将该 5x 的 USDC 换成等值的 5x ETH,该 5x ETH 就相当于 Trader 的 5x 杠杆做多 ETH 的仓位。由于 V1 版本里不存在真实的流动性,上述 swap 过程并没有真实发生,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一个记账过程。 在整个机制里最核心的就是 k 值的设置,其直接关系到每笔交易对于合约的价格影响。若 k 值设置的过高,合约的价格对于开仓量不敏感,影响 Trader 体验;若 k 值设置的过低,开仓量对于合约价格的影响过大,会直接造成 Trader 的损失。k 值的合理选择在于根据 CEX 的流动性实时调整。当 Perpetual Protocol 管理的池子较少时,人工主动调整 k 值是一个还算合理的选择;但当池子的数量不断增多时,人工调整则可能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因此考虑到对 k 值进行市场化定价的问题,Perpetual Protocol 提出了 V2 版本。 Perpetual Protocol V2 利用 Uniswap V3 构造实际的”虚拟流动性”。“实际”意味着 V2 版本中确实存在真实的 LP,“虚拟流动性”则表示 Perpetual Protocol V2 内的流动性并不是常见的 AMM LP 流动性,而是虚拟生成的非实值 AMM LP。 LP 在 V2 版本中提供流动性时需要存入 USDC。以 ETH - USDC LP 为例,若 LP 想要利用 1000 USDC 提供流动性,则系统会为其最多生成 10000 vUSDC。该 LP 可以将这 10000 vUSDC 根据当前 vETH - vUSDC 的汇率换成 10000 vUSDC 等值的 vUSDC - vETH LP 交易对,在设置合理的价格区间后将该 LP 存入 Uniswap V3,为 Perpetual V2 提供流动性。(当然该 LP 也可以保留部分 vUSDC,比如只提供 8000 vUSDC 等值的流动性,剩下的 2000 vUSDC 可以被另外拿去做交易。)当 vETH - vUSDC 的流动性充裕时,LP 的 k 值自然得到了市场化的确定。 由 vAMM 模式计算出的 vETH - vUSDC LP pool 中 vETH 的价格就是 Perpetual Protocol V2 对于 ETH perp 的定价。为使 perp 的价格与现货的价格锚定,Perpetual Protocol 引入资金费率用于平衡多空。 其实我们可以对 Perpetual Protocol V2 的实际“虚拟流动性”这一抽象的概念做更为具象化的描述。LP 在存入 USDC 时生成的 vUSDC 是以 ERC- 20 的形式真实存在的,构造的 vETH - vUSDC LP 也是真实存在于 Uniswap V3 的。LP 提供的流动性本质上是在提供 vETH - vUSDC 的流动性,Trader 进行的 perp 交易本质上被转化为了 vETH - vUSDC 的现货交易,vETH 的价格就是目前该 perp 的定价。由于 vETH 的定价独立于 ETH 的定价,为使这两个价格尽可能的锚定,资金费率这一工具也就自然的被引入到了 Perpetual Protocol 中。 从上述机制中可以看出 LP 和 Trader 的界限是很不明的,主要体现在三点: LP 提供流动性后没有用完的 vUSDC 可以在交易账户开仓 当多空双方不平衡时,LP 需要作为对手方与 Trader 对赌 LP 在提供流动性时也是提供的杠杆流动性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 LP 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且这部分风险是 vAMM 本身机制导致的风险,没有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对冲。LP 作为对手方与 Trader 进行对赌的风险在于其部分 LP 仓位自动变成了交易仓位。由于 LP 在做市时自动选择了提供杠杆流动性,这意味着这部分交易仓位也是杠杆仓位, LP 需要支付资金费率,并且有被清算的可能性。 Perpetual Protocol 项目方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通过补贴和 Insurance Fund 机制尽可能的降低 LP 面临的风险。补贴的方式主要在于当 LP 面临无常损失以及与 Trader 对赌产生的损失时,Perpetual Protocol 会补贴给 LP 一定量的 $Perp;Insurance Fund 存在的目的是当 Perpetual Protocol 内的多空不平衡时,Insurance Fund 首先作为对手方与 Trader 进行对赌,降低了 LP 可能面临的直接参与市场的风险。 这两种补救办法看似有效,实际上是变相的转移支付。$Perp 补贴主要是通过二级市场的泡沫消除 LP 面临的损失,本质上不可持续;Insurance Fund 的资金来源是部分清算费以及 20% 的 Taker 开仓平仓费,本质上来自于协议费和 LP 收益。这相当于把部分应该由 LP 获取的收益强制性地分配给了 Insurance Fund,降低了 LP 的整体收益,也相应地降低了整体风险。 总的来说,Perpetual Protocol 的 vAMM 模式在目前看来是一种 crypto native 的 perp 定价模式。该机制非常巧妙的发挥了 Uniswap V3 的交易机制的优势,但也继承了 Uniswap V3 无常损失过大的缺点。Uniswap V3 中的 LP 设置的价格区间等同于 LP 愿意跟 Trader 作为对手方的价格范围。在该价格范围内若 Trader 的买卖双方没有很平衡,那么 LP 就作为对手方与 Trader 进行博弈。同样的道理,在 Perpetual Protocol V2 中,若多空双方没有平衡,LP 就作为对手盘与 Trader 进行博弈,承担各种损益。在 CEX 中,做市商与 Trader 的博弈已经有多种成熟的风险管理策略,比如对 Delta 头寸进行限制。但由于 Perpetual V2 的交易模式是自动化而且强制性的,LP 没有办法合理管理自己的头寸风险,当价格剧烈变动,LP 会由于无常损失以及 Trader PnL 的存在暴露较大的风险。 Perpetual Protocol 的 V2 的模式其实也算是 P2Pool 交易模式,LP 也会在一定条件下与 Trader 进行对赌。但 vAMM 模式下 LP 的风险承受能力却远远低于 P2Pool 模式下的 LP ,主要原因是 vAMM 下的 LP 是个人承担各自的风险,而 P2Pool 模式下的 LP 是共同承担所有的风险,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远远低于集体的。对于 P2Pool 而言,由于极端行情造成的损失会被平均分摊到所有的 LP 上;但对于 vAMM 模式, 部分 LP 仓位可能会被直接清算。由于 vAMM 内 LP 获取做市收益以及承担的风险跟 LP 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目前也缺少关于 Uni V3 的风险管理工具,这样导致了在 Perpetual V2 上做市风险较高,而收益相对较低,LP 也没有办法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参与 Perpetual Protocol 的流动性提供。给 LP 提供的补贴也是一种变相的转移支付,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 Perpetual Protocol 而言,其 LP 难以以产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后续的发展也就会受到制约。 从数据上看,Perpetual Protocol 的 TVL 数据并不好看,问题的根源出在 LP 产品化这一端。 3. P2Pool 交易模式 对于 Perpetual Protocol V2 而言, vAMM 设计确实是区块链行业交易范式的一个创新,其可以实现 Perputual 在链上的价格发现功能。但价格发现功能的代价是 LP 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这部分风险很难对冲,即意味着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风险不可控。在 Trader 用户与 LP 体验不一致的情况下,该产品很难成长为一个通用协议。GMX 的 P2Pool 模式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P2Pool Perpetual Trading 模式并非起始于 GMX 却在 GMX 中发扬光大。其主要优势在于 trading module 可模块化,可以被拆分成 LP、交易用户、喂价系统、结算系统等部分,各部分可独立运行,同时 LP 的风险也可被拆分。 模块式的设计应该是 ETH 2.0 升级带给区块链行业最重要的产品思维之一。GMX 式的产品设计与 ETH 2.0 的具有哲学上的一致性。 在 ETH 2.0 的未来规划中,PBS(proposer - builder separation)是以太坊升级的重要步骤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区块构建与区块提议这两个步骤分离开,这是由于区块 Builder 需要在一个 slot 的时间内构建包括信标链区块在内的所有的区块,这需要很高的计算能力。然而对于公链而言,高计算量与去中心化是相互矛盾的,高计算量的存在会严重削弱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而 PBS 的存在则是将高计算量与去中心化两者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将高计算量转移到链下,计算结束后只返回计算结果。 上述 PBS 的实现逻辑可以回答链上 Perpetual Trading 的定价问题。衍生品的定价需要很高的计算量和实效性。若将与衍生品价格发现相关的计算强制放置在链上,由于计算量不足造成的计算结果的延迟和误差最终会由 Trader 和 LP 共同承担。但若将与衍生品定价相关的计算放在链下,计算完毕后通过预言机将结果传输到链上,Trader 和 LP 也就不会面临由于价格发现机制造成的损失。 因此 P2Pool Perpetual DEX 的设计其实只是将复杂的衍生品定价问题交给了 CEX 进行报价,随后利用 CFD 的模式在链上进行交易,最终结果在链上完成结算。完成结算需要一个资金池提供流动性,而该资金池其实就是 P2Pool 中的 Pool。 目前关于 P2Pool Perpetual DEX 中经典的项目包括 GMX 和 gTrade,但两者的基本机制却有很大的区别。整体上看 GMX 相比于 gTrade 更加风险偏好,风格也更加激进;此外由于 GLP 的构成复杂性以及风险复杂性,与 GLP 相关的衍生产品相较于 gTrade 而言则更多。 3.1 GMX 交易机制 一笔交易在 GMX 上的发生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GMX 通过预言机从 CEX 获取各类合约价格数据 根据喂价以及各个 CEX 的权重计算 GMX 上开仓的合约价格 根据开仓杠杆从 GLP 池中借出一部分资产,用于最后的资产结算 根据仓位存续的时间,支付 borrow fees 以及相应的开仓关仓手续费 GMX 通过调用 CEX 的合约价格是没有滑点的,这纵然是 GMX 吸引 Trader 的一个优势。但往往一个产品的优点也是其缺点。由于滑点是流动性的成本,无滑点意味着有第三方为这部分成本买单。在 GMX 的场景里最后由 GLP 池承担由滑点造成的这部分损失。(GMX 的 AVAX 主网上就曾发生过由于 AVAX 流动性不足而导致的套利行为。目前量化基金经常会根据 CEX 的流动性进行 GMX 和 CEX 之间关于滑点的套利活动。)因此无滑点交易模式本质上是通过 GLP 池补贴 Trader ,从而吸引 Trader 前来交易。但关于滑点的套利行为本身并没有成为 GMX 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GLP 池的收益分成较高,掩盖了由于套利活动产生的损失。 GMX 的 Trader 在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入资产并支付 borrow fee。而这部分 borrow fees 就是 GLP 的收益来源之一。但此时借入资产的用途与 Gearbox 等杠杆平台的原理不同。GMX 借出的资金是为了对每个仓位准备足额的现货供最后结算使用;而 Gearbox 则是类似于 margin trading,借出的资产就表示其实际获取的杠杆。 GLP 的另外一个收益来源在于 Trader PnL ,即 Trader 在进行交易时的亏损。由于 GMX 内并不存在资金费率用于平衡多空,GLP 持有者面临着裸空头寸,即 LP 会直接下场与 Trader 进行对赌。但这个问题从长期主义的角度上看可能并不是问题,Trader 的胜率一般小于 50%,在这种情况下 GLP 持有者最终往往是盈利状态,但短期内的收益率可能面临着较大的波动。 关于 GMX 的模式能否持续的问题,社区内经历过激烈的讨论。GMX 不可持续的论据主要体现在由于资金费率的缺失导致的 GMX 头寸的不平衡。在牛市单边行情存在的情况下, GLP 池可能面临着巨大的裸空头寸风险,具有产生大额损失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上述问题类似于回答 CEX 在牛市时如何规避裸空头寸的问题。GLP 池中支持的币种只有少数几个流动性极好的蓝筹币种,因此不会出现类似 Luna 式的单边行情。而且各大 CEX 内也有充足的流动性,GMX 官方可以通过 CEX 或者其他链上 DEX 对冲风险或者直接实行仓位限额。整体上看 GMX 在牛市时可用的风险规避手段仍然很多。 事实上 GMX 官方也意识到了其模式设计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风险。其在 X4 版本中提到未来几个可能的改进方案,但本质上仍然是妥协: 为 GLP 池引入新的资产,但可开仓的标的资产仍然限制于 GLP 的组成资产 引入资金费率,以平衡极端行情下裸空头寸过大的问题,这意味为 Trader 在 GMX 上交易时可能需要同时支付 borrow fee 和 funding fee 在极端行情发生时调整 GLP 池内非稳定币与稳定币的比例,增加可开仓容量 上述这些改进方案仍然没有最终敲定,仍处于讨论阶段。关于 GMX 相关的讨论可能一直会持续下去。 因此总结下来,GMX 的特点在于: 交易无滑点,这部分成本由 GLP 承担 无资金费率,因此 GLP 可能面临着巨大的裸空头寸 Trader 需要向 GLP 支付 borrow fee 受 GLP 局限,在 GMX 上只能交易部分币种,缺乏可拓展性 从 GLP 的模式设计上可以观察出 GMX 吸引的 LP 大多为高风险偏好。无论是无滑点交易模式还是裸空头寸的存在,都意味着 GLP 持有者承担较多的风险并获取风险收益。相反的,在模式设计 gTrade 则更偏向于保守和对 LP 友好。 3.2 Gains Network (gTrade) 交易机制 gTrade(GNS) 原本是 Polygon 上的 Perp Trading 产品,后迁移至 Arbitrum ,其整体设计与 GMX 有巨大的差别。具体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通过预言机喂价时会根据 CEX 的流动性以及仓位大小计算合约开仓的滑点以及开仓费 机制中引入了资金费率平衡多空,降低 gDAI 池的风险 结算池 (gDAI)内只存有 DAI 稳定币 Trader 开仓无需支付 borrow fee,但需要支付展期费用 单个地址具有单边仓位限额,可以通过持有 NFT 增加仓位限额 支持多种币种、大宗商品、外汇的交易,可拓展性强 gTrade 内部的结算池只有 DAI,而且其资金规模远远小于 gTrade 的日交易量。在协议不引入滑点的情况下,套利者通过滑点套利很容易造成结算池的损失;多空资金费率的引入也是尽量保证结算池不会存在较多的裸空头寸,降低结算池的风险;展期费用存在的目的是降低时间风险,尽量避免由于盈利仓位的长持导致结算池的一次性巨额损失;单边仓位限制也是为了避免结算池的巨额损失。因此从 gTrader 的机制设计上看可以看出,其风格相比于 GMX 而言是风险厌恶的。机制设计上有各种风控机制保证 gDAI 池的资金安全。 3.3 P2Pool 机制下的 LP 产品 回归到 LP 产品化的主叙事上,GMX 的 GLP 池和 gTrade 的 gDAI 池就是典型的 LP 产品。这意味着对于 GMX 和 gTrade 而言,Perpetual Trading 是他们为 Trader 推出的交易产品,而 GLP 和 gDAI 则是为普通散户提供的收益性产品。这两个产品之间相辅相成,造就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GLP 风险更高,收益也更高但不保本;gDAI 风险较低但 gTrade 为其设置了一系列 buffer 机制尽可能的防止 gDAI 的用户产生亏损。 GLP 和 gDAI 已经是较为完善了 LP 产品了,但对于 GLP 而言,由于 GMX 并未使用资金费率来平衡多空,GLP pool 经常存在着大额裸空头寸,相当于 GLP Pool 被迫作为对手盘与 Trader 进行博弈。此外, GLP 的构成包括 BTC、ETH、Link、Uni 以及 stable coin,GLP 的价值会随着其构成现货价值的波动而产品波动,这意味着币价也是影响 GLP 损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整体上,GLP 的风险可以被简单拆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风险:Delta risk 和 Trader PnL risk。 风险的可拆分性意味着有对 GLP 进行衍生化开发的可能性。目前已经有大量协议在尝试 Hedge GLP 面临的 Delta risk,比如 GMD Protocol,Umami Finance 和 Rage Trade 等。但 Trader PnL risk 可能难以从衍生品的角度去对冲,可行的方案在于 GMX 内部机制改进或者尝试在其他 DEX 或者 CEX 进行对冲。 4. 为什么 LP 产品化对于 DeFi 的发展很重要? 对整个 DeFi 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三层架构: 第一层为核心币种,即 ETH、BTC 等可以蓝筹核心资产 第二层为 DEX、借贷和稳定币 第三层为所谓的 DeFi 2.0 协议 这三层架构的连接逻辑也很简单。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连接逻辑在于为核心币种加杠杆;第二层与第三层的连接逻辑则在于 DeFi 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为核心币种加杠杆是所有公链在搭建自己 DeFi 生态时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样才可以根据杠杆性,搭建出一个内生性的 DeFi 生态。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层与第三层的连接,即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需要依赖于第二层协议产生的真实收益。换句话说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其实反应了真实收益在不同协议之间的流动。 目前链上可以产生真实收益的场景并不多,包括: 金融服务费,如交易手续费、借贷费用等 贿选费用 Staking Yield 这些存在真实收益的场景也就是 DeFi 相关产品发展的基础。从上个 DeFi 周期已经被证明的叙事上看,推动初始 DeFi 协议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可以归结为下图: 这里的收益协议包括 Yearn Finance 等协议,其执行的最重要的功能在于 LP 产品化。在 DeFI 发展初期知道如何在 DeFi 协议中填充流动性的用户并不多,流动性挖矿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叙事。Yearn FInance 的出现为 LP 提供了一个获取收益的场景,其将 DeFi 中可以获取收益的方式策略化,使得 LP 在不懂得具体操作的情况下可以根据 Yearn Finance 的策略被动获取收益。 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 Yearn Finance 给出的策略过于简单,但其极大的促进了 DeFI 的发展。LP 产品化后 DeFI 协议 TVL 的增加进入快车道,TVL 的增加也使得交互用户对于 DeFi 产品的体验感增加。此外,LP 产品化也使得 LP 存在杠杆化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后续衍生品产品的开发与集成、搭建 DeFi lego 的基础。 因此对于 Perpetual DEX 而言,LP 产品化之路其实也只是在复刻初始 DeFi 协议发展的逻辑。那么感想是什么?一个未充分显现的叙事其实就存在于以往的故事中,只是这个故事换了封面之后被人遗忘在了角落。当人们突然想起这个故事可以换一种方式讲的时候,它便又面目一新,但若追根溯源,这个故事的内核一直存在于逝去的时间长河里。 Reference https://defillama.com/protocol/perpetual-protocol https://gains-network.gitbook.io/docs-home/ https://docs.perp.com/ https://gmxio.gitbook.io/gmx/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15
上一页
1
•••
570
571
572
573
574
•••
655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突发重磅!中美就TikTok达成“共识” 特朗普与习近平周五通话以完成协议
lg
...
中国重大突发!中国官方祭出新举措 以吸引外资并支持房地产市场
lg
...
简直没有天花板:市场等美联储官宣降息!特朗普预告与习近平通话,黄金直逼3700
lg
...
北京引导人民币兑美元走强、兑其他货币却大跌!释放什么信号?
lg
...
特朗普关税传新消息!金价大涨逾35美元创历史新高 接下来如何交易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