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数据一片向好、比特币却为何跌跌不休
go
lg
...
5% 降至 5%,为 2020 年新冠
疫情
爆发以来首次降息。 比特币一度跌破 63,000 美元 我们知道,在比特币、以太坊现货 ETF 获美国 SEC 批准上市,以及比特币在 4 月完成历史上第四次减半后,降息被认为是刺激加密货币市场上涨的又一大利好因素。 然而,在联准会松口降息和英国央行正式启动降息后,比特币不但缺乏上涨动力,反而在昨晚 21:00 点后持续下杀,最低来到 62,280 美元,更是在今天上午一度跌到60500关键位置,差点就跌破六万关口。目前略有反弹61500附近,但是情绪还是不容乐观。 美股在前天上涨之后,昨晚也是大幅下挫。半导体板块尤其惨烈,辉达大跌 7%、Arm 更是狂泻 15%。 美国降息在即、英国降息落地,比特币却为何跌跌不休? 降息后一定会跌? 很多投资者可能感到懊恼,为什么降息预期越来越明确,市场却没有反应,反而转而下跌?降息是否真的每次都能刺激风险投资市场? 统计一下联准会初次降息之后股市的变化。 下降: 2020 年的新冠
疫情
,降息后短时间大跌,但很快反弹 2008 年金融海啸之前降息,随后股市大跌 2000 年的网路泡沫,SP500 指数也是随著利率同步下滑的。 上涨: 1995 年,降息后股市上涨 1989 年,降息后股市微幅上涨 停止升息阶段反而涨势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发现 S&P500 在每一轮周期中,反而是停止升息阶段走势呈现上涨居多,1995 年、2006 年皆上涨近 20%、2022 年 8 月后持续维持的高利率,也让美股持续创新高;等到真的开始降息之后,反而有较高比例发生下跌。 一个可能原因是预期心理:在停止升息阶段,预期降息心态提前发挥,就像近一年来市场常宣称即将降息。每次你都会看到鲍尔不断说明要以经济数据为准,结果一旦真的降息,市场已经提前反应,反容易利多出尽。 另一方面,联准会启动降息也多次是因为有更严重的经济问题,迫使 Fed 放水,这对投资市场而言并不是好消息。 回到本轮降息周期,虽然这次降息的背景基本是为了回归常态,但也不能排除投资者可能会因潜在的「经济衰退」预期,而抛售资产,因此投资人不能单纯依照
疫情
后的疯狂行情,就以为降息一定能激励股市(或风险市场)上涨。 市场短期波动大,长期才看涨 因此,虽然以长期来看,历史数据显示降息通常对风险市场是利多,但发酵期间可能会需要数月到几年的时间,之后才能走出上涨行情;短期内的波动很难预测,市场说不定反而会反转下挫。比特币昨晚的下跌可能也是作为一种领先指标率先出现波动,后市如何也将有待观察。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4
美国7月非农报告解读:失业率上升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go
lg
...
但有非常规因素,衰退概率并未明显上升,
疫情
后劳动力供不应求致超低失业率环境,劳动力市场正常化伴劳动力供给增加,且本次失业率上升时经济并未显著恶化,市场对衰退的恐慌来自对美联储政策“落后于曲线”的担忧,需美联储释放更明确降息信号化解。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2024-08-04
0802收盘:就业报告让市场慌不择路,股指全军尽墨,纳斯达克指数进入修正区域
go
lg
...
本日经225指数下跌近6%,这是自新冠
疫情
爆发以来最糟糕的一天。 美元下跌 0.7%。 比特币下跌 3.2% 至 62,592.26 美元,以太币下跌 4.9% 至 3,011.61 美元。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下跌 3.1% 至每桶 73.97 美元。 现货金下跌0.4%至每盎司2,436.77美元。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2024-08-04
温克坚:为何发改委要鼓励企业去借美元债?
go
lg
...
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尤其是为了抚平所谓的
疫情
疤痕效应,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数量和价格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金融体系并不差钱,而作为交易对手方,受到信心或预期影响,市场主体融资意愿不强。 截止2024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11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5万亿元,社融数据依旧增长乏力,流动性在银行体系空转,货币政策面临着鬼打墙的尴尬状态。 对于”行业地位显著、信用优良”的优质企业来说,国内融资环境可谓绝佳,可以享受各种便利和优待,融资成本大概不会超过4%。作为对比,由于美联储基础利率持续维持在5%-5.25%之间,境外发行美元债融资成本高企,这种状况下,官方为何要特别鼓励优质企业去境外融资?国内更便宜更易得的人民币不香吗? 这其中或许有些企业由于业务关系需要使用外汇,而在境内无法获取外汇额度,因此需要在境外举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连极少数的优质企业都无法兑换业务所需要的外汇额度,那么官方反复宣称持有的3万多亿外汇储备,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严格的资本账户管制政策,其合理性到底基于什么? 把分析视角扩展到中资美元债的整体图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2023年1-12月,中资美元债累计发行规模为866.43亿美元,同比下降26.15%;累计到期规模为1507.83亿美元,累计净融资规模共计-641.40亿美元。而2024年1-5月,中资美元债发行量合计约341.16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2.10%。 上述信息表明,过去两年以来,中资美元债大比例收缩,净融资额持续为负,简单的说就是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借到的钱小于还回去的钱。净融资额持续为负,意味着要消耗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资产,影响到外汇储备的流动性。 再看下中资美元债的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更丰富的信息。 美元债曾因发行利率较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房企、城投等出海发债融资。在2022年之前,中资房地产企业一直是境外发行美元债的”主要力量”, 2016年至2017年期间,由于房地产监管政策加码,国内融资成本持续上升、融资环境收紧,房地产企业在国内发债困难,故房地产美元债和城投美元债在这一时期的发行量快速上涨,仅2017年的融资总额已达约2379亿美元,2020年发行规模达到历史高峰,全年美元债发行额达到近2268亿美元;2021年美元债全年发行仍超过1835亿美元。 然而随着
疫情
肆虐以及对房地产融资的更严格管控,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经历了一次从峰顶到峰谷的死亡螺旋,此前行业积累下来的美元债务大面积违约。 2021年,地产行业美元债违约金额合计274.36亿美元。 2022年,地产行业美元债违约规模违约规模358.48亿美元 2023年,中资美元债全年发生实质性违约金额340.37亿美元。 2024年房企海外债到期规模仍有431亿美元,其中很多债券已经宣告违约。 在这些枯燥无味的违约数字背后,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哀鸿遍野,是包括恒大碧桂园融创远洋等中国头部房地产开发商轰然倒塌的大戏,也是背后无数利益相关主体欲哭无泪的剧目。 这些大面积违约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房地产行业美元债基本熄火,2023年,地产业美元债融资规模持续萎缩,全年发行金额只有9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融资都是借新还旧或债务重组安排。 地产美元债违约也影响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继续融资的能力,因此2023年2024年市场净融资额为负,但2023年至2024年5月底,中资美元债中,金融债发行了610.89亿美元,可以看出,从2023年开始,中资金融机构成为发行美元债的”中流砥柱”。 本质上,美债发行的这种主体转换,意味着用金融机构(银行)的信用代替原来商业企业的信用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通常说来,金融机构的信用会比较高,并且中资金融机构大部分属于国有,背后有政府信用的背书,信用等级会相对更高,因此容易被市场接受。 然而地产美元债的信用风险会传导到金融机构,事实上,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正承受着更多的市场压力,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等级以及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做出了调整。 2023年12月5日,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12月6日晚间,穆迪发布报告,将中国8家主要银行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12月7日,穆迪又将10家保险公司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2024年4月10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4月16日宣布,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及邮储银行6家中国国有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国际评级机构的这些评级调整,暂时不会把中国金融机构排挤出市场,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本来就因为美联储基础利率的高企面临着高成本的压力。而评级机构的资信评级恶化,等于是雪上加霜,意味着这些金融机构在发行美元债时需要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 中资美元债融资主体的结构性变化,有点类似于在一场博弈中,中方不断把大牌压进去,融资稳定性达到了,但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而手中的大牌却越来越少了。 如果说房地产行业的美元债违约可以更多归因于市场逻辑,其造成的伤害主要体现在特定行业,事实上也可以用市场机制来化解和隔离风险传播,那么金融机构的美元债和主权信用紧密相关,一旦违约,其引起的连锁反应将是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其带来的冲击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一场输不起的赌局。 再来看几个相关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面临的压力。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224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外债余额为25126亿美元。纵向对比过去若干年的同类数据,可以看到,外债余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外汇储备减去外债总额的净值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外债的安全冗余越来越低,国际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成为维系外债安全的重要砝码。 发改委的上述通知,其实就是这种压力之下的应对举措。鼓励优质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再融资,反应的是不放过任何一根稻草的心态。在外汇储备总量多年没有增长,流动性日益减少的状况下,通过各种机制在国际资本市场再融资,应对地平线上不断聚集的暴风雨,这是官僚体系基本的理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及时遮蔽暴风雨的信号,尽量避免搅动公众潜在的恐慌情绪,则是一种讳莫如深的艺术。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2024-08-04
科技巨头在将AI领域持续投入巨资,呼吁不愿买账的资本市场保持耐心
go
lg
...
2022年底推出时,科技巨头们正开始从
疫情
期间的支出浪潮中收缩。但当他们看到人工智能的潜力时,短暂的紧缩措施被抛诸脑后。 这一波新的人工智能浪潮成本极高。 这些系统处理海量数据,需要复杂的计算机芯片和新的数据中心,开发技术并将其提供给客户。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产生一些销售额,但在财务上几乎没有太大影响。 近年来,包括高盛的股票研究主管和风投公司红杉资本的一位合伙人在内的几位知名科技行业观察者,质疑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足够的收益来覆盖其惊人的成本。高盛的吉姆·科维洛在6月份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人工智能是否会接近互联网或手机那样的影响尚不确定。 “人工智能将解决什么一万亿美元的问题?”他写道,“用极其昂贵的技术取代低工资工作,基本上与我在30年密切关注科技行业期间经历的技术转型完全相反。” 谷歌母公司是首家报告4月至6月财报的大科技公司,这加重了对过度支出的担忧。尽管Alphabet的利润增长了29%,但YouTube广告销售额低于预期,而基础设施支出的巨大增长——谷歌在这个季度每天平均花费1.45亿美元,让投资者感到不安。 接下来是微软。作为OpenAI最大的投资者,微软自去年初以来每季度都在增加资本支出。周二,微软发布了一些不受欢迎的消息:云计算业务——大部分AI工作都在这里进行——的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但约低于预期1个百分点,并没有为行业亮起红灯,反而加剧了建设狂潮。高管们表示,微软对AI的需求超过了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这个问题预计将持续到年底,这帮助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地建设。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大部分资本支出用于获取土地和建筑物,这些必须提前锁定。但剩下的60%用于他所谓的“设备”,即昂贵的芯片和计算机网络的其他组成部分。 微软的高管们也呼吁耐心,称这些支出将带来长期收入——“超过15年及以后”,公司财务总监艾米·胡德说。深入研究微软的数字表明,公司今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销售额有望超过50亿美元。但对于刚刚报告年度收入为2450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来说,这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天,Meta提高了支出的预期。扎克伯格表示,他正在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做规划,而下一次对其主要人工智能模型的重大更新,将需要10倍的计算能力。 Meta正在免费提供自己开发的先进人工智能系统,但扎克伯格仍然认为这是值得的。“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几乎可以在各个方面改善我们的所有产品,”他说。 周四,亚马逊告诉投资者,今年上半年在资本支出上花费了超过300亿美元,并且在今年剩余时间里还会增加支出。高管们表示,他们需要在建设足够多,以满足需求和避免超出实际需要之间取得平衡。 “现实情况是,尽管我们在AI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我们希望拥有比现在更多的容量,”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说。“我指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大的需求。” 这意味着购买土地、建设数据中心以及所有计算机、芯片和设备。亚马逊的高管对所有这些支出进行了正面解读。 “我们利用这些来推动未来十年及更久的收入和自由现金流,”公司财务总监布莱恩·奥尔萨夫斯基说。 看上去这种支出狂潮将持续下去。 7月中旬,台积电——制造大部分英伟达人工智能系统芯片,表示这些芯片在2025年底前会一直供应紧张。 扎克伯格表示,人工智能的潜力“非常令人兴奋”。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科技公司的 CEO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全程谈论人工智能的笑话,”他说。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2024-08-04
比特币暴跌 美股跳水 世界经济何去何从?
go
lg
...
万亿美元,缔造了自 2020 年新冠
疫情
大崩盘以来的最大跌幅纪录。 前十大代币表现 其他位列前十的代币基本都呈现下跌态势,跌幅最小的当属 TRX,近 24 小时下跌 3.43%;跌幅最大的则是 SOL,近 24 小时下跌 8.06%。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3
大崩盘来了「萨姆法则已触动」 过去100%引发市场暴跌 这次会多严重?
go
lg
...
年4 月,衰退原因为Covid-19
疫情
,但该衰退因为美联准会的无限QE政策而结束,也埋下日后通膨的种子。 另外,从股市方面观察,历次发生经济衰退,美股都会有不小的跌幅,其中以2008 年衰退最为严重,最大跌幅达55.2%;1980 年衰退幅度最小,最大跌幅达16%。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上述衰退事件中发现,除了2020 年,其余衰退周期至少会持续8 个月以上,并且衰退周期通常在开启后2~4 个月会触发萨姆规则,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处于衰退周期中。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3
马斯克突然打破沉默了 他发出美元“毁灭”警告 承认比特币
go
lg
...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近的分析,在新冠
疫情
期间大规模支出和印钞之后,失控的通胀迫使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息,预计今年美国债务利息支付将达到8700亿美元。 美国银行分析师警告称,美国的债务负担将以每100天增加1万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从而推动比特币价格飙升。 美国银行首席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美国国债每100天增加1万亿美元,‘债务贬值’交易如黄金和比特币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 哈特内特预测,过去几个月席卷华尔街的新创建的比特币现货ETF将迎来“井喷之年”,部分原因是美元暴跌。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3
大崩盘来了「萨姆法则已触动」 过去100%引发市场暴跌 这次会多严重
go
lg
...
年4 月,衰退原因为Covid-19
疫情
,但该衰退因为美联准会的无限QE政策而结束,也埋下日后通膨的种子。 另外,从股市方面观察,历次发生经济衰退,美股都会有不小的跌幅,其中以2008 年衰退最为严重,最大跌幅达55.2%;1980 年衰退幅度最小,最大跌幅达16%。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上述衰退事件中发现,除了2020 年,其余衰退周期至少会持续8 个月以上,并且衰退周期通常在开启后2~4 个月会触发萨姆规则,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处于衰退周期中。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3
非农数据即将发布、大的要来了?
go
lg
...
退或金融危机)后才开始。历史上的20年
疫情
导致的312事件、美股七次熔断、币圈连续两天腰斩等,都展示了这种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剧烈波动。 黑天鹅事件:降息开始时,可能伴随着黑天鹅事件,这种情况下的市场下跌被视为投资的机会。 降息政策的长期影响是牛市,但在降息初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利好兑现变利空的下跌。这种下跌被视为黄金坑,是投资者上车的最佳时机。随着降息的确定和实施,市场将逐渐走向牛市。 大跌真相:为何比特币不涨反跌? 英国已降息,美国降息预期明确:英国央行已正式启动降息,美联储也松口表示降息在即。 比特币利好因素:美国 SEC 批准比特币、以太坊现货 ETF 上市,比特币在 4 月完成历史上第四次减半。 尽管如此,比特币价格却不升反降,最低跌至 62,280 美元,目前在 64,000 美元上下徘徊。美股在前天上涨后,昨晚大幅下挫,半导体板块尤其惨烈。 启动降息通常伴随更严重的经济问题,如经济衰退,这对投资市场并非好消息。本轮降息周期虽主要为了回归常态,但投资者可能预期「经济衰退」,因此抛售资产。 市场短期波动大,难以预测。 投资者因潜在经济衰退预期抛售资产,导致市场短期下跌。 历史数据显示,降息长期对风险市场利多。 降息带来的上涨行情可能需要数月到几年的时间发酵。 虽然降息通常被视为利好,但短期内市场反应复杂,降息预期并未立即推动比特币上涨,反而导致市场下跌。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潜在经济衰退的担忧。长期来看,降息对市场利好,但需耐心等待市场发酵。投资者应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策略。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4-08-03
上一页
1
•••
362
363
364
365
366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突发重磅!中美就TikTok达成“共识” 特朗普与习近平周五通话以完成协议
lg
...
中国重大突发!中国官方祭出新举措 以吸引外资并支持房地产市场
lg
...
谈判紧要关头:中国进一步调查英伟达!美联储恐反驳连续降息,别忘了三巫日
lg
...
特朗普关税传新消息!金价大涨逾35美元创历史新高 接下来如何交易黄金?
lg
...
北京引导人民币兑美元走强、兑其他货币却大跌!释放什么信号?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