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瑞信的亏损令海湾地区投资者对银行交易持谨慎态度
go
lg
...
Ayham Kamel表示,海湾地区在
金融危机
期间的投资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沙特国家银行与瑞信的经历,将使他们在这个敏感时期对风险更加紧张。
lg
...
金融界
2023-03-24
西方银行说倒闭之事行抢劫之实——比特币(BTC)将取代美元成为全球硬通货
go
lg
...
债券。 全球公认的安全的西方银行,遇到
金融危机
时立马就把储户的钱给抢了,还光明正大的改规则,还让储户说他们合法。 传统银行业的资金和信用正在受到挑战。不然一个保持了百年信用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说不要就不要了,这说明瑞士银行业已经出了很严重的资金问题。从侧面也反映了,全球性的金融风险正在加剧,国际贸易和金融资本正在加速衰退。 瑞士信贷的崩溃也在告诉我们,资产在哪都不安全,打着危机的旗号,国家可行抢劫犯罪之实,储户诉告无门,只得自认倒霉,全球无战争,到是还能维持,一旦有战争,首先收割冻结的就是非本国国民。 美国硅谷银行暴雷,瑞士信贷暴雷后。超2400亿美元规模华人资产大搬迁。仅这个月内,华人资产从美国和瑞士分别转出760亿美元和1650亿美元。世界富豪纷纷抛弃瑞士银行,尤其中国客户,已有几百万中国富豪抛弃了瑞银账号。游资大部分去了新加坡和香港。据香港一家银行员工消息,因为近期业务太繁忙,主要是存款的人太多,他们已经停止了休假。 一部分去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一部分去了迪拜这些中东地区。一小部分进了币圈,直接买了比特币和以太坊。 近期美欧银行暴雷让投资者重新审视传统银行业,因加密货币对传统银行的依赖较小,投资者再次讨论起去中心化的好处,同时伴随着美元的边际影响减弱,加密货币底部初现,比特币在特定时刻拥有了避险属性,抄底资金跃跃欲试。 比特币这次因银行暴雷,激发了避险大宗的特性,最近10天涨了40%,要是银行后面再炸几个雷,还得继续涨。 在避险情绪推动下,短期黄金价格大涨。3月20日下午,持续飙升的黄金价格一度冲破2000美元/盎司,刷新11个月来的新高。 加密资产行业还远未完善,存在着监管风险、技术风险等多方面的挑战,也有加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大的缺陷。短期内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 如今可以说西方银行作的越多,死的越快。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根基,没有根基的金融大厦说倒就会倒。比特币取代美元是历史的潮流,无论投资者怎样评价比特币,比特币成为全球流通的硬通货,既将成为事实。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4
华尔街大行暂停招聘冻结 将瑞信危机视作吸纳优质人才的难得机遇
go
lg
...
担心危机扩散变为了十年一遇的难得良机。
金融危机
以来,首次出现大型银行的紧急出售,给竞争对手提供了吸纳原本无从获得的重要人员和业务的机遇。 短短几周前基本上还是以裁员和减少招聘为主的人才市场,至此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许多的兴趣来自于瑞信的员工,虽然过去两年,已有大量高级别银行家离开瑞信,但竞争对手从该行大约5万名员工中,仍看到了不少出色的人选。瑞银也可能会向想要保留的明星雇员伸出橄榄枝。 “有许多相当有才能的投行人员正在被积极吸纳,”猎头公司Quest Group驻纽约董事总经理Michael Nelson表示。“许多瑞信的员工都了解,瑞银的FIG、杠杆金融和顾问等业务比较小,他们正在与其他企业就潜在的职位进行接触。” 因事未公开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称,在瑞银暗示将会逐步结束瑞信的债券交易业务后,欧洲固定收益业务的龙头——德意志银行——正在密切关注招聘相关人员。 相关银行的代表不予置评。
lg
...
金融界
2023-03-24
瑞士监管机构为瑞信170亿美元债券被“清零”辩护:已达到减记条件
go
lg
...
险相对较高的投资。 这一决定颠覆了
金融危机
后的《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在银行倒闭时欧洲通常的赔偿优先级制度,该框架通常将AT1债券持有人置于股票投资者之上。债券持有人正考虑就这一有争议的减记采取法律行动。 FINMA周四在一份声明中称:“瑞信发行的AT1工具根据合同规定,在‘关乎生存的事件’中,这些工具将被完全减记,特别是在获得政府特别支持的情况下。” “由于瑞信于2023年3月19日获得了由联邦违约担保担保的特别流动性援助贷款,该行发行的AT1工具满足了这些合同条件。” 在股价上周暴跌至历史低点后,瑞信宣布,已从瑞士央行获得了至多500亿瑞郎的贷款。瑞士联邦政府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保证瑞士央行向瑞士信贷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援助,以确保收购瑞银的成功实施。 FINMA周四表示,该法令还授权FINMA“命令借款人和金融集团减记额外的一级(AT1)资本”。 FINMA首席执行官Urban Angehrn表示:“在上周日,需要找到一个保护客户、金融中心和市场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瑞信的银行业务继续顺利运作,不受干扰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lg
...
金融界
2023-03-24
美联储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go
lg
...
价的稳定本是央行最根本的职责所在,但在
金融危机
爆发之后,美联储对这一点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抗通胀的首要任务不仅排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之后,就连充分就业、提振经济也比抗通胀来得重要,而这些因素正是白宫最关心的事项,这也意味着表面独立的美联储正在不断地屈服于总统的意志。 另外,鲍威尔本身并非科班出身,在经济学理论上否认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胀就是货币现象”,更加关注供给端对通胀的作用,而不是货币超发。就像这次硅谷银行爆雷,他认为是硅谷银行管理层的严重失误导致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而并非是美联储过快加息的错,因此他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 2.美国经济的未来:从疫情期间的无限量化宽松到因为误判错失最佳紧缩时机,最后致使美联储今天面临动辄得咎的局面,鲍威尔不说是始作俑者,也是难以逃脱罪责的。不过就目前糟糕的情况而言,加息25个基点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未来,美联储既无法保证克服通胀,也很难保证美国的金融系统不会出问题。据《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美国目前有多达186家银行有可能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这项美国多所大学经济学家共同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美联储加息“极大地”增加了美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影响,许多美国银行持有的债券等金融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部分银行的资产价值甚至减少了20%以上。而10%的美国银行因持有大量债券等金融资产,较硅谷银行有更多的账面浮亏。研究称,如果市场信心持续不足,部分储户提走存款,多达186家银行可能将资不抵债,面临“爆雷”。 银行业的危机也仅仅是金融系统所面临危机的一方面,更大的危机可能会在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领域爆发,瑞信银行本身就是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大玩家之一,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大通(128.33, 1.15, 0.90%)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这是金融行业的潜在危机。 中金公司在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后预测美国经济未来可能走向滞涨,中金认为,银行业风波是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都会产生抑制作用,但考虑到美国还面临许多供给约束,这会降低需求冲击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鲍威尔抗通胀决心不足,加息即将结束,缩表无疾而终,美国的通胀可能会根深蒂固,即使不加息,美国经济衰退的状况同样可能通过金融行业危机的爆发而实现。美国经济未来要走的路将是异常艰难的。 鲍威尔生不逢时?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会议声明公布和媒体采访后,市场似乎交易“衰退”:美股三大股指均收跌1.6%左右;10年美债收益率日内跌13BP;美元指数最深跌至102附近。 会议声明:坚持加息25BP,暗示接近加息尾声。在经济和政策描述部分,3月声明的主要改动是:1)对就业增长的描述由“强劲”改为“有所加快、且增速强劲”;2)对通胀的描述由“有所缓解但仍高”改为“仍高”;3)删除了有关“乌克兰战争”的表述;4)新增有关美国银行体系的表述,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强健,但近期事件会导致家庭和企业信贷环境收紧,拖累经济、就业和通胀;5)加息表述由“未来持续加息是适当的”,改为“一些额外的政策巩固可能是适当的”,对未来加息态度有所软化,暗示本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经济预测:与去年12月预测变化不大。经济预测传递三层信息:一是,对美国经济和通胀韧性保持观望;二是,不追求绝对通胀率快速回到2%,当通胀略高于2%时仍会考虑降息;三是,对“降息”的判断更为保守(预计2024年降息幅度更小),与当前市场浓厚的降息预期形成鲜明对比。 鲍威尔讲话:信贷紧缩与货币紧缩同向,“软着陆”信心似乎下降。首先,其解释了本次经济预测和去年12月相似,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相互抵消:一方面是近期数据强劲,紧缩必要性提升,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银行事件后信贷紧缩的影响。其次,其多次强调信贷紧缩和货币紧缩的作用是同向的(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再次,倾向于认为硅谷银行事件是“独立事件”,不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最后,其承认未来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对经济和利率预测的信心略显不足,对“软着陆”的信心似乎也在下降。政策逻辑:抗通胀仍属主旋律。美联储本次选择加息25BP是权衡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的体现。后续美联储或将根据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相机决定加息的高度和持续时间。本轮银行危机似乎并未过多影响美联储抗击通胀的“主旋律”,市场不宜过度押注年内大幅降息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间内:1)10年美债收益率波动中枢下移至3.5%,再破4%难度较大;2)美国银行业危机对美股的情绪影响告一段落,美股多空依然因素并存;3)美元指数波动区间或保持在100-105左右。 兰香(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财富管理领域) 某种程度上来说,想当“沃尔克2.0”的鲍威尔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放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从1990年代美联储提出2%的通胀目标一直到前两年,恰好是全球化高速推进、廉价劳动力和消费品都几乎无限供应的时代,这才是美联储2%通胀目标能够持续30年成立的核心原因。网友们有句话很有道理:1991-2020年这30年是时代的美联储,而不是美联储的时代。而近些年来逆全球化高速推进,同时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问题,这已经动摇了美国继续维持低通胀的根基。再加上美联储前两年的大放水,无疑为美国的通胀形势火上浇油。鲍威尔在2020和2021年都多次说“通胀是暂时的”,只能说相当短视,而2022年美联储的暴力加息现在看来更像是前期过于短视后的应激反应,到了2023年这种暴力操作的破坏式效应才真正显现。由此来看,硅谷银行的爆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有重大的缺陷,但美联储的监管不力也显而易见,而鲍威尔对此并没有任何反思,这也让人很难相信鲍威尔未来可以打赢银行业风险管理这一仗。 银行业危机没那么简单 资深媒体人苏牧野 美联储这次不得不加息,如果不加,就会给外界发送一个信号:银行危机严重到了要打断加息进程的地步,这只会加剧市场恐慌。所以这个时间点上,硬着头皮也要加。 不过,与此同时,美联储又暗示紧缩周期就快结束了,因为公报中拿掉了一个惯常警告:还在进行中的加息是为了将通胀讲到可控范围。相反,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些适度紧缩”可能还是需要的。 与加息相比,今早读到的一篇关于美国前众议员Barney Frank的报道更有意思。它显示出,美国政界与商界之间的“旋转玻璃门”如何加速了最近这场银行危机的到来。 Barney Frank就是美国著名的监管银行业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的那个弗兰克。2007-08
金融危机
后,作为民主党众议员的他推动立法,誓言要严格监管大银行。2010年时,把他写进名称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凡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就被列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SIFI),将受到严格的资本约束。 有意思的是,两年后他从众议院退休,过了一阵就加入Signature银行成为独立董事,而这时他也开始背离自己之前对银行的严格监管立场,公开表示500亿美元这个门槛太低了,应该被调高。到了特朗普任内,2018年,一向厌恶这个法案的共和党人终于通过修订,将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从资产规模500亿美元一下子拉高至了2500亿美元。 而这次深陷危机的两家美国银行——硅谷银行和Signature银行,都是在2018年之后规模迅速膨胀起来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Barney Frank这位当年的监管干将,在改变立场后,促成了最新一轮银行危机的爆发。而他改变立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件“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在媒体最近几天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对自己加入Signature银行的原因毫不讳言:因为需要钱。他说,别忘了我可是哈佛法学院毕业,但干了一辈子公职,退休后的收入和当年的同学相比太少了。所以说,这场银行风暴的酝酿,背后有诸多因素,既包括利率这类宏观政策,又有硅谷科创产业氛围的变化,还有一些个人私欲。加起来,它们共同促成了一场perfect storm。 文洁(19年从业经验,专注财富管理服务) 昨晚,美联储公布加息0.25%,这是美联储最纠结的一次加息。 左边,是银行业的暴雷,如果不加息,市场可能会解读成是不是危机有扩大的可能,美联储知道了市场不知道的什么风险?好消息反而变成坏消息。右边,是不算低的核心通胀数据。但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加息,对风险资产当然是利空。 鲍威尔还是比较有风骨,硬着头皮加,而且今年不降息,誓将通胀抗争到底。宁做铮臣,不做弄臣。现在的海外市场,依然处于交易欧美银行业危机的恐慌中,风高浪急,小心为上。 付伟(资深财富管理从业者) 半夏李蓓的文章又成了爆款,《美国银行危机远未结束》传遍全网。跳出热点,这个文章依然值得金融从业者深思。 李蓓提到“我是一周前才听人说美国银行90%以上的按揭贷款都是固定利率的,当时我的感受是震惊的,我无法相信,这种极其不专业和不严谨的行为,竟然发生在美国整个银行业。银行管理层竟然如此愚蠢迟钝,美国监管竟然如此毫无作为,事先没有任何风险警示和监管干预。” 对这段话相信有同感的并不只是我。达尔文的进化论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在我们朴素的认知里,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世界就是比我们先进的、高级的!但硅谷银行血淋淋的事实却戳穿了皇帝的新衣,那个闪烁着光芒的地方,其实是十足的豆腐渣工程。 在惊叹之余,我更好奇,为什么美国银行会发生这种荒谬的事情?明明已经研究生毕业,却跪倒在一张小学生试卷上? 另外,今天看了一个视频号,作者从阴谋论的角度去认为是美联储搞垮了瑞士信贷! 别逗了!在美联储这轮加息前,瑞士信贷自己就昏招频出把自己搞得奄奄一息了。2022年初,受到中概股暴跌的影响,韩裔Bill Hwang和他的投资公司Archegos Capital倒闭,直接导致该行损失约55亿美元。虽然55亿美元的损失对于瑞士信贷的体量来说并不算惨重,但问题是一家本应该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借钱给投资公司通过杠杆投资中概股?!这是什么?按照中国金融的官方话语叫“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看了下瑞士信贷2022年的年报,39.4亿的股本,每股净资产11.5美元,440亿左右美元的净资本,你一口气贷款给一个投资公司55亿?而且这样的操作不只有Archegos Capital的孤案,2021年就爆出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产,给瑞士信贷带来了30亿美元的损失。 家大业大,经不住不肖子孙的“花式败家”,瑞士信贷堕入此局,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跳出瑞士信贷高管们那些狗血剧,我也不禁有李蓓一样的感慨,“欧洲银行怎么会如此愚蠢迟钝!”同时,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惨剧,无法让我们有任何开心的成分,因为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让任何一个大型金融市场都无法在全球震荡中独善其身。 但我们却要警醒的是,如果未来几十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卷不动了,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躺平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躲过这些愚蠢而低级的错误?许多人会觉得中国的金融还有几十年路要走,但万一,万一我们在几年后就触碰到金融的天花板?万一金融国企化的趋势迅速蔓延,万一金融民工降薪导致创新不足,万一投资者都开始接受买指数基金也不择时了?我们能不能比此刻的欧美银行更多几分理智和清醒?(财富中文网)
lg
...
金融界
2023-03-24
2023胡润富豪榜:229位中国富豪身价大幅缩水下榜,超过总人数一半
go
lg
...
态度。“我唯一不确定的是是否会发生全球
金融危机
,”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的银行危机,然后是瑞士。我不确定是否会持续蔓延。如果没有,财富将以巨大的幅度增长。”
lg
...
白兔捣药秋复春
2023-03-23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 A股反弹步入尾声
go
lg
...
目标指向10月低点。美国的银行业危机(
金融危机
)是无解的,任何政策只能延缓危机,暴雷无法避免,这是自然规律使然。美联储加息确实步入尾声了,这取决于危机爆发的速度。如果很快,那么意味着通胀的下降速度也会加快,如果是这样,那么加息就可以暂停了。逻辑非常简单,那就是市场不崩盘,通胀下不来,美联储就不会停止加息;而一旦崩了,那么美联储就可以考虑停止加息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市场如果不大跌,就不会有大涨,要先跌下来才能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进而股市才会大幅反弹。 A股今天表现不错,不过不能因此而兴奋。从上证指数来看,在颈线位处获得支撑后持续震荡反弹,形态上形成类似头肩顶的结构,上方空间所剩无几。从中证1000指数来看,结构很清晰,明显就是B浪反弹,结构如何划分不重要,知道是B浪就可以了。反弹应已经处于末期,从小时图看,上方有个缺口,很可能把缺口补掉就差不多了。而接下来还会有C浪下跌,再度破位将只是时间问题。 大盘展开反弹,现已经步入尾声,这将是最后的出逃机会。投资者不宜抱有任何的幻想,对于多数个股而言,应该坚决逢高减仓离场!(中产投资)
lg
...
金融界
2023-03-23
Bankless:终点100万美元?比特币的贝塔纳指和数字黄金之争
go
lg
...
,货币体系都在崩溃,它是一棵从未从全球
金融危机
中恢复过来,并继续靠印钞支撑的枯木。 随着每一次紧急行动、救助和印制美元,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就好像是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无休止的印钞。然而,中央银行并没有根治病因,只是继续把危机延续到未来,以延长它们不可避免的消亡。 我同意 Balaji 观点的一个方面是无论何时到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速度非常快。Balaji 认为,由于世界的数字化以及我们传输信息和价值的速度,美元相对于比特币的崩溃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生。这是有道理的,正如我们多年来在加密货币和现在的传统金融中看到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能会以极快的速度对货币和金融机构失去信心。 在此期间,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的说法很可能被夸大了。但是,在过去几周发生的事件之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加密货币将成长为代表投资者更重要的避险资产。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3
比特币跌破28000美金 还能上涨吗?
go
lg
...
Cathie Wood:比特币是08年
金融危机
诞生出的“保险”,美国监管机构不应剥夺公民获得加密资产的权利; 13. Nansen:目前少量ARB代币已被发送至Coinbase等交易所; 14. 美金融研究办公室:数字货币或会降低金融系统波动性,但会给银行业带来风险。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3
美联储放水3000亿美元 加密市场将迎来新的牛市?比特币以太坊为何暴涨?
go
lg
...
00亿美元,创下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
的新纪录。根据美联储最新数据显示,近一周向市场注入的紧急流动性达到了近3000亿美元,重申了金融体系的韧性。自上周硅谷银行破产以来,由利率飙升下资产配置风控不足及存款流失形成的潜在流动性危机一度从美国传导到了欧洲,引发了市场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担忧。 为了防范风险进一步扩散,多家央行迅速采取行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瑞士央行宣布向瑞士信贷提供流动性工具借款500亿瑞士法郎。美联储则通过引入担保工具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当周,美国银行业通过贴现窗口从美联储获得1528.5亿美元,是此前一周45.8亿美元的近30倍。这也超过了2008年秋季
金融危机
最严重阶段创下的1120亿美元的纪录。 此外,本周美联储以美国国债等其他抵押品为抵押的定期融资计划BTFP规模已经达到119亿美元。再加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硅谷银行,以及Signature Bank的新过渡银行提供的1400多亿美元的其他资金在内,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短短一周内激增了2970亿美元。随着比特币价格和几种山寨币对美联储近3000亿美元的大规模流动性注入做出反应,加密货币市场正在经历大幅上涨,这一行动被一些人解释为量化宽松QE的复苏。面对持续的美国银行业危机,美联储已向经济注入大量资金以避免灾难。 市场的大幅度上涨反应预示着量化紧缩QT的结束。美联储此前曾在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
之后,以及2020年3月COVID19跨市场崩盘期间制定了此类政策。随后几年,美国M2货币供应量在QT开始前增长了46%,比特币从不到4000美元涨到近69000美元。到本月底,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创下新高。而下周的加息似乎已经无关紧要。在银行救助的推动下,通胀将会再次走高。为了向美国存款机构提供流动性,每个联邦储备银行将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垫款,并将某些类型的证券作为抵押品。美联储刚刚以另一种名义实施了4.4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QE是美联储将准备金贷给银行的过程,作为回报,银行将持有的UST和MBS出售给美联储。根据BTFP规则,美联储不会直接从银行购买债券,而是印刷钞票,并以银行的UST和MBS抵押品为抵押发放贷款。如果存款人想要4.4万亿美元的现金,银行只需将其全部UST和MBS组合抵押给美联储,以换取现金,然后美联储再将现金转交给存款人。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BTFP,美联储创造并投入流通的货币数量都会增长。 说到最后,比特币近期很有可能突破30000美元,在美联储的流动性注入和持续的银行业危机的推动下,当前的市场飙升引发了加密货币市场的乐观情绪。而且有消息指出,现在还有186家银行处于风险之中。这些银行面临着与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在美联储迅速加息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对美国的个别银行进行了评估。他们评估了资产账簿和市场价值损失。国库券和抵押贷款等资产的价值可能会下降。当新债券提供更高的利率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的发现表明存在潜在问题。如果这些未投保的储户中有一半要从这186家美国银行中的任何一家迅速提取资金,即使是投保的储户也可能面临损失。这是由于所有存款人可用的资产不足。如果没有政府干预或资本重组,这些银行肯定面临挤兑的潜在风险。如果银行业危机进一步扩大,资金会考虑流入比特币来对冲风险,伴随着比特币的价格徘徊在27500美元以上,通往30000美元的道路似乎越来越合理。如果多头能够保持势头,加密熊市的结束可能就在眼前。 在加密行业你想抓住下一波牛市机会你得有一个优质圈子,大家就能抱团取暖,保持洞察力。如果只是你一个人,四顾茫然,发现一个人都没有,想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下来其实是很难的。 想抱团取暖,或者有疑惑的,欢迎加入我们——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3
上一页
1
•••
380
381
382
383
384
•••
533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互联网“三巨头”市值一夜蒸发270亿美元!美团利润崩塌,与阿里和京东卷入恶性竞争
lg
...
突发重磅!南华早报独家:香港高官退出亚洲比特币大会 避免“与特朗普合作”
lg
...
中国内地投资者创纪录抛售港股,释放什么信号?
lg
...
中国释放重要信号!中国商业银警告不要使用信用卡为股票交易提供资金
lg
...
坏消息放大对英伟达惩罚!亚洲科技股感到“寒意”,中国竞争对手逆势而上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15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