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瑞信AT1债券的故事还没结束
go
lg
...
出为瑞信部分资产提供潜在损失担保。瑞士
金融监管
机构Finma表示,瑞信的AT1债券将全额减记。这也就意味着瑞信股东能收回部分价值,但AT1债券持有人颗粒无收。这种做法不符合股东比债权人先承担损失的惯例。 2. 发债文件怎么说? 瑞信AT1债券的发行文件第一页就明确说了在特定事件下债券有被完全减记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触发性事件,票据利息将停止累积,未偿还余额自动且永久性归零。如果一家银行在改善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努力“不足或不可行”,或者有“非常规的来自公共部门的支持”以防止其破产,Finma有权判定“生存力事件”出现,债券将因此被触发减记。 3. AT1债券持有人为什么认为有希望诉诸公堂? 在瑞银与瑞信并购过程中,瑞士政府通过了一项新法律,允许对像瑞信这样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采取一些措施,从而迫使瑞信和瑞银这两家瑞士最大的银行合并。并购交易达成当日,法案做出了一项修订,似乎旨在避免外界对瑞信AT1债券的状态产生任何疑问: “在根据第五条款进行信用审批时,FINMA可要求借款人和金融集团减记AT1资本”。 — 瑞士联邦委员会法令, 2023年3月19日 这意味着,一旦当局为了帮助瑞信而向该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 ,AT1债券持有人将一无所有。 这些债权人和部分分析师认为,瑞士政府这种火速通过新立法让债券持有人在并购交易达成次日就颗粒无收的做法有欠公允。诉讼律师会可能在这方面寻找突破口。律师事务所Pallas LLP的创始人Natlas Harrison表示,“感觉这项并购交易是在做倒推法,瑞士当局先确定希望达成的结果,也就是瑞银揽下瑞信,有了这个既定的框再往里面填东西,如果不是硬塞的话”。 4. Finma怎么说? Finma表示自己是根据发债文件和上述联邦法令采取的行动。该部门在3月23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文件上已经明确说了在发生涉及生存能力的事件时债券将被完全减记,特别是如果政府给予特别支持的话。由于瑞信在3月19日收到了由联邦违约担保作后盾的特别流动性援助贷款,以上条件均满足”。 5. 诉讼有哪些选项? 行业研究的Elliott Z. Stein表示,看起来打官司“势在必行”。Q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的律师在与债券持有人的电话会议上概述了几个思路。理论上,债券持有人可以在瑞士就虚假陈述问题向瑞信提出索偿,或者说告瑞信存在违反披露义务的行为。另外,他们还可以直接对Finma的决定提出挑战,称之为是一种完全专断的决定。债券持有人有30天时间提起这种诉讼。律师事务所有可能会尝试让客户在美国提起诉讼,但那里的法院可能不想掺和与瑞士的银行和救助案有关的瑞士法问题。一般来说,金融事件的受害者往往会向美国法院寻求补救,因为美国完善的集体诉讼和收债诉讼制度可能对胜诉方更为有利。然而,这两个司法管辖区的诉讼都不容易。 6. 具体怎么运作? 一旦律师确定了法律上的突破口,他们就需要制定一项策略以正式进入庭审程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并产生大量费用。包括Quinn Emanuel和Pallas Partners在内的律师事务所正忙着给债券持有人打气,目标是让客户签字同意推进诉讼行动。如果真的决定走法律途径,AT1债券持有人别指望短期内有结果。
lg
...
金融界
2023-03-24
美联储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go
lg
...
是美联储过快加息的错,因此他提出要加强
金融监管
。 2.美国经济的未来:从疫情期间的无限量化宽松到因为误判错失最佳紧缩时机,最后致使美联储今天面临动辄得咎的局面,鲍威尔不说是始作俑者,也是难以逃脱罪责的。不过就目前糟糕的情况而言,加息25个基点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未来,美联储既无法保证克服通胀,也很难保证美国的金融系统不会出问题。据《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美国目前有多达186家银行有可能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这项美国多所大学经济学家共同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美联储加息“极大地”增加了美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影响,许多美国银行持有的债券等金融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部分银行的资产价值甚至减少了20%以上。而10%的美国银行因持有大量债券等金融资产,较硅谷银行有更多的账面浮亏。研究称,如果市场信心持续不足,部分储户提走存款,多达186家银行可能将资不抵债,面临“爆雷”。 银行业的危机也仅仅是金融系统所面临危机的一方面,更大的危机可能会在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领域爆发,瑞信银行本身就是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大玩家之一,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大通(128.33, 1.15, 0.90%)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这是金融行业的潜在危机。 中金公司在美联储利率决议发布后预测美国经济未来可能走向滞涨,中金认为,银行业风波是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都会产生抑制作用,但考虑到美国还面临许多供给约束,这会降低需求冲击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鲍威尔抗通胀决心不足,加息即将结束,缩表无疾而终,美国的通胀可能会根深蒂固,即使不加息,美国经济衰退的状况同样可能通过金融行业危机的爆发而实现。美国经济未来要走的路将是异常艰难的。 鲍威尔生不逢时?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会议声明公布和媒体采访后,市场似乎交易“衰退”:美股三大股指均收跌1.6%左右;10年美债收益率日内跌13BP;美元指数最深跌至102附近。 会议声明:坚持加息25BP,暗示接近加息尾声。在经济和政策描述部分,3月声明的主要改动是:1)对就业增长的描述由“强劲”改为“有所加快、且增速强劲”;2)对通胀的描述由“有所缓解但仍高”改为“仍高”;3)删除了有关“乌克兰战争”的表述;4)新增有关美国银行体系的表述,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强健,但近期事件会导致家庭和企业信贷环境收紧,拖累经济、就业和通胀;5)加息表述由“未来持续加息是适当的”,改为“一些额外的政策巩固可能是适当的”,对未来加息态度有所软化,暗示本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经济预测:与去年12月预测变化不大。经济预测传递三层信息:一是,对美国经济和通胀韧性保持观望;二是,不追求绝对通胀率快速回到2%,当通胀略高于2%时仍会考虑降息;三是,对“降息”的判断更为保守(预计2024年降息幅度更小),与当前市场浓厚的降息预期形成鲜明对比。 鲍威尔讲话:信贷紧缩与货币紧缩同向,“软着陆”信心似乎下降。首先,其解释了本次经济预测和去年12月相似,主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相互抵消:一方面是近期数据强劲,紧缩必要性提升,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银行事件后信贷紧缩的影响。其次,其多次强调信贷紧缩和货币紧缩的作用是同向的(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再次,倾向于认为硅谷银行事件是“独立事件”,不认为美国银行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最后,其承认未来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对经济和利率预测的信心略显不足,对“软着陆”的信心似乎也在下降。政策逻辑:抗通胀仍属主旋律。美联储本次选择加息25BP是权衡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的体现。后续美联储或将根据信贷紧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相机决定加息的高度和持续时间。本轮银行危机似乎并未过多影响美联储抗击通胀的“主旋律”,市场不宜过度押注年内大幅降息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间内:1)10年美债收益率波动中枢下移至3.5%,再破4%难度较大;2)美国银行业危机对美股的情绪影响告一段落,美股多空依然因素并存;3)美元指数波动区间或保持在100-105左右。 兰香(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财富管理领域) 某种程度上来说,想当“沃尔克2.0”的鲍威尔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放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从1990年代美联储提出2%的通胀目标一直到前两年,恰好是全球化高速推进、廉价劳动力和消费品都几乎无限供应的时代,这才是美联储2%通胀目标能够持续30年成立的核心原因。网友们有句话很有道理:1991-2020年这30年是时代的美联储,而不是美联储的时代。而近些年来逆全球化高速推进,同时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问题,这已经动摇了美国继续维持低通胀的根基。再加上美联储前两年的大放水,无疑为美国的通胀形势火上浇油。鲍威尔在2020和2021年都多次说“通胀是暂时的”,只能说相当短视,而2022年美联储的暴力加息现在看来更像是前期过于短视后的应激反应,到了2023年这种暴力操作的破坏式效应才真正显现。由此来看,硅谷银行的爆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有重大的缺陷,但美联储的监管不力也显而易见,而鲍威尔对此并没有任何反思,这也让人很难相信鲍威尔未来可以打赢银行业风险管理这一仗。 银行业危机没那么简单 资深媒体人苏牧野 美联储这次不得不加息,如果不加,就会给外界发送一个信号:银行危机严重到了要打断加息进程的地步,这只会加剧市场恐慌。所以这个时间点上,硬着头皮也要加。 不过,与此同时,美联储又暗示紧缩周期就快结束了,因为公报中拿掉了一个惯常警告:还在进行中的加息是为了将通胀讲到可控范围。相反,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些适度紧缩”可能还是需要的。 与加息相比,今早读到的一篇关于美国前众议员Barney Frank的报道更有意思。它显示出,美国政界与商界之间的“旋转玻璃门”如何加速了最近这场银行危机的到来。 Barney Frank就是美国著名的监管银行业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的那个弗兰克。2007-08金融危机后,作为民主党众议员的他推动立法,誓言要严格监管大银行。2010年时,把他写进名称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凡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就被列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SIFI),将受到严格的资本约束。 有意思的是,两年后他从众议院退休,过了一阵就加入Signature银行成为独立董事,而这时他也开始背离自己之前对银行的严格监管立场,公开表示500亿美元这个门槛太低了,应该被调高。到了特朗普任内,2018年,一向厌恶这个法案的共和党人终于通过修订,将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从资产规模500亿美元一下子拉高至了2500亿美元。 而这次深陷危机的两家美国银行——硅谷银行和Signature银行,都是在2018年之后规模迅速膨胀起来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Barney Frank这位当年的监管干将,在改变立场后,促成了最新一轮银行危机的爆发。而他改变立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件“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在媒体最近几天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对自己加入Signature银行的原因毫不讳言:因为需要钱。他说,别忘了我可是哈佛法学院毕业,但干了一辈子公职,退休后的收入和当年的同学相比太少了。所以说,这场银行风暴的酝酿,背后有诸多因素,既包括利率这类宏观政策,又有硅谷科创产业氛围的变化,还有一些个人私欲。加起来,它们共同促成了一场perfect storm。 文洁(19年从业经验,专注财富管理服务) 昨晚,美联储公布加息0.25%,这是美联储最纠结的一次加息。 左边,是银行业的暴雷,如果不加息,市场可能会解读成是不是危机有扩大的可能,美联储知道了市场不知道的什么风险?好消息反而变成坏消息。右边,是不算低的核心通胀数据。但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加息,对风险资产当然是利空。 鲍威尔还是比较有风骨,硬着头皮加,而且今年不降息,誓将通胀抗争到底。宁做铮臣,不做弄臣。现在的海外市场,依然处于交易欧美银行业危机的恐慌中,风高浪急,小心为上。 付伟(资深财富管理从业者) 半夏李蓓的文章又成了爆款,《美国银行危机远未结束》传遍全网。跳出热点,这个文章依然值得金融从业者深思。 李蓓提到“我是一周前才听人说美国银行90%以上的按揭贷款都是固定利率的,当时我的感受是震惊的,我无法相信,这种极其不专业和不严谨的行为,竟然发生在美国整个银行业。银行管理层竟然如此愚蠢迟钝,美国监管竟然如此毫无作为,事先没有任何风险警示和监管干预。” 对这段话相信有同感的并不只是我。达尔文的进化论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在我们朴素的认知里,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世界就是比我们先进的、高级的!但硅谷银行血淋淋的事实却戳穿了皇帝的新衣,那个闪烁着光芒的地方,其实是十足的豆腐渣工程。 在惊叹之余,我更好奇,为什么美国银行会发生这种荒谬的事情?明明已经研究生毕业,却跪倒在一张小学生试卷上? 另外,今天看了一个视频号,作者从阴谋论的角度去认为是美联储搞垮了瑞士信贷! 别逗了!在美联储这轮加息前,瑞士信贷自己就昏招频出把自己搞得奄奄一息了。2022年初,受到中概股暴跌的影响,韩裔Bill Hwang和他的投资公司Archegos Capital倒闭,直接导致该行损失约55亿美元。虽然55亿美元的损失对于瑞士信贷的体量来说并不算惨重,但问题是一家本应该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借钱给投资公司通过杠杆投资中概股?!这是什么?按照中国金融的官方话语叫“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看了下瑞士信贷2022年的年报,39.4亿的股本,每股净资产11.5美元,440亿左右美元的净资本,你一口气贷款给一个投资公司55亿?而且这样的操作不只有Archegos Capital的孤案,2021年就爆出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产,给瑞士信贷带来了30亿美元的损失。 家大业大,经不住不肖子孙的“花式败家”,瑞士信贷堕入此局,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跳出瑞士信贷高管们那些狗血剧,我也不禁有李蓓一样的感慨,“欧洲银行怎么会如此愚蠢迟钝!”同时,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惨剧,无法让我们有任何开心的成分,因为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让任何一个大型金融市场都无法在全球震荡中独善其身。 但我们却要警醒的是,如果未来几十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卷不动了,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躺平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躲过这些愚蠢而低级的错误?许多人会觉得中国的金融还有几十年路要走,但万一,万一我们在几年后就触碰到金融的天花板?万一金融国企化的趋势迅速蔓延,万一金融民工降薪导致创新不足,万一投资者都开始接受买指数基金也不择时了?我们能不能比此刻的欧美银行更多几分理智和清醒?(财富中文网)
lg
...
金融界
2023-03-24
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激烈的抛售行为
go
lg
...
家庭来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同时,中国的
金融监管
也变得更加友好,尤其是对于小型投资者和投资散户来说都是如此,这样他们也可以对于金融产品的安全性有更多的信心和信任,这样他们才能够增加在整体投资中提高金融资产占比。希望我刚才的回答给您提供了一些有效信息。 霍华德·马克斯:当然如此。我也很高兴能够见证中国家庭投资逐步地增长,并且参与其中,为投资者教育做出贡献。我的书以中文出版已经超过12年了,而且整体发行量超过50万册,我感到十分荣幸。 白重恩:非常感谢您,霍华德·马克斯先生,我也非常地享受我们之间的对话。让我们保持联系。 霍华德·马克斯:我也是如此,白教授,感谢您,感谢北京市政府,感谢北京
金融监管局
,希望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lg
...
金融界
2023-03-23
Klickl与CryptoRobot社区达成战略合作 联合开启社群活动
go
lg
...
加坡SPI、圣文森特SVGFSA等9国
金融监管
牌照,是同业合规牌照数量最多的平台之⼀, -----联合开启系列社群福利----- 为服务好Crypto投资用户,3月22日至3月26日,Klickl将与CryptoRobot携手开启为期5天的社群活动,活动期间,将开启系列用户福利活动: 1、加入活动群,红包惊喜享不停 2、参与活动交易所直接空投代币,限前500名 3、全市场首次交易所大咖系列课倾情奉献,交易所大咖及技术大拿进行现场专项授课,在线答疑。 4、在活动红包群(注册并入金超300USDT用户),享红包雨同时,还可获得一对一管家式客服服务,并获得20USDT合约赠金; 5、每日举办合约交易赛,排名前三的用户可获得现金奖励。 6、更有其它福利等你来,如直播抽奖、周边福利、一二级市场干货教程礼包等等。 近年来,随着交易所数量的急剧扩张,如何留住用户和寻求流量变现,已成为各个平台负责人面临的迫切问题。 Klickl与CryptoRobot本着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遵循共同发展原则,旨在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条件开展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未来Klickl将继续秉承“联盟创造更大价值”的理念,强化与行业各类优秀企业的合作,并与更多行业参与者一同打造加密金融通往未来的新生态。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3
鲍威尔3月新闻发布会要点总结 侧重讨论美国银行业危机
go
lg
...
,这不会让美联储面临风险。c、与美联储
金融监管
事务副主席Barr监管硅谷银行一事无关,欢迎对美联储监管硅谷银行的工作展开外部调查。 3、美国经济形势:通胀仍然太高,通胀回落至2%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将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劳动力市场(供需/劳资关系)仍然紧俏。 4、市场反应: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跌超过25个基点刷新日低至3.9116%,标普500指数跌0.26%,道指跌0.46%,纳指大体持平。ICE美元指数下跌0.80%,报102.40,鲍威尔新闻发布会期间曾跌至102.05,逼近2月3日底部101.55。
lg
...
金融界
2023-03-23
FOMC声明惊现重大调整!逐字逐句找不同 一文看清3月货币政策声明之细微变化
go
lg
...
联储主席鲍威尔、副主席威廉姆斯、美联储
金融监管
副主席和美联储理事巴尔、理事鲍曼、理事布雷纳德(删除)、理事库克、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费城联储主席帕克、堪萨斯城联储主席乔治、美联储理事杰斐逊、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和美联储理事沃勒。
lg
...
夏洛特
2023-03-23
跟市场一起屏息盯紧美联储的 还有白宫
go
lg
...
拜登还呼吁美国监管机构和立法者加强
金融监管
,但目前尚不清楚他最终可能会支持哪些具体行动。 在当地时间周二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白宫副新闻秘书卡琳·让-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拒绝就她和其他官员如何看待美联储即将做出的决定发表评论。皮埃尔说: “美联储确实是独立的。我们希望给他们空间来做出这些货币决策,我不想提前做出决定。我甚至不想考虑鲍威尔可能会说什么。” 美联储终极抉择时刻来到,拜登政府正盯紧 在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倒闭之前,分析师普遍预测美联储将加息50个基点。而现在,华尔街分析师越来越相信美联储会撤回强硬立场,只加息25个基点。部分原因在于缓解市场的担忧,即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中的激进加息正是本月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 也有人担心,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的大幅软化,比如在下次会议之前完全放弃加息,会给市场带来风险,因这样做可能暗示存在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美联储高层官员将在为期两天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将选择如何驾驭未来的道路,直到周四凌晨政策声明发布。鲍威尔将随后向记者发表讲话。 对于拜登政府内部的官员来说,美联储周四的决定将提供关键的线索,让他们了解美联储如何努力实现其优先事项——降低通胀,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银行业更多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风险。 这两项当务之急也是拜登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外界普遍预计拜登将在近期正式宣布2024竞选连任、且经济健康状况仍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之际。然而,美联储的决定(特别是鲍威尔)正面临不断加剧的政治压力。 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成员、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抨击鲍威尔,称他在两项主要工作上都失败了,理由是他迅速提高利率和支持放松对银行的监管。她正是鲍威尔连任时的强烈反对者。 而白宫官员毫不犹豫地明确表示,拜登长期以来对鲍威尔的信心没有改变。鲍威尔上周宣布,美联储将对硅谷银行的倒闭展开调查。问题是,白宫还能相信美联储多久呢?
lg
...
金融界
2023-03-23
每人均付1.35万美元!瑞士政府救市代价惨重 民众聚集瑞士信贷总部抗议
go
lg
...
士政府同意修改绕过股东批准的立法,该国
金融监管
机构还销毁价值约160亿瑞郎的瑞士信贷债券,以增加银行的核心资本。 “现在起草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一切顺利,瑞银将获得巨额利润,” 克里斯托夫在电话中解释道。“他们白白得到了瑞士信贷,而政府正在为损失买单。” 尽管令人沮丧,但金融专家警告称,最终价格标签几乎不可能达到政府设定的限额,而无所作为的成本可能会高得多。 “针对瑞士央行提供的1000亿瑞郎担保,我认为风险有限,”圣加仑大学瑞士银行与金融研究所所长曼努埃尔·阿曼(Manuel Ammann)提到说。“我认为,政府为瑞士信贷的90亿瑞郎超额损失提供担保,实际上存在更多风险。” 他补充说,政府的瑞士央行担保将部分由证券和破产特权覆盖,这应确保即使在最坏的前景中,也能在无需动用国家资金的情况下得到保障。 阿曼强调,政府支持的1000亿瑞郎的责任,“只有在合并后的实体破产时才会实现,目前这是一个真正的远景”。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瑞银集团从政府那里获得60亿瑞郎的资金,并将540亿瑞郎的风险资产拆分成一个由央行支持的基金。虽然瑞士政府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确实对银行实施新的“大到不能倒”监管,但该立法未能应对持续不断的丑闻和管理层动荡,这些丑闻和动荡最终摧毁了投资者对瑞士信贷的信任。 具有系统相关性的银行不得不将自己转变为控股公司,这本应有助于彻底分手并保护国内零售银行业务。理论上,所有其他部分都将被清算,以防止对瑞士金融体系造成危险。但瑞士政府决定不执行该立法,而是推动合并。 阿曼表示,对瑞士政府自身规则明显缺乏信任,可能会损害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形象。“现在,两家瑞士银行都必须由政府来拯救,”他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记录。”#银行业危机#
lg
...
秉哥说市
2023-03-22
揭秘:原来瑞士政府是这样硬按着瑞银和瑞信合并的
go
lg
...
周日晚间亚洲市场开市前宣布与瑞银合并。
金融监管
明确告知瑞信,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在另一边,瑞银集团董事长戴赫龙(Colm Kelleher)此时尚不清楚自己马上就要参与一件载入史册的交易。这名爱尔兰金融老将正在准备庆祝周五的圣帕特里克节,以及观看周六爱尔兰与英格兰的橄榄球比赛。 (爱尔兰最终拿下了冠军奖杯,来源:卫报) 直到周四下午四点,来自瑞士监管的电话响起时,戴赫龙才清楚地知道,这个周末不仅看不成比赛,他本人也即将成为舞台中央的角色。同样面对着瑞士央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和财政部,他得到的命令是筹集资源,准备接手瑞信。 事实上,瑞士监管直到上周前,一直坚信瑞士需要两家顶级银行,但已经没有政治资源对瑞信提出国家兜底的方案。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瑞士政府选择掏纳税人的钱拯救瑞银,这一决定引发的怒火延续至今。 贝莱德带来的小插曲 在瑞银、瑞信意识到交易不可避免后,双方迅速动员顾问团队进行磋商,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罗斯柴尔德银行等一众机构迅速就位。此时双方并未直接接触,绝大多数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与瑞士政府和
金融监管
进行Zoom视频通话来进行。 与此同时,瑞士联邦委员会成员、财长卡琳·凯勒-祖特尔正在承受着外国监管部门的强烈施压,要求瑞士不能在美国银行业处于危机的时候,再释放瑞信破产的巨大冲击,其中美国和法国监管的反应尤为激烈。 就在瑞士监管的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之时,瑞信手头的交易筹码也变得越来越少:单单在周五,瑞信的客户又提走了350亿瑞郎的存款,同时法巴、汇丰等国际大行已经确定不会出手。瑞士监管据此做出判断,瑞信大概率撑不到下周一的交易时间。 就在瑞银借此尽力压低收购报价,并要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司法诉讼豁免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出现了:贝莱德的拉里·芬克也对收购瑞信感兴趣。 在次贷危机期间,贝莱德就曾以152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巴克莱银行的投资业务BGI,并将其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枢纽。所以“瑞信面临并购”的消息一出,芬克马上派遣副手罗勃·卡皮托率领团队火速前往苏黎世。 与瑞银不同,贝莱德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选项,例如部分或者协作收购。但知情人士表示,贝莱德虽然是最可靠的备选方案,但却不是瑞士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瑞银也是贝莱德的大客户之一,接受瑞信资产还要面对美国监管的不确定性,最终使得资管巨头撤出这笔交易。 谈判与威胁 事已至此,接下来就是两家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了。 虽然两家银行的谈判贯穿了整个周六,但实际取得的进展却很有限。期间,还因为瑞银的邮件系统“发出信件的流程过长”,难以忍受的瑞信董事长莱曼决定向瑞士监管和戴赫龙写信,来表达对交易条件的不满和愤怒。 在这份信中,莱曼明确表示,不可能接受瑞银提出的退出交易条款,即将实质性变更交易条款的条件与瑞信的CDS(信贷违约掉期)点数绑定。莱曼强调,只要这样的条款被媒体曝光,就一定会被触发。 莱曼的信件中还附带着威胁。他表示瑞信的前三大股东——两家来自沙特、一家来自卡塔尔,都对交易的不透明感到“极端不适”。这些股东要求瑞银给出更合理的价格、股东投票的权力,以及删掉前文所述的退出交易条款。莱曼颇有技巧地点出,对于两家瑞士银行而言,沙特人和卡塔尔人都是重要的大客户。 在周六晚间,瑞银和瑞士监管的回复先后到来。首先,戴赫龙打电话告诉莱曼,瑞银愿意给瑞信开出10亿美元的报价。随后瑞士监管也通知两家银行,将启用紧急权力剥夺两家公司股东的投票权利。作为参考,10亿美元对应每股价格为0.25瑞郎,而瑞信周五收盘价为1.87瑞郎。 对此,瑞信感到非常愤怒,并断然拒绝了这项提案。随着相关提案见报,接近瑞信中东主要股东的人士表示“中东地区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 不签字就滚蛋 面对此情此景,耐心耗尽的瑞士监管开启了最终的暴走,这次是同时对两家银行恩威并施——瑞信挨打、瑞银吃糖。 对于瑞信,监管明确表示如果他们不签字,政府将动用权力移除整个管理层;对于瑞银,监管也希望他们提高收购报价。作为将收购报价提高至32.5亿美元的条件,瑞士央行同意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支持,同时瑞士政府也同意在瑞银因这笔交易亏损达到50亿瑞郎后,政府将承担至多90亿瑞郎的亏损。 对于最终达成的交易,参与谈判的瑞银团队成员表示“条件好到不能拒绝”,而瑞信的交易顾问将其称为“完全无视公司治理和股东权利”,但事已至此,瑞信管理层和股东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即便到了这一刻,两家银行的管理层基本没有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即便两家银行的总部就在苏黎世市中心的阅兵广场上紧挨着。 (阅兵广场资料图,来源:社交媒体) 搞定两家银行后,瑞士政府眼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让瑞士国民接受这笔巨额的开支。 最终的决定投资者们也已经清楚:把瑞信的额外一级资本债(AT1)持有人全部拖下水,全额减计价值160亿瑞郎的债券。虽然在大多数国家的规则中,减计债券价值应当在股权全额灭失后,但瑞信发债的条款中却包含了“债权可以先于股权灭失”的条款。 据一名参与交易的顾问评价称,AT1债券持有人的损失,实际上是为了挽回瑞士财政部的一点面子,因为他们刚刚剥夺了股权投资者的投票权。由于这一操作过于生猛,周日晚间瑞银集团CEO拉尔夫·哈默斯在举行分析师电话会议时,甚至无法直接回答有关“AT1债券全额减计”的提问。 在这件事情的最后,瑞士政府仓促在伯恩举行记者招待会,瑞士财政部、央行和金融市场监管局的一把手,拉着瑞银、瑞信的董事长宣布了这项载入史册的交易。 在发布会上,瑞信董事长莱曼被记者团问及,谁应当为今天的结局负责,他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推特。 (莱曼、戴赫龙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来源:社交媒体) 莱曼表示,自从2021年后,瑞信就一直在新闻头条上。去年秋天公司遭遇了一场社交媒体风暴,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对于零售业务的影响远大于公司业务,最终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3-22
美股收盘:道指涨逾300点 新能源车股走高小鹏汽车涨逾8%
go
lg
...
旋下,瑞银上周日表示同意收购瑞信。瑞士
金融监管
机构FINMA在网站发布公告称,因为获得非常规的政府支持,这一收购交易将触发瑞信AT1债券被“全额减记”以增强该行的核心资本。 资管巨头Pimco和景顺因瑞信AT1债券被减记面临巨额损失 在被瑞银收购后,瑞信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被完全减记,而这些债券的最大持有人包括品浩(Pimco)和景顺。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Pimco持有的瑞信AT1债券最多,规模约8.07亿美元。因未被授权公开发言,该知情人士要求匿名。另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报道,Pimco的相关损失约为3.4亿美元。 在政府牵线斡旋下,瑞银上周日表示同意收购瑞信。瑞士
金融监管
机构FINMA在网站发布公告称,因为获得非常规的政府支持,这一收购交易将触发瑞信AT1债券被“全额减记”以增强该行的核心资本。 知情人士称,Pimco还持有瑞信近30亿美元的优先级债券,周一其中一些债券比上周五收盘时每1欧元面值上涨了约0.25欧元。这或许能抵消AT1债券敞口带来的部分损失。 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澳大利亚考虑暂停加息 澳大利亚央行3月会议纪要显示,鉴于利率水平已经进入限制性区域,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澳大利亚央行下月将考虑暂停政策紧缩周期。澳大利亚央行两周前连续第10次加息,将现金利率提高至3.6%。周二公布的3月7日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会成员认为澳大利亚的通胀率“过高”,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 即便如此,委员会在讨论中还是重提了按兵不动的问题。“成员们认识到暂停会留出更多时间来重新评估经济前景,同意在下次会议上重新考虑暂停加息,”会议纪要显示。“暂停加息的适宜时机将取决于数据和委员会对前景的评估。” 美联储对未来利率路径的预测与市场背道而驰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周三料将利用其货币政策决定发出信息,即尽管银行业陷入困境,但经济前景依然强劲,足以应对进一步加息。这一肯定市场的信息,以及强调银行体系健康、美联储准备提供流动性的言论,将旨在提振市场信心。且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但美联储还必须提供其对未来加息路径的预测,而这些可能难以让市场消化。 Dreyfus and Mellon首席经济学家文斯•莱因哈特(Vince Reinhart)表示:“风险在于……相关的‘点阵图’将会有点偏鹰派。”这是因为美联储的预测可能会显示出与市场观点截然不同的结果。 美联储所谓的点状图可能会坚持其利率终点为5.1%的预测,这意味着5月份还会加息一次,但它可能会将终点提高到5.75%。 金融稳定性四处漏风 美联储本周还敢加息吗? 随着地区性银行爆雷,本次议息会议与以往相比更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高企的通胀现状和不断累积的经济阴云令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政策空间变得捉襟见肘。除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之外,最新经济预测摘要(SEP)中有关加息路径、通胀预期等数据也将成为焦点,市场或将进入巨震模式。 美国知名对冲基金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创始人阿克曼(Bill Ackman)20日呼吁,鉴于银行业危机,美联储本周应暂停加息。 “我们的金融系统受到了许多重大冲击。一周内有三家美国银行倒闭,股票和债券持有人一扫而光;瑞士信贷被紧急收购及其初级债券持有人归零。值得注意的是,债券持有人承担损失是一种新现象,因为他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曾受到保护。”阿克曼写道。 正面迎战ChatGPT!谷歌开放Bard AI聊天机器人访问权限 3月21日周二,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公司推出了AI聊天机器人Bard的测试版本,以期与OpenAI的ChatGPT展开竞争。 Bard将与其谷歌搜索引擎分开运行,目前仅以英语生成答案,而且,谷歌仅允许美国和英国地区的用户在官方网站进行注册,并将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向候补名单的用户提供访问权限。谷歌称,随着时间的推移,Bard将适配更多的语言以及推广到更多的地区。 英伟达2023春季GTC:AI产业的“iPhone时刻”来了 应用模型已能自主定制 当地时间周二,英伟达举办2023年春季GTC大会,黄仁勋穿着标志性皮夹克,向开发者披露最新的硬件和AI应用软件进展。 在过去十年里,AI产业经历了历史性的飞跃。从2012年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点燃了深度学习领域的“星星之火”,到ChatGPT一鸣惊人,背后都离不开英伟达的硬件支持。AlexNet使用的是英伟达GTX 580进行训练,而在OpenAI训练GPT-3时,所用到的A100芯片算力已经达到当年的100万倍。 世纪互联2022年全年营收70.7亿元 Non-Gaap净利润18.7亿元 科创型数字新基建企业、中国第一家美股IDC上市公司世纪互联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数据显示,世纪互联去年财务和运营数据保持稳健增长,Q4净营收同比增长7.7%至18.8亿元人民币,2022全年净营收同比增长14.1%至70.7亿元人民币。
lg
...
金融界
2023-03-22
上一页
1
•••
355
356
357
358
359
•••
418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周评:特朗普关税传来大消息!金价暴涨75美元创历史新高 鲍威尔释重要信号
lg
...
【美股天天说】Costco(COST)财报股价下跌时机会or陷阱?独特的盈利法宝如何应对高估值担忧
lg
...
9.27现货黄金高位震荡不改多头趋势,下周回踩继续多
lg
...
文件显示俄罗斯正在帮助中国军队提升空降能力,以准备攻打台湾
lg
...
A股头条:央行发声!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过会,“A股GPU第一股”来了!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5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