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A股头条:披星戴帽潮来了!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发酵;外交部重申中美未就关税问题磋商或谈判;腾讯、阿里、字节跳动抢购算力资源
go
lg
...
,蔚来、搜狐涨超6%,斗鱼、理想汽车、
BOSS
直
聘
、唯品会涨超3%,有道、金山云、满帮涨超2%,携程网、虎牙等涨超1%,陆金所控股、有家保险跌超5%,爱奇艺、贝壳、叮咚买菜等跌超1%。 外汇:美元指数跌0.52%刷新日低至98.956点,美元兑日元下跌1.13%报142.05日元,收盘后刷新日低;欧元兑日元跌0.64%报162.26日元;英镑兑日元跌0.15%报190.938日元。欧元兑美元涨0.50%、英镑兑美元涨0.93%,美元兑瑞郎跌1.01%。澳元兑美元涨0.57%,美元兑加元跌0.23%;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7.2846元,较上周五涨39点;比特币期货跌1.07%报95175美元,以太币跌1.02%报1800美元。 期货:现货黄金涨0.81%报3346.65美元,黄金期货涨1.83%报3358.90美元;现货白银涨0.15%报33.16美元,白银期货涨0.21%报33.080美元,铜期货涨0.37%报4.8545美元;原油期货收跌0.97美元,跌幅1.54%报62.05美元,布伦特原油跌1.01美元,跌幅1.51%报65.86美元;天然气期货涨7.93%报3.170美元,汽油期货报2.1058美元。 市场策略 中证1000指数跌超1%,反弹结束的可能性在增大。下方缺口是一定会补的,如果节前不能回补,那么就会在节后。临近五一长假,弱势中市场避险情绪将占主导,且后面两天还有“年报地雷”,节前市场或将偏弱运行。 题材掘金 加速公共数据价值释放多领域示范场景建设全面铺开 4月28日,据国家数据局消息,70个”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正式发布,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地方和部门,大力推进场景建设,扩大数据供给,更好赋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同日,国家数据局印发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2025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到,落实“数据二十条"任务部署,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方面;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 标的:奥飞数据(sz300738)、数据港(sh603881) 商业航天产业处于爆发前夜全产业链驶向星辰大海 近期,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历史性时刻。在距离中国空间站约400公里的地面上,另一段航天故事正在上演。4月23日至4月26日,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在上海举行。多家航天领域企业携核心产品亮相,商业航天企业集中展示了等比例火箭模型、火箭发动机真机及首度亮相的1:1无人商业空间站模型。对于商业航天企业而言,今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在政策端,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在技术端,多枚可复用火箭计划年内首飞。卫星发射成本与效率有望实现双突破。 标的:中国卫星(sh600118)、华力创通(sz300045) 公告精选 【重大事项】 葫芦娃: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 *ST东方:公司股票将于4月30日终止上市 ST新潮:预计无法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金力泰:无法在预约日期及预计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 波导股份:公司股票4月30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立方数科:因定期报告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福田汽车:北汽蓝谷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 公司拟认购其不超过25亿元股票 赛特新材:董事长自愿放弃领薪 高管人员自愿降薪 威孚高科:与博世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合作 领湃科技:子公司签订1.17亿元储能系统销售合同 *ST富润: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4月30日终止上市 南网储能:拟80.35亿元投资建设云南西畴抽水蓄能电站 新元科技: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四通股份:公司股票将于4月30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原尚股份: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原尚 新坐标:拟7700万元设立控股子公司 研发、生产和销售滚柱丝杠等 【业绩】 顺丰控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6.9% 友发集团:一季度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9680.17% 锐捷网络:一季度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增长4543.67% 锦浪科技:一季度净利润为1.95亿元,同比增长859.78% 药明康德:一季度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华安证券:一季度净利润5.25亿元 同比增长87.79% 山东黄金:一季度净利润为10.26亿元,同比增长46.62% 四川黄金:一季度净利润9587.31万元 同比增长24.87% 云南白药:一季度净利润19.35亿元,同比增长13.67% 口子窖:一季度净利润6.1亿元 同比增长3.59% 老凤祥:一季度净利润为6.13亿元,同比下降23.55% 太辰光: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0% 郴电国际: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08% 深物业A: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79.79% 炬芯科技: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86% 略超业绩预告同比增幅 泰豪科技: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52% 中贝通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9% 智算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973% 宁波银行:一季度净利润74.17亿元 同比增长5.76% 闰土股份: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543% 海天味业:一季度净利润为22.02亿元 同比增长14.77% 立高食品:2024年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266.94% 可孚医疗:2024年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2.6% 君亭酒店:2024年净利润2519.97万元,同比下降17.43% 交建股份:2024年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下降24.98% 恒工精密:2024年净利润6967.11万元,同比下降44.99% 【增减持】 星光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戴俊威的控制企业计划增持1000万元-2000万元公司股份 人福医药:招商生科拟增持0.5%-1%公司股份 金徽股份:部分董监高拟600万至770万元增持公司股份 航亚科技:股东华航科创拟减持不超0.46%公司股份 华盛昌: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2%公司股份 望变电气:实控人承诺12个月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沪电股份:股东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200万股 【回购】 顺丰控股:拟5亿元-1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天通股份:拟2500万元-5000万元回购股份 海鸥股份:拟6000万元-1.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一拖股份:拟回购不超过已发行H股总股本10%的H股股份 中国核电:拟3亿元-5亿元回购股份 节能风电:拟1亿元-2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减少注册资本 徐工机械:拟3亿元-6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用于减少注册资本 交易提示 【限售解禁】
lg
...
金融界
04-29 07:36
直播电商格局生变!与辉同行粉丝数超越东方甄选,董宇辉从头部主播向企业家转型
go
lg
...
年10月,员工数量已超300人,如今在
BOSS
直
聘
发布岗位超70个,涵盖多个业务板块。为拓展业务,与辉同行在体育、音乐等领域举办直播专场,如巴黎奥运会期间的《运动健儿说》、跨年乐享会等,还积极参展,今年3月AWE展会和4月海南消博会都收获颇丰。同时,与辉同行搭建了主播矩阵,除董宇辉外,主播团队已拓展至8人,累计粉丝数达305万,还在 2024 年 11 月取得MCN资质许可证,加大对新主播的培养力度。 董宇辉也在完成从头部主播到企业家的转型。2024年12月,他成立了4家公司并拥有绝对控股权。从台前走向幕后,董宇辉对外活动频繁,参加各类活动、综艺节目、学术活动等。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与辉同行多次出现产品质量、虚假宣传等问题,如土豆、阿胶茶、羊奶粉、虾仁等产品都曾陷入风波,这使得董宇辉个人口碑两极分化,他在直播讲解中的口误、事实错误也引发争议。 再看东方甄选,虽然主账号粉丝数被超越,但它早已构建账号矩阵,旗下多个账号累计粉丝量达4700万,且在淘宝等多平台布局,淘宝直播就拥有近600万粉丝。从带货数据来看,东方甄选在抖音平台最近7天累计销售额在5000万元至7500万元之间,最近30天带货销售额超1亿元,矩阵内部分账号带货成绩也十分亮眼。不过,根据新东方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财季季报,剔除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后,新东方营收增长,而包含该业务时营收同比下降,这意味着东方甄选相关业务处于下滑通道,在教育业务强劲增长下,新东方财报对东方甄选和其直播电商业务着墨不多。 直播电商行业竞争激烈,流量红利逐渐见顶,头部主播和MCN机构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与辉同行的异军突起,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未来,董宇辉将带领与辉同行走向何方,东方甄选又将如何应对挑战、重塑优势,整个直播电商行业又会因二者的竞争产生哪些新的变革,值得持续关注。
lg
...
金融界
04-25 16:46
中概退市:这次 “狼真会来”?别怕,不是末日!
go
lg
...
影响最大; ② 港美两地上市的公司中,
Boss
直
聘
、腾讯音乐、华住、蔚来、贝壳、百度等港股交易占比还在 1/3 以下,网易、B 站、小鹏、理想、和名创的港股成交占比则已在 50% 以上,即便从美股退市,受到的影响会较小。 ③ 至于美团、腾讯等以港股为主,在美股仅以 ADR 交易的,港股成交额占比都接近 100%,即便其美股 ADR 被退市,其实不会受到直接影响。 3、除少数公司外,回港上市是绝大多数公司现有的退路 如果被迫从美股退市(但没有被美资金禁投)中概公司们的应对方式,可分两种情况来看: ① 已将港股作为双重主要上市地的中概公司,可以将在美注册并流通的股份直接转化为在港股注册的股份继续交易。除了需要在美国的托管行的协助下,在两国交易所提交一些手续外,没有明显的技术/法律上的阻碍。 ② 对于仅在美股上市,或者当前在港股非主要上市(依赖于美股的上市地位)的中概公司,则需要尽量在被美强制退市前,完成以香港为主要市场上市地的转换。否则就要经历先回归 “一级市场”,再在香港、大陆、或其他美国外市场重新上市。 上图展示了不同情况下,转化为双重主要上市地位的需求,以较为严苛的,对采取 WVR 架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需要满足:在其他合格交易所上市满 2 年,市值超过 400 亿港币,或市超过 100 亿港币且最新年度营收超过 10 亿港币。 根据上述要求,海豚投研覆盖的尚未取得在港主要上市地位的公司中,仅有极氪因尚未达到在美上市满 2 年的要求,以及滴滴、瑞幸因是在 OTC 场外交易,也不符合已在合格交易所上市的要求,并不能立刻通过二次上市的便捷方式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 因此,若仅被从美股退市但不被美资禁投,除了上述提及的少数不能立刻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的公司,对绝大多数公司的影响主要是,短期内失去美股充沛流动性的冲击,以及避险情绪下某些资金的抛售。中长期视角,则取决于原本在美股交易的投资者是否有愿意和能力跟随到港股市场。虽然难以定量,势必会有一些资金由于资金投向、或工具限制等因素而流失。这部分缺口需要由南下或其他可投港股的资金来弥补。 三、更大的风险—被美资禁投 1、大规模回港后,美资仍持有外卖跟踪中概公司们可观的股份 相比于被迫从美股退市,若美政府继续扩大限制美国资金投资于部分中国公司,乃至全面禁投中国资产,影响显然会更加严重。毕竟这种情况不仅是短期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而会导致美国资金永久性的流出(直到禁令解除前),且可能出现为了清空仓位不计成本的抛售。因此,逻辑上美国资金持股较多的中国资产所受的冲击会更大。以下两个图表罗列了我们跟踪的中概公司中,美国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① 首先在具体分析前,海豚投研要强调下,我们以下所有按地区分类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是直接来源于彭博统计的数据。经过确认,以下持股比重是基于所有类型投资者(个人、企业、内部)的,但是没有做任何的穿透。举例若某一中国投资人是通过在美国的持股主体、或券商持股了某一中概,是会被统计为美国的投资者持股。 因此,会造成以下数据显示的美资持股比例高于实际情况,需要从相对角度,而非绝对角度看待。比如 A 公司是 60%,B 公司是 40%,那么 A 公司的美资持股大概率是高于 B 公司的,但并不表示实际 A 公司 60% 的投资人都是美国资金。 ② 基于上述数据口径,整体上我们跟踪的 27 家公司,包括两地纯美国上市、两地上市和仅港股上市的,剔除被禁投的中芯国际)平均美国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达 39.9%。若剔除仅在港股上市的公司,美国投资者的持平比例进一步提升到 43.6%。(仅作为评判各股美资持仓是否高于平均水平的标准,并非代表美资真的实际持有这么高比例的股份) ② 个股上,仅在美股或港股单一市场上市的公司中,纯美股上市公司,以及港股的比亚迪和美团投资者中美资占比较高(在均值的 40% 以上),腾讯、快手、泡泡马特等其他港股上市公司的美资持股比例比较低(30% 以下)。 另外值得关注,在美国 NS-CMIC 清单上,即被美资禁投的中芯国际,不仅没有任何美资机构持仓,美国以外的其他海外投资者持仓也近乎为零。我们也注意到同在 NS-CMIC 清单上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没有任何外资(包括美国和非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由此可见,如果被纳入 NS-CMIC 名单而被禁投,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美资投资者,其他海外投资者也可能跟随性的清仓。 ③ 在港美两地上市的公司情况相对复杂,同一公司在两地市场能查询到的投资者持股情况并不相同,因此需要结合公司总股本在两地市场注册的比重(该比重没有准确数据来源),估算出按比重调节后的美资持股比例。 按我们的测算,Bilibili、阿里、京东、百度、携程、华住、
Boss
直
聘
、小鹏等的美资持股比例高于平均,而新东方、网易、蔚来、理想的美资持股比例则较低,在 30% 以下。 2、被禁投的先例—复盘中海油 有哪些先例可供我们参考若真被美资禁投后,实际的影响会有多大?在近几年因 NS-CMIC 清单导致的被美资禁投的公司中,我们筛选了中国海洋石油(883 HK)为例。原因是中海油在被禁投前有一定外资持股,而中国移动、中芯国际等在被美国禁投和强制退市前,就没有多少外资持股,参考意义不大。 由下图可见,在2019 年底时中海油的美资投资者持股略高于 7%,欧洲投资者持股比重也略超 5.2% 以上,而目前美国和欧洲的投资者持股都已近乎归零。(和中移动、中芯国际的情况类似,虽只有美资是被政府强制要求禁投,实际情况下欧洲资金也跟随着清仓了) 节奏上,可见在 21 年 1~2 月间(此时正式禁投命令尚未签发)美资投资者就已开始快速减仓,到 4 月底的仅 2 个多月时间内,美资持仓比例就从 6% 以上下降到了约 1%,可见是经历了短时间内的集中抛售。最后剩余的约 1% 的持仓则大约经历近 1 年的时间周期才完全清空。 结合 ① 20 年 12 月中海油被正式纳入 CCMC 清单(可视作 NS-CMIC 清单的前身),② 美国投资者在 21 年 1~2 之间已开始快速减仓,到 4 月已基本减仓完成,③ 2021 年 8 月初,对中海油的禁投命令正式生效,利空落地,这三个时间节点。 对应海油的股价表现:① 中海油的股价在 21/2/23 日该阶段内的价格顶峰(粗略对应美资开始减仓的节点),到 21/4/8 中海油股价达到阶段最低点(对应美资减仓基本完成的节点),期间中海油的股价下跌了约 24.8% 到,即跌去了约 1/4。 ② 但在外资密集抛售期结束后,中海油的股价随即开始反弹,最多反弹达 21%,收回了大部分跌幅。随后直到 2022 年 2 月前一直处在区间震荡的走势。 整体来看,以中海油为例,作为一家被禁投前美资 + 欧资合计持股占比曾达到 12+% 的港股公司,在被海外资本的密集抛售期内,股价受到的最大冲击幅度是从最高点跌去了约 1/4。但越过短期冲击、即便中海油已近乎不再有任何外资持股,公司当前的 HK$17 的股价,已是禁投危机期间的 3x 左右。当初禁投导致的股价从约 HK$6.3 下跌到 HK$5.2 的幅度,对当前股价而言也不过是不足 6% 的波动。 可以说,对中海油这类优质公司而言,被美资(或者所有外资)禁投的影响,在中长期视角下可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 “小波动”。只要公司本身业绩和质地优秀,总会有 “逐利” 的资金会填补上外资被禁投后留下的空缺。 但也不能忽视,我们覆盖的中概公司们目前仅美资的平均持股就高达 40%,若算上欧洲等海外资金占比会更高,远远高于中海油外资持股的 12%。因此若被禁投,覆盖公司们所受到的短期冲击可能会明显高于中海油从最高点跌去 1/4 的幅度。恐怕也难以像中海油一样在约 2~3 个月的时间内即基本完成清仓,冲击的时间跨度大概率也会更长。 四、总结:该如何应对潜在的 “退市 “与” 禁投” 风险 通过上文对这轮可能会发生的中概被强迫从美股退市、乃被美资全面禁投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 相比上一轮中概退市危机是围绕 “审计监管权” 这一清晰且不涉及核心利益问题的争论。这一次中概退市若再被正式拿上台面,面临的不确定可能会更大,或许不会再围绕一个清晰又不那么重要的问题展开,而可能牵扯到更广泛、涉及更重大利益的争端上。 ② 结合已在 NS-CMIC 名单内,已实际上被美国政府全面禁止美资投资的中国资产,和《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的意图导向。民企中涉及通信、半导体硬件、AI 技术、高清图像识别、量子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敏感领域的公司被美资禁投的可能性会相对更高。 ③ 经过上次的退市风波,随着大量中概公司回港上市,我们覆盖的两地市场中概公司中,港股的 90 天日均交易额的平均占比已从 22 年 3 月时的 10%,上升到了目前的 34%,对美国流动性的依赖以大幅下降。但美股的成交额绝对值仍是港股 2x,依然占据大头(对我们覆盖的公司而言)。 我们跟踪的公司中,除极氪和滴滴、瑞幸因不满足在合格交易所上市满两年的条件,无法立刻通过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快捷通道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外,其他公司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没有技术阻碍。 ④ 以被纳入 NS-CMIC 清单,被实际禁投的中海油为例,在被禁投前拥有约 12% 的美资和欧资持股,在外资密集抛售期内股价从最高点下跌了约 1/4,抛售期持续了约 2 ~3 个月的时间。 但从中长期视角,中海油当前的 HK$17 的股价,已是禁投危机期间的 3x 左右。当初禁投导致的股价波动,对当前股价而言仅不足 6%。可以说,对类优质公司而言,被美资(或者所有)禁投的影响,在中长期视角下只是一个短暂的 “小波动”。 不过,由于彭博数据显示的,我们覆盖的中概公司们的美资平均持股高达 40%,远远高于中海油美资 + 欧资持股的 12%。因此,若覆盖的中概公司们被美资禁投,所受到的短期冲击幅度和时间跨度都很可能明显强于中海油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粗略构建了对覆盖的个股们 “退市” 和 “禁投” 风险大小的定性评分标准: ① 退市风险和影响上,以当前在两地市场的上市情况,和对美股成交流动性的依赖程度为两个标准。无法立刻申请港股主要上市地位的公司风险最大,技术上能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但尚未取得的风险次之,已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的风险最小。 成交额占比上,港股成交占比<30% 的风险最大,30%~70% 直接的风险次之,>70% 的风险最小。 ② 被禁投的影响和可能性上,以是否涉及前文提及的敏感行业(反映被禁的概率),和美国投资者持仓比重(反映影响程度)为标准。 在是否涉及敏感行业上,我们认为在 AI 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以及在自动驾驶、芯片半导体上有涉及的公司的被禁投的概率相对最高。(纯个人主观看法,仅作为参考)。影响程度上,以数据显示美资持股比例上以>50% 为影响最大,<30% 为影响最小,30%~50% 则为中间情况。 根据以上评判标准,所有目前仍仅在美股上市的,包括拼多多、滴滴、唯品会、瑞幸、极氪,以及两地上市中的百度、阿里、比亚迪(和腾讯音乐、华住、蔚来)这几家公司的潜在风险和可能受冲击的幅度是最高的。 相对的,美团、泡泡玛特、快手、以及网易、新东方、贝壳、名创优品等公司风险总分最低、且没有任何 “标红” 项。 由于若果真被退市且被美资(可能也包括欧资)禁投在短期内可能造成的股价冲击难以估量,不计成本的密集抛售下很难说以基本面来衡量绝对价格底线,因此海豚投研此次也不尝试判断安全价格。 仅以净现金占当期市值的比重作为最安全的标准,供大家参考。比如当净现金比重超过公司总市值的 60% 乃至更高时,我们相信在越普适、且冲击越大的全面 de-risk 下,反而防御性会很强。 应对策略上,若仅仅是被从美股退市,影响大概率不会很大。对优质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 “陪伴”,忍受短暂的流动性冲击。 但若是被美资(或者其他海外资金)禁投的情况,则大概率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抛售和股价跳水式下跌。这种情况下,“陪伴” 或许就不是好选择。先同样清仓避险,留好资金子弹。政策强制要求的清仓下,美资势必会不计成本的抛售,放血交筹码,给优质资产的价格砸出一个大坑后,反而能没有包袱(无需再担心外资流出的问题)地去抄底优质资产。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
lg
...
海豚投研
04-24 19:37
美团做客、百度入股,4万骑手护送趣活(QH.US)赴美上市
go
lg
...
业务方面,前有人力资源企业如58同城、
Boss
直
聘
、前程无忧等,从劳动力供给看,他们都是趣活的对手。 另外,美团、饿了么、滴滴等本身也和趣活存在竞争关系,如滴滴提供汽车租赁服务、美团配送和蜂鸟配送目前也做共享型运力服务平台,属于直接竞争关系。细分赛道上,有无处不在的对手,这也可能限制后期的发展。$美团点评-W(03690)$ 四、股权架构 IPO后,趣活三位联合创始人虞阳、杨树轶和巴朕分别直接持有14.70%、11.92%和4.61%的股份,并将分别拥有72.98%、4.70%和1.82%的投票权。 △图源:招股书 机构投资方中,百度将继续持有11.60%的股份和4.58%的投票权,为最大机构投资方(IPO前持股12.24%);软银中国资本和锴明投资将继续持有11.06%和7.05%。$百度(BIDU)$ 代表投资方进入董事会的则包括复思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永宏、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赵晨曦、锴明投资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许智伟,其曾担任百事可乐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百度担任趣活董事的则为百度智能小程序业务总监杨帆,而非百度投资业务的相关负责人。 五、结语 趣活赴美上市,得益于一是即时配送在中国的爆发,核心客户美团股价的连续上涨。疫情加速即时配送的渗透,美团生活必需频配送单量增长400%。二是趣活核心数据表现向好,2019年首次盈利,选择在扭亏期上市可以有效左右资本市场的判断,掌握上市的主动权。趣活此时上市,亦有此利好加持,稳价风险进一步得以缩小。 同时,趣活着重推出了面向劳动者和企业客户的技术平台Quhuo+,以有效简化业务流程、管理员工及快速扩张业务。对标达达-京东上市价16美元,截止7月6日收盘价27.69,至今累计涨幅为73.1%。可见,配送业务增长前景还是相当可观。$达达集团(DADA)$
lg
...
老虎证券
04-17 10:28
腾讯:从抠门的回购谈起,超级 AI 是明晃晃的阳谋?
go
lg
...
部分,就已知的比如Nubank、蔚来、
BOSS
直
聘
以及Reddit,都是美股上市标的,减完可以立即拿到美金用于回购。 那么2025年,在腾讯额外需要多增加资本开支的情况下,基本经营、对外投资、资本支出、股东回报以及偿债付息等这五个关键的资金需求上,管理层又是如何配置的呢?当下的配置背后,又隐含了管理层怎样的战略思考? 对标同样是因为AI开启巨额投资的社交巨头Meta,在资金配置思路上与腾讯又有什么差异呢? (1)Meta:价值成长兼备的配置思路——多赚就多花,投资自己、回馈股东 Meta整体资金配置思路是收支同步,即在经营面不错的时候,资金支出也会同比例扩张,最终控制净现金变动在很小的区间范围。除了2023年净现金增加异常,主要是偶发性开源节流的效果(美国经济前低后高+中国跨境电商/游戏公司的广告增量,同时在股东的要求下减少对VR的投入)。 在具体的现金净流出上,Meta主要花在了软硬资产的投入、股东回报。尤其是在2021年大幅提高股东回报之后,两项主要支出几乎一半一半。这实际上是最合理的配置思路——经营赚到的钱,要么投入发展,要么分给股东。 (2)腾讯:精算ROI的配置思路——多赚但少花,投资内外平衡 腾讯的资金配置则与Meta有很大差别,从净现金变动来看,腾讯更希望保持现金净流入大于净支出,尤其是2022年互联网集体“勒紧裤腰带”之后,腾讯集团内的经营效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净现金增加占比也在持续升高。 在具体的资金支出上,2021年是一个分水岭。 2021年之前,腾讯最大的资金流出就是对外投资,其次才是投资自己。股东回报则更是从2022年起才初有起色,直到市场估值极度被压制的2024年,股东回报才勉强接近现金流出的一半。 而软硬支出上,撇开2H24、1H23、2H20几个异常时期的数值,历史数上似乎并不完全跟随经营面波动,相比其他支出的大涨大跌,更像是腾讯稳如狗的锚定了一个绝对规模区间,比如2020年至今每半年变动区间在200-300亿。 上述这种配置思路,无论是2021年之前,还是2022-2024年,其实都体现了腾讯管理层“审慎”的资金管理态度: a. 2021年之前,腾讯是投资人思维。虽然这个时期腾讯内部业务高速发展,因此不在乎现金是否净流出,配置态度比较积极,但管理层喜欢从“回报率”的角度权衡内外部投资的偏好,将内部团队的投入成果和外部企业放在一起比较ROI,也是另一种赛马机制的诠释。因此有时候会出现,相比直接投资自己做业务扩张,也更偏向于利用生态流量的数据优势,对外掐尖式投资。 b. 2022年后的两年,腾讯是会计人思维,大思路是“节流”,因此直接一个更加谨慎、精打细算的会计员思维,修剪业务的不同分支,使其更加聚焦,减少资源浪费。 问题是,在国内AI Agent注定要大展拳脚的2025年,腾讯在资金使用上还会是原来的“审慎”态度吗? 海豚君认为,腾讯仍然是逐步出牌的节奏,但给自己留下了高至350亿的后手。这350亿的后手,其中200亿是公司认定的属于资本开支的buffer,但剩下的150亿用于打满回购的可能性也不高,还是用于投资优先,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 原因在于两点: (1)美元存款储备有限,直接换汇用来回购下,资金进出摩擦成本较高 (2)AI是“微信级别”的大机遇,投资ROI可能更高 下面海豚君来分别阐述。 三、腾讯的“美元账” 前两年,行情极端承压时,中概互联网掀起一股“分红回购”潮,用真金白银来为自己站台。这显然是一个成熟企业,表达看好自身发展的最好举措。 但当真正开始落实时,一个尴尬的问题也来了。中概企业中,大部分公司的主营业务都在中国,正常经营下,花的是人民币,赚的也是人民币,这没毛病。 但中概由于在境外上市,回购需要的真金白银是美元或者港币。如果没有充足的外币: a. 换汇时不仅要遵守外汇管理局的资金进出规定; b. 同时因为涉及到VIE架构,境内运营实体(子公司)赚的资金要汇出到境外控股的上市实体(母公司),也需要缴纳一笔5%-10%的预提分红税(视作子公司向母公司的分红行为)。 c.更不用提,市值波动较大需要临时回购时,还需要忍受一些汇兑损益的成本。 除非有境外业务(运营实体),能够直接赚取美元的话,才没有上述的烦恼。因此我们看到,去年的阿里等中概公司在宣布完大幅提高回购后,都临时发过美元债。 1. 腾讯的美元哪里来? 但相比于其他中概资产,腾讯获取美元的方式会更多样一些: (1)无损失:海外直接创收 腾讯也有国际业务,主要收入来源是海外游戏收入,2024年创收580亿人民币,合80多亿美金。但在2021年“被迫” 执行加速出海战略之前,腾讯的海外游戏收入最高也就一年40亿美金。如果剔除30-50%的开发商分成,那么实际上也就是不到30亿美金的净收入。 (2)低息成本:外借美元 没有美元创收,那就需要向外部“借”了。在借美元上,腾讯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 1)发行美元债 这也就是阿里、京东临时换美元回购的主要操作方式,但具体执行上存在区别。 正是之前的“投资者”战略,需要外汇去做全球化的投资,腾讯颇有“远见”地对外汇资金来源做了提前规划。2014年腾讯推出了《全球中期票据计划》,该《票据计划》授权,腾讯可以以相对优惠的利率条件(相对当时的市场利率),不定期地向高盛、汇丰等国际投行组成的财团发行多币种债券,来获得所需外汇。 《票据计划》最初只有50亿美元额度,但很快就逐年调高到今天的300亿美元额度。而在这十年中,腾讯一共发行了257亿美元票据,另外30亿港元票据。 由于这些票据基本上都是5年以上,最高40年期限的债券,一旦发行,就锁定了多年的利息成本,因此非常考验腾讯的长期业务规划眼光。实际上,腾讯确实很会“择机”,发行时点基本选择在全球利率较低的时间,比如2014-2015年,2018-2019年以及2020-2021年,并且锁定的周期越来越长。而在2022年全球加息周期开启之后,腾讯就暂停了发行动作。 截至2024年末,腾讯发行在外未到期的美元票据本金余额为195亿美元。 2)直接向国际投行借款 除了长期票据之外,腾讯还会和国际银行直接借外汇。其中长期美元为主(在整体外币借款规模中占了90%以上),短期则是多币种借款都有,临时应急的需求居多。一般而言,腾讯签的都是浮动利率,同时利用利率掉期合约对冲部分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风险。 (3)不得已的最后一招:资产净卖出 一般而言,外借美元就可以满足腾讯的外汇需求,毕竟主业的市场还是以中国大陆为主,正常经营和常规投资无需太多的美元。但如果碰到非常时刻,外借成本太高的情况下,除了换汇承受更多的税费损失外,腾讯还可以通过变卖资产(尤其是美股上市公司)的下策来获得美元。 众所周知,腾讯投资是常胜将军,投资收益率令人艳羡。买入卖出基本遵循一套严格的估值算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强行割肉只为套现美元的。 但这毕竟也是一个渠道。尤其去年开始,千亿回购的压力下,对投资组合的“自给自足”提高了要求,即不会额外动用主营的经营现金来增加追加投资标的。从2024年的执行情况来看,腾讯投资部门甚至“超额完成目标”——资产处置规模大于增加的投资。 从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腾讯持股占比来看,腾讯去年主要对Reddit、NuBank、蔚来等公司进行了减持。但从处置的资产类型来看,参照下图,2024年抛售的大部分还是非上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 2. 储备的外汇够回购吗? 无论是借来的还是资产抛售换来的美元,总归是要花出去的。 从最终腾讯持有的美元存款来看,存款余额逐年走高,但2024年末美元存款余额近170亿美元(折合1222亿元人民币,均为短期),明显少于这几年积累的美元债务(借款+票据)357亿美元。 虽然357亿美元中,一年内待偿还的只有40亿。这显得170亿的短期存款对比40亿的债务,绰绰有余。 但扣除40亿短债后130亿美元的存款,加上今年海外游戏收入预计可以留存约35亿美金(=90亿毛收入*(假设40%的开发商分成+20%的海外渠道费”),合计也就是165亿美金的可用款。 另外如果投资组合依然是自给自足模式,不做净卖出的假设,那么这165亿美金的即用款(随时可用,按7.2汇率,约1200亿人民币),是理论上可以直接用于回购(无需通过换汇,并额外付分红税的方式)的最大额度。 但腾讯实际上肯定不会这么操作,留存一定的美元储备是必要的,无论是用于最早26年的还债还是其他经营相关的临时需求。因此如果按照过去2022-2023年的情况,留存一部分美元的话,比如80亿美金(600亿人民币),那么就出现了至少25亿美金的回购缺口(允诺800亿回购,也就是110亿美金,存款耗用85亿,还剩25亿)。 由于全球融资利率还偏高,从腾讯凡事追求ROI和性价比的过往操作来看,海豚君认为当下大规模外借的动力并不高。因为只要接近5%,且人民币短期没有升值动力的话,那这里面加上给投行的手续费等摩擦成本,都不如直接换汇来的划算了(需上缴预提分红税5%)。 因此这个缺口,盘来盘去就两个来源来补,一个是直接换汇,一个就是减持能够收到美元的投资组合,比如持股比例较高的拼多多、富途等,以及估值不低或存在重复持股的公司,比如Spotify、Sea。 当然这里面,腾讯会优先筛选出未来发展潜力不大的标的。鉴于当下川普关税搅乱了市场,腾讯投资组合中大多数的资产都属于估值偏低状态,海豚君这里不再像之前的系列文章一样列出死亡名单3.0。 我们相信,擅长择时和择股的腾讯,就算选择甩卖资产,估计也会等一波修复,慎重精选标的后,才会真正动手。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被投公司市值波动的问题,需要和对方管理层做深入沟通,以便对方做好及时的应对。 而如果在此过程中,美联储进一步开启降息周期,那么后面等着直接借美元则更能皆大欢喜。 总而言之,目前手中130亿的美元净现金(扣除要偿还的短债),以及有望稳享35亿美元的海外游戏创收(扣除开发商、渠道分成),是腾讯可以不用着急在高利率周期借美元的底气。参考去年阿里去年底发行的美元票据,利息成本(4.875%~5.625%)显然要比腾讯历史融资成本要高。 但与此同时,一方面美元储备也并非完全充足,另一方面,历史上看,同为高成长时期,腾讯与Meta相比,对股东回报在主观意愿上就不算高。因此,去年的千亿回购,更像是业务上没发展+大股东连续抛售下的“托底之举”,并不能视作一个未来将常态化增加回购的主观态度转变。 除此之外,腾讯今年的回购意愿(无论是主观还是被迫),从这次关税引发全球股灾的小视角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出来: ——关税发布后的4.7,腾讯市值单日跌了12%,但腾讯并没有像2023年底的网络游戏新规、2025年初的美国防部制裁名单两个事件窗口期那样,当天显著加大回购力度。 四、AI是“再造微信”级别的产业机遇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海豚君可以给出答案。150亿元人民币的“备用”资金,最可能分配方式——继续加码业务投资(包括资本开支),而非回购。 对于这一轮的AI变革,实际上从去年底以来,腾讯就已经一改2023年以来“观望跟随”态度。或许是看到了元宝流量一路走高,或许是看到了Deepseek V1版本已经带来的“算力通缩”趋势。 而春节期间DeepSeek一炮打响之后,腾讯终于不藏了,全面高调宣发,将整个集团生态的顶配流量资源都给到了“元宝”。 如果说当初的“元梦之星”是给了十亿级别的资源,那么“元宝”一定是百亿级别。回想上一个值得全集团下场并得到一号位Pony站台的产品,还是微信。 海豚君认为,对于腾讯而言,做下一个超级Agent是势在必行。这可能也不仅仅在于看好AI发展,更关键的是守住流量第一入口的位置。 AI一定会诞生出一个超级入口,类同于十亿用户级别的微信。但这个超级入口是不是出自腾讯,相信没人会拍着胸脯下判断。毕竟,在过去十年,谁也没想到在绝对优势的微信严防死守下,抖音能够靠新的内容形态(视频信息流)和沉迷算法(隐私侵入式的精准推荐),来击破“两微一端”的社交防守链(当然“一端”的今日头条是抖音自家兄弟),位列另一个10亿级别的“社交+内容”平台,加上TikTok也撕开了Meta的社交,甚至可以看齐微信。 也就是说,新杀手随时会诞生。谁胜出的概率最大?海豚君来聊一聊自己的几个主观判断,不怕打脸、仅供讨论,毕竟AI时代没有100%。 判断一:AI超级入口不会出现新势力 海豚君对于AI超级入口的定义,并不在于这个AI入口是无所不能。恰恰越想“无所不能”,下场越有可能变成用户口中的“鸡肋”。 对于垂类Agent,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甚至独立工作室的机遇并未减少。但通用级别的超级Agent,更能落地的产品形态是——在解决通用检索的功能基础上,还能作为背后千万个垂类Agent的统一调用前端。简单而言,也就是一个AI Agent时代的“应用商店”。 因此,回到AI Agent上,超级入口的决赛圈,也只能是这些巨头。原因有二: (1)场景需求大于模型跑分。当史诗级里程碑DeepSeek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拉齐了国内大厂们的AI起跑线,至少大模型卷跑分的意义快速下降。 这给过去砸重金投入做自有大模型的平台来说,是很难受的。资源浪费倒是小事,关键是面对DeepSeek和自家大模型,如何平衡的问题。 前端加一个DeepSeek很简单,但背后的团队部署会很拧巴。毕竟,大厂们不可能完全放下自家大模型的开发,但在算力等基础设施、推广位资源有限甚至排他的情况下,怎么去做内外部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能够确定的是,当由国家下场做宣传的DS,帮忙做了用户教育的第一步(截至2025年2月,AI chatbot月活合计2.58亿,渗透率已经超过20%,这个普及速度远超当初的短视频),那么接下来的竞争核心,从技术切换到了抢占用户的使用场景时,就又回到了巨头们最擅长的事情。这样一来,反而筑高了大厂们现有的流量入口优势——有基础流量更容易赢在起跑线,比如豆包。 在抖音十亿级别的流量资源扶持下,模型跑分并不是最优的豆包,花了一年时间就已经和同行们拉开了明显差距。 (2)资本门槛可能并未降低。已有入口的大厂同样有这样的防守需求,也会更加主动的去加速推动用户渗透,甚至更准确是抢用户的过程。而一款超级Agent,随着用户粘性的升高,推断调用量会同步指数级增加。 这种需求背后所需要的算力成本以及用户推广成本,看看阿里、腾讯、字节在这一块的资本开支规模量级就知道,这还是一笔巨款。也就是说,DeepSeek推动的“算力通缩”,可能反而加速了大厂们亲自下场的脚步,实际并未瓦解决赛圈的资金门槛,这导致中小厂乃至前期需要靠资本输血的独角兽非常难受。 判断二:终局对抗即腾讯vs字节 前面我们说,超级入口,一要有流量,二要有能够调用垂类Agent的号召力和基础设施,而平台自己,则有足够的资本去承担前期的用户习惯培养。 无论是流量还是调用能力,就目前来看,如果平台能够直接“拿来主义”无疑是给这场竞争增加了胜算。 中国AI决赛圈的几个巨头,在ToC这里具备做超级入口潜力的玩家,具备上述能力的,一只手能数得过来,腾讯、字节、阿里、百度: (1)有10亿级别且高粘性流量的,也就是腾讯和字节。 (2)有调用能力的(能够让垂类Agent愿意把自己的API接口交出来的平台),主要就是有小程序的微信(腾讯)、支付宝(阿里)、抖音(字节),以及类似的百度中间页。 不过提一嘴,由于支付宝仅有功能调用,并不具备用户聊天+搜素信息的使用场景,用户习惯很难再去打磨,因此阿里AI ToC上在选择将宝押在了“夸克超级框”。 但具体落地上,巨头们之间也存在区别: (1)内外大模型资源分配:更看重赛马ROI,并已经熟练平衡内外部相同赛道项目同台竞争下的资源配置的腾讯,毫无例外,在当下对DeepSeek更加看重。 百度其次,作为第一个推出大模型的All in AI公司,要放弃自研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传统搜索故事衰落后的唯一支柱。只不过原入口太弱,不得不需要DeepSeek作为必备噱头引入。 但阿里和字节,选择坚持相信自己。 阿里在C端虽然选择了流量更弱的夸克,但并未引入DeepSeek。字节的豆包中也没有嵌入DeepSeek。 海豚君认为,内外大模型同时开发,短期总是会考验管理层的资源分配和团队人员的平衡能力。在调整过程中,很可能会有人员的动荡,从而打乱产品推进节奏。阿里、字节没有这个问题,但也是建立在本身模型还不错以及母体公司持续导流的情况下。腾讯会遇到问题,但考虑它有比较多的赛马经验,因此可能最终并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2)前端产品形态打法:这四家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阵营。 腾讯和字节的打法类似,依靠自己社交流量根基,AI+赋能和独立App同时推进。 阿里和百度打法类似,更多的是依赖搜索引擎流量做赋能,虽然百度也有独立App,但在本身传统搜索流量也在被慢慢侵蚀下,文心一言App已经跑出第一梯队。 AI+赋能显然是考虑到场景结合下终极产品形态。目前独立App的出现,海豚君认为,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期的选择。 实现一个真正实用型Agent,需要很多背后内容、第三方应用的融合,以及界定超级Agent和垂类Agent分别能够完成的任务节点,这需要持续的多方测试、讨论过程。因此当下立即融合并推出来,一方面伤害用户对产品的初始印象,另一方面可能也会影响原先产品的用户体验。 因此最终超级入口,会依附在现有产品上的可能更大。这就需要各家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来比拼,从功能调用的流量分布来看,显然微信>抖音>百度>夸克。但流量的粘性和产品力,决定了这场决赛,字节同样有能力追赶并胜出。 一旦形成超级Agent,这不仅仅意味着传统搜索的消失,也更意味着应用商店没有存在的意义。这Agent可以存在于任何物理设备上,代替千万个应用成为与用户一对一交互的最频繁入口。 缩短了用户与所实现功能(终端商户)之间的跳转链条,并拥有最集中的流量分配权——它不能完成的任务,也由它来决定调用哪一个垂类Agent。而当用户一旦习惯一个知晓自己所有喜好的AI助手,那么这个迁移成本也将是巨大的。当产业链越短,价值越集中在离用户最近的那一端。 总而言之,2025年的AI Agent是一个腾讯最有潜力收获,但失败的话也会面临的威胁也最大的产业机遇,因此砸上最高级别的资源也在所不惜。用腾讯惯行的公式来说,相比于直接回购分红,显然投资当下的自己会获得更高的ROI。 2025年,不要期待腾讯的保守托底,而是期待腾讯在AI上打出更多的牌。当然留后手的原因,也表现了腾讯管理层的危机意识。 除非贸易战期间真的有极端情况发生,比如这两天财政部长贝森特打嘴炮的退市要挟,亦或是限制投资,这可能会在短期因流动性带来股价承压,从而让管理层选择临时回购救场。 先预告下,同样是出于谨慎考虑,近期海豚君会专门对中概资产进行梳理,采用非常时期的非常思维来演绎最坏情况下的投资机会,届时也会对腾讯做更清晰的价值判断更新,敬请期待。
lg
...
海豚投研
04-11 19:51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下跌2.65%,前十大权重包含百度集团-SW等
go
lg
...
.58%)、携程集团-S(4.5%)、
BOSS
直
聘
(4.35%)、百度集团-SW(3.97%)、京东集团-SW(3.91%)、腾讯音乐(3.83%)。 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持仓的市场板块来看,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65.16%、纽约证券交易所占比18.46%、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证券交易所(Consolidated Issue)占比16.39%。 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持仓样本的行业来看,可选消费占比42.73%、通信服务占比34.18%、工业占比8.03%、医药卫生占比4.86%、金融占比4.11%、房地产占比3.70%、信息技术占比2.40%。 资料显示,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每月调整一次,调整实施时间为每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特殊情况下将对指数进行临时调整。如果新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发行总市值超过100亿美元,且上市时间达到10个交易日,则在下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快速纳入指数。当样本退市时,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的处理,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跟踪中国互联网的公募基金包括: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C、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A。
lg
...
金融界
03-20 16:10
格隆汇公告精选(港股)︱腾讯控股(00700.HK)第四季度营收1724.46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89.91%
go
lg
...
授予2850.68万股限制性股份单位
BOSS
直
聘
-W(02076.HK)授出总计324.39万份股份奖励 【回购注销】 渣打集团(02888.HK)3月18日耗资1420.61万英镑回购119.15万股 汇丰控股(00005.HK)3月18日耗资1247万英镑回购140万股 郑煤机(00564.HK)3月19日耗资3128.62万元回购200.98万股A股 太古股份公司A(00019.HK)3月19日耗资3833万港元回购55万股 百胜中国(09987.HK)3月18日耗资240万美元回购4.51万股 保诚(02378.HK)3月18日耗资202.2万英镑回购26万股 中国平安(02318.HK)拟注销1.03亿股A股股份 中裕能源(03633.HK)3月19日注销1310.4万股
lg
...
格隆汇
03-19 23:09
BOSS
直
聘
:去年盈利15.67亿
go
lg
...
BOSS
直
聘
近日披露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 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73.56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对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72.7亿元;净利润达到15.67亿元,同比增长42.6%。 第四季度,公司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5.4%和34.1%,慢于全年的增速。 在用户增长方面,
BOSS
直
聘
2024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000万,达到53百万,同比增长25.3%。
BOSS
直
聘
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介于人民币19.0亿元至人民币19.2亿元之间,同比增加11.5%至12.7%。 2024年净利润15.67亿元,同比增长42.6%
BOSS
直
聘为
企业端用户和求职者提供招聘和求职服务,并从向企业端用户提供的付费服务中获得大部分收入。
BOSS
直
聘
披露的财务业绩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73.56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对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72.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他服务收入为0.86亿元,同比增长36.2%。 盈利方面,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15.67亿元,同比增长42.6%,增速快于同期的营收增速。 从单季度业绩来看,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18.24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34.1%。 第四季度,BOSS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7%至4.26亿元。 2024年平均月活用户突破5000万
BOSS
直
聘
2024年全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53百万,同比增加25.3%;第四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为52.7百万,同比增长27.9%。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内,公司的平均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为24.8%。 此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的总付费企业客户为6.1百万,同比增长17.3%。 根据全球移动应用、游戏数据监测服务商点点数据的监测,
BOSS
直
聘
在中国内地iOS平台的月活用户稳步上升。 对比部分其他招聘平台,
BOSS
直
聘
在中国内地iOS平台的月活用户处于领先位置。 不分派末期股息,推出招聘行业垂直大语言模型 根据财报披露,2024年,
BOSS
直
聘
以总对价(扣除所有相关开支前)约0.13亿美元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回购了共计835095股美国存托股(相当于A类普通股1670190股)。 同时,董事会不建议分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任何末期股息。
BOSS
直
聘
创始人在业绩报告中表示,公司结合自主研发的首个招聘行业垂类大语言模型“南北阁”以及DeepSeek的部署,推出了包括AI助手在内的一系列针对求职者和招聘者的AI产品和服务。 截至3月13日收盘,
BOSS
直
聘
美股年内股价上涨超过35%,市值约85亿美元。 (文章序列号:1900050419346968576/CJT)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知识产权声明: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lg
...
面包财经
03-17 10:54
港股午评:恒指大涨2.55%站上二万四千点,消费股、科技股、金融股集体强势
go
lg
...
年度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30%。
BOSS
直
聘
(02076.HK):2024全年收入73.56亿元,同比增23.6%,净利润15.67亿元,同比增42.6%。 蔚来汽车(09866.HK):将于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发布未经审计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 恒生银行(00011.HK):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度录得股东应占利润183.79亿港元,同比增长2.98%;总营收415.37亿港元,同比增长1.75%;基本每股收益为9.33港元,同比增长4.01%。 广核电力(01816.HK):公司将于2025年3月26日举行董事会会议,审议并批准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业绩及其相关公告,以及考虑派发末期股息(如有)。 中渝置地(01224.HK):预计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年中,股东应占亏损约为6.5亿港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19亿港元亏损,亏损额大幅减少。 华润置地(01109.HK):前2个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251亿元,同比增长21.8%。2月销售135.0亿元,同比增长46.9%。 小鹏汽车(09868.HK):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今年小鹏汽车在算力上的投入是小几十亿,小鹏更愿意把成本省下来去卷算力,来满足用户10年周期的用车。 平安好医生(01833.HK):2024年收入约48.08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8142.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招商局置地(00978.HK):2024年收入约206.61亿元,同比减少约28%;净亏损约18.51亿元,同比盈转亏。 比亚迪股份(01211.HK):已根据配售协议的条款及条件于2025年3月11日完成配售。成功按配售价335.2港元向不少于六名的承配人配发及发行合计1.3亿股新H股,占经配发及发行配售股份后扩大的已发行H股总数的约10.57%。经扣除佣金和估计费用后的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433.83亿港元。 中银航空租赁(02588.HK):2024年总收入同比增长3.9%至25.57亿美元,税后净利润创纪录达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新城发展控股(01030.HK):2月份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9.5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1.28%;销售面积约27.0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52.54%。 机构观点 国泰基金: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应用加速依然有望成为港股科技的核心支撑,海外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流动性趋松的趋势对于流动性敏感的港股科技也构成一定利好。内需持续修复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港股的年报业绩预测趋于乐观。虽然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对市场风险偏好可能存在扰动,但负面情绪可能较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期,更容易被资本市场消化。在科技创新的持续催化下,港股科技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弹性。“投资者可以考虑逢低布局港股科技类ETF,但市场情绪过热时,热门题材的波动性容易上升,而在板块快速轮动之中,需要注意防御潜在风险。”国泰基金有关人士说。 中金最新研报指出,港股定价长期取决于盈利前景,若盈利兑现,相关股票甚至将出现股价越涨、估值越低的情形。整体而言,机构人士表示,从短期看,不排除部分前期涨幅较多的港股标的存在震荡回调的风险。不过,中长期来看,中国科技资产重估逻辑未发生变化,依旧看好价值重估行情演绎。 交银国际:当前港股估值仍低于历史均值,且低于全球大部分主要股指,而主要科技龙头标的估值较美股仍有不小折让,随着算力业绩逐渐释放,以及经济内生动能接力,估值预计仍有上修空间。 银河证券:港股市场作为离岸金融枢纽的战略支点地位持续强化,在制度性开放红利持续释放背景下,其风险资产定价已显现出先行指标特征。特别是科技创新集群效应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加速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由此,从资本周期维度判断,2025年中国资产或将迎来科技创新驱动与资金流入的共振窗口期,港股市场在估值中枢修复与盈利预期改善的双轮驱动下,或具备较大的收益空间。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龙头公司有望继续引领中资科技股行情。港股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技成长企业,是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主阵地」。从行业整体看,港股资讯科技行业的市盈率估值分别位于42.0%的偏低历史分位;从港股十大科技巨头(Terrific 10)企业来看,大部分估值仍有修复空间,且盈利预期已有改善迹象。
lg
...
金融界
03-14 12:19
官宣!胡彦斌出任
BOSS
直
聘
产品体验官
go
lg
...
3月13日,
BOSS
直
聘
宣布,知名音乐创作人、牛班音乐学校创始人胡彦斌将担任其产品体验官。围绕胡彦斌招聘生活展开的纪录片《一个叫胡彦斌的BOSS今天招聘》同日在
BOSS
直
聘
官方社交平台上线。片中,他在上海的菜市场、咖啡店、河畔边,用
BOSS
直
聘
App与求职者直接对话。 今年2月12日,#胡彦斌怎么连招聘都自己做啊#冲上热搜。有网友发现,胡彦斌是在为自己于2014年创立的牛班音乐学校招聘分校校长等职位。在
BOSS
直
聘
后台,当求职者向其询问是否为本人时,真BOSS胡回应:“本人,新年快乐。”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胡彦斌便开始使用
BOSS
直
聘
进行招聘。有网友提到,这位
BOSS
直
聘
“野生代言人”2017年和朋友私下聚会时就曾说过,自己的助理就是他用
BOSS
直
聘
招到的。
BOSS
直
聘
相关负责人表示:“直聘的理念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深入认同,使用直聘的CEO、创始人不在少数。胡彦斌老师作为一个老板担任产品体验官,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收集用户声音,迭代产品,我们也将继续投入产品与研发力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老板不“跳海”,怎么捞到“鱼”? 回归到一个老板的身份,同中国众多中小企业主一样,胡彦斌同样需要为公司的人才引入操心。 据网友爆料,每一个加入“牛班”的成员,他都要亲自面试。在纪录片中,胡彦斌说:“很多老板招不到人会怪HR,但实际上一个公司最好的HR就是老板自己。”他认为,如果商业是海,各行各业就如同江河分支,想要找到最会游泳的“鱼”,老板必须亲力亲为。“只有你自己跳下去了,互相才能遇到。” 实际上,招人的哲学也是经营的哲学。在纪录片中,胡彦斌用逛线下菜市场来表达自己下场招人、做事的实感,“你买到手的东西啊,就比较有真实感”。 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这种亲力亲为不会感到意外。胡彦斌不止一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是一个音乐的受益者,很希望可以作为一名老师,把毕生所学教给大家。互联网让这件事能够更高效、规模化地实现。 不论是在和技术人员的交流、产品设计、外部资源对接,还是在融资方面,都能看到这位老板的身影。他不喜欢假手于人,有媒体评价他因为做“牛班”而变得非常像个产品经理,写歌要分析“使用场景”,找准“定位人群”,把握“核心用户”。 随时随地招聘与AI分身 观众在记录片中可以看到,与大多数的老板一样,胡彦斌招人的场景穿插在生活、工作的间隙中。他可能在喝咖啡的间隙查看求职者简历,也可能在菜市场买菜或散步时回复信息。随时随地招人,正是
BOSS
直
聘
这样的移动招聘平台的价值所在——让人才评估不只发生在公司的会议室。 如今这种“随时随地”变得更加便利,招聘者甚至可以在大模型的帮助下,在散步时顺手就完成职位要求撰写并发布职位。近期,随着DeepSeek受到广泛的关注,业界对人工智能与招聘求职的结合也有了更多期待。 作为一个用户,胡彦斌也分享了他对AI与招聘结合的期待。 他谈到,老板招人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时间不够用”,不仅源于自身事务繁琐,也在于跟众多求职者做到有效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个老板也应该自我介绍一番,告诉大家我公司的愿景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我在寻找一群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在胡彦斌的构想中,未来如果BOSS们和求职者们都可以在
BOSS
直
聘
的平台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分身”,在真正的线下面试前,“分身”们先在线上匹配、沟通,那么会极大地提高招聘效率,“我相信到真正见面的那一刻,应该60%能达成共识了吧”。 实际上,这样的构想既不科幻也不遥远。最新版本的
BOSS
直
聘
App在一些场景中已经接入DeepSeek-R1审慎灰度测试。并且,产品上采取了自研模型“南北阁”提供服务。据公开资料显示,其中一项测试的功能为雇主与智能体交流招聘诉求。智能体在庞大的求职者数据库中自主开始选择和匹配,向雇主推荐候选人,并辅之以具体推荐理由。 未来,和胡彦斌有着同款期待的BOSS们,或将因为
BOSS
直
聘
与AI的结合升级进一步提升招聘效率,进而完成新一轮的职场生态战略。
lg
...
证券之星
03-13 14:00
上一页
1
2
3
4
5
6
•••
6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鲍威尔引发市场巨震!美元大跌后惊人反弹 金价自历史高位暴跌逾60美元
lg
...
【直击亚市】中国限制英伟达恐反噬自身!美联储终于扣动扳机,美元走强或是短暂喘息
lg
...
鲍威尔让黄金“大变脸”!FXStreet分析师金价技术分析 空头瞄准这些水平
lg
...
市场误解了鲍威尔!美联储可能在10月再次降息,还有三大要点
lg
...
中国突传重磅消息!彭博:随着金价飙升、人民币升值 中国拟放宽黄金进口限制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